|
发表于 2006-6-17 10: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7&variant=zh-cn
以下简介各种一度或仍然流行于香港部分社区的汉语方言:
客家话:按抵港时间分香港客家话可分为本地和移民两种。
本地客家话,即新界客家话,是新界原住民语言使用人数中最多的一种。新界客家人是香港原住民的主要族群之一,亦是最早来到香港的“主人”之一,之所以不自冠以“本地人”的头衔,只是客家的习惯问题。新界客家人主要居住于新界,以及九龙土地较贫瘠的地方。过去由于客家人与本地人(广府人)族群界线明显,因此客家话保存得十分完好,没有被周边方言同化。客家话人口大抵与客家人数量相当,根据刘镇发的研究[8],于1911年香港有15.1%为客家人,战后因大批难民涌入香港,客家人占人口比例下降,因此至1966年估计只有6%至12%香港人口会客家话,当时新界依然有十分完整的客家话社区。香港的客家话曾有基督教巴色会建立的客家话教会使用,并曾以拉丁拼音方式出版客家话《圣经》,但流行范围不广。此外于1970年代及之前香港电台的新闻报告及天气报告在广东话广播后都会加插客家话版本,以方便不黯广东话的新界人口。
新界客家话属客家话新惠片,与广东深圳、惠阳、惠东的客家话高度接近,与其它主流客家话都可以互通。
1960世纪以来,在广东的客家地区有大批人员移居香港,他们带来了广东本地的客家话。大多数移民的客家话和新界客家话可以互通。
围头话:香港新界粤系原住民的方言,属粤语莞宝片,与深圳平湖等地的围头话属同一种语言,较接近东莞话,与广州话勉强能够相通。围头人即“本地人”,是最早来到香港的“主人”之一;尽管围头人与客家等族群在几乎相同的时间抵港,但由于一些习俗的原因,香港原住民中往往以“本地人”来特指围头人。正如其他原住民语言一样,围头话已随城市化和年轻人流失而快速衰退。周润发曾于喜剧电影《我爱扭纹柴》内扮演一个围头人角色,电影内曾多次出现围头话对白。
蛋家话:香港水上人家的主要方言,与广东话高度相通,但带有明显的口音。由于过去蛋家人多受陆上人的歧视,因此这种口音也成为了被人看不起的口音。过去蛋家人多聚居在香港岛的香港仔、九龙的油麻地、新界的西贡等地的避风塘,于市区的蛋家人在1970年代中开始移往岸上居住,迅速融入了主流社会。至今只有西贡等少数小渔港有保留蛋家口音的蛋家人。
四邑话:四邑话理论上虽然属于粤方言,但由于语音差距太大,一般广府人难以听懂,因此过去香港的四邑人一直保持与广府人不同的族群认同。四邑人于香港开埠初期即已到来香港市区工作,于族群内保持高度的团结,因此其语言得以保留。与其他族群一样,说四邑话的家族于1970年代开始因族群观念转淡而改说广东话。
鹤佬话:鹤佬是来自福建沿海的渔民,虽然他们与蛋家一样以打鱼为生,但多于海岸建有渔村,而不像蛋家般以艇为家。香港早期的鹤佬人分布在海岸各处和小海岛上,包括香港岛和九龙沿岸。鹤佬话与潮州话比较相似,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特征[9]。于市区转用广东话后,鹤佬话可以在长洲等离岛听到。
潮州话:潮州人于香港开埠之初就到来香港市区工作。由于潮州人内部十分团结,加上族群内部认同鲜明,因此其语言至今尚一直较好的保留。于香港有不少潮语基督教会,专门以潮州话作宣教语言。不少潮州人家庭至今依然在说潮州话,算是抵御广东话较成功的一种方言。香港说潮州话最出名的是首富李嘉诚,他不论说广东话还是普通话皆带有极之浓烈的潮州口音。
福建话:于香港福建话是指以厦门为代表的闽南话。香港的福建人较多是自1960年代后偷渡或移民来港的,目前主要聚居在香港岛北角和西环,香港岛东区(北角所在地)立法会议员蔡素玉就经常以自己的福建人背景为号召,以争取闽裔港人的选票,她亦开设了福建话的热线,帮助有需要的福建新移民。
上海话:与北方官话一样,上海话是较迟进入香港的方言。1949年上海政权易手,大批上海资本家将资本和工厂迁到香港,并在香港定居。由于来港上海人中不乏富裕及有权势之士,加上上海人多以自己的语言为荣,因此于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香港市面经常可以听到上海话。这种景像在楚原《七十二家房客》和王家卫《花样年华》等电影中亦有反映。今日不少上海籍香港人说话时依然保持明显的上海口音,例如影星沈殿霞和前特首董建华。例如,董建华说“合作”时“合”(粤语拼音为hap9)时,入声韵尾由-p变成了喉塞音的-ʔ,带有明显的吴语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