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夏荷

中原新聞網[探尋客家歷史足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活了”客家神山

山之生命——
集众多书院 纳名儒石刻
    冠豸山是有生命的,不仅在于它合“生命之门”、“生命之根”于一体,还因为它是一座散发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山。
    冠豸山不以山势巍峨称雄,不以香火鼎盛闻名,却以书院众多而自豪。自南宋到明清,不少文人雅士纷纷在山上结庐倡学,如“二丘书院”、“樵唱山房”……众多的书院,成为冠豸山一道耀眼的风景。
    书院的兴盛,使山间得以拥有一批珍贵的历代摩崖石刻和题匾。迄今,山中尚有40余处摩崖石刻,包括南宋大儒、福建四大理学家之一罗从彦手书的“壁立千仞”,明代名儒黄公甫所题“冠豸”,现代著名书法家罗丹的“人长寿”,赵朴初的“造化钟神秀”等书法珍品。
    最珍贵的是东山草堂内珍藏的两块题匾:一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登临冠豸山时手书的横匾“江左风流”;二是清代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在任福建督学期间,因慕闽西崇文尚学之风,专程来访冠豸山,留下了“追步东山”的墨宝。
    钟灵毓秀的冠豸山,积淀深厚的文化,使连城至今文风鼎盛,作家之多列于全国县级前茅,遂有“文学强县”之称。

◎之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活了”客家神山

豸峰有价值连城
    在福建西部采访客家历史转眼已近10天。一天,汀州客家研究会的会长李文生推荐我到冠豸山去看一看。他说,在那里,你不但可以欣赏闽西客家地的自然风光,还能看到许多洋溢着客家风情的历史遗迹。
    能边工作边放松,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我欣然接受了李会长的建议。9月15日,天刚蒙蒙亮,我就坐上了开往冠豸山的汽车。
    位于连城这个纯客家县内的冠豸山,因为形似古代法官头戴的獬豸冠而得名。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羊而独角,“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法官可据此判断是非,因而法官的帽子称为“冠豸”,以示公正不阿、除邪扶正之意。山名“冠豸”,可见其寓意深远。
    初见冠豸山,我就不由自主想起两句诗来:“村姑无黛貌倾国,豸峰有价值连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天下客家第一山”和“客家神山”之称的冠豸山,犹如一位不施粉黛的村姑,天生丽质,清纯可人。风景区距福建连城县仅1.5公里,方圆百余平方公里,集山、水、岩、洞、泉、寺、园于一身,包括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龙湖五景区。这里山奇、水秀、谷幽,置身其中,让人不由心驰神迷。

◎之五

特派记者 张锡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培田:一个豪放优雅的庄园

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福建站(七)
培田:一个豪放优雅的庄园
中原新闻网(2003年10月05日)
来源:郑州晚报
 
画里村庄村庄如画
    走进培田,便觉处处是画。培田村有条不小的河流,四季清澈见底,河水环绕村庄而过,像腰带一般。腰带外面便是屏风一样的青山:冠若山、笔架山、武夷山,它们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环抱,抵挡了冬日的寒流、夏秋的台风。村外五个山头,又似五虎盘踞,护佑着培田的一方安宁。
    青山上覆盖着茂林修竹。房子一律朝向青山,在河流与青山之间还有一片稻田。
    村庄里遍布着四通八达的水沟和水渠,水沟水渠旁边便是房檐屋角,还有那磨得光亮的鹅卵石小路。走在长长的像“一线天”一样的鹅卵石小路、小巷,双手滑过两边的青砖瓦房,你仿佛又回到了时光的深处。阳光爬上飞檐翘角,这里一点那里一束地射下来。沟渠里的水不停地流淌,就像流动的阳光追随鹅卵石上移动的步伐。
    一条官道擦村而过,通往长汀、连城,培田就是古时官道上的一个驿站。
    一条河源溪绕村而去,既供村边农田灌溉之用,又保村内生活所需。村落南边水口处,古梅、香枫茂密掩映,似巨人把口,“保瑞避邪”。
    培田就坐落于这块如画的风水宝地。这里有高高的灰褐色风火墙,飞檐翘角的威严门楼;或花鸟虫鱼或历史故事或工笔写意的木刻窗雕寄寓理想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石联壁画;深深庭院,幽幽小巷,青青稻田,如黛远山,遥远连绵……培田,不愧为人们称道的画里村庄,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培田:一个豪放优雅的庄园

 村中心是一条千米长的古街,贯穿全村,旁列古祠、民居、商铺,是培田的主要商业集市。相传,盛时,街上商铺数十间,客栈、轿行、赌庄、布店等等无所不包。
   曲折古街、巷道,互为连通,把错落的明清古建筑有机地连为一体,“虽是人工,宛若天成”。
    街道边有水圳相伴,穿街过巷,直通各户,是古时“自来水”工程。村中老人回忆,过去圳水清澈见底,村里人就靠屋旁流动的圳水作为生活用水,洗菜淘米。村中还有一口口水塘、古井,见于房前屋后。
    数百年前的建村者,极为讲究村落的理水。每一座古建筑都布有暗沟,用来排泄家家户户的天井雨水、生活污水。天井将民居屋面流下的雨水汇聚一处,顺沟而出,流人石砌水池,满足“四水归堂,财源攘滚而来”的聚财心理。排水路径讲究宜暗藏,不宜显露;宜弯曲而去,不宜直泻而出,乃因“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有的民居还在厅堂下设有陶制暗水管,放养乌龟在管内爬动,起着排污清沟作用,别出心裁。如果说街是村的骨髓,水就是村的血脉。灵动的水赋予了村子水样的灵性。
   
◎之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培田:一个豪放优雅的庄园

墙倒屋不塌的建筑
    村庄里全是高高低低的明清时期的深宅大院。左弯右拐,仿佛是一个整体,仿佛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家庭。明清时期的深宅大院截然不同于以外御为特色的土楼和以内闭为特征的围屋。它没有围墙,没有炮眼,而到处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宇坪、照墙、鱼池、花圃,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休闲和养生的美丽庄园。特别是高堂大屋,让人叹为观止。
    培田的高堂大屋以“九厅十八井”结构为代表,典型的如“大夫第”、“进士第”、“官厅”、“都阃府”等。一幢房屋竟然拥有9厅18井,占地达7000平方米,不能不让人惊叹。
    何为九厅十八井?九厅即为门楼厅、后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左花厅、右花厅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为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有三井。“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特点,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结合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古民居群尽管厅多井多房多,却井然有序,决无杂乱之嫌。厅与厅之间既有通道相连,又有门户隔阻,使之各成单元,既利于聚族而居,又不妨碍小家庭各享天伦。
    就拿有名的“大夫第”来说吧。“大夫第”的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厅、井布局科学合理,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厢房横屋供起居炊沐。此外,“大夫第”的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特点被中外专家称为是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据说这座大院已经历了17次4.5~6.9级的地震,至今安然无恙。再以村中间那座长宽达百米的“官厅”为例。官厅为旧时官员驿站,原称“大屋”,相传为房屋主人纯熙公挖八窝金窖而建。缓缓步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形清一色的青砖防火墙、一口月牙形的池塘和一个鹅卵石铺成的大坪。官厅的门庐已毁,月塘外面的外雨坪非常宽敞。内雨坪长约30米,宽约20米,全部由鹅卵石铺成。内外雨坪各立一对青石雕凿旌表,为乾隆九年(公元1745年)进士吴镛、吴鉴所立。正厅地面被分为二层,高差约5厘米,称为“泰阶”,来住的客人都要按级别排座次,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坐上阶。
   
◎之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培田:一个豪放优雅的庄园

书院群落人文荟萃
    在培田古建筑体系中,书院群落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培田客家先祖强调耕读正道,崇尚“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明成化年间,培田七世祖吴祖宽伐木割草,创办“石头丘草堂”,聘进士出身的谢桃溪“课二三弟子以读诗书”,校园虽小,却是“开河源十三坊书香之祖”。以后,“草堂”逐步扩大建筑面积,吸收更多的生源,最终成了著名的“南山书院”。此书院从清顺治七年至乾隆三十年培养出191位秀才,其中19人入仕,官到五品5人,最高者达到三品。明代兵部尚书裴应章的赠联“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现刻于书院大门两侧。
    明末,作为“宣河里六图三甲”的培田村,又增开了“十倍山书院”、“云江书院”、“紫阳书院”、“等天学堂”。值得一提的是,培田先祖没有忽视对妇女的文化教育和民间技艺的承传开发,又建了“容膝居”和“修竹楼”。
    “容膝居”是宗族妇女学校,让嫁出的女儿和娶进来的媳妇能知书达礼,掌握必备的德行和各种知识、技能。更新奇的是,墙上居然刻有“可谈风月”四个字,这说明妇女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文化,而且可以谈生儿育女,谈怎样“为悦己者容”。“修竹楼”则是一座民间工艺培训学校,它以交流技艺为主,培田先祖精湛的泥、木、雕、塑、剪等技艺大都源传于此。
    还需一提的是,培田古民居的“道山草堂”,又称“赈婴室”,这是该村当时的孤儿院和敬老院,凡是孤儿或无人赡养的老人,都由村民捐资,留在这里抚养。由此可见,培田村独有的社会教育和保障体系当时已初具雏形。
   
◎之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培田:一个豪放优雅的庄园

客家文化随处可见
    培田古民居除了建筑本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值得玩味外,认真考察它的附加物也是很有意思的。其室内装饰,在设置明墙、漏窗、花圃、鱼池讲究艺术美的同时,更配以宣传儒家文化道德的书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强调以德治村,以德持家。
    最有说服力的是琳琅满目的楹联。除了书法铁划银钩功底深厚之外,内容多是处世箴言。“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定多安泰,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勉励后人要不畏饥寒勤耕苦读。“世重博施轻财仗义,家承至德睦族敦亲”,教育后人要乐善好施以和为贵。“积德润身如积玉,遗书教子胜遗金”,告诫后人留下精神财富比留下物质财富更重要。“欲高门第须行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倡导行善积德、课子读书的风气。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巡视汀州府,闻说培田村以“文墨之乡”饮誉汀连,怀疑小小山村是否徒有虚名,于是以县教谕装扮暗访培田。几经波折,终被“业继治平”、“斗山并峙”、“蛟腾凤起”等气贯长虹的楹联牌匾以及培田人殷实的文化涵养所震撼,因而也留下了“渤水蜚英”的传世名匾,现保存完好。据介绍,该村现还保留了明朝尚书裴应章、清御史江春霖、邮传部官员项德兴等40多位名人的书画联匾。

◎之五

特派记者 张锡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雕版遗风存四堡

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福建站(八)
雕版遗风存四堡
中原新闻网(2003年10月07日)
来源:郑州晚报10-07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四堡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它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的还有它的雕版印刷业,这里现在仍保留着许多用雕版印书的作坊,是目前中国惟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是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世界的实录,并且在这里经营印刷业的古代先民们早就有了“打击盗版”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雕版书刊垄断江南
    四堡,位于闽西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交界处,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然而,这里曾以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而赫赫有名,成为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名列“福建省历史文化名乡”,幸存的古书坊群也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行古镇雾阁村,小巷两边是一幢幢久经风雨剥蚀的风火屋,就是用雕版印刷的古书坊,现在仍有被称为“印房里”的遗址百余处。四堡印书坊基本上属于家庭作坊式,多由家族世代经营。雾阁村的邹氏和马屋村的马氏,就是经营四堡雕版印刷业的两大家族。
    据史料记载,四堡雕版印刷业有南宋末年、明朝成化年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雕版遗风存四堡

“版权”意识渐成气候
    在四堡,“版权”这个现代的时髦词汇,早已在四堡萌芽。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内,一块块刻有乌黑斑驳的木刻印版,层层叠叠,摆放在橱窗里。“藏版所有,翻刻必究”“本斋藏版,翻刻必究”字样,刻在印版上,仍清晰可见。
    据四堡老人回忆,“藏版所有”的族规,是经营四堡雕版印刷业的邹氏、马氏两大家族制定,用以解决家族间作坊间因争印畅销图书、争雕版而引起的纠纷,而明晰版权,保护版权。
    为协调家族内各作坊间的正常生产运作,邹、马两大家族还制定了一项族规,称为“岁一刷新”。即在来年正月之前,各书坊须将明年出版销售的所有图书品种全部刷印出清样,贴在各自书坊门墙上,以便正月初一各家各户互相串门之际能了解各书坊的出书情况。如遇图书品种重复,那么族长或有权威的长者就出面调节,避免重复。

◎之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雕版遗风存四堡

六大珍品举世闻名
    从残存雕版、珍本古籍旧书及当地族谱资料考证,为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四堡刊印的书籍种类五花八门,内容无所不包,约有9大类900余种。其中,有以儿童为对象的幼学启蒙书《幼学故事琼林》《三字经》《增广贤文》等;有服务举子应试的《行文资典》《考卷问珍》《增订古文精言》等;有文人喜欢的《易经》《诗经》《论语》《孟子》等经史子集。
    在文学图书中,有古代诗词及个人文集,也有人们日常娱乐消遣的小说、故事、戏剧等;有日常应用读本、医药图书,也有堪舆、占卡、星算之类的图书。在四堡版本古籍中,也有少见的珍品:一是《绣像金瓶梅》。明朝成书问世的《金瓶梅》被列为禁书后,在京、汉、杭等地难以出版,而四堡出版了《绣像金瓶梅》,现存于吉林大学图书馆,是出版史上一件突出的大事;二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合刊本,在同一书页中以墨线分成上、下两半,上半部刊《三国演义》,下半部刊《水浒传》,此版本在印刷史上较为罕见;三是《西厢记》,采用连史纸陶印,字为黑色,圈点用红色,为古籍中少有的精品;四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字画参半,每一书页中上为图画,下为文字,图文并茂,别出心裁;五是被誉为全国名志之一的明朝李世熊著《宁化县志》;六是一本以小著称的线装奇书《论语》(朱禀集注),长7厘米,宽5厘米,书页上真正印字的部分仅长6厘米、宽4厘米,目前全书仅存《论语》卷六至卷十,共212页,书中字数最多的一页有260多字。

◎之三

特派记者张锡磊见习记者游晓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土楼媲美金字塔

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福建站(九)
土楼媲美金字塔
中原新闻网(2003年10月08日)

 在福建省永定县境内绵延百里的青山绿水之间,大大小小或圆或方千姿百态的古堡与蓝天白云、茂林修竹、飞鸟野花、潺潺小溪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充满着田园牧歌的诗情画意。

    这些古堡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永定土楼。
    振成楼有土楼王子之称,振成楼楼主之一林日耕认为土楼闻名海内外有两个原因,一是建筑艺术,二是土楼所体现的客家人的文化。
    在建筑艺术上,它沿用了黄河流域古代先民的生土夯筑技术,并对这种技术进行改进。使土楼具有了很强的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防火防潮、冬暖夏凉的功能。
    更重要的原因是,土楼作为世界奇观、神秘的东方古堡,它全面地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展示了客家人坚忍不拔、开拓进取、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的精神,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和载体,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土楼媲美金字塔

土楼遍布村落
    闽西客家研究会会长李逢蕊老先生今年已有74岁高龄,在客家人研究上是全国的权威。在我见他第一面时,他就建议我到永定土楼去看一看,并说看土楼不能急,要仔细琢磨。他说自己研究客家已经有些年头了,但到土楼后,仍感到到处存在着神秘。
    9月10日,因为想早一点看到土楼,便起了个大早。6时30分从龙岩市出发,车刚驶入永定县境内,我就看到了令人向往的土楼。在永定,几乎看不到平坦的土地,那些大大小小的土楼就建在山谷与河流之间。
    永定县博物馆馆长胡大新这些年一直在作土楼研究,按振成楼楼主之一林日耕的话说,胡大新是让外界认识土楼的大功臣,是对土楼最有发言权的人。
    在胡大新的办公室,我们围绕着土楼侃侃而谈。
    永定目前存有大小土楼2.3万多座,散布在全县的1800多个村落里,几乎每个村都有。
    在1949年以前,永定所有的建筑都是土楼,包括学校、医院、机关的宿舍和办公楼在内。钢筋水泥的新式楼房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兴建起来的。永定县县委和县政府的办公楼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土楼,拆掉也就10年时间。

◎之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土楼媲美金字塔

“核基地”吓煞美国人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员前来中国福建省考察,认为闽西的客家土楼是世界建筑的奇迹,可与埃及金字塔媲美,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一“奇迹”的发现据传说是因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情报错误引出的。
    1985年的一天,美国总统里根看到中央情报局送来的一份秘密报告:根据我们每天7次通过中国上空的KN22卫星报告,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的6000平方千米范围内有数千座不明性质建筑物,呈巨型蘑菇状,与核装置极为相似。这很可能是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核基地。
    里根顿时一惊。当年1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派情报人员贝克,携有中国血统的夫人,以摄影家的身份潜入闽西南乡村,进行实地侦察拍照。他们发现漫山遍野的“核基地”只不过是普通的客家土楼,这些民居已经在山间存在了几十年、百余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了。他们不由得松了口气,继而却异常地震惊,为什么在深山中会有如此巨大而又奇特的民居。
    返美后,贝克写了一份报告。他在报告上这样写道,调查地区:中国福建省西南部。在3001平方千米范围里,发现有1130多座各种类型的土楼。这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有圆、方、伞形等形状,每座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一般为3~5层……这种建筑最早的距今已600余年,十分坚固……客家土楼外现主要为圆形、方形。从高角度俯视,往往被认为是有特殊用途的建筑,产生误解……
    也就是因为美国中央情报局产生的“误解”,才引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员前来考察和认定,使我国古老客家土楼从此名扬天下。

◎之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土楼媲美金字塔

卖烟丝盖土楼
    永定的公路是沿着山势蜿蜿蜒蜒向前延伸的。在路上很难看到庄稼,山上多是绿树和叶子大大的芭蕉。
    永定县博物馆馆长胡大新说,永定的可耕土地很少,这里不种小麦,稻米种得也很少,但经济作物种植的面积却很大,特别是烟叶。由于永定盛产上等烟丝,永定的富有在明清时期在福建都是出了名的。
    到底是谁发明了土楼,哪一个土楼是永定的第一座土楼,现在都已不可考证。
    但土楼至少已有1200年的历史。目前尚存的湖雷乡的馥馨楼就建造于1200年前的唐代。但土楼的兴盛是在明清之后,土楼的经典之作圆楼也是这时才开始出现的。
    土楼的兴盛和永定烟丝的畅销有着直接的关系。
    明万历年间,烟草从菲律宾传入中国,永定开始大量种植,由于气候、土壤、制作工艺等综合因素,永定生产的条式烟畅销长江以南地区。在长江以南的大小城市,都有永定生产的香烟出售,大城市都有永定人开的烟草制作作坊。
    由于烟草的利润很大,当时永定的富裕人家便多起来。
    永定的客家先人们便想把自己的栖息之地建造得再舒适一些,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兴土木。
    但到20世纪20年代时,在日本卷烟的冲击下,烟草的利润大大降低,永定的烟草业也开始衰落。
    现在的永定客家人种植的烟草面积和以前相比也大大减少,到20世纪80年代,全县种植的烟草面积只不过15万亩。
    烟草利润降低之后,永定的客家人便盯上了果树。湖坑镇洪坑村的林日耕说,他们村有的家庭每年生产的红柿就有数十万斤,年收入数万元。
    永定的客家人还沿袭了先民迁徙的习惯,喜欢向外走,在外面做老板的永定人就有10多万人。以洪坑村为例,常在家里待的人口只有1000人,但整个村庄的人口却有5000人。
    由于这些原因,永定的经济在整个龙岩所有的县中仍属于实力最强的一个。

◎之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1: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土楼媲美金字塔

夯筑技术源于中原
    永定县博物馆馆长胡大新向记者反复强调说,土楼用生土夯墙的方法不是永定独有的,和客家来自中原一样,客家土楼的造型艺术和夯土技术也来源于中原。在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址上就有大量的圆形的和方形的建筑。夯土技术何时在中国出现,尚难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文化遗址中,就可以看到夯土实物。郑州的商城遗址中,就发现商城城墙就是夯土而成的。
    到了宋朝,夯土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明朝时,夯土而成的民居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土楼只不过是其中把夯土技术推向登峰造极的一种民居。
    当然,土楼的造型艺术和夯土技术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使夯土技术得到了成熟。
    在土楼的结构上,土楼也吸取了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在土楼中就有极具中原特色和宫殿很像的五风楼,府邸式土楼也非常讲究对称,借鉴了中原地带的府邸建筑。
    在土楼中,还都有一个中心的位置,这个中心位置的功能大部分是祠堂,用来节日祭奠祖宗之用。沿袭了中原地区尊宗敬祖的传统。

◎之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6 00: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