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5-11 13: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徒行傳---中國版
太平天國的歷史事件中,
吸引我的反而是幹王洪仁玕,
傳教士羅孝全,韓文山(能以客話宣教的).....等人的事蹟.
http://www.cftfc.com/churchhistory/Big5/history/24.htm
http://bulo.163.com/article/--085-MQrmaB.html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華
馬禮遜生於1782年的英國諾森伯蘭(Northumberland),二十多歲時,蒙神呼召,有了來華傳教的心願。高斯波特傳教院院長寶格,認為馬禮遜適合從事繙譯聖經的工作,遂派遣他到中國居住,以便更方便於繙譯。思及來華的種種困難,馬禮遜曾自訴:「這宗事業是艱難困苦的。我嚴重的請您仔細估計一下您要付出甚麼的代價。中國人中有許多是文化高優,學問豐富的;不特是不亞於我們,反而是優於我們的。…除卻學習語文不計外,這些及其他種種困難,實是極大的。如果我們堅決前去的話,我們須在心內先行自判死刑,不能信託自己,只有信託活的神而已。」
馬禮遜以二十五歲的年紀,從紐約出發,歷經七個月的航程,於1807年9月抵達中國廣州的南港。兩年後,馬禮遜與瑪莉小姐結婚,並應聘為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中文譯員,獲得合法留居廣州的身份。因著清政府的禁令,馬禮遜大多的時間,都花在聖經的翻譯工作上。英國倫敦佈道會也派遣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l)入華,協助馬禮遜翻譯聖經。
1814年,印刷工人蔡高,在馬禮遜的施浸下,成了全中國第一位基督徒。在為蔡高施浸的時,他禱告:「在這個海濱小丘旁下的潺潺泉水中,在無人注視的情況下,我將這一位,浸入父、子、聖靈的名裏。…願他成為千萬收割的第一個…」不久後,蔡高的兄弟蔡興與蔡三也相繼受浸歸主。
1823年,在米憐、梁發、蔡高等人的協助下,馬禮遜克服了重重環境上的困難,相繼完成了新、舊約的翻譯及出版工作。他在華期間,飽嚐孤單之苦,未到四十,最好的同伴米憐夫婦、妻子和愛子皆相繼辭世。1834年,馬氏因病去世,經年52歲,葬於澳門。馬禮遜在中國禁傳教的情況下,艱辛地工作了廿七年,從初期只有蔡高一人,到後期愈來愈多人相信基督教。馬禮遜為中國基督教,奠定了美好且無價的根基。
中國第一位傳道人─梁發(1789~1855)
梁發,原名恭發,俗名阿發,生於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广东肇庆府(今佛山)高明县人。廿一歲時,受僱於廣州十三洋行附近的一家印刷所,參與了馬禮遜所譯「聖經」的印刷工作。1813年,經由馬禮遜的推薦,梁發受雇於英國公理會另一傳教士米憐,並隨米憐夫婦前往馬六甲。並於1816年由米憐施浸,成為中國第二位基督徒。1823年,馬禮遜啓程歸國,離別之際,決定由梁發接替其傳教事業,倫敦佈道會為其支付薪金,從此,梁發成為中國第一個華人傳道人。梁發先後撰寫了許多證道文字,其中以1832年出版的「勸世良言」最為重要。洪秀全後來受該書的影響而設「拜上帝會」,並建立了日後的太平天國。梁發前後傳教32年,到他晚年,仍然不辭辛勞在廣州各基督教醫院宣教。梁發於咸豐五年(1855年)四月十二日逝世,享年67歲。梁發過世後葬於名叫鳳凰岡的祖墳中,後來基督教嶺南大學遷來鳳凰岡附近,始知梁發祖墳已在該校擴充時被收購。1920年,即梁發死後65周年,嶺南大學遂決定遷移梁發墳墓到該校禮拜堂之所在地,以記念這位中國基督教史上的偉人。
19世紀50年代
1851年(清咸豐一年),爆發太平天國革命。洪秀全在1843年屢試不中後,重讀梁發所著的《勸世良言》,深受啟迪,於是自施洗禮,並和馮雲山創拜上帝會。1847年春,洪秀全與洪仁玕到廣州,從美國浸禮會傳教士羅孝全(I.J.Roberts)學基督教教義。7月,洪秀全回到廣西,與馮雲山共同制定宗教儀式和《十款天條》,以衍變了的基督教教義和中國農民革命的傳統相契合,以追求人間平等為呼號,創立了中西合璧的宗教,是時信徒已達數千人。1851年1月在廣西金田揭竿而起;1853年3月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其勢席捲半壁河山。郭士立修訂出版的新約《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為太平天國採用,廣為流傳;不過其中甚多刪改。洪秀全對基督教只是一知半解,加以改造利用;當上天王之後三宮六院,只顧奢侈享受,間或捧起《聖經》隨己意曲解和取捨。洪仁玕則於1853年在香港受洗,在香港倫敦會擔任傳道人四年,並研習西學,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學習西方先進制度的政治思想家。1859年,洪仁玕抵天京,受封為幹王。他在《資政新篇》中提出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本主義建設方案,由於戰爭環境此方案未能實施;對拜上帝會的宗教制度和組織,他曾想改良,但已積重難返。1864年,太平天國在中外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拜上帝會隨之消亡。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5-5-20 at 08: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