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画梁雕窗的客家民居鳞次栉比,布满青苔的石板小路纵横交错;池塘清幽,垂柳依依,小溪潺潺绕村过,荷叶田田迎客来……盛夏时节,穿行在广东深圳甘坑客家小镇,一股清新的民族风夹杂着田园气息,拂面而来。 谁也不会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逢雨必淹、危房林立的破败小村落,且一度因经济落后、环境恶劣等突出问题,被列入深圳市“扶贫奔康工程”的帮扶对象。 甘坑老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最偏僻之处,是一座具有35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由于地势低洼,河道泄洪不畅,房屋历经风雨侵蚀,多间已成危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为彻底改善居住环境,甘坑股份合作公司在老村旁边重新选址,为300多户原住民统一规划建造了配套齐全、设施完善的新住地。以前种地谋生的村民,现在靠学技术、做生意等方式,过上了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搬到这里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老村是我们的根,希望政府能够妥善处理。”78岁的陈伯说。 老村何去何从成为甘坑人热议的话题。这些老屋拆了可惜,闲置又成了危房。“我们在拆迁卖地与古村落保护的两难中抉择。”甘坑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钟拥军说。 将土地卖给开发商,一夜暴富的现实诱惑曾经让甘坑人心动。城市化进程中,深圳的土地资源日渐稀缺,特区东进、产业向以布吉为支点的东部地区转移势在必行。但是,甘坑人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曾经遍布山间的泉水几尽干涸,曾经为国家创汇的果树已被连根拔起,曾经饮誉东南亚的客家凉帽几乎绝迹……假如把这些记载甘坑先辈的拓荒足迹、见证客家人奋斗历程的古老村落全部拆了重建,势必无法留住客家传统文化与民俗记忆的根。 “祖辈创业艰辛,我们不能毁掉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2011年,钟拥军等人到坂田手造文化街参观,古香古色的徽派建筑,布满木雕、刺绣、书画的店铺……这条利用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多功能生活街区新貌为钟拥军等人打开了一扇窗。甘坑老村群山环抱,有山有水有百年老屋,能否改造成传承客家民俗记忆的文化旅游生态园?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甘坑老村保护和改造计划出炉:以甘坑老村为重点,利用甘坑社区保存较好的客家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整合社区宅基地及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土地,通过综合整治、修旧如旧等方法,打造传承客家文化的风情小镇。 客家民俗的碉楼、广府风格的骑楼、江南情调的阁楼、瑶族风情的吊脚楼……这些记载客家人从中原大地一路迁徙到南方边陲、不断吸收各地文化精华形成的珍贵文化遗产,在改造后的甘坑小镇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对原有老屋修缮改建的同时,建设方还不遗余力,将江西婺源一座雍正年间的“状元府”一块块木料拆除后运到了甘坑,再由4位巧匠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建造了一栋砖木瓦结构的古建筑。该府第别有洞天,木质结构中雕有人物、花鸟虫鱼、古代诗词、清明上河图等大量精美图案。在“状元府”的隔岸,还有一座从福建泉州整幢搬运而来的“南香楼”,该楼距今120年,原是闽南的一座书斋。这两座楼,为甘坑小镇留存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倍添光彩。 如今,闲暇时到甘坑客家小镇度假成为深圳人的一大乐事。到农庄体验耕作,去湖边垂钓野炊;或是徜徉于酒吧街,在夜色中看“深圳丽江”的红灯倒影;最美莫过于约上三五知己,爬上山巅,戴一顶客家凉帽,秀一把客家山歌对唱…… “甘坑客家小镇成功保留和强化了古村落的文化特色,产业功能得到了活化升级,探索出了一条城市更新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凌海英认为,甘坑村民有着强烈的文化保护意识,当政府提出把甘坑老村打造成客家农耕文化村的时候,全体村民用自己的行动投下了赞同票。 “卖地暴富固然好,文化传承更重要。”甘坑股份合作公司副董事长谢俊风是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他认为,以甘坑现有的自然风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古老的村落也将在涅槃中重生。2014年,改造后的甘坑客家小镇作为第十届深圳文博会的分会场闪亮登场,一个将古村保护和山地复绿融入景点开发和旅游观光之中、把生态旅游融入人文历史的客家文化风情小镇惊艳世人。 在今年举办的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上,甘坑客家小镇再露锋芒。华侨城集团总投资额达300亿元人民币的“华侨城甘坑新镇”项目成功签约,该项目将在甘坑客家小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国内首个“文化+旅游+城镇化”样本的新型文化城镇。 信息来源:http://news.gmw.cn/newspaper/2016-07/12/content_11410049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