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阐述 作为《衍香》的导演,在电影创作的最初过程中与原著《抚摸岁月》的作者何英的交往,让我对客家人、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位客家妹子的艺术才情及魅力不仅表现在那令人心弦为之震撼的文字中,还表现在她待人接物平和、豁达的心态之中。这些让我不仅看到了一位善良、勤奋、坚强的客家母亲,同时看到了一种独特但同样真实且迸发着无穷魅力的文化存在。这促使我从最初想要展示一位客家母亲,到最后想要表达客家文化。这是我对客家文化认识逐步递进的过程,也是我这样一个在北方长大的人逐步走入大山、了解大山,被大山中的客家人执著、善良的情怀所震撼、感染的过程。 走进土楼之时,原本以为陌生的客家生活却是那样的熟悉。客家文化是中原儒家文化的延续,客家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生存观念及生存方式继承得最为彻底的群落,其文化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体现客家文化的一座座土楼,它们是出于坚固、安全考虑,为了防御入侵而形成的建筑群。这个生存空间所形成的独有的文化形态尤其体现在家族的和谐共处上,而这种围楼而居、团结和睦的相处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价值理念和家族秩序化管理相结合的结果。建筑中央的方形祠堂,不仅是供奉祖先之地,也是处理围楼中各种矛盾的议事场所。方圆之中,既有客家人对传统信仰理念的坚守,也有对家族法规的坚持。一个小的土楼呈现出了中国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全貌。 确定要从对客家母亲的表述进而上升到对客家文化的展示源于第一次到衍香楼。古老而又清新的衍香楼,真诚无华却震憾人心,让我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心灵的陶冶、情感的净化。建于1880年的衍香楼楼名的含义是“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楼外大门上书“大夫第”,两旁对联是:“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横批是“诗礼传家”,衍香楼后裔13个孙辈中先后有5个秀才、一个举人供职于福州等地而得誉称。从古至今,崇尚耕读是客家人没有丢弃的信念,这大山深处的一座座围楼就是一个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客家人的世界。我清晰记得,站在衍香楼仰望蓝天,一幅厚重而充满诗意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湛蓝的天空被雕梁画柱修剪得犹如精美的工笔画。面对群山,这些以农耕为生的客家人如何能将自己的思绪跨越万里,如何能身在大山胸怀天下,诸多的思考使我对客家文化从好奇到敬重。 这些年来,大家一直探讨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传统文化中的哪些精髓在支撑民族的脊梁,屹立于世界?当我身处于土楼之时找寻到了答案。客家人在建筑上留下了他们对中国传统价值理念最为深刻的解读,其中建筑中的中门便是客家文化理念的裸呈,这道门刻着“忠孝廉节”,这既是客家人教育子孙的理学,也是当下秩序管理的标尺。岁月的年轮雕刻着土楼的记忆,见证着它的辉煌以及困境。岁月里孕育着蓬勃生机也孕育着世事的缺憾,我们能做的只有坚定地昂扬地求索前行。 土楼里的当代客家人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共同经历着伟大的巨变,也经历着改革开放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强大冲击。改革开放对于客家的发展同样具有史诗般的意义,客家人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到强烈的冲击。土楼文化的方与圆,一方面解决了自我完善,另一方面又与外界的个性张扬产生着矛盾与冲突。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层峦叠嶂的大山没有阻挡客家人向往自由发展的勇气,客家人从大山走向世界,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也是客家人的选择。变化进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了冲突,带来的时代命题是应当如何认识自己的文化。因此,土楼的方与圆既是客家人文化传承的根,同时也是客家文化发展过程之中,捆绑在客家人身上的枷锁。对于这样的冲突,影片要表现的是客家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而这也是这部电影要弘扬的正能量,即面对我们的文化,要有文化自信,与此同时要反思文化,进行文化自省。 这部影片的整体风格要像一首抒情散文诗,在含蓄中包含激情,从容、舒缓、不显棱角,质朴而不清淡,优美而不纤细,同时又要像一幅水墨画,要有留白,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演员的表演要求自然质朴、真实流畅,用生活化的方式演绎客家人淳朴、善良、勤劳的性格,含蓄而不张扬,细腻而不做作,于不露声色中展现跌宕起伏的剧情。镜头的使用上要将摄影机隐藏起来,在自然流畅中增加全剧的厚重感。光线处理上充分体现土楼内的自然感受,同时追求层次丰富,对比鲜明的风格。声音的处理要像一首歌谣,缓慢而流畅,这是客家人性格的写照,也是天地山水间自然的回响。影片故事横跨近30年,因此真实的还原各个时代的特点是造型创作的基础。在人物外部造型上,仍以还原时代特点为重点,要求以生活化、真实感为第一要素。环境造型和空间造型上,基本以当地保留下来的实景为主,搭景为辅,力图展现时代的真实。
消息网络来源:http://www.1905.com/mdb/film/2226339/featu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