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8-1-19 09:42 编辑
在美国待久了,发现了华人在语言文字使用上存在千差万别的特点,比如繁体字、简体字的使用,来自大陆的使用简体字,来自香港和台湾的使用繁体字。不过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是汉字,这点没有异议。
另外,在许多词汇的使用上,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华人各不相同,有把洛杉矶叫罗省(音)的,有叫洛杉矶的。有把旧金山叫旧金山的,也有音译三藩市的。有把加州首府叫萨克拉门托的,也有叫沙加缅度或沙加缅都的。这很正常,英文词汇特别是人名和地名的中文翻译为有意译和音译两部分。
但是有一点很不同,有些华人喜欢称华人为唐人,有些人喜欢叫华人,另外按各自习惯和说话时候的特定对象或范围,叫华侨(华裔美国公民都包括进去的情况下,实际上,华侨有广义和侠义之称)、老中(相应的就是老美)等等。叫“老中”的多数来自大陆讲普通话群体。其中意思完全相同但是称呼不同的主要是唐人和华人的词汇差异。
大陆新移民一般称呼华人不叫“唐人”(讲粤语的族群除外),叫“中国人”或“华人”、“华侨”。
叫什么,什么叫法,往往只是个人习惯而已,许多人,在很多时候,往往很随意,并无严格规定,说者,听者,都知道指的是什么。
“客家”、“客家话”,这个华人的一个族群或分支以及他们的语言,在中国,其称呼也有许多种。我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客家话其中的两种称呼:涯【ngai1】话、新民话。
“新民话”的分布范围比“涯话”小一些,有部分重叠,重叠的分布地区在广西陆川、博白、浦北等地,这些地方以外的地区,也就是附近的客家分布区域,一般把客家话叫“涯话”。
不管是“新民话”还是“涯话”,这种称谓的使用范围都很有限,主要分布在广东西部阳江市至广西南部防城港市这一片区域,涵盖两省七个地级市的所有县市。自称讲“涯话”的客家人口大约500万,仅占世界客家人口(4500万至5000万)的大约10%至11%。
一般其它地区的客家人不愿意认为自己的客家话也可以叫“涯话”。
什么是“涯话”?为什么这些粤西、桂南沿海地区把客家话叫“涯话”?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地区的客家人来源于闽粤赣“客家大本营”,具体是今天的梅州、闽西、赣南等地,也有一部分直接来自广义的珠三角地区(东起惠州西至江门)以及粤北地区,比如翁源、英德。他们的迁徙时间很早,具体可分为明代中期、明代后期、清朝初期、清朝中期,清代后期也有,不多。客家话的第一人称“我”读音为“ngai2”。
其中的广西陆川县,据学者研究,大部分来自闽西地区,尤其是上杭县,估计占了该县客家人口的百分之六七十。
来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省、县的客家人集中在这一片区域,经过四五百年以来的不断融合,语音逐渐趋同,语言的称谓也逐渐统一,普遍称为“涯话”。再也无法也没有必要使用“长乐声”(贺州有此称谓)、“河源声”(贺州有此称谓)、“海陆腔”(台湾有此称谓)、“大埔腔”(台湾有此称谓)、“广东话”(四川成都有此称谓)、
陆川、博白二县,在明代以前的土著居民说的是属于勾漏片的粤语,本地称呼“地佬话”。“新民”与“地佬”是相对应的词汇。“客家”也是一样的意思,非土著之意。
在广西,汉语方言分五大类:官、白、客、平、闽。闽南方言的使用人口不多。平话一般认为是独立的汉语方言,与粤语(白话)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是广西最早的汉语方言之一。平话分布在广西许多地方,比如中部的宾阳县是平话大县。平话有不同称呼,其中一种称呼叫“客话”。虽然是广西最早的汉语方言之一,但是跟广西最早的居民——壮族相比,他们的仍旧是“客人”,语言仍旧只能是“客话”。
广西沿海有些地方,早期在“白话”这个称谓未普及前,又被叫作“客话”。也是相对于壮族的壮话而言的。现在“白话”称谓为更多人使用,“客话”称呼逐渐被人遗忘。
在早期的防城港籍华侨中,人们见面会问“你讲客还是讲涯?”这里的“客”就是“白话”,也即汉语粤方言。而这里的“涯”是“客家话”,也即汉语客家方言。
广西复杂的语言环境,以及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称谓,尤其是沿海地区曾经出现的粤方言的“客话”称谓,对两广交界区域客家话的自称是“涯话”可能起到了强化、固化的作用。自今,“涯话”称谓仍然是该区域客家族群与非客家族群的自称和他称。“客家话”这个称谓,只是新兴的称谓而已。
如同“唐人”与“华人”指的是同一个群体,“涯话”与“客家话”也应该是同一个概念,只是因为历史时期、地域不同产生的不同称谓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