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初,大量从广东梅县经汕头或香港从海路抵达加尔各答的客家人,通过奋力打拼得以在保巴沙(Bowbazar)区立足而形成颇具规模的唐人街,并建成忠义堂,作为同乡宗亲联谊的会所。每年正月初一在这里举办迎春晚会。由于从塔坝外迁欧美国家的客家人需要适应当地的语言,大部分年轻人依靠小时候在塔坝家庭内学习顺溜的客家话,对普通户和简体汉字则较为陌生。所以整个晚会基本上是中老年人使用客家话,而年轻人则用英文表演。并专门邀请印度厨师制作印度餐供嘉宾在欣赏歌舞表演之后有序地取食,可谓中西文化大餐和印度美食的完美结合。
每年腊月进入客家人所说的“立年架”节点后,平常安静的塔坝客家村就开始热闹起来,从欧洲、美洲、澳洲和大洋洲等国家的移民陆续回到塔坝,拉开了海外华人过春节的大幕。
其一,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在塔坝,临近春节除夕就会看到居住在厂房内的客家人张罗春节的忙碌场景:挂灯笼、贴春联、拉彩灯、打扫卫生等。工厂油漆一新的红色铁门上,张贴有传统的门神画像,两边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类的春联。街巷每隔十米就有一根毛竹作为支撑竖立在路旁,上面缠绕着五光十色的彩灯,夜幕降临后整个塔坝中国城披上了绚丽的节日彩妆。街市上印度人经营的年货店铺,充斥着客家人过春节所需的蜡烛、鞭炮和“金元宝”之类的纸扎用品。
其二,客家主妇制作糕点。客家人过年时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客家妇女亲手制作花样繁多的糕点——煎圆、麻花、发粄、蓝花根等。塔坝客家人依靠皮革工业大都生活富裕,平常的衣食住行均由印度佣人打理,唯有春节期间客家妇女才会亲自下厨,给家人准备丰盛的小吃糕点。
其三,塔坝客家人有舞狮的习俗。现在的十余支舞狮队有近半数的队员是印度的青年人,包括规模最大的“印度加城弘德健身醒狮团”以及其它较小的“火凤凰舞狮队、骑侠金狮团、健身会金狮团、塔青金狮团”等。每个醒狮队都有自己的锣鼓和旗帜,印度青年人骑三轮车载着大鼓及鼓手,沿着低洼不平的土路在客家人开设的各个皮厂之间巡回拜年,采青时主家一般将100印度卢比(约合10元人民币)的利是封与一颗小白菜绑在一起吊在竹竿上,舞狮队员设法摘得白菜就算演出成功。
文化融合:歌舞美食庆新年
19世纪初,大量从广东梅县经汕头或香港从海路抵达加尔各答的客家人,通过奋力打拼得以在保巴沙(Bowbazar)区立足而形成颇具规模的唐人街,并建成忠义堂,作为同乡宗亲联谊的会所。每年正月初一在这里举办迎春晚会。由于从塔坝外迁欧美国家的客家人需要适应当地的语言,大部分年轻人依靠小时候在塔坝家庭内学习顺溜的客家话,对普通户和简体汉字则较为陌生。所以整个晚会基本上是中老年人使用客家话,而年轻人则用英文表演。并专门邀请印度厨师制作印度餐供嘉宾在欣赏歌舞表演之后有序地取食,可谓中西文化大餐和印度美食的完美结合。
在忠义堂的一楼大厅四侧墙上,用彩纸喷绘的塔坝客家皮厂和餐馆名,多达一百余家,这些商家给新春晚会提供一定赞助。那些从欧美国家返回印度的客家未婚青年,都会抓住迎春晚会的时机展示自己的才华,以便给当地客家华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便于中间人帮助介绍恋爱的对象。塔坝客家华人无论外迁到哪里,都愿意回到塔坝寻找合适的配偶,一方面文化习俗相通能够继承客家传统,另一方面这个途径能对介绍的婚恋对象知根知底,可以保证婚姻的成功。
正月初四至初五,塔坝培梅中学校园内春节游园品美食活动不仅吸引了客家华人参加,还有大量的印度人及客家华裔带回的欧美国家的年轻人。通过这些集体聚会的展示平台,塔坝客家人向外界传达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紧密结合的讯号,他们继承和展示客家的文化传统,又共同分享着塔坝这一外客家华人社区里多族群和谐相处的快乐。
(作者:周云水,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人员)
消息网络来源:http://www.meizhou.cn/2016/0223/426126.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