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02|回复: 0

马鞍客家人传统婚姻礼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3 22: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民间礼仪种类繁多,名目繁杂,历史深远。古代周礼提出“五礼”的规范,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婚礼是嘉礼中的一种礼仪。丧礼是凶礼中的礼仪,吉礼是表彰和事业落成庆典的礼仪,宾礼是人们交往中的礼仪,军礼是军队中运用的礼仪。随着人类文明程度不断向前发展,所时兴的礼仪也越来越多。又因地域的不同,所谓一方土地,一方风俗,各地的礼仪互有差异。

   马鞍地区是仪陇县客家人集居最多的地域。本地区的一切风俗习惯,是马鞍地区乃至仪陇东北部所有民众的风俗习惯,本文所述的婚姻礼俗就是流行于本地区,包括客家人在内的民间大众礼俗。

男方联婚程序

   婚礼,称为各种礼仪的根本。联婚程序也比较繁琐,从提亲一直到结婚后新郎新娘参拜祖庙,整个婚礼才算结束。尽管各地风俗有一些差异,但从提亲到结婚,几个重要程序还是基本一样的。

   一、提亲:旧时称为纳采。即男方托媒人带上礼品到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父母答应下来,收下礼品,就是初步定下了婚约。旧时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去提亲是提一只雁,象征性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要象雁那样适时择其所。越到后来,礼品就越丰富,衣物、珠宝、首饰多达数十种了。

   二、开八字:雅称问名。男方与媒人带上礼品和红纸来到女家,女家父母收下礼品,将女方的姓名、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写在纸上,装帖带回男家。

   三、合八字:雅称纳吉。由男方请术士按男女双方庚帖中出生年月日时的属相是否相合或相克来判定这桩婚姻是否成行。相合的如“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不合的如:“鼠羊相逢一旦休,从未白虎怕青牛,蛇遇猛虎如刀断,猪遇猿猴不到头,龙得兔儿云端去,鸡犬相逢泪相流”。合八字后,如婚姻成行,就用红纸开一个双方“婚姻事定”的帖子,这个帖子类似现代的结婚证书,男方拿到的叫“坤书”,女方拿到的叫“乾书”。

   四、开庚:旧时叫做纳征。就是托媒人征求女方意见,索要礼品的数目,然后通知男方,早作婚礼的准备工作。

   五、报期:古时称请缨。由男方家请术士看日子确定婚期,由媒人告之女家,征得女方同意后,双方均作婚礼准备。后来这个环节也叫“下日子”或“告期”。

   六、迎亲:即迎聚新娘举行婚礼。男方准备婚礼迎亲时,一般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提前三天每天拜祖宗一次,意在请祖宗保佑婚姻合顺。二是请厨师办喜宴。三是请鼓乐队伍和抬嫁妆人员。四是雇一顶花轿准备迎亲。五是准备一个与新郎平辈份的青年当“送礼先生”,给女方送“礼包袱”。六是确定前往女方的迎亲人员(一般是男方新郎的姐妹或姑表姐妹)。

   新郎披红骑马,带领花轿、迎亲人员和抬礼(嫁妆)人员、鼓乐队伍到女家。先到堂屋拜祖宗,给岳父母行大礼。新姑娘迎上轿后,新郎骑马前面引路,按花轿、鼓乐队伍、送亲迎亲队伍,抬嫁妆队伍的顺序,浩浩荡荡一路到达新郞家。

   花轿到家,停放于男方堂屋前街沿下,男方的亲姐妹掀轿帘给新娘礼金(民间称“下轿礼”),新郎上前,向新娘三敬礼后,新娘下轿。由男方的亲姐妹扶拥(民间称拉客)新娘到堂屋举行拜堂仪式。

女方出嫁基本程序

   女方出嫁叫做出阁,也叫于归。女方收了男方的红帖和礼品,应允了男方的具体迎亲日期,就着手准备嫁妆,安排出嫁的一切事宜。作为出嫁新姑娘来说,就要履行从哭嫁到结婚后回门的一系列程序。

   出嫁、结婚,男女双方都要举行仪式,大办宴席。因为结婚是最大的喜事,人生只有一次,故而相当隆重。

   一、哭嫁:婚礼前三天,出嫁的姑娘就坐在闺房不出门,开始哭嫁。乡村俗名叫做“哭早”。每天早上天未亮时就开始哭父母,晚上哭了父母还要哭爷爷奶奶。其他亲友近邻,叔伯婶娘这三天凡是到了这家来,新姑娘都要“哭”一场,被哭的亲友都要给一定数量的礼钱,叫做给“哭钱”。有的姐妹婶娘跟着“哭”新姑娘一场,不但增进了友情,训练了哭技,而且就不用给礼钱了。

   哭嫁词是一种在民间妇女中广为传诵的歌词,基本都是一个调。这种歌谣主要是歌颂父母、亲友对自己的关怀、帮助,叙述离别感激之情。也有对婚事不满,对有些作法不满发泄一些怨言的,如骂媒人,骂抬礼的等。哭嫁是每一个姑娘的必修课,如果出嫁不会哭,大家会认为这女子“没出息”。

   到了出阁典礼时,从第一天晚上到第二天离家上轿,新姑娘要哭的环节非常多,如厨师进屋,杀猪宰羊、开席,亲友、来客到家,媒人到来,抬礼人员到来,新郎上门,辞祖宗,别父母等都要“哭”。特别是亲友、客人相当多,一般都是上百人,专叫新姑娘“哭”,身体、精力根本支持不了。所以,从头天晚上开始,主家就要请同族与新姑娘要好的姐妹多人来陪伴帮“哭”。不但显得热闹,也是大家展示、学习哭技的好机会。不是太亲的亲友和一般客人,哭一段就可以概括很多人,不必非要一个一个都哭到,举一反三就可以了。被哭的人,或多或少都要给新姑娘拿哭钱,专人(一般是新姑娘亲房婶娘)负责收取,后转交新姑娘。

   二、坐歌堂:坐歌堂起兴于清朝末年,在川东北一带农村广为流行,一直到现在。相传,有一位小姑娘死了娘,父亲续娶,后娘时常对她虐待,开始父亲还很疼她,后来父亲也对她苛刻起来。后娘的女儿出嫁,大办喜事,嫁妆、首饰一应齐全,风风光光。可到她出嫁时,父亲和后娘啥都不管,相当寒酸。出嫁的头天晚上,几个平时要好的姐妹相聚,一起叙述心曲,后来就婉转而歌,第二天,她啥也没说,高高兴兴出嫁了。

   俩姐妹出嫁后各自生活,但境况各有不同。后娘的女儿娇生惯养,好吃懒做,坐吃山空。没几年就变得相当贫穷,最后沦为乞丐。而她勤俭持家,夫妻和睦,家境渐渐中兴,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户。后来,人们似乎悟出了姑娘出嫁时唱歌喜庆的妙处,民间就有了坐歌堂的习俗。

   姑娘出嫁的头天晚上,主家将几张方桌并拢,摆上板凳,桌上放置一些糖果、烟、茶、咸菜等物。主家封好若干红包放在桌子中间摆有鲜花的盘子里。众姐妹簇拥新姑娘围桌而坐,众亲友、男宾女士围在外围或坐或站。大家一起抽烟、吃糖、唱茶,一边开始唱歌,场面既热烈又喜庆。

   歌堂开始,其中一个姐妹领先唱一曲,叫做“起歌堂”。众家姐妹便一起唱起来,叫做“接歌堂”。如流行马鞍地区一带的歌词:“风吹菊花遍地黄,姐妹叫我起歌堂,起起歌堂大家唱,歌声嘹亮贺新娘。今夜陪妹坐歌堂,明天送你当新娘。”大家接唱:“新打剪儿把衣戴,你把新姐请出来,两边坐的张三姐,中间坐的李秀才,上席大姐本姓刘,穿的锦缎贵妃头,下席三姐本姓王,唱起歌儿陪姑娘,侧边四姐本姓贵,唱起歌儿陪妹妹……。”接歌堂就是开场造气氛,一般是众姐妹合唱2-3曲。

   开场曲唱完,就到了坐歌堂的主要内容—讨歌钱。新姑娘主唱一曲,众姐妹一个一个接着帮唱。如新姑娘唱“手把桌儿圆又圆,叫声爹妈讨歌钱,往日讨钱买花钱,今日讨的压箱钱。”“今夜月亮圆又圆,叫声叔婶讨歌钱,往日讨钱买花布,今日讨的压箱钱。”“我家离场五里远,舅舅带我把场赶,街上讨钱买糖果,今天再讨压箱钱……”。凡被唱到的人,纷纷拿出钱放在桌子中间放有鲜花的盘子里,大家一起把在场的人唱完,讨歌钱这一步才算结束。

   紧接着就是众姐妹一人唱一曲祝福送别新姑娘的歌。如“天上月亮伴太阳,地上织女配牛郎,张家公子李家妹,天配一对金凤凰。”桌子外围的人员也可以唱,每唱完一个人,主家就给一个装有礼金的红包作纪念。最后众姐妹再一起唱一曲送行内容的歌后,宣布歌堂结束,叫做“收歌堂”。

   “坐歌堂”不但使新姑娘芳心自慰,其他的人也恰然自乐,沉醉其中,所以一直沿袭下来。

   现在农村坐歌堂,虽然新增了很多现代流行歌曲的演唱,新增了箫、笛、鼓乐及伴唱,但基本程序还是一样的。

   三、辞宗:所谓辞宗,就是新姑娘辞别祖宗亲人,上轿出嫁到男方的一个重要礼仪。

   第二天一早,男方会将准备好给女方的礼金(催妆礼)和给女方梳头贵人的礼金,各用红纸封好,再将梳子、花线、头绳、首饰、头油、挂面粉等合并装成一个包袱叫做“礼包袱”。再派一个人(一般是新娘的弟弟或堂兄弟)将“礼包袱”送到女家,交给女方母亲。

   女方接到“礼包袱”后,就在本房请一个有夫之妇,没有怀孕,与新娘命字相合,在本房有一定身份的梳妆贵人来梳头、画眉、打粉、戴花,协助穿戴好嫁衣,搭好盖头。

   男方送礼先生到女家后,就是新郎披红戴花,骑着大马,带着花轿、迎亲人员、鼓乐队伍、抬嫁妆人员来到女家迎亲。

   新郎到女家拜完祖宗,给岳父岳母行过大礼后,新姑娘的哥哥或弟弟从闺房将新姑娘背到堂屋,站在正中的地毯上,拜祖宗,给父母、爷爷、奶奶行大礼。然后,由哥哥或弟弟背着,由男方迎亲姐妹和女方送亲人员一起簇拥上轿。这时女方还要派一个十来岁的孩童,这个孩童一般是新姑娘的亲弟弟或亲妹妹,民间称“押轿娃儿”。女方再派几个送亲人员(一般是新姑娘的本房婶娘和姐妹),随媒人一道随轿前往男家。新郎披红骑马走在前面,鼓乐队伍跟在轿的后面,再就是迎亲送嫁队伍,最后是抬嫁妆队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走村过街一路到达新郎家。

   四、拜堂:男方要事先在设有神位,敬有祖宗的堂屋布置一个礼台,礼台上插一对大红蜡烛,摆上装有五谷杂粮的两个大碗,放置两对筷子表示五谷丰登,生活富裕。中间放置两盆花,祖宗神台上插上香,地上铺好地毯。

   新娘迎到堂屋,按男左女右和新郎并排站位,面向祖宗神位。

   这时,鼓乐、鞭炮齐鸣,神位点香,礼台点烛。男方的礼仪先生(民间叫支宾先生)出来主持婚礼。

   一拜天地,新郎新娘转身面向堂门外,下跪作揖叩首。

   二拜祖宗,新郞新娘面向神台祖宗神位,下跪作揖叩首。

   三拜父母,男方的父母站在礼台里面,新郎新娘从礼台下来,站立父母对面,向父母下跪作揖叩首,这时父母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礼金放在礼台上的五谷碗内,表示对儿子媳妇的关照,鼓励她们创业发家。

   夫妻对拜,新郎新娘面对面站立三叩首。

   入洞房,新郎新娘由男方的亲姐妹簇拥送入洞房。

   鼓乐齐鸣,拜堂仪式结束。

   随着时代的发展,婚礼的程序有所增减、变化,但这拜堂的五项基本程序一直沿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有的农村还在沿用。只是从民国后期开始,下跪作揖逐步改成了站立鞠躬。

   五、新婚吃交杯酒:古代,男女成婚进洞房吃交杯酒叫做“行合卺礼”,是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程序。这个仪式也称“吃合卺酒”。卺,就是瓢,是用一种形似葫芦的匏瓜刮成两半掏空而成。吃“合卺酒”时,新郎新娘各用一个瓢盛酒对饮。饮后,夫妻各拿饮过酒的瓢对天举瓢相合,表示“天作之合”。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结婚叫做“合卺”。

   随着社会的进步,吃交杯酒逐渐改成了用酒杯对饮,吃交杯酒就叫做“吃合欢酒”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因为吃“合欢酒”时,要相互交换,挽手对饮,吃合欢酒就变成了吃“交杯酒”。

   流行于马鞍及巴仪一带的习俗,吃交杯酒时,专有一礼宾先生司仪,有专人斟酒。新房内事先准备好一桌酒席,新郎新娘入洞房后,由新郎在床边揭去新娘盖头后,即刻入席,新郎坐东边,新娘坐西边,即“东床”、“西施”之意。

   交杯酒一般唱三杯。

   第一杯酒斟好后,司仪给新郎新娘各一杯,新郎左手端杯,新娘右手端杯。司仪呼“第一杯,夫妻合欢,相爱百年”,新郎用右手挽着新娘的左手,各将酒饮下,表示夫妻从此结下了百年之好。

   第二杯酒斟好后,司仪将酒同时端给新郎新娘。司仪呼:“第二杯,夫妻交杯,相知百岁”。新郎新娘将装满酒的杯子相互交换,四目相对,同时饮下,表示夫妻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前两杯酒吃了后,就要开始吃菜了。吃菜是有礼仪讲究的。一是要先吃一桌菜中间一大的“品碗”装的菜,这叫做吃“头彩”。二是新郎吃哪道菜,新娘就吃哪道菜,意为夫动妇随。三是每吃一道菜,司仪就要根据菜名说一首诗,有两句一首,四句一首,八句一首的,叫做说“四言八句”。主要是祝福新婚,孝敬父母,生子添财等内容。如“新郎新娘吃肉丸,明年圆满把口添,生个儿子考状元,生个女儿戴凤冠”、“新郎新娘吃鱼菜,家道富裕当员外”、“一对新人吃笋子,子孙后代戴顶子(即做官)”、“鸡蛋黄、鸡蛋青,夫妻抱紧一条心,今生修得同船渡,风风雨雨永不分”……。

   吃菜告一段落后,接着喝第三杯。司仪呼:“第三杯,夫妻挽手,儿孙满斗”。新郎用左手端杯,新娘用右手端杯,端杯的手从对方端杯的手臂中穿插过来,相互注目,同时饮下。表示夫妻相爱,共渡未来。

   三杯酒结束后,司仪宣布交杯酒仪式结束。

   旧时,男女订婚是相互不能见面的,全凭媒婆和父母之言了解点对方情况。结婚时,揭了盖头,又一起吃交杯酒,促进了相互了解,增添了新婚快乐,这一仪式显得意义深长,十分必要。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男女结婚前,一般在场镇的茶馆或饭店安排了吃“会面酒”这一程序,安排定婚的男女见面。但吃交杯酒这个仪式还相当盛行。

   六、回门:新婚的第二天一早,新娘的生父会亲自前往女婿家中,叫做“会亲家”。到了亲家屋中,先拜祖宗,然后入席。饭后带着女儿女婿回家,这就是嫁娶礼仪中一直沿袭至今的程序——回门。

   新娘回门后,如果当天是双日子(即偶数日)就第二天回新郎家,如果单日子(奇数日)就必须当天回新郎家,这叫做行双不行单。

   随着时间推移,礼仪不断修改,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由新娘的亲哥哥或亲弟弟前往男方家中,接新娘回门。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就逐步取消了娘家人去男方接新娘回门的习俗,由新郎新娘自己结伴回门。

   须提及一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新娘回门一般是新郎骑马,新娘坐便轿(简称“滑杆”),其他来接的人步行,不管路程远近,都必须有此待遇。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传统的婚姻礼俗,逐步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

   一是看人户:这是兴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为了逐步冲淡“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包办婚姻,谋财害人”的一种程序。女方在男方下礼提亲后,由媒人牵头,女方的亲生父母亲自到男方察看住居和生产生活情况,同时也亲眼看看未来的女婿如何。如果父母看好了,认为这门亲事可以,才能给男方开生辰八字,否则,退礼告吹。

   二是打喜:打喜就是打新郎。在新郎拜堂准备入洞房的路上,平时和新郎要好的哥儿们,追逐新郎,挥拳就打,打得新郎四处逃窜,冲破重围,钻入洞房为止。打新郎时,也是点到为止,主要是烘托热闹喜庆的气氛。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又演变成了喷香滨、喷啤酒、砸鸡蛋等形式。


   三是闹洞房:闹洞房主要是增添新婚的娱乐气氛。全国解放前是“新婚三天无大小”。这三天时间可以找新娘子逗笑、戏耍。特别是姐夫与小姨子,长嫂与小叔子,与新郎同辈份的兄弟、姑表之间,更是随便可以喜笑逗骂,三日一过一切正规。解放后,闹洞房的活动虽然一直沿袭下来,但一般都是在结婚当天下午到晚上,新郎新娘入睡后就结束了。

   四是拜祖坟、祖庙:一般是结婚的当天下午,新郎新娘和全家人一道前去祖宗的坟前参拜,这个仪式意在“认祖归宗”。仪式也比较简单,进坟场先鸣炮,然后新郎新娘一起到每个祖宗坟前上供(肉食品)化纸、下跪、作揖、叩首即可。拜坟后,即刻前往祖庙参拜。


   五是敬早茶:新婚第二天,新娘早早起床,梳洗打扮后,到灶房把茶煮好。随后和新郎一道,到公公婆婆房中,双双下跪叩首,再献上茶,待公婆品了三口以后,新娘再用壶添加开水一次,道几句“安好”的话语后回房。              

消息网络来源:http://www.yilongnews.com/news/bencandy.php?aid=21904&fid=2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08: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