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坳洲农夫

为啥赣州人在广东自称客家人的少(几乎没有),而是称江西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6: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韶关大部分县城(除南雄,还有一个县城忘啦)都通行粤语,其中南雄的语言好像与江西的语言类似,属于“本地话”一类的。只有移民后裔才有这样的意识吧?当然,如果这些人不看报,不读书,不上网,那就什么意识没有了。

江西的广东移民后裔有意识,不奇怪,从语言上,从族谱上,再加上上网就可很容易“对上”。

但“本地人”确实很罕见,就是有,也很少。例如本网有个号称“正宗客家人”的。 南雄都很少人自称客家人,何况江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 16: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永定的在我那只要懂点事的都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啊!还有个要说的是为什么客家话那么多种?我能听懂的地方好象有梅州大部,上杭大部.赣州小部(以前我一个宿舍的和我说的话也基本都能听懂)好象惠州也好多能听懂的.相反龙岩地区很多地方我都听不懂!!!~~~~~~~~~到底哪个地方的是最标准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6: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nqifeng 于 2008-2-1 15:51 回家过年吗? 转到屋吓涯兜一边災火,一边聊理想!


四海为客,天下作家。
怎么?请我唱K?《再见理想》?

好久没有闻过年滋味了。但想一想,何必复古?当年是忙了一整年,终于有那么几天休息,都很高兴。

咱们过年,不要只局限于一家人,一村人。要着眼于全局,看春晚,吃酿豆腐,也一样是过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 16: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土地革命时期, 土-客 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当地客家怎无客家意识?
---------------------
http://myy.cass.cn/file/2006010618087.html
有关研究请参见万芳珍:《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及土客的融合和矛盾》,《江西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裘之倬:《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客籍矛盾问题》,收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二、户籍差别与土客矛盾
    土客籍的界限和矛盾问题,是土地革命时期赣南农村社会分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所谓“土客籍”,指的是拥有本地户籍(即“本籍”或“土籍”)的本地人和来自外地的“客籍人”两大社会群体;他们分布在赣南(以及赣西南和赣西北)等广大的江西边界地区,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十分尖锐、严重。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即指出:“土籍的本地人和数百年前从北方移来的客籍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界限,历史上的仇怨非常深,有时发生很激烈的斗争。这种客籍人从闽粤边起,沿湘、赣两省边界,直至鄂南,大概有几百万人。客籍占领山地,为占领平地的土籍所压迫,素无政治权利。”[1](P74)由此看来,赣南等边界地区的土客籍矛盾由来已久,双方不仅界限分明,而且积怨很深,构成了这一地区严重的社会分化和族群矛盾。
    从历史渊源来看,那些与“土籍”对立的“客籍”,其实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早期历史上的北方移民,而是明清时期从东南地区来的福建人、广东人。明末清初以后,江西沿边的丘陵高地地带掀起了大规模的移民开垦高潮,其中大量的闽粤民人翻山越岭来此进行垦山种地,他们后来逐步定居下来,成为近现代江西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2](P17-33)[3](P26-31)不过,在当地定居入籍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清代里甲(或称图甲)户籍制度以及土著居民的制约,这些闽粤移民并不能轻易取得当地正式的里甲户籍,即与土著户籍同等并列的正式民图户籍,他们多数情形下只能把户口和田产寄放在新移居地的、由当地土著控制和支配的图甲户籍中,这就是所谓的“寄籍”或“客籍”。[4](P49-56)[5](P84-93)具体说来,清代闽粤移民“寄籍”赣南的情形大概有两种:一种就是在新移居州县土著民之图甲户籍(即一般民籍,是为“土籍”或“本籍”)的末尾另立户名而附籍当地,名曰“民尾户”。如据乾隆《南康县志》记载,雍正九年(1731)有“东粤新民五十一户入籍”南康县[6](卷19《杂志》),即“附于土著各图甲之尾,编立户名,收银完赋”[6](卷3《赋役志·户口》);又如乾隆《赣县志》卷3《疆域志·坊都》指出,赣县“坊都皆有图,计一百零九图,每图凡十甲。……赣近数十年来,闽广流寓者,置立田产,并不遵例入籍充役,创立民尾户名色,附於百九图之外,钱粮自行完纳,编审书算概不与闻”。这种专门为福建或广东等外来移民而设置的“民尾户”户籍,是一种既附于土著图甲户籍末尾、又与土著图甲户籍相区分的户籍类别,这就从制度上使外来的处于“客籍”地位的闽粤移民与本地的处于“土籍”地位的土著居民区分开来。这种户籍区分或差别的实质在于:“民尾户”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临时性的户籍,它未配有科举名额,属于“民尾户”户籍的闽粤移民在新移居地并不享有土著民所拥有的在民籍定额中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其结果造成土客籍双方在社会身份、地位,特别是晋升机会上的不平等,并由此形成深刻的社会裂痕。闽粤移民“寄籍”赣南的另一种情形,就是把田产及税粮都附寄在当地土著的图甲户籍内,即他们依附“土籍”之下,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户籍,故而就不可能享有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等基本的社会政治权利。1989年石城县花园岭罗氏新修的《罗氏闽赣联修族志》中收录了撰于清中叶的《户籍志》,其中即指出:“自古有田则有赋,有赋则有户,流寓、土著莫不皆然。惟石(城)邑之规独异,编户九里,里分十甲,立一长。自里长之名创,凡寄居者,置(产)必附其末,名为甲首。甲首之户,世数虽多,粮赋虽广,子孙不得莅籍与试。”在这里,外来的“寄居者”把田产钱粮附寄在普通里甲中的“里长户”(一般为土著大户)末尾而获得的“甲首户”户籍,虽然在形式上构成州县正式里(图)甲户籍系统中的一户,但在实质上,它完全受到“里长户”的控制和约束,属于“寄籍”的性质;纵使子孙繁衍数世,田产粮赋众多,寄籍的“甲首户”亦难以取得独立的户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例如,明末清初从闽西先后迁居赣南石城县珠坑乡等地的罗氏和孔氏均属此类“寄籍”户,长期遭受其主户的控制和勒索,土客籍矛盾极为尖锐。[7](P108-111)这种“寄籍”性质的“甲首户”受制于土著大户(即“里长户”)的情形,其实并不是石城县所独有的现象,在赣南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如康熙年间,瑞金县绅士杨兆@①在《与张邑侯书》中曾指出:“有不能起户者,寄其丁粮于大户,谓之甲首。本户(即‘大户’或‘里长户’)之于甲首,如驱使奴隶,大当之年恣其需索,莫敢谁何。弊习相沿,牢不可破。”[8](卷11《艺文志》)
    综合以上情形可见,明末清初以后开始移居赣南各地的福建人和广东人,即所谓的“客籍”、“客户”,他们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之间之所以形成“牢不可破”的界限和矛盾关系,主要的社会根源在于双方在户籍制度和户籍地位上的差别(进而是整个社会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而不是因为一般意义上的阶级差别。那么,由这种户籍差别所造成的土客籍两大社会群体的社会分化,既是土地革命时期赣南乡村地区土客籍界限和矛盾问题形成的历史根源,也是其实质所在。
    正因为土客籍分化与对立的原则(即户籍差别)与阶级分化的原则(即阶级差别)不一致,清代以后所形成的土客籍界限和矛盾问题,对党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纲领的土地革命斗争造成干扰或障碍也就不可避免。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这种土客籍的界限,在道理上讲不应引到被剥削的工农阶级内部来,尤其不应引到共产党内部来。然而在事实上,因为多年遗留下来的习惯,这种界限依然存在。”[1](P75)同属农民阶级的土籍农民与客籍农民之间,也时常发生激烈的对抗,这就模糊了阶级界限和影响了阶级斗争,不利于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建立;土客籍斗争甚至存在于党内,成为引起党内政治斗争或路线斗争的社会因素;所有这些都对革命造成巨大的损害。[1](P75)曾经于1934-1937年领导赣南山区游击战争的陈丕显,在后来的回忆中就提到当时赣南革命斗争中所存在的“来自外地的客户”与本地土著之间的界限和矛盾问题。[9](P60-64)此外,陈正人、康克清等共产党人的回忆也都提到土客籍矛盾问题对于革命斗争的消极影响。[10](P310-342)[11](P35)总之,清代以后形成的土客籍界限和矛盾这一根深蒂固的社会分化问题,无可避免地卷入到土地革命运动中来,从而使赣南等广大的江西边界地区的革命斗争充满了复杂性。
http://myy.cass.cn/file/2006010618087.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6: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1此“客”非彼“客”,江西的客指的是“客户”,指的是来自广东或福建的移民。
2江西的“客户”最近也有了“客家意识”,是“对”上的,和四川的客家人一样。但不包括江西本地人。上面也有说过了,楼上何必过激?
3赣州的“本地人”“客家意识”罕见,不明就理的人或许有。
4赣州“本地人”还是多过“客户”的。本地话是赣州语言的主流,当然赣州话才是赣州的代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 16: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老客家,学术界一般这么认为, 新客 人数占优势.

老客,如赣县,内部也很多新客,有些已经混合,不分彼此.

新客 宋朝 来自 老客,在广东福建发育以后 回流,与老客重新会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7: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客,上线?新客,下线?搞的像传销似的。

“本地人”是否承认客家人呢?还不是几个文人搞出来的?从语言上来讲,传说客赣本来为一大类,那赣人是老老客?这样搞出来的新老之分有何意义?

“客家”扩大化,对客家有何好处呢?徒增标准与正宗之争?还好有人分封,一个是大本营,一个是都,一个是??但最终是秦并六国?还是被匈奴所灭?

在广东的“客家意识”已经让位于省籍意识了,还用说江西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 18: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先的赣人 的确是 老老客.

赣地文化是客家文化的直接源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 18: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楼主开始暗含贬义,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坳洲农夫,你又开始扎狂了.我说过你心态有问题,你真应该去看心理医生,虽然法律没表态,你也不要如此变态吗!!!你写了一大堆,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通篇都是一会这一会那,没有一点重点,有的只是暗含贬义和骂人. 自然我说的或许有不正确的地方,但赣州的客家意思和客家认同是好几百年来众多客家乡亲苦苦维系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容不的你在这里诋毁和诽谤.
         我看了一些你的帖子,你总是用一种类似于不欺售欺手法, 即不欺骗人的方法骗人,不骂人的方法行骂人之实. 刚才我一同事对你的评述:"坳洲农夫你算那根葱呀".  我觉得是否说的重了点,但仔细想一想,一根葱之于一个人与一个人之于客家文化和客家认同之长远之较,真是譬如朝露,如梦似幻.   坳洲农夫是根葱也就算对得起你了.我不是骂你是垃圾和短命鬼之意,而实际上感叹客家文化和客家认同是那么长远和博大,而一个人却那么短暂和渺小.对于一个人而言真是 一朝的生岂有不灭的道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 20: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赣州的本地客可以说在以前是没有客家意识,具有意客家意识也是近二十年的,而且也只是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才知道客家这个东东,但是在农村,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还是不知道的,可以说只会认同江西.
另外,新老客的比例在各个县是有很大的不同,靠近广东及福建的是高点的,但是在赣县,于都,南康,宁都信丰这些地方还是老客为主,都是人口大县.以前的赣州的新老客比例是以县的个数做基数的,但是新客所在的县都是人口小县,我们于都就可以抵得上三南另加寻乌的人口总和
个人认为,本地话本质是赣语,只不过受到返回来的客籍话严重影响,尽管如此,本地话还是不能和那些所谓的正宗客家话交流,反而还是能可以和吉安抚州南部赣语沟通,作为本地人我这方面的切身体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 20: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宁都,信丰,于都这类,在语言学被当作客家话,这已经是公论了。

《于都方言词典》就是当作赣南客家话代表点来调查的。

本社区的几个石城朋友,客家情结非常浓厚。比如 江西客家板块 的斑竹hjqxlgc 。

最近有位 林真 网友,来自赣县的,他的 客家风物散文,态度非常明确,完全认同客家: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81

我们家乡,也有于都客家工艺人,主要是竹编能手、弹棉花的匠人,他们都能用自己的口音与三省交界处的客家人直接交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20: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nxiuhong 于 2008-2-1 18:24 发表
早先的赣人 的确是 老老客.
赣地文化是客家文化的直接源头.

那赣人也是客家人?看来文天祥确实是客家人。

说话要严谨点,你说老客是客家人,那老老客为啥不能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 20: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吗,人我给你发一篇笑话(于都口音版的),请你不要删除,你看看,和梅州的客家话是不是有很大的不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 20: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杂服娘字闭到一该细人子,嗨子跌了里,大到回去臣,碰到该杂南子念起门:“老表,你可亭近到嗨子袄,也近到里起纳钻爱散。”“近起近到里,要纳钻你也壳亿,拨苟你给鳖头要纳爱刁一卵。”“刁一乱拨要竟,壳色爱给鳖头毛水,宽怕刁拨怎唉。”“拨怕,刁拨怎嗨子呀纳钻你起邹得怕!”“缸子起邹得满”服娘子编挖起编脱壶。该杂老表呀嘿满叼,瓦到一队弯紧鱼蜂得几该鳖头上,来出卵起刁……无了一同烟句该杂老表起走了里。
    地杂服娘子等了套字扒西类,一趁风少够类,两杀鳖头嘘嘘腻,挖:“也,地杂清水老表起黑满为刁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20: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nxiuhong 于 2008-2-1 20:19 发表
宁都,信丰,于都这类,在语言学被当作客家话,这已经是公论了。
《于都方言词典》就是当作赣南客家话代表点来调查的。
本社区的几个石城朋友,客家情结非常浓厚。比如 江西客家板块 的斑竹hjqxlgc 。
最近 ...
语言学上“当作客家话,这已经是公论”,就是“公认”客家人?

赣州这个土客混杂的地方,错综复杂,十里就不同音了,赣县农民上县城有的还讲普通话呢。你听到的“于都话”究竟是那条村的呢?
总体来说,赣州的土客之别现在已经很模糊。广东也有很多土客混杂的地方,但主要的族群还是聚居地还是分开的。

把赣州本地人当作客家人,你们有问过他们同意嘛?别想当然啦。

虽然阮次山先生说过“有好多看似不相关的东东,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的。但关系到一群人的民族/族群心理的时候,就不要瞎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3: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