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伊万豆夫

客家话PK粤语,谁更接近唐朝中原雅音(中古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6 15: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北方汉族的人数是游牧民族的十倍以上。曾经在北方建立政权的“五胡”总人数不及汉族的十分之一,经过战乱死亡、逃回中亚等地的人数不计其数,融入北方汉族中的比例是很小滴。元明清时期,蒙古族、满族的自身总人口只有区区几十万,能跑得动打仗的也只是十万人。汉族政权、民风颓废,是导致被异族统治、承受深重的民族压迫灾难的根源。南宋的颓废腐化争权夺利,明朝的愚昧腐化残暴(天坛的气氛就是邪邪的,宫廷的内幕则是臭不堪闻),李自成、张献忠的流寇土匪行径,直接导致了所谓“大汉民族”帝国的灾难性崩溃,被处于野蛮时代游猎民族一更加野蛮残暴血腥的、反人类、反文明的手段征服,文明退步上千年。但中原汉族的文明毕竟积淀了三千年(“五千年文明”是吹出来滴),游牧、游猎民族很快就接受了汉文化,并迅速汉化,融化到“汉人”之中或改说汉语。但北方汉族的主体血缘依然是和古代中原汉族一致的。
蚊子说:“该DNA比较的古代中原汉人DNA样本是什么,做这个DNA比较的又是何方神圣,并无正式记录”?当年报纸上就有报道,古代取样来自汉朝的皇室成员。科学的复原面相,也与现代北方汉族的典型相貌一致。杭州是公认的中原移民聚居地,杭州籍的香港高级官员唐英年先生就是这种相貌,惊人地相似。

走灵渠与走梅关的根本区别——是否成规模。梅关古道开通窄窄的一条羊肠小小小道,沾张九龄的光,拓宽为“孖肠小道”,而且北方是偏僻闭塞的山区,到赣江水道的距离远着呢,而且峰峦起伏、坎坷不平,只适合小范围的移动。复旦学者画出了一幅唐代以来北方大规模移民的路线,广东有两条,一条是粤西北-粤西,一条是粤西北-珠江口西北岸,根据这一线索取样分析,得出南北汉族Y染色体(父系遗传基因)基本一致的结论。唐代以来大规民移民的路线,就是没有吹得神神化化的梅关古道。它的方向是正北,珠玑巷的传说又和宋朝皇妃扯在一块,够刺激,容易记,就是这么一回事,呵呵。有的“珠玑巷”族谱竟然说祖先是宋朝世袭“锦衣卫”,有的人竟然信以为真。灵渠-西江始终是一条交通要道。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梧州的水运公司都是肥得流油滴。在“原生态”时期,西江沿岸的封开、怀集等地,老百姓随便看些竹木,顺水一漂就到了珠三角,赚点钱花花、供孩子上学是不成问题的。漓江上游流域居民是西南官话口音,也就是桂林籍的李宗仁先生那种口音。李宗仁先生回忆录提到,其祖先在秦汉时期已经定居临桂。西南官话区的人有很多是会说白话的,李宗仁就会说。  
“珠玑巷过了一千年都‘长不大’”,是客观事实。“珠玑巷几兴几衰,屡受战争破坏”?呵呵,安静得很,历来都不是兵家必争之地。“无险可守的韶关城”?你是不懂滴,韶关城是环水而建滴,水就是天天然的屏障。缺水的西安城,因为有一条护城河,自古就是易守难攻的城池。惠州靠着东江、西湖屏障,陈炯明龟缩在那里,东征军死伤惨重。。。。。。韶关向北联通的通道在湖南那边,离湘江流域很近。秦朝当年已经征服楚国,统治江西、湖南,为什么大部队征服岭南要从湖南进发(灵渠沟通湘江和珠江),而不是从江西过来?赵佗不足千人的小部队,是顺着东江支流从江西溜过来滴。偏偏就没有伟大滴梅关古道。元、清向南攻掠,也没有经过伟大的珠玑巷。什么原因?
“梅关古道的作用,实际上还比不上粤闽山区的汀江”,是符合历史滴。明朝朱元璋花和尚屠韶州、英州,人口锐减,客家人就从闽粤山区的汀江过来了,而从北面大余过来滴客家人,只有在珠玑巷看到两三户,呵呵。  
屠睢攻岭南 ,主帅亡,全军覆没,是史料记载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粮草补给跟不上,而越族十分顽强,渠帅沉着冷静,诱敌深入,一举全歼。有了这次教训,秦朝特别重视粮草运输补给,开挖灵渠就是对策。  
当时秦国能够动员兵力的最高记录仅六十万?依据?反正史料记载都是几个五十万,当然有虚张声势的成分,但你没一句是不能乱加乱减滴。任嚣在秦国高级军官。前文已述,“尉”是古代武官的通称,总司令也是“尉”(太尉),任嚣当“郡尉”,相当于现代的军长改任省军区司令员,知否?  
再说,留在岭南的秦兵五十万,再加上“谪徙民五十万戍之”,其后又有1.5万无夫家的中原妇女与“中县人”婚配,组织家庭。当时的“中县人”岂不是比当地的百越人还多?NO,即使这是一个实数(以越族之强悍,实际出动兵力应该在十万左右),也远远少于百越民族的人数。打仗战死一批,成为伤残人士或语言不通找不到老婆的一批,水土不服成为病猫或者“组织安排”回了老家的一批,剩下的能有多少?直到唐朝,广东各地还是百越占主流。本大猫以前所说的是广府人的族谱批量生产始于明代,客家人的族谱批量生产始于清代,广府人实际形成于宋代,客家实际形成于明代或者更晚一点。  
http://club.dayoo.com/read_bbs.d ... 741036&i=743898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09: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尔泰语系对汉语的影响

阿尔泰语系对汉语的影响
(台湾)張華克
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藏語系的使用人數在十億以上,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中部和東南部,包括了漢語族、藏緬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其主要特點是有聲調系統,而詞序和虛詞是本語系的主要語法方式,內中大多數語言中具有豐富的量詞,能自由運用的單音節詞根佔絕大多數。漢藏語系中的藏緬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由語族中分支出了許多語支、語言,洋洋灑灑排列出三十幾個,而漢語族部分卻是毫無分支,由語族、語支到語言,只能看到一個單獨的漢語,甚至找不到任何的相關親屬語言。
學過中文的人都能發現,漢語明顯的可區分為文言與白話兩種形式,文言代表古語,而白話與現代口語較接近。讓我們再來深入了解一下文言與白話的定義。所謂文言,就是一種漢語的書面語。它最初是建立在口語的基礎上的,大約在東漢以後逐漸脫離口語,而成為舊時文學、歷史、哲學、自然科學、政府文書等方面所使用的主要書面語形式。文言的特性是詞彙豐富、文句簡練,「五四運動」以後,終於因為嚴重脫離口語,而被白話所取代。再來看一看白話的定義,白話也不盡然就是現代口語,它也是一種漢語的書面語,常與文言相對。白話的形成時期始於唐宋,主要是以北方話當基礎,比較接近口語。唐代的變文、宋代的通俗小說、元代的戲曲、明清的小說,大都用白話寫成,宋元以後,部分學術著作和政府文書也常用白話書寫。現代的文學、歷史、哲學、自然科學、政府文書等各方面都用白話來寫,所以白話是現代漢語書面語的基礎。
:「文言在東漢以後逐漸脫離口語,是什麼力量造成的?」一般的歷史書不會問這個問題,也不可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我們可以在這裡嘗試尋求這方面的答案。可能的答案是:匈奴內附。在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四十八年)時,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漢朝的大敵匈奴分裂為兩部,南匈奴王呼韓邪單于率眾南下歸附漢朝,屯居在朔方、五原、雲中一帶(今內蒙古自治區內)。我們之所以稱匈奴內附是一件大事,不在它的政治意義上,而在民族學意義上。因為這一批人,到了中國以後,先遷移到西河美稷(今山西汾陽西北)。後來再遷移到鄴(今河北臨漳縣鄴鎮),這時已經是東漢建安七年(公元二○二年)的事了。接著,西晉時期(公元四世紀)這批匈奴還在中國境內建立起前趙、北涼等匈奴國,歷史上稱作五胡十六國,導致中原漢族客家人大批南遷。但是這批匈奴在建國之後,也因漢化太深,逐漸與漢族同化,就不再稱自己為匈奴了。
從上面這一段歷史可以看出,從東漢到西晉這三百年間,中國的中原漢族成分起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漢族客家人大批南遷了,而新的漢族是由匈奴等五胡與舊的漢族混合而成的,難怪語言也跟著起了很大的變化。
但是至今大家只願意承認,文言在東漢以後逐漸脫離口語,卻並不願意承認,匈奴內附造成漢語的改變。最大的因素是由於,沒有人知道當時匈奴說什麼語言,所以也不知道匈奴語言中的哪一部份改變了漢語的成分,當然這個問題就變成了找不到答案的懸案了。
簡單歸納出的胡漢轉換的語言規則如下,一、胡語中能直譯為漢語的部分,即直譯為漢語。其餘無法直譯的部分語法範疇,即形成漢語中相等意義的如語氣詞、動態助詞、介詞、使役式、被動式、繫詞、疑問代詞、副詞、名詞、代名詞、結構助詞等形形色色的語法範疇。這條規則可以解釋,何以胡語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在漢語中可以發現的會那麼有限,而且也能順利解釋出白話形成的原因。二、胡漢轉換的語法範疇通常有前移現象,以順應漢語的主、動、賓語序的基本架構。像處置式的「把」字,它就是從胡語中的賓格附加成分前移而形成的漢語介詞。由於前移現象是一種大趨勢,所以不同民族、不同時空環境,對前移語法範疇有不同的認知,造成互斥、互補、重疊、重複等各種組合。而更早在史前時代,漢語中的形容詞即已前移,與動詞混用,並造成漢語形容詞不止具有動詞性質,還須藉著動詞語綴、結構助詞等來標記形容詞的現象。三、不前移的語法範疇通常是可有可無的,不像已經前移的那麼重要,但卻是探索胡語殘跡的重要線索。像處置式的句子:「狼把羊給吃掉了」,試著省去「把」字,「狼羊給吃掉了」,感覺起來好像是誰把狼與羊都給吃掉了似的,所以「把」字不好省去,一省去就會有語法上的問題出現。但「給」字是不前移的語法範疇,就是可有可無的詞類,像:「狼把羊吃掉了」,還是很順,根本沒有什麼語法問題。只是如果要研究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的密切關係的話,它的重要性並不下於已經前移的語法範疇。四、胡語無音調,古漢語音調多,影響之下現代漢語音調減少成為四聲。
............
結語
綜合前面的各項論點,我們可以對漢語有一個較新的描述。漢語在古代應屬苗瑤語族的一個成員,它的聲調應該超過四個,大概有八個。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方法,基本語序為主語在前、謂語居中、賓語在後。名詞、代詞、數量詞組作定語時,定語在中心語前,形容詞作定語時,定語在中心語之後。助動詞在主要動詞之前。構詞的詞根多為單音節,構詞的附加成分多為前加成分。也就是說,漢族在史前時代,應該是南方的民族。五千年前,這個民族因為人口增殖,攜帶著先進的農業技術,逐步北上開疆拓土,與北方游牧民族逐步融合,創造出夏商周三朝的高度文明。此時漢語受游牧民族語言的影響,聲調縮減為四個。基本語序雖仍為主語在前、謂語居中、賓語在後,但已經有謂語在後的句法出現。更大的改變是,形容詞作定語時,定語在中心語之前,形容詞開始在使用上與動詞幾乎沒有分別,再加上語法上的適度修正,借用胡語的動詞語綴以穩固前位形容詞的地位。這種改變,使漢語逐步與苗語分家,但由於構詞的詞根多為單音節,構詞的附加成分多為前加成分。故此時的漢語與苗語的差異並不算極大,互相之間的關聯仍多。
這種情形維持到了漢朝,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四十八年)南匈奴歸附漢朝,胡人開始入主中國多年,逐步導致中原漢族客家人大批南遷,漢語就此大量摻入了胡人的語言,使漢語受游牧民族語言的影響更形加深。唐宋時期的處置式,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開始出現的。這時的漢語基本語序已成為主、謂、賓語序及謂語在後的處置式語法兩種句法並呈的狀態。構詞的改變更大,受胡語多音節語言的影響,單音節詞根已居少數,口語中複音詞大量增加,並居於主流,構詞的附加成分也分為前加與後加兩法並呈的狀態。由胡語格助詞轉來的介詞「在」、「的」,取代了古介詞「於」、「之」。另外語氣詞、態詞、副詞等,也都形成了以胡語為主、古語為輔的態勢,終於造成了一種全新的混合語,也就是今天我們習稱的現代漢語。
因此現代漢語除了正在進行的歐化現象外,基本上它是一種南、北兩大語系融合的產物,它的本體源自於南方,而它的應用卻完成在北方。所以古代漢語的譜系位置應該分在苗瑤語族,而現代漢語只能算是一種混合語,它有八種混合的變體,就是北方、吳、湘、贛、客家、閩北、閩南、粵等八種變體方言。這些混合語,愈接近南方,聲調愈多,複音詞愈少,形容詞也愈可能在名詞之後,當然也愈接近苗語。而愈靠北方,聲調愈少,複音詞愈多,形容詞也愈可能在名詞之前,當然謂語也更可能殿後,換句話說,這種漢語已十分接近阿爾泰語。

這就是鑑別漢語譜系位置的困境。因為漢語方言愈接近南方愈像古漢語,而我們前面提過,古漢語是可以順利歸入苗瑤語族的。但是在現實的政治地位上,南方漢語方言算是漢語末流,北方方言才是漢語主流。所謂現代漢語指的就是北京話,它是北方方言的代表。而我們上面已經一再分析過,北京話應該只能算是客家人與胡人交往時所產生的交際語,是一種混合語,它在譜系分類上好像沒有適當的地位。在譜系分類法上,混合語算是一種目的語,目的語是不分類的,只有目的語的來源,稱為源語的,才有適當的譜系分類地位。

如果我們宣稱,一種十億以上人口所說的語言,在語言分類上是沒有地位的時候,或許,要感到難堪的不會是這十億人,而是堅持採用這種語言分類方式的少數人了。所以現在是我們的語言學者,該正視漢語分類地位的時候了。而在考慮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當探索,漢語八種方言,到底吸收了多少少數民族語言成分?不要以為只有北京話吸收了胡語成分,其實粵語也吸收了不少白族語言成分呢。這八種方言,到底算是「方言」還是「語言」或根本是「混合語」?如果算是方言,真正能代表漢語的,應該是哪個方言?適度解決了這三個問題,我們方能再進一步,選擇出真正的漢語代表,與其他語族的語言進行評比,找到漢語真正應該站立的位置。那時的漢語,才會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作者業編輯,本文刊於民國九十年九月《中國邊政》第一五三期)http://911.twforum.com/forums/showthread.php?p=483171#post48317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7 13: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情形维持到了汉朝,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四十八年)南匈奴归附汉朝,胡人开始入主中国多年,逐步导致中原汉族客家人大批南迁,汉语就此大量掺入了胡人的语言,使汉语受游牧民族语言的影响更形加深。

这里的“客家”二字要去掉。应该是“中原汉族人大批南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13: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办法,俺不是文主,这是原文。

同样,这是台湾人的逻辑,福佬人把客家当作汉族正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7 14: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叫楼主把“客家”二字去掉,而是叫网友看此文此句时要把这两个字去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9 21: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伊万豆夫 于 2008-9-17 13:54 发表
没办法,俺不是文主,这是原文。

同样,这是台湾人的逻辑,福佬人把客家当作汉族正统。

这不是“台湾人的逻辑”。作者张克华是客家人,就喜欢把客家说成“正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声母/韵母接近广韵程度排名

我们来比较各种方言的声母和韵母数量:

广州话:19个声母、53个韵母、9调
梅县话:17个声母、73个韵母、6调
潮州话:15个声母、83个韵母、8调
普通话:20个声母、35个韵母、4调

成书于隋代、被唐太宗规定为科举考试标准韵书的切韵(也就是后来的广韵):38个声母、142个韵母、4调

    首先指出,广韵的4调和普通话是不同的,广韵为平、上、去、入,普通话则平分阴阳丢失了入声。广东三种有代表性的方言都保留了入声,并且也有同一调类的阴阳分化,所以声调数量增加了。
    现在我们来看声母数量,三种方言和普通话声母数量相差不大,都比广韵
大大减少了,主要原因是一整套全浊音消失了,而吴方言因为保留了这套音,所以声母数量多得多,如苏州话有28个声母。值得注意的是,潮州话的声母
存古相当多,甚至很多特征比广韵还要“古”得多,这也是闽方言的共性。
普通话虽然声母数量多,但是已经和广韵大不一样了。声母接近广韵程度排名:广州话〉梅县话〉潮州话〉普通话
    再看韵母数量,普通话韵母数最少。广州话多一些,但是也只有53个,和江淮官话以及保留了入声的西南官话基本上在一个水准上。梅县话和潮州话韵母更多,事实上客家话和闽南语(潮州话属于闽南语)是现在韵母最多的方言。韵母越多,说明韵母归并得越不厉害,音系和广韵的对应性越强。潮州话和广韵的对应关系好些,梅县话韵母和广韵的音值更接近。普通话韵母很少,主要是因为入声和-m韵消失;广州话虽然入声和-m韵保留得很好,但是介音消失得很厉害,也减少了韵母数量。综合起来考虑,韵母接近广韵程度排名:
   梅县话〉广州话〉潮州话〉〉普通话

   上面的分析比较复杂,有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指标呢?有的,那就是听感。
广韵的拟音和广东三种方言都有一些接近之处,但是毕竟年代久远,所以难以比较。如果我们考察北宋前期的拟音,就会发现,梅县话非常接近那个时候的中原音,广州话差一些,潮州话更远。 http://tieba.baidu.com/f?kz=86453205

[ 本帖最后由 伊万豆夫 于 2008-9-26 12:10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8 14: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这种所谓的对比PK简直无聊之极!就算是根正苗红正本清源一脉相传艮古不变的中原雅音又如何?有奖吗?接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用客家话吗?再接着作为火星殖民语,再扩展到整个银河系、全宇宙?
自己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完全没有必要跟别人比较,一看就是自卑心理在作怪。某些有考古癖的人一天到晚寻寻觅觅谁更正宗谁更优越,却浑然不知这根本不会给实际现况带来任何作用。这种人根本就是“田螺顾肚饱,不知屎忽生溜苔”。
对客家话不离不弃,尽一切可能保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增强自己的客家人自豪感,这此才真正是我们要做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13: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PK还是需要的,斗嘴推动帖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9: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