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9-16 15: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北方汉族的人数是游牧民族的十倍以上。曾经在北方建立政权的“五胡”总人数不及汉族的十分之一,经过战乱死亡、逃回中亚等地的人数不计其数,融入北方汉族中的比例是很小滴。元明清时期,蒙古族、满族的自身总人口只有区区几十万,能跑得动打仗的也只是十万人。汉族政权、民风颓废,是导致被异族统治、承受深重的民族压迫灾难的根源。南宋的颓废腐化争权夺利,明朝的愚昧腐化残暴(天坛的气氛就是邪邪的,宫廷的内幕则是臭不堪闻),李自成、张献忠的流寇土匪行径,直接导致了所谓“大汉民族”帝国的灾难性崩溃,被处于野蛮时代游猎民族一更加野蛮残暴血腥的、反人类、反文明的手段征服,文明退步上千年。但中原汉族的文明毕竟积淀了三千年(“五千年文明”是吹出来滴),游牧、游猎民族很快就接受了汉文化,并迅速汉化,融化到“汉人”之中或改说汉语。但北方汉族的主体血缘依然是和古代中原汉族一致的。
蚊子说:“该DNA比较的古代中原汉人DNA样本是什么,做这个DNA比较的又是何方神圣,并无正式记录”?当年报纸上就有报道,古代取样来自汉朝的皇室成员。科学的复原面相,也与现代北方汉族的典型相貌一致。杭州是公认的中原移民聚居地,杭州籍的香港高级官员唐英年先生就是这种相貌,惊人地相似。
走灵渠与走梅关的根本区别——是否成规模。梅关古道开通窄窄的一条羊肠小小小道,沾张九龄的光,拓宽为“孖肠小道”,而且北方是偏僻闭塞的山区,到赣江水道的距离远着呢,而且峰峦起伏、坎坷不平,只适合小范围的移动。复旦学者画出了一幅唐代以来北方大规模移民的路线,广东有两条,一条是粤西北-粤西,一条是粤西北-珠江口西北岸,根据这一线索取样分析,得出南北汉族Y染色体(父系遗传基因)基本一致的结论。唐代以来大规民移民的路线,就是没有吹得神神化化的梅关古道。它的方向是正北,珠玑巷的传说又和宋朝皇妃扯在一块,够刺激,容易记,就是这么一回事,呵呵。有的“珠玑巷”族谱竟然说祖先是宋朝世袭“锦衣卫”,有的人竟然信以为真。灵渠-西江始终是一条交通要道。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梧州的水运公司都是肥得流油滴。在“原生态”时期,西江沿岸的封开、怀集等地,老百姓随便看些竹木,顺水一漂就到了珠三角,赚点钱花花、供孩子上学是不成问题的。漓江上游流域居民是西南官话口音,也就是桂林籍的李宗仁先生那种口音。李宗仁先生回忆录提到,其祖先在秦汉时期已经定居临桂。西南官话区的人有很多是会说白话的,李宗仁就会说。
“珠玑巷过了一千年都‘长不大’”,是客观事实。“珠玑巷几兴几衰,屡受战争破坏”?呵呵,安静得很,历来都不是兵家必争之地。“无险可守的韶关城”?你是不懂滴,韶关城是环水而建滴,水就是天天然的屏障。缺水的西安城,因为有一条护城河,自古就是易守难攻的城池。惠州靠着东江、西湖屏障,陈炯明龟缩在那里,东征军死伤惨重。。。。。。韶关向北联通的通道在湖南那边,离湘江流域很近。秦朝当年已经征服楚国,统治江西、湖南,为什么大部队征服岭南要从湖南进发(灵渠沟通湘江和珠江),而不是从江西过来?赵佗不足千人的小部队,是顺着东江支流从江西溜过来滴。偏偏就没有伟大滴梅关古道。元、清向南攻掠,也没有经过伟大的珠玑巷。什么原因?
“梅关古道的作用,实际上还比不上粤闽山区的汀江”,是符合历史滴。明朝朱元璋花和尚屠韶州、英州,人口锐减,客家人就从闽粤山区的汀江过来了,而从北面大余过来滴客家人,只有在珠玑巷看到两三户,呵呵。
屠睢攻岭南 ,主帅亡,全军覆没,是史料记载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粮草补给跟不上,而越族十分顽强,渠帅沉着冷静,诱敌深入,一举全歼。有了这次教训,秦朝特别重视粮草运输补给,开挖灵渠就是对策。
当时秦国能够动员兵力的最高记录仅六十万?依据?反正史料记载都是几个五十万,当然有虚张声势的成分,但你没一句是不能乱加乱减滴。任嚣在秦国高级军官。前文已述,“尉”是古代武官的通称,总司令也是“尉”(太尉),任嚣当“郡尉”,相当于现代的军长改任省军区司令员,知否?
再说,留在岭南的秦兵五十万,再加上“谪徙民五十万戍之”,其后又有1.5万无夫家的中原妇女与“中县人”婚配,组织家庭。当时的“中县人”岂不是比当地的百越人还多?NO,即使这是一个实数(以越族之强悍,实际出动兵力应该在十万左右),也远远少于百越民族的人数。打仗战死一批,成为伤残人士或语言不通找不到老婆的一批,水土不服成为病猫或者“组织安排”回了老家的一批,剩下的能有多少?直到唐朝,广东各地还是百越占主流。本大猫以前所说的是广府人的族谱批量生产始于明代,客家人的族谱批量生产始于清代,广府人实际形成于宋代,客家实际形成于明代或者更晚一点。
http://club.dayoo.com/read_bbs.d ... 741036&i=7438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