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砂拉越缺少正規華文教師。一些年長的維護華教客家人士挺身而出當臨教,在講解課文時華客語兼備。就連五六十年代的華文中學也有教師採用華客語教學,相映成趣,不覺有何不妥。客家人在東南亞的發展史始於秦漢,公元前二二一年至公元二一九年間,中國的絲綢之路把紡織品,陶瓷器,銅鐵,手工藝品傳入東南亞。五胡亂華,北方人南移,中國南方沿海居民更大量南下,開拓東南亞,讓東南亞之錫、金、胡椒、橡膠等工農業興起。 所以華人在大馬的發展史有二千多年,遠比其他來自爪哇、武吉斯、亞齊的移民早得多。 客家人遠離故鄉聚居大馬,卻沒忘記自己本身的傳統文化與習俗,值得讚許。 客家人的家庭和子女對長輩非常尊敬;在飲食時,小輩要請長輩先吃,同時還有“食不言寢不語”的名訓。 客家人的婚嫁習俗很有趣。不論是舊式的婚嫁或新式的戀愛結婚,總要有個媒婆來協助。媒婆要幫男女雙方配時辰八字、選黃道吉日修眉、理髮、做嫁衣裳、新娘出門,進男家門。打扮時,新娘父親套頭紗、母親理衣箱、箱內展示金飾鈔票於一紅布上。 封箱外有一紅條“吉年吉月吉日吉時封”九個字,代表夫妻長長久久吉祥如意。 女方出嫁前一日宴客,男方送來酒擔:有酒一缸,缸口有雙層紅紙,中間藏一戒指,由準新娘開取。 酒擔還有豬腿、雞、罐頭、酒水數桌的錢,也就是聘金,還有手飾等。 當然少不了親家翁帽、親家婆衣、新阿舅鞋。 新婚之日,男方派車去接新娘。 出門前,新娘要跪別雙親,然後新娘與兄弟姐妹吃“姐妹飯”。 上車前,女方要準備一對帶路雞,為男家傳宗接代;尿缸為子孫缸,黏裙草為情相伴,還有胭脂水粉籮。 伴娘牽衣,媒婆灑黃米錢幣,送嫁撐大傘,逐一登轎或車前往男家,新阿舅擔籮隨後。 男方娶新娘,習俗也隆重;先設祖先神位。 新娘一到,新郎前去,扇敲車門一下,衛踏車門三下,啟開車明,讓媒婆,送嫁,伴娘先下車,新郎牽新娘下車,吉時入屋;新娘要跨門檻,不可踢著。 隨即敬祖,跪拜家公家婆,便入房休息。 新郎開箱展嫁妝,以示親友。 接著新娘向男方長輩敬茶,得賞銀;小輩向嫂子敬茶、討紅包。 敬茶畢,宴席開始。 酒席過後,遲入屋的新阿舅率先離開,後跟隨新娘,最後才是新郎與伴郎行轉門禮。 轉門禮是男方向女方長輩敬茶得賞錢,晚輩向姐夫敬茶討紅包。 新郎要給掃地,沖茶紅包,要落衛(喝甜湯),吃飯,然後才回家,圓滿嫁娶。 客家人的壽宴也很講究。 通常男女年屆六十花甲、七十、八十、九十歲都要慶祝一番。 兒孫為長輩做壽,讓老人家風光一下。 在壽宴上有設祖先台,點壽星紅燭,男左女右。 晚輩要跪賀壽星公婆,已成家及出閣女兒要送酒菜和紅包,未成家或出閣女兒可得壽星公婆給的紅包。 宴席少不了炒麵,壽桃,蛋,魚肉筍蒜,象徵著延年益壽。 兒女要穿紅戴玉,顯示家道興旺。 客家人另一重要習俗為喪禮。 一旦家中有白事,先行送報章,向至親通知,送者不可入別人屋,喪家為亡者淨身之水要留住,等出殯後方可潑去;否則出殯之時,兒孫必遭雨淋。 設靈堂要向大門,供齋或葷。 左右有金童玉女侍者伴亡魂。 焚燒紙錢不可間斷,讓熱氣把亡魂撐上天堂,否則冷氣將把亡魂墮入地獄受災。 喪家第一晚有請道士為亡魂做燈,或請法師念咒誦經,幫亡魂疏通天地神佛,孤魂野鬼,兇禽惡獸,讓亡魂能一路走好到彼岸。 出殯之日,兒孫披麻戴孝,衝生肖者要迴避。 下葬時,道士幫亡魂派庇蔭米錢,兒孫接到後帶回儲入米缸,便能年年有盈剩。 隔晨,孝子孝孫要去巡墳、整飾。 每逢亡者逝世一三五七四個“七祭日”,兒孫要為亡魂祭拜、誦經,助亡魂歸淨土或投胎轉世,免去苦楚。 百日有大祭,一年才上墳祭拜。 兒孫男者帶孝一年,女者帶百日,如已出閣,帶至三七或五七或圓七或在化靈之時解除燒去。 客家人愛在喜宴中唱山歌,說四句以助興,或在迎神賽會,佳節慶典裡演客家戲曲,熱鬧一時。 六七十年代,地方戲曲盛行;電台,地方政府,華社都有舉行與廣播,膾炙人口。 如今新時代的人漸漸遠離傳承,倦於尋根,而年長守舊懷古者又逐漸遭到遺棄,但願還有一些懷舊與熱衷傳承客家文化習俗者來發揚光大。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1 22: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