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探寻秦岭深处黑龙口镇梁坪村的客家人

2013-10-9 21:05|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5488| 评论: 0|原作者: 王展飞 张希峰|来自: 西安晚报

摘要:   大约1700年前,战乱使得许多北方百姓流离失所,数以万计的汉族百姓被迫离开故土,举族、举家成批南迁。这些南迁汉人经长途跋涉,渐次定居在赣、闽、粤等地的山区,被称为客家人。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一个客家人 ...
国庆·乐出游:商洛——探访秦岭深处的客家山寨(陕西卫视)




梁坪村绿化很好环境优美


为保护生态环境,村上专门修建了环保公厕

秦岭深处的客家人在节日里舞龙灯

从丹江流出的水养育了这个客家人村庄


  大约1700年前,战乱使得许多北方百姓流离失所,数以万计的汉族百姓被迫离开故土,举族、举家成批南迁。这些南迁汉人经长途跋涉,渐次定居在赣、闽、粤等地的山区,被称为客家人。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一个客家人倒流中原客家祖地的“返乡”潮流。据一些资料显示,客家人中,有很多是从商洛、汉中等地迁至南方,倒流到陕西的客家人,后来多分布在了商洛、汉中、安康等地,目前,在这些地区聚集了40多个姓氏的100多万客家人,商洛一带是陕西客家人分布较密集的地区。

  丹江源头第一村梁坪村


  十三代人用赤脚走出个“闯”字

  梁坪村属商州区黑龙口镇下辖村,又名梁坪客家山寨,被称为“丹江源头第一村”。梁坪村地处秦岭深处,万亩山林包裹着一条条涓涓细流,在村头汇集成一股小溪流向丹江,因而被称作“丹江源头第一村”。

  记者从梁坪村的一本家谱中了解到,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吴姓家族广东一脉定居陕西。当年家乡灾患,为了吃饱肚子,吴氏祖辈不得已迁来陕西秦岭山中,又择水源地而居。“山中人烟稀少,可以重新开垦土地。距离水源近,可以保证生产生活。丹江源头的这片山川,养育了我们十三代客家人。”吴家一位老人对记者说。从那时起,这个村子的村民祖辈传承,一直守护着丹江这江清流。

  这个历史久远的客家村落,共有198户710人,有吴、张、刘、王、黄等姓氏。这些客家人分别来自广东、湖北等地,以至于这里的孩子,常常能说三种方言,会讲许多传奇的故事。第一批迁来的,只有几对夫妇,行走至此,他们用杂木搭起几间屋子,聚居在一起,以防止野兽的攻袭。这片原始的山川里,夜晚常能听到熊舔露草的瑟瑟声,令人胆战心惊。一代人,经过不断繁衍,就成了一个村落。这几对客家夫妇,是丹江源头最早的居民,几百年的薪火相传,他们的后人中又有许多走出梁坪,遍布四方。

  村里也有很多人,是随子孙来的。有一对湖北兄弟,随同村人迁入梁坪。过了很多年,兄弟俩在一次集会上碰到一个老汉,穿着家乡装束,却一双赤脚,衣衫褴褛,瘦弱疲惫,引得众人询问。这哥俩越看越觉得像自己的父亲,于是上前询问,一听老汉的乡音,三人顿时抱头相拥,泪如泉涌,原来老汉正是兄弟俩的亲生父亲。多年不见,父亲思子心切,凭着一双赤脚,千里迢迢到这里寻子。由此不难看出,十三代客家人用自己的一双双赤脚,走出了一个“闯”字。

        梁坪村肩负百年使命

  守护丹江源头 把甘甜泉水送京

  护水、护绿,是梁坪村的百年使命,在今天看来显得更为可贵。

  丹江,古称丹水、粉青江、黑江,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商洛西北部)凤冠山南麓,流经陕西省丹凤县、商南县。出陕西后,到河南省淅川县的荆紫关,随后向东南方向汇入丹江口水库,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与汉江交汇。当“一江清水送北京”在水源区传唱的时候,这个客家山村还不为人知。

  梁坪村村支书张述正陪同记者走在清流边,他一边侧身捞起水中的漂浮物一边对记者说:“见不得水里有杂物,看见了我就捡起来。”今年73岁高龄的刘存苍老人,与张述正有一样的习惯。记者发现他拎着锄头从山上下来,沿江捡着杂物,“看见就捡,本来也不多”。刘存苍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丹江的源头很高。小时候,他经常去山上放牛,渴了就往江边一坐,随便喝,“水很甜,还能治病,这山上还长着上千种中药材。”他顺手指向清流边的两株红叶,说这是种很名贵的药材。

  源头保护要从护绿开始。多年前,这个客家山村的树林几乎被砍伐殆尽,甚至外村人也来砍。后来,为了阻止人们上山砍树,村干部放弃维修进山的小路,试图借此方式来延缓山林的消亡。然而即便如此,几年下来,不仅村庄附近的树林所剩无几,就连高山上的原始林木也岌岌可危。

  环境的恶化,直接受害者就是梁坪村的村民。村支书张述正认为,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有群众参加。1999年,为了改变本村人的命运,张述正在与全村百姓商议后,提出“住山靠山养山,建立绿色银行”的理念,定下了一系列护林制度,封山护林,植树育林。

  现如今,梁坪村已成为山清水秀的新山村,森林覆盖率达99%以上,水又变得像以前一样甘甜了。当“一江清水送北京”在村中流传开来后,一位村民向记者表示:“这人都是将心比心,我们能吃上干净的水,也要叫别人吃上干净的水,我们要把梁坪这个地方的水保护好,干干净净地从我们村送出去。”在今天的梁坪村里,依然保持着许多传统习俗,很多都与江水有关,其中一个,据说是祖上定下最早的一条:每年大年三十,村民会禁止人们去江中取水,直至过了正月初三,村民在江边敬拜后,方可取水回家,寓意让这流淌了千年的江水,安心休养,过一个惬意的春节。

  寻根问祖 挖掘客家文化资源

  积极打造民族特色旅游村

  近年来,为了保护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商洛政府精心策划组织对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客家饮食和服饰文化进行研究,对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的客家方言进行收集,以让外界更好地了解充满古朴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客家民俗文化。同时,商州区加大对丹江源头的开发保护,减少人为污染,在梁坪村建设生态林,倾力建设秦岭深处的“天然氧吧”。

  谈到客家人未来的发展方向,红岩寺村蓝家湾蓝氏家族村民组长蓝小明告诉记者:“我们虽是壮族人,但我们对壮族的文化了解得却很少,甚至都没有壮族服饰。经历了这么多年,我们的习俗基本上被当地同化了。”经历了几个世代的更迭后,蓝氏壮族后裔与汉人相互融合,相互适应,民族文化保留下来的不多,基本生活习惯也已经和当地人没什么区别了。“虽然生活习惯上有很大改变,但是居住条件和环境却迟迟得不到改善。”蓝小明向记者道出了村子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他领着记者在村里走了一圈发现,如今的蓝家湾村民住的大部分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房屋格局基本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受到损毁。另外,有几户人家因房屋损毁严重重新盖起了楼房,远远看去,与安静的村庄显得有些不协调。蓝小明担心,现在的蓝家湾保留下来的民俗文化已经没有多少,如果村子再失去原有的统一面貌,那蓝家湾就真的没有什么特色了。

  针对眼前这种情况,蓝家湾人也有自己的期待和解决方法。据了解,蓝氏家族下一步将前往广东省平远县进行“寻根问祖”活动,把壮族的民风民俗以及民族服饰带回来,在盛大的节庆日也进行盛装打扮,恢复自己的民族特色。“我们这里是陕西壮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得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寻根问祖之后,我们要把自己的民族文化带回来,希望到时能够按照民族特色对村子进行规划,借助红岩寺的旅游价值,将蓝家湾打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村。”蓝小明吐露出心底的愿望。

  除了蓝家湾将引回壮族民俗文化,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村外,梁坪村也依托丹江源头自然风光和客家人集聚地两大人文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将着力打造一个集休闲度假和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原生态旅游胜地。据了解,梁坪村现已建起了“山寨大门”、垂钓园、截水坝和800余米的休闲路,栽植风景树和竹子2万余株,布置了秋千、石桌凳、木桥、木屋、草亭、石磨、石碾及农耕文化展,齐心协力打造颇具特色的客家人生态村、旅游村。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01: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