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演 发表于 2005-11-20 00:34:25

Posted by 水田日 at 2005-9-12 10:25
大義滅親
老水:大义灭亲是什么?灭谁呀?很久你见你上客家论坛了,你不做客家人了吗?

xnchan 发表于 2005-12-26 06:25:36

水田日兄很久都沒有你的訊息了
你不是去了興寧黃陂一趟嗎
這次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獲吧

水田日 发表于 2005-12-28 17:20:38

興寧始祖曾公廣新宗祠重光十週年及廣新公祠志双喜慶典

興寧始祖曾公廣新宗祠重光十週年及廣新公祠志双喜慶典我都參加了。

曾昭演 发表于 2005-12-29 15:34:44

Posted by 水田日 at 2005-12-28 17:20
興寧始祖曾公廣新宗祠重光十週年及廣新公祠志双喜慶典我都參加了。

26日祭祀广新公,图为曾氏宗祠祭祀现场
http://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2005/12/27/234209.jpg

[ Last edited by 曾昭演 on 2005-12-29 at 15:35 ]

曾中 发表于 2006-1-11 12:34:39

【求助】求教

我祖辈来自广东兴宁东厢小阳,想知道详细点的资料,那位有,告诉一声,谢谢

巴人 发表于 2006-1-11 13:01:16

Posted by 曾中 at 2006-1-11 12:34
我祖辈来自广东兴宁东厢小阳,想知道详细点的资料,那位有,告诉一声,谢谢
请宗亲登陆曾氏宗亲论坛:http://www.zengshi.net/bbs/Boards.asp,兴宁曾氏出自于兴宁广新公派下的,可能还有部分是裕振公派下的.

xnchan 发表于 2006-1-12 18:49:00

巴人兄,我往時聽老人家說,興寧曾氏有兩種寫法,廣新公傳下的曾氏,曾字上部會寫成八字一樣的,而其它的曾氏會把曾氏上部寫成丷字一樣,以丷這種寫法相信應是裕振公傳下的吧,我外家全都是寫成八字,三省堂.傳經世德,修史家聲.上述說只係給大家參考的,對與錯,懇請賜教.

Rice11 发表于 2006-1-12 22:53:22

:shy:我也是姓曾的,我是祥字辈的。
家在兴宁,看了很久,真是长见识了,
原来我们的祖宗那么源远流长。

Rice11 发表于 2006-1-12 22:56:43

:P:P:P
巴人GG,你知道江门新会那边的曾姓是属于哪一派吗?
我BF是新会姓曾的,他是昭字辈的
:shy::shy::shy:

逸非宝宝 发表于 2006-1-13 05:26:18

我妈妈是昭字辈的,71代, 辈分很大哦....我弟弟们就是宪字辈的了
:cool:

逸非宝宝 发表于 2006-1-13 05:28:50

从63代以后的辈分排表.....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嘿嘿.......:shy::shy:

逸非宝宝 发表于 2006-1-13 05:31:04

晕,才发现, 我弟弟应该是宪字辈, 但名却有个锦.... 这一下亏可吃大发了. 多少辈啊....:o:o:o:o:o38辈......

kengoan 发表于 2006-1-16 02:38:04

新訂台灣曾氏亮寅公派下世次源流

台灣曾氏亮寅公派下
世次源流

太宗世系七十七派裕振二十五世開台六世曾建元編

民國九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初訂
民國九十五年一月十五日修訂

一世黃帝公孫軒轅,二世昌意,三世顓頊,四世鯀,五世禹,六世啟,七世仲康,八世相,九世少康。
一世黃帝,為有熊國Asin(今河南省新鄭縣)國君少典氏之子,母附寶,傳感
應天樞星而孕。姓公孫Asin,長於姬水,一姓姬,居軒轅之丘,名
軒轅,稱軒轅氏,於阪泉(今山西省解縣鹽池)三敗炎帝神農氏帝榆
罔參盧,涿鹿(今山西省解縣涿澤)敗苗族阪泉氏蚩尤,代炎帝為天
子,號有熊氏,新鄭縣有黃水、黃溝,故稱黃帝。正配西陵氏之女嫘
祖氏,生青陽(玄囂)、昌意。舉二十五子。傳享年一百歲。逝於首
陽山,葬於橋山(今山西省襄陵縣)。有熊、公孫即通古斯語愛新、
烏孫,意為金。
二世昌意,降居於若水,娶蜀山氏女昌濮氏,生顓頊。一說子韓流娶淖子氏女阿
          女,生顓頊。
三世顓頊,繼少昊金天氏位,號高陽氏。一說繼自黃帝。《漢書》〈律曆志〉稱顓
     頊傳窮蟬、敬康、勾望、橋牛五代而鯀。高陽即通古斯語兀顏、公羊,
意為豬或朱。橋牛即蒙古語丑奴,意為狼。
四世鯀,字熙,封於西羌汶山石紐地區(今四川省廣柔縣境),姜姓,《山海經》
    稱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即鯀,後為陶唐氏帝堯封崇伯,即
    嵩伯,居河南嵩山陽城(登封),受命治黃河洪水,以圍堵之法九年未
    成,為攝天子有虞氏帝舜放逐於羽山,遣祝融處死。配有莘氏之女女嬉,
    一名女志、有志、士敬、修己、修紀,於砥山夢食薏苡而生子文命,帝
    舜賜姓姒。
五世禹,名文命mi-min,字密、高密,三月二十八日生於石紐山刳兒坪,配塗
山氏之女攸女,一名女媧、女嬌、女趫、嘎,受虞舜命繼鯀治洪十三年,
三過家不入,有功任司空,封夏(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伯,劃定
九州,征三苗,虞舜欲禪位,攝政十七年。後虞舜征三苗病逝於蒼梧(今
湖南省寧遠縣),禹讓辭王位避舜子商均三次不就,隱居陽城(今河南
省登封縣告城鎮),三年喪滿,仍為諸侯擁為共主,都安邑(今山西省
夏縣西北),號夏后氏。在位五年,會諸侯於塗山,八年,會諸侯於會
稽,殺防風氏立威,十年,巡視東方,傳公元前二一一六年秋八月,逝
於會稽山(浙江省紹興縣境)。夏禹、夏后、有虞音同回紇、回回Ui-ui、
Hui-hui。
六世啟,傳誕產於石之裂開,故名,又名建,一名余。《竹書紀年》載,夏后禹
    禪位伯益,三年喪滿,啟殺伯益奪位,於陽翟鈞台(夏台)會諸侯,建
    立夏朝,甲申年,做〈甘誓〉,於甘邑破有扈氏(今陜西省盧縣)君敖
奇,天下咸朝。登位九年巡狩天下舞九韶,十一年,改封幼弟觀君武至
西河,十五年武觀據西河亂,命彭伯壽征之。在位二十九年,約當公元
前二一一五年至二零八七年,傳位太康。葬箕山之陰。
七世仲康,太康弟。太康無道,五子爭位亂國,辛酉年,為東夷族有窮氏(今河
南省濮陽縣)君后羿放逐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而死,仲康為后羿
擁立,返太康都邑斟尋(今河南省鞏縣)。丁卯年冬,失權於后羿。《路
史》載在位十八年,約當公元前二零七二年至二零五五年。
八世相,一名相安,為后羿所立,逼走商邱(位今河南省),在位八年(壬寅年),
    寒國(今山東省濰坊縣北)國君妘浞位殺后羿自立,仍號有窮氏,相再
    走斟灌,二十八年(癸卯年),寒浞子妘澆(封過國,今山東省掖縣西
    北),破斟灌,相再走昆吾國帝丘(竇,今河南省濮陽縣),過澆來圍,
    自殺。在位約當公元前二零五四年至二零二七年。臣伯靡出奔有鬲氏(今
山東省德州市)。配有仍氏(今山東省金鄉縣)之女后緡,自牆洞逃出,
奔有仍,遺腹子少康。
九世少康,相與后緡所生遺腹子,癸卯年生於有仍,長任有仍國牧正,甲子年寒
          浞、過澆命椒破有仍,出奔有虞(今河南省虞城縣),任庖正,娶有
     虞伯姚思二女封於綸邑(今河南禹州西北康城村)。夏遺臣伯靡得有
     鬲氏之助,自斟尋、斟灌伐寒浞,壬午年,伯靡殺寒浞,迎立少康於
綸邑復國,時年四十歲,「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少康命女艾滅過澆,
乃復都陽翟,會諸侯於鈞台,後再命長子杼滅寒浞次子戈君妘豷,正
式復位,次年,方夷來朝,三年復田稷,十八年遷都於原。在位約當
公元前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年。封次子烈曲(曲烈)於鄫國(繒國),
傳位長子季杼。

鄫國一世烈曲(曲烈、曲列),少康所封,一傳季杼所封。春秋〈曾子斿鼎〉載:「曾子斿擇其吉金,用鑄將彝,惠于烈曲。」烈曲天生神異,精勤思考,擅長製作與發明,曾發明用來求直角的矩尺、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形漁網(罾)、射鳥用綁絲繩的箭(矰)、製作蒸飯盛菜用的陶器(甑)、以及教導族人織出各種圖案的絲織品(繒)。
鄫國初國在河南省滎陽市聖水峪潧水(溱水)流域之鄫水城,因水名國。鄫同潧,同曾。
二世炫忠,當夏后槐之世。
三世坤仁,當夏后芒之世。
四世錄,當夏后泄之世。
五世浩源,當夏后不降、扃、廑之世。
六世富方,當夏后孔甲之世。
七世焜,當夏后皋、發、履癸(桀)之世。

八世伯基,天下歸商湯(太乙)。
商卜辭有曾,可證商湯放夏桀後,復封鄫國,夏族多遷徙或為商族俘虜,鄫國獨留中原,因對商朝效忠。
九世銳,十世汪,十一世志梁,十二世煌,十三世相奎。
十四世世鑒,同伊陟佐商帝太戊而治,史稱「殷復興,諸侯稱之」。
十五世政治,守舊不更新制。
十六世模,十七世瑞煥,十八世垠,十九世錦容,二十世洪,二十一世桂茂,二十二世照,二十三世培元,二十四世銈,二十五世允渿,二十六世杞,二十七世燋熹,二十八世塤和,二十九世成銳,三十世一倩,三十一世椿,三十二世炯,三十三世垣,三十四世銷,三十五世福波,三十六世時榮,三十七世炳。
三十八世均柞,有韓人之隙。
三十九世錚。
四十世敢仁,不依其勢。
四十一世浤仁,一名一泓。
四十二世一松。
四十三世炲,一名照,又名怡煥。
四十四世墅,四十五世鎮玉,四十六世浥。
四十七世祥槫,一名祥傳,又名祥溥,孝友執躬。
四十八世炷,時興朱仇。
四十九世方瑆,一名方釋。
五十世坤。
五十一世字鑾,一名宇鑾。
五十二世沛恩,承志達道。
五十三世朴(樸)。
商末,鄫國遷於今安徽與河南之交的層邱。
周文王妃、周武王母太姒為鄫國姒姓本家,周武王褒封鄫國。
西周末,鄫國已遷於繒關,即今河南省方城縣,於此設關拒楚。申國改封於謝(今河南省南陽市北),與鄫國比鄰。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七七一年),申侯以幽王姬宮涅寵褒姒廢其女申后及太子宜臼,聯合鄫國曾(鄫)伯黎、西夷及犬戎入宗周鎬京,於驪山弒王,與諸侯共立宜臼,即位雒邑,是為周平王,至是西周滅亡。
曾伯黎與晉文侯曾為周平王討伐淮夷、東夷,鄫國隨之東遷,乃與東夷交惡,成為世仇。
鄫國於春秋時繼同姒姓杞國亦自河南南部東遷,先北遷拓城縣北之鄫城,魯僖公年間再東南遷淮水流域瑯琊地區,並與魯國聯姻。周襄王七年、魯僖公十四年(公元前六年)春,諸國在齊國城陵(今山東省安丘縣杞城鎮)築城,將杞國遷於此地,諒鄫國東遷亦當同時。
周襄王七年、魯僖公十四年(公元前六年),魯僖公姬申幼女、鄫子夫人季姬返魯國探親,因鄫子不朝魯國,魯僖公怒而阻其回國。夏,六月,鄫季姬與鄫子於魯國東防(今山東省費縣東北)相會,鄫季姬乃使鄫子來魯國朝聘。
周襄王九年、魯僖公十六年(公元前四年)夏四月丙申,鄫季姬訪魯國。十二月,魯僖公與齊、宋、陳、衛、鄭、許、邢、曹等國會盟於淮(今江蘇省盱貽縣),商議救援鄫國免遭淮夷侵犯以及向東攻略之事。魯僖公號召諸國為鄫國築鄫城(今山東省嶧縣東方、蒼山縣西北十六公里、棗莊市東、文峰山東麓,即蒼山縣向城鎮前鄫、後鄫村間之鄫城),築城工役疲困,夜裡有人登上小山丘喊叫:「齊國有亂!」各國工役未築完城,即各自回國。
周襄王十二年、魯僖公十九年(公元前一年)夏六月,宋襄公子滋甫邀滕、曹、邾、鄫等國會盟於曹國之南,鄫子遲至二日,宋大夫公子子蕩建議宋襄公以鄫子祭東夷立威,己酉,宋襄公乃指使邾文公綁架鄫子至東夷人神社次睢之社(於今山東省臨沂縣,鄉人稱之為食人社),蓋鼻殺之並肢解烹煮作為人牲祭神。鄫與東夷為世仇,宋襄公使邾子用鄫子以悅淫祠,實從東夷之所甘心也。

五十四世姒世美,鄫子,於周定王十六年、魯宣公十八年(公元前五九一年)秋
        七月,因邾國入侵而被戕殺。
五十五世姒時泰,即位後請求魯國保護。周定王十八年、魯成公二年(公元前五
八九年)十一月丙申,與魯國及秦、宋、楚等國於蜀會盟,史
稱匱盟。周靈王三年、魯襄公四年(公元前五六九年),魯襄
公姬午朝晉國,徵得晉悼公姬周同意,將鄫國納為附庸,冬十
月,莒國不服,會同邾國伐鄫,魯國大夫臧孫紇援鄫入邾,敗
戰於邾國狐駘。
鄫子姒時泰有女嫁為莒國夫人,生一子為鄫子外孫。姒時泰受莒國挾而欲立外孫,世子姒巫為魯僖公女之子,不服,乃援引魯國勢力相抗。周靈王五年、魯襄公六年(公元前五六七年),姒時泰歿,一說為莒人所弒,姒巫出使尚未返國,遂傳位莒國公子,入繼鄫子。鄫國以外孫(異姓己姓)為後,此舉不合宗法,《春秋》譏之,

kengoan 发表于 2006-1-16 02:40:14

新訂

曾氏始祖巫。為鄫國國君姒時泰世子。姒時泰欲立外孫,姒巫為自保,引魯國勢
      力以抗莒。魯襄公母定姒為鄫女,推為姒世美之姊妹,鄫子姒世美
      為魯襄公舅,姒時泰與魯襄公為表兄弟,兩國有舅出之誼,魯襄公
      為姒巫表伯叔輩。周靈王四年、魯襄公五年(公元前五六八年),
      姒巫以魯國大夫身分隨魯國叔孫穆子叔孫豹出使晉國,完成鄫國附
      屬魯國之儀式。秋九月二十三日,魯襄公與晉悼公及宋、陳、衛、
      鄭、曹、莒、邾、滕、薛、齊、吳等國會盟於戚(今河南濮陽)抗
      楚,叔孫豹認為鄫國附屬魯國對魯國會盟不利,令鄫國大夫以獨立
      國代表身分與會。周靈王五年、魯襄公六年(公元前五六七年)七
      月,莒國公子入繼鄫子,《春秋》譏之,視同莒國滅鄫。晉國責難
      魯國任莒公子入主鄫國,季武子季孫宿使晉說明。姒巫去國奔魯,
      於今山東省平邑縣築武城邑,去鄫邑為曾氏始祖。周靈王七年、魯
襄公八年(公元前五六五年),莒國入侵魯國東境,以劃定所佔鄫
國疆界。周景王七年、魯昭公四年(公元前五三八年)九月,莒著
丘公即位,未安撫鄫國,鄫國叛莒,莒廢鄫國,魯國收撫之。曾巫
葬武城東山。子夭、夫。
二祖夭。為魯國季武子季孫宿家臣,《左傳》〈昭公元年〉載周景王四年(公元前
    五四一年)曾夭為季武子駕車迎接出使鄭國之政敵叔孫穆子叔孫豹返
    國。葬東山。子阜、翌。
三祖阜。為魯國叔孫穆子叔孫豹家臣。《左傳》〈昭公元年〉載周景王四年(公元
    前五四一年)曾阜勸說叔孫豹會見季武子。子箴。
四祖點,字子皙,號箴,魯國費縣南武城人,生於周景王三年己未年(公元前
    五四二年)九月十四日,妣上官氏,生參,繼娶一女。師事孔子,小孔
子六歲,為孔子三十餘歲時之第一批學生,《論語》〈先進〉〈四子侍坐
章〉載,點與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華於暮春三月同遊魯國曲阜城南
之沂水岸,孔子盛贊其志向澹泊。季武子季孫宿喪,往弔倚門而歌,時
譽為士之狂者。曾因子曾參耕作誤斷瓜根,杖打曾參,幾乎將其送命。
《戰國策》卷二記其妻上官氏親自織布維持生活。孔子周遊列國,困於
陳國時,曾懷念曾點,評等其為狂放之士。志性有堯舜氣象。葬於南成
山,上官氏同夫山。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七三九年)追封宿伯,北宋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一零零九年)封萊蕪侯,明世宗嘉靖九年(一五三
零年)尊為先賢曾子,入祀孔廟崇聖祠。

太宗世系
一派。宗聖曾參,字子輿。生於周敬王十五年丙申年、魯定公五年(公元前五零
五年)十月十二日,小孔子四十六歲,《說苑》〈立本〉記其「衣敝衣以耕」
。十六歲於楚國奉父命就學於孔子。曾參稟性率直且魯莽,乃立志「日三
省其身」。《孔子家語》〈六本〉載,曾因耕作誤斷瓜根為父曾點杖打幾乎
送命,孔子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故小杖則受,大杖當逃,責
其未逃致令其父背不義惡名,曾參聞後乃登門謝師領教。曾參至孝,奉養
其後母,常一夜五起,亦不離親一夕宿於外。《孟子》〈離婁上〉載,曾子
養曾皙,必有酒肉。《孟子》〈盡心下〉載,曾點嗜食羊棗,曾點逝後,曾
參終生不忍食,而為表敬重母親,對於名稱不美的街道(勝母之閭)則不
走。《禮記》載,曾點卒時,曾參淚如滴泉,水漿不入七日,以後每讀〈喪
禮〉,則泣下沾襟。曾任官於莒、齊。《韓詩外傳》載,父母逝後,曾至楚
國任官,五十歲時,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就。傳學
孔伋(子思),述《大學》,著《孝經》,主張仁與孝,認為慎終追遠,則
民德歸厚。卒於周考王六年丙午年(魯元公元年,公元前四三五年),享
年七十一歲,葬於濟寧州嘉祥縣南四十里,武山西南元寨山之麓。唐高宗
總章元年(六六八年)二月十九日,皇子李弘釋奠於學贈太子少保,唐睿
宗太極元年(七一二年)贈太子太保,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七三九年)
封郕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一零零九年)夏閏五月封遐丘侯(郕侯),
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一一一六年)夏六月太常寺奏侯爵與孔子同名,改封
武城侯,南宋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五年)春正月封郕國公、元文宗至順
元年(一三三零年)秋閏七月封郕國宗聖公。明世宗嘉靖十年(一五三一
年)夏閏六月尊為宗聖曾子。嘉靖十八年(一五三九年),永豐房東宗五
十九派裔孫曾質粹起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民國後為宗聖曾子奉侍官。妣
公羊氏,敕封一品夫人。生子三,元、申、華。
二派元,字子元,仕於魯國,配高陽氏,生子西。二人同葬嘉祥縣南武山,副室
      侯氏,生子中,葬武山。居於魯城曲阜,其後堂號魯國。生性樸素敬慎
,嘗以曾參教誨之「官怠於宦成」等語書贈諸紳,並用以自惕。數十年
身若不勝衣,言若不出口,洞洞屬屬而無尤。
申,字子西,為費國季昭子季孫強家臣,卜商(子夏)傳之以《詩經》
,一說《左傳》係曾申根據費國季氏史記《春秋》所撰者。配顏氏,子
耕、森。
華,字子美,仕齊為大夫。配上官氏,子炳。
三派西,字子照,生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丁酉年(公元前四四四年),從曾申學
《詩經》、《書經》,仕於魯國,著稱管(仲)晏(嬰)。周威烈王元年(前
四二五年),見任魏文侯教席之卜商(子夏)於魏國西河,魏文侯欲官
之,不受而去。周烈王七年壬子年(公元前三六九年)歿,葬嘉祥縣南
武山。後世追封鎮江侯。配左氏,生長子欽,同葬夫山。副室諸葛氏,
生子鐸、錫,葬武山。
中,字子正,仕魏,性直不甘媚人,文侯重之。配顏氏,子星、晟。葬
嘉祥縣武山西向。
四派欽,字子敬,官都檢大夫(都檢吏),配穀梁氏,生長子得,繼室周氏,生
子莊、筐。欽與二室同葬嘉祥縣富春坪。
鐸,字子教。
錫,字子榮,葬兗州府華溪南向。配端木氏,葬茶州城南。子芬、芳。
五派得,字若得,配卜氏,生長子羨,繼室歐陽氏,生子美。任徐州刺史,封平
海侯。葬富山。
莊,一名薦,字子端,仕楚為大夫。葬嘉祥縣南武山西古大坪。配劉氏,
葬同夫所。子善、義、姜。
筐,一名蒞,字用經,官太原,葬太原南平山。配王氏,葬同夫所。子
羲。
六派羨,字學餘,娶繆氏,任撫州都提點、平陽徐州刺史,葬嘉祥縣武山。子遐。
七派遐,字子盛,娶言氏,生二子煒、盈。一說另有子滿、足。官陜邑太守、揚
州刺史。葬嘉祥縣武山西向。
八派煒,字子美,生於周赧王四十一年丁亥年(公元前二七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卒於西漢惠帝六年壬子年(公元前一八九年)。娶郯氏,生子樂。官至
漢朝工部尚書、尚書令。葬嘉祥縣南武城祖山。弟盈,官至東陽太傅。
九派樂,字訓韶,娶周氏,生子浼,繼娶湯氏,生子況。官山陰縣令有功,漢封
都鄉侯。葬東山麓。二室葬同夫,合塚。歐陽修〈與曾鞏論氏族書〉質
曾樂名不見於史書年表。
十派浼,官東陽太守、上谷太尉,娶伏氏。合葬東山麓。子旃、光。光裔子枋家
長沙。
十一派旃,字伸勤(仲功),官中壘校尉、冀州太守,太子東宮使,娶鄢氏。葬
    武山西。子嘉。
十二派嘉,娶鄭氏,繼娶歐陽氏。官任安縣主簿。葬伴父。子寶、頊。
十三派寶,字惟善,配歐陽氏,生長子琰,繼娶王氏,子璜、璟。官漢武威太守、
車騎侍郎,葬武山西向。
十四派琰,娶鄔氏,官提舉副使,冀州御史、武威太守、車騎侍郎,西漢封都鄉
     亭侯。夫婦合葬武山西向。子據、援。
          璜,字逢臣,官司業大將軍,與匈奴戰,不屈而亡。配卜氏,子蓼。
          璟,諱岌,官穎川太守。衍河內。
十五派據,生於西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四二年)正月初七日,娶陳、劉二氏。
     劉氏為漢宗室。官冀州御史、諫議大夫,平帝封都鄉侯,有功加關內
侯。為官清廉,遵循宗聖學說,嚴於律己,剛正不阿,因恥事王莽,
於新始建國二年(公元十年)十一月十一日,集合全族二千人自山東
南下渡長江,避於豫章郡,家江西廬陵縣(今吉安市永豐縣)吉陽鄉,
復遷至鶯遷鄉,卒葬於吉水仁壽鄉。東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元六十三
年)三月十五日,追封吉陽郡公,二室均受封吉陽郡主,劉氏封吉陽
郡一品夫人,葬仁壽鄉。公為江右吉陽房祖,為蕉嶺曾氏第一遷。歐
陽修〈與曾鞏論氏族書〉質曾據名不見於史書年表。子闡、瑒。
援,封都鄉侯,葬睦陂。配蕭氏,葬同所。子瓊、琪、理。
十六派闡,娶文氏,生長子植,副室王氏,子懋、楫、橫。夫婦合葬廬陵縣吉陽
鄉。
十七派植,娶李氏,生長子燿,官諫議大夫。繼娶蕭氏,子炯、炳。葬仁壽鄉南
向。
十八派燿,一名耀、曜、萬,娶胡氏,生長子培,繼娶文氏,子城。東漢光武帝
時任諫議大夫、福州刺史、御史。葬吉陽鄉祖山趾南。
十九派培,字本固,娶陳氏,同葬廬陵南籔坪,生長子德,副室張氏,葬魚山,
子行、徵。
二十派德,葬仁壽鄉南向。配董氏,葬夫所趾南。子珣、珍。
          行,字仲相,仕蜀漢,官廣漢太守。配屈氏,合葬吉陽鄉魚形山南向。
子瑤、璀、琪。
徵,字季恆,官鉅鹿太守。配饒氏,合葬魚山東向。
二十一派珣,字貴紋,娶朱氏。三國魏時官中郎將官,葬仁壽鄉。子渙、震忽。
            珍,魏平原侯。卒葬仁壽鄉上查。配十氏,葬合塚。子震。
二十二派渙,一名煥,娶劉氏。西晉封景陽侯。夫婦合葬仁壽鄉上查。子梓、曜。
震忽另立韶州房。有子五。
二十三派梓,字伯埼,娶丁氏,葬仁壽鄉南向。子勰。
二十四派勰,字思協,生於西晉武帝太康八年(二八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娶文
      氏,官鎮南將軍司馬。東晉成帝咸和三年(三二八年)九月,於廣
州擊破前交州刺史張璉叛軍,事載《晉書》卷七。卒於東晉哀帝興
寧二年(三年),夫妻合葬於荊田鄉斧形山。子端。
二十五派端,瑞,一名瑞仁,字正冀,娶胡氏。子鉉、道始。
二十六派鉉,字道遠,娶蕭氏,官梁朝大司馬。葬仁壽鄉。子海。
            道始,諱鋐,官梁車騎將軍,封開國侯。配吳氏,家交州,子孫衍
虔州。
二十七派海,諱炅,字海道,娶楊氏,官黃門侍郎、襄州錄事參軍,相唐高祖,
官工部尚書。夫妻合葬上查。子璜、埼。
二十八派璜,娶謝氏,官黃門侍郎,合葬仁壽鄉。子興、田。
            埼,官黃門侍郎,家襄陽,配言氏,子儔。
      唐太宗貞觀三年(六二九年)八月乙未,黃門侍郎璜、埼上奏曰:
「臣之先,臣工部尚書海,相高祖皇帝有年矣。今臣兄弟得待罪、
侍從。先臣卒,遺命曰:臣本武城郡人,家藏早譜,兵犯火廢半。
因莽篡漢,散居江南。文集多遺,至今未得名辭,以表其忠孝之願。
伏乞陛下哀矜,假寵於曾氏,而曰助臣之子孫,幸莫大焉!」唐太
宗曰:「汝父事朕皇考,協德一心,克修厥聀,可謂令德矣」。已而
璜、琦拜首,稽首謝。次日,唐太宗下詔:「命丞相杜如晦等,刪
定海內宗系,列吾曾氏為江南大姓」。
前載疑偽作,唐高祖逝於貞觀九年(六三五年),其時尚存,唐太
宗豈可稱之皇考。
貞觀四年(六三零年)八月朔,中書舍人溫彥博為曾氏族譜題序,
太子舍人高士廉同撰。
二十九派興,字兆發,娶張氏,生長子隆,繼娶羅氏(熊氏),生子陳、陂。與
二室合葬荊田鄉斧形。唐貞觀六年(六三三年)閏八月十八日,中
書令溫彥博、太子舍人、吏部尚書高士廉奏請制定《氏族志》,命
曾氏定譜,曾氏唐譜自興始。
三十派隆,字迪惠,娶宋氏,合葬上羅。子鈞。
三十一派鈞,字洪舉,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五九七年),娶王氏,官至唐給
      事中。卒於唐高宗永徽元年(六五零年),夫妻合葬於荊田鄉斧形
      山。子謀。\r
三十二派謀,字以忠,娶高氏,合葬仁壽鄉趾南。子丞、巹。

kengoan 发表于 2006-1-16 02:41:05

新訂

三十三派丞,官至唐司徒、司空兼尚書令。自廬陵吉陽鄉上黎堡徙螺絲嶺凹宅后
里小崤凹大中坑,再遷永豐,為永豐房祖。娶何氏,合葬石獅嶺上
窯岰蜘蛛形,繼娶羅氏,葬吉州蘆荻塘寅向。子珪、舊、略。
三十四派珪,字子玉,娶蕭氏,封魯郡開國公,仍居廬陵吉陽。夫妻合葬吉陽黃
田堡雞公山巳向。子寬、綽、豐、暉、隱。
三十四派舊,字惟人,生於唐玄宗天寶元年(七四二年),代宗大曆十一年(七
      七六年)進士。配王氏,繼娶趙氏,三娶呂氏。官至金紫光祿大夫、
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封魯郡開國公。
唐憲宗元和二年(八零七年)徙永豐縣雲蓋鄉望仙里角陂大坑。為
蕉嶺曾氏第二遷。堂號魯國堂。文宗大和四年(八三零年),敕葬
忠義鄉銀櫃嶺人形趾丙午即十二都吊雞嶺。贈太尉。王、趙二室合
葬莊下金釵形。呂氏敕葬臨江府新淦縣碧雲山寺後獅子抱毬形亥
向。子宥、廣、德。
略,官金紫銀青光祿大夫、節度使,徙撫州、西域。為江西曾氏南
豐房祖。配范氏,合葬南城雅俗鄉杉嶺。繼娶危氏,葬山口。子煬。  
三十五派暉,居廣州,娶楊氏,生子國傑、國俊。國俊出為廣子。
隱,配光州王氏。子延世任官光州太守,唐僖宗光啟二年(八八六
年)間隨光州變民軍王潮入閩,定居泉州龍山,為閩南曾氏龍山派
始祖。
三十五派廣,名彬,號起潛,貢元,娶羅氏。合葬帶上兩金扛水形。無後。暉次
      子國俊入繼。
三十六派國俊,名雋,字孝敘,行小三郎,唐武宗會昌五年(八四五年)進士,
       娶嚴氏,葬台嶺屋後,繼娶張氏,葬山灣高坑辰向,三娶吳氏,
葬田堆上庚向。官兗州太守,歸隱中圃莊舍榜種菊坡,後名知府
坵,錢塘羅隱撰記,葬於源蛇形,觀性寺後台嶺下黃家舍仙人踏
足形。子萬、千、彝。
三十七派萬,字持盈,行五郎,娶何、楊二氏,任鎮南將軍,與二十四派勰名熏
相將。以南康逸士名。以軍功賜田虔化(寧都)縣清泰鄉四都鎬源
村(今寧都縣東韶鄉好源村)千畝而家焉。與妻叔何德捨浚源田九
十三石魚塘山地及老鴉崗井頭二地莊基,創浚源院。宋元祐年後為
避金,浚源院駐院乃改觀性寺。葬浚源院門樹下亥向。明世宗嘉靖
元年(一五二二年)及明神宗萬曆年虹房裔孫為之立碑記事。娶何
氏,贅樵罔何盛翁女,副室楊氏,三娶李氏,同葬。子泳、淵、沂。
三十八派沂,字期達,行十三郎,官豐城令,累贈光祿大夫。娶楊氏,生子蟠,
      葬田堆上坤向、繼娶王氏,籍湖坪,王宜尉女,封寧德夫人。葬黃
      沙拖螺江蛇形坤向,生二子蟾、虹。葬望仙里荊田岰吳宅後虎形寅
山申向。虹遷虔州寧都鎬源上村。
三十九派蟾,字可大,配戴氏,籍花坑,繼娶卜氏。官金紫光祿大夫、國子祭酒,
      封魯國大夫,徙虔州西門,為西門房祖。夫妻同葬南雄界下雄雞鼓
翼已向。生五子洪祥、洪立、中立、中美、中彥。
四十派中彥,字宗俊,娶吳氏,官唐通直郎,因唐僖宗乾符年間黃巢稱亂一度返
      寧都鎬源,乾符五年(八七八年),虔州陷落。公遷居福建汀州寧
      化縣懷德鄉郎馬墩下石壁下柑欖村(橄欖樹村)。為蕉嶺曾氏第三
      遷。子美、良、俊。葬汀州府城外南山文殊古剎後,配吳氏葬寧化
縣翠華山已向。長子美,未同父中彥遷寧化,徙江西臨江新淦縣。
良衍江西石城縣石壁下。俊衍福建寧化。寧化西北有高山隔絕贛南
戰事。石壁正位於福建寧化與江西石城交界之站嶺隘東,為閩贛要
道,兼為墟場。
四十一派美,字道高,行念三郎,徙江西臨江新淦縣,葬新淦縣玉荀山午向。娶
     李氏,同葬。子庭、燒。
四十二派庭,字舞云,行少一郎,葬新淦縣玉荀山午向。娶李氏,籍安福江背,
      葬新淦縣小廬山午向。一譜葬伴夫左。子澄。
四十三派澄,字定江,行十三郎,徙福建汀州府寧化縣懷德鄉柑欖村馬墩下,娶
      李氏,同葬屋後。子權。 
四十四派權,字惟謹,行大二郎。娶劉氏,同葬馬墩下金鉤形已向。子益甫、益
用、益角。
四十五派益甫,字三友,行端七郎,娶古氏,同葬馬墩下金鉤形已向。子攸、作。
四十六派攸,字同福,行三十七郎,娶李氏,同葬馬墩下蛇形已向。
四十七派繼球,字磐鳴,娶徐氏,同葬馬墩下。子蓮。
四十八派蓮,字青久,行三十四郎,娶劉氏,同葬欖村後向。子忱、悅。
四十九派忱,字信甫,行少三郎,娶王氏,同葬江西新淦縣玉荀山。子茂森、茂
林、茂材。
五十派茂森,字瑞琪,娶王氏,同葬福建寧化縣懷德鄉柑欖村馬墩下午向。子百
淐、自淐、允淐。
五十一派允淐,字信洵,行念七郎,娶萬氏,同葬石壁村後,一譜葬榕樹園。子
紋光、紋先。

仁。五十二派紋光,字彩奇,行少三郎,娶李氏,同葬石壁村後。子裕懷、裕振、
裕輪。
页: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曾姓客家人是否来自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