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65|回复: 7

【文摘】宋元明古籍对客家和客家话的描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0 01: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昌衍 《梅州客家方言调查研究概况》:

早在宋代, 属于今客家大本营区的梅州和汀州地区的方言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可以作为证据的史料有以下两个: 第一,《 永乐大典》卷7895引宋代某氏《漫游集》《过汀洲》诗一首, 有句云:“地势西连广, 方音北异闽。” 说明当时汀洲已经有自己的方言, 其语言特点与通行于福建其它地区的闽方言不同。第二,《永乐大典》卷5343“风俗形胜”引《图经志》曰:“潮之分域隶于广, 实古闽越地。其言语嗜欲与闽之下四州颇类, 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 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于潮为近, 语音不殊。至潮梅之间, 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之人等。” 潮州旧志以《图经》为名者凡三部, 成书都在宋代。据此, 宋代潮州、梅州已各有土音即“方言” , 彼此不能相通, 而界于潮梅之间的居民所操的方言则与梅州方言同。宋代的潮梅之间约当如今的丰顺、大埔等县地, 都是操客话的地区。可见当时不但形成了潮州和梅州两个方言区, 而且其地域分布与今日之状况大体相似。据此可以推断, 早在宋代客家方言就形成。[ 1]
明代出现了关于客家方言的更明确的记载。嘉靖年间编修的《惠州府志》就有相关内容, 该书在记载当时长乐、兴宁一带的民间方言、风俗时曾说:“言语习俗, 与赣相类。” 联系到今天客家方言在汉语各大方言中与赣方言很近, 可以看出这里所谓的“与赣相类”的方言应该是指客家方言。不过, 该书并没有具体提到客家方言材料。同一时期编修的《兴宁县志》, 在卷三《人事》部中, 首次列有“方言”一目, 详细记载当时客家地区的方言特点, 其中有关于语音的:“其声大率齐韵做灰, 庚韵作阳, 如黎为来, 声为商, 石为铄之类, 与江南同, 乃出自然……亦有扬、王不辨之陋。” 最重要的是记录了当时一些词汇:“谓父曰阿爸, 母曰阿姐, 呼哥嫂辄以亚先之, 如兄则曰亚哥, 嫂曰亚嫂, 呼小厮曰孻, 呼儿曰泰, 游乐曰料, 问何物曰骂介, 问何人曰骂堇,无曰冇, 移近曰埋, 其不检者曰散子, 其呼溪曰开,岭曰两 。[ 2] 这表明当时的人已经注意到客家方言词汇的特殊性。

[ 1] 谢重光. 从客家方言的形成看客家民系的形成——再论客家形成于南宋时期[C] //黄钰钊. 客从何来.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395.
[ 2] 王东. 客家学导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1: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路.jpg
宋代《过汀州》:“地势西连广,方音北异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0 02: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趣的資料,謝樓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2: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3-5-20 07:07 编辑

广南东路西路-东部.jpg
明《永乐大典》卷5343“风俗形胜”引《图经志》曰:“潮之分域隶于广, 实古闽越地。其言语嗜欲与闽之下四州颇类, 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 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于潮为近, 语音不殊。至潮梅之间, 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之人等。” 潮州旧志以《图经》为名者凡三部, 成书都在宋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2: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3-5-20 02:58 编辑

江西南部.jpg
嘉靖年间编修的《惠州府志》, 该书在记载当时长乐、兴宁一带的民间方言、风俗时曾说:“言语习俗, 与赣相类。”

广东东部.jpg
明万历十年(1582)惠州府政区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4: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3-5-20 04:27 编辑

谢重光《福建客家》:

南宋中期汀州教授陈一新作的《跋赡学田记》。有云:“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意思是说,在宋代
福建的八个州军中,只有汀州邻接五岭,其风俗和方音与其他七个州军不同,却与中原比较类似。

与上述两种记载(引者注:《跋赡学田记》、《漫游集.过汀州》)相映成趣的是刘克庄一首咏漳州风物的诗:
        庵远人稀行未休,风烟绝不类中州
        何须更问明朝路,才出南门极目愁。
    陈一新、刘克庄两人,所处时代相同,都就风俗语言立论,一说汀州颇类中州,一说漳州绝不类中州。可见在当时人眼中,汀、漳两州虽然境土相连,文化面貌却迥然不同。再以之与《漫游集.过汀州》所载比观,可证南宋时汀州在语言风俗上迥异于福建其他州郡,而与中原文化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福建路.jpg
南宋嘉定元年(1208),福建分八州军: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建宁府、邵武军、兴化军。
除汀洲讲客家话外,其余基本上是闽语,福建西北部靠近江西的几个县讲赣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0 06: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3-5-20 06:14 编辑

劳苦功高。把文字表达了客家人的意象万千!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post&action=edit&fid=2&tid=91998&pid=743525&page=1
謝谢!

如能进一步把当時的,不要现在的,音韵也表示出来,那就完整的程现客家人的春秋大业。

注:现在的客家語音学者只作现今的分析,是经过七百年的演变后的音韵了。南宋元初如發明了石头录音机那就好了。南宋的理学家忘了做的一件事。不然这是华夏人的第五大發明之一。现在只好在元的散曲,杂剧中 和借用明代的南曲谱来追溯了!在其中越昆曲调等又远离客家音韵了。似乎汉乐汉剧是最接近当时的客家人的音韵了。广东其他两乐种,粤潮曲又往其他方向走了!


南曲格律谱。全名《增定查补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别题《南曲全谱》,简称《南曲谱》。明沈璟著。有明天启年间吴门三乐斋刊本、文治堂刻本、北京大学据《啸余谱》本石印本、台湾学生书局《善本戏曲丛刊》1985年影印明末龙骧校刊本。沈璟以嘉靖时蒋孝旧编《南九宫谱》为基础,蒋孝旧编大部分有目无辞,沈璟予以查考及参补新调。《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凡二十一卷,附录一卷,从当时比较著名的传奇和散曲中选录南曲曲牌七百一十九支,分“引子”、“过曲”类归于各个宫调。每支曲牌详列不同的格式,包括:分别正字、衬字,标明四声,附点板式,圈定闭口音。曲牌的变体,则以“又一体”附录在原曲(正格)之后。作者对每支范曲均有评述,指出得失。有时还介绍使用的方法及填词须注意的要点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乃是沈璟声律理论的代表作,也是昆剧吴江派的重要著作。冯梦龙在《太霞新奏·自序》中认为曲学之“法门大启,实始于沈铨部《九宫谱》之一修”。曲论家徐复祚也在《曲论》中把它誉为“词林指南车”。沈璟以后的传奇家、填词家都把《南九宫十三调曲谱》视为正宗的南曲格律的准绳、检索的工具书。该书也是后人研究古代曲牌体戏曲的重要依据。(顾聆森)
【作者简介】
沈璟(1553—1610):字伯英,号宁庵、词隐。江苏吴县人。明代戏剧理论家,作家。他是明万历年间的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故又称沈吏部、沈光禄。后因为科场案受牵连,于37岁时辞官回乡,专心致力于戏曲理论与创作。他的主要著作有:《属玉堂传奇》17种,今存《义侠记》、《博笑记》等七、八种。还有《词隐先生论曲》等。他作修订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是南曲曲谱中一部重要而有影响的著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8: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3-5-20 08:34 编辑

文摘:
“明代王士性在其所著的《广志绎》中记述:‘廉州中国穷处,其俗有四民: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二曰东人,杂处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三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惟耕垦为活;四曰蛋户,舟居穴处,仅同水族,亦解汉音,以采海为生’”。


分析:
廉州本部为今合浦县,县城廉州镇是合浦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当前的合浦县汉语方言分布,该县主要方言是粤语和客家话,有少量闽南语分布。
客家人大约占合浦县人口的三分之一,大约30万人,集中分布在合浦县东部地区的几个乡镇公馆、闸口、白沙、曲璋,其余为零散分布。
闽南语根据梁酞刚《广西钦州地区的语言分布》<方言1986.219-221>,“钦州地区的闽语主要分布在合浦东部山口、白沙等乡镇。这个地区说闽语的人数大约有一万五千人左右。此外,合浦西部的瓦联、南部的福成,以及涠洲岛上也有说闽语的居民点,这三处说闽语的人数加起来大约有三千人左右。”

可以十分肯定的是,“东人、闽语”就是来自福建的移民和方言,一般认为是客家话。可惜作者没有对这个“闽语”进行描述,无法百分之百确定是福建客家话还是福建闽南语。如果仅是根据合浦县移民历史和今天汉语方言分布来看,这个“东人 闽语”是客家人、客家话的可能性最大。

广西方言.jpg
合浦县汉语方言分布图

广东廉州府(明万历十年1582).jpg
廉州府政区图(明万历十年 1582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8: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