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2-7-2 23:16 编辑
修水客家话流传之原因 作者:钟鸣时 文章来源:《客家纵横》 更新时间:2008-8-18 81454 江西省修水县有近80万人口。自康熙年间以来因灾荒和战乱等原因先后从赣、闽、粤三角地带迁来义宁州(今修水、铜鼓二县),山旮旯里开基立业的客家祖先有百余姓3000余户,经历二百多年的繁衍生息,现有客家后裔十万余人。客家人虽然分散在修水县20多个乡镇,但在客家群居之地至今仍然坚持讲客家话。 原来有人误解为讲客家话的人数少,地域小,不大方,只有和本地人一起讲话,讲本地话或普通话才是“官话”。这种思想认识是因相隔100多年无人研究客家文化,更没有搞什么客家活动而产生的。自成立客家文化研究会,开展客家活动以来,人们的思想认识骤然一新。 十年前在县城或公共场所很难听到讲客家话。只有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客家人之间才讲客家话。但是,笔者从1997年开始研究客家文化,深入到客家地区去调查,借阅族谱追索客家先祖迁徙来龙去脉,开口讲客家话,保管族谱的人便飞快将族谱拿出来给我查阅、摘抄,并向我介绍先祖的迁徙之苦,创业之难。客家妇女随之端来茶酒,留食饭,男女老少特别热情。因而尝到了讲客家话的甜头,尽义务搞客家文化研究就有了劲头。 笔者参加过多次世界客家恳亲大会和客家学术研讨会,亲身体验无论互相见面还是大会演讲都说客家话,不仅吸引大家聚精会神,而且使到会的每一位客家人有一种同根、同源、同血脉的亲切感。 十多万客家后裔虽然夹杂居住在修水县内,左右不离本地居民,社交复杂,经历三百多年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客家人仍保留着客家话,至今没有被同化,其原因何在呢? 一、建立怀远都,聚集客家人。把客家人称为“怀远人”有特定的名称。为何得到这个名称呢?客家人在康熙年间迁入后,长期寄居难入户籍,佃耕、交田赋税必须要顶替当地死亡绝户才能交纳。本来按清朝例规:“对外来的人口已住期满20年,在当地置产立业,有亲戚有坟墓可以入籍落户。”因受当地种种阻力,拖了20多年不能入籍。客家祖先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多次向省衙直至朝廷呈书请求,廷至雍正三年七月十三日义宁州知府刘世豪秉公办事,不顾自己乌纱帽,不怕当地绅士发难,遵照朝廷致意另立怀远都,造就客户人丁册、陆续入籍,从而赢得了客家人正常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语音流传的环境契机。 二、自办潜粮税赋和学校、宗祠,为保持客家语言起了重要作用。义宁州有四都八图八十甲,虽然不是自治行政区域,但可自收粮税,自办学校,自建宗祠,从事聚会等活动,使客家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有了一定的权利。这就是客家话流传的政治经济因素。 三、客家人自迁来至民国中期不与本地人通婚。因为本地妇女包扎成小脚,而客家妇女不包脚,出嫁后可帮助耕田种地。本地人嘲笑客家姑娘大脚婆,被他们嫌弃,致使客家人内部通婚。这是客家话流传下来的文化原因。 四、义宁州的客家人绝大部分居住在大山区,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少,少数客家人不但没到过县城,连较大集镇也很少去。这也是客家人乡音不改的一个客观因素。 五、客家后裔紧记着“宁卖祖宗田,不卖客家言”的传统观念,加之客家各姓氏与家规:“进祠堂或修族谱一定要讲客家话,如果发现有人不讲客家话,不准在祠堂用膳,不准参加祠堂的各项活动。”客家人与客家人相见一定要讲客家话,如果有一人不讲客家话,当时就有人指责他“变了种”、“摆架子”或“洋不洋,土不土”。这些规矩为保留客家话起了一定作用。 六、与祖籍地保持联系。有的用书信和亲友联系,直至抗日战争中才中断。如黄沙桥叶逢茂的后裔于嘉庆甲申年回广东兴宁县将自己祖父母骸骨接到黄沙桥落葬,多跑几转就多认识了原籍乡亲。邝、尧、赵、廖四姓氏从清朝迁来至今,仍回赣州共修族谱。泰乡白鹏坑客家人朱聚然民国初年回广东五华县邀请陈玉琪老板来白鹃坑办茶厂。征村乡高庄村钟开华到祖籍地请老板到高庄开设“广东天和样茶庄”。这些联系促使客家话紧密相连。 七、世界客家恳亲大会和客家学术研讨会,世界客家热的兴起,对流传客家话是有力的支持和鼓舞。这些都鼓舞和支持了修水客家话的流行。
经近年摸底,客家人中有少数人不会讲客家话,原因是: 1、隐瞒客家,自称本地人。早年迁来的客家人入籍难,学生读书考科举难,受人歧视。如县城郊区姜家源邱姓200多人在清末修族谱将祖先的迁徙地改掉,自认本地。杭口镇宝丰源葛姓50多人,查阅家谱是江西武宁县迁入,而最早是福建上杭县迁江西丰城县,再迁武宁县,最后才迁修水。把客家祖地隐瞒,其后裔不会讲客家话了。 2、少数人忍受不了欺凌,将金钱买脱客家帽子。如高乡沈坊有一陈姓祖先,向当地绅士花钱买为本地籍。100多年后,修水客家文化研究会成立和《客家人在修水》一书出版,其后裔书面申报是客家人,要求回“客家”。 3、客家与本地从不通婚到通婚。儿女学母亲讲话,从小被同化。何市下田铺村80岁的黄荣先生说,他祖先从福建上杭迁来。他高祖母是本地人,她临终嘱咐儿孙要讲本地话。所以,其后裔不会讲客家话。
4、客家人参加工作后,因工作需要讲普通话或本地话,也有一部分人误解为讲客家话“土气”。
5、杂居在本地人中的客家人,误认为讲客家话不合众,讲本地话随乡入俗,有利于团结邻居。长年久月被同化了。
文章录入:小欣 责任编辑:林秀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