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13|回复: 6

探言潮汕客家[李铎,刘青山,贝闻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4 12: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字幕:<br />
同是源于古代中原移民,由于不同的迁移时间、路线,潮州人、客家人各自归于不同的民系,但彼此在过去几百年中一直在相互杂居、渗透,从而有了半山客这一人群,以及潮、客交融的现象……<br />
(字幕:揭阳市榕城)<br />
(李铎 刘青山 贝闻喜)<br />
“来了,来了”(开门)<br />
“说客家话,这位是李铎同志,揭西灰寨人,老家客家人,来揭阳五十左右年”。“是半山客?”“半山客”<br />
“他的家人讲潮州话、客家话都有。这位是刘青山同志,老家揭东玉湖人,和汤坑交界,老家也讲客家话,来揭阳也有五十左右年了,他爱人讲潮州话,福佬(潮州人),他自然也讲福佬(潮州话)。”<br />
“你讲福佬的?”<br />
“讲福佬(多了),讲客家话不太会了。”<br />
“我这就是纯客家人,我老家河婆曲湖,我全家都是客家人,媳妇也讲客家话,但孙子是揭阳(榕城)出生的。”<br />
“那我想问,你们现在在潮汕住这么久了,你们现在觉得自己是客家人还是潮汕人?”<br />
“现在两种都可以。”<br />
三位老人久居潮汕,因为写作《粤东半山客》一书而走到一起,听他们一会儿客家话一会儿潮汕话,那么习以为常,据说这正是半山客的一大特征。不过,“半山客”的界定更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在潮汕三市的北部到西南部、梅州南部以及汕尾东部一线,连绵的半山区和丘陵,就是半山客落户潮汕最初的家……<br />
(李铎)<br />
“宋末明初,沿海地区,为潮州人居住,客家人大部分从明朝中叶和末叶清初时来,所以只剩下这些山地可以迁徙。”<br />
“丰顺、现在的汤坑片,原属揭阳县,现在属丰顺。”<br />
“就是属于梅州?”<br />
“属梅州,(往南)来到揭阳……”<br />
半山客的分布,从丰顺往南,依次为大北山、玉湖、白塔、新亨、龙尾、五经富、京溪园、灰寨、南山、龙潭、河婆、坪上,再到普宁的南阳山、大南山和惠来的河林,这是一线,另外一处在潮州北部的三饶和凤凰山脚一带(以上做地图)。<br />
历史的重重叠叠,在丘陵与平原的交界,在山与海共同辐射的范围,在不同的经济圈、文化圈和民俗之间,孕育了自成特色的半山客,其数量据说在140万左右,而要算在这个交叉地带,客家人潮汕化和潮汕人客家化的人群,那就更加难以胜数。<br />
(1、&nbsp; &nbsp; 画揭西的连绵丘陵、配山歌&nbsp; &nbsp; 2、&nbsp; &nbsp;叠画潮州音乐)<br />
字幕:客家山歌与潮州音乐共存的地方,留下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那是别有一番风味。<br />
<br />
揭阳市揭西县是半山客比较集中的地方,与周围五华、陆丰、丰顺、普宁、揭阳等地方相比,揭西地处潮汕,而客家人与潮汕人的比例较为均衡,大约6比4,因此是研究半山客比较典型的地方。揭西的县城所在地河婆地处丘陵盆地,许多民居、学校、祠堂、庙宇依山而建,虽然低处的山地大都已被铲平,但半山客那种特定的居住环境,还是非常明显。<br />
有山的地方,通常都有山神崇拜,这就是三山国王。<br />
(河婆当地居民)<br />
“这个叫三山国王,因为大王在边上的巾山石洞住着,二王在对面那个银山,现在叫明山的石洞住着,三王在独山的山洞住着,所以赐封的时候,三山神就封到了这个地方。<br />
(贝闻喜)<br />
“传说日本侵华打到里湖,打倒普宁那边,隔一座山就是河婆,但有了三山国王,日本就不来了,所以这个地方的人民安居乐业,这个“护国”、“庇民”的牌匾,这个神据研究是在隋唐期间,天下大乱,当地人民有这了个英雄人物,他们是不同姓的兄弟……”<br />
据明朝《永乐大典》记载:1400多年前的隋代某年农历二月二十五,三位金甲神人出现在巾山石穴,他们自称兄弟,受天命分别镇守巾山、明山和独山,并设庙托灵于现在这地方。这虽是传说,但有唐代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和大文学家韩愈的诗文为证,这三山神的来历也就为民众的普遍认同,加之关于三山神救驾护国、保土安民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三山神因此成为粤东民间诸神中地位很高的神祗,只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三山国王起源于这半山客区。<br />
(贝闻喜)<br />
“但不是客家人才敬奉这个神,潮阳、普宁、潮州都……解放前每年春天都有非常多人来拜祭,所以潮州人按它的庙记,潮州各县有三山国王庙,现在有几百家,特别是台湾,台湾根据统计有三百多个三山国王庙,都是从这儿去的。”<br />
(河婆当地居民)<br />
“这个神灵验吗?”<br />
“传说都是十分灵的,要不台湾的(经常来),这匾那匾,都是台湾来的。”<br />
听说,台湾同胞每年都有十批八批靖乡团到来,南洋华侨也是三山神的虔诚香客,甚至日本也有三山国王庙,看这三山神神威广布,而这祖庙却是潮汕民居的格局,尤其是这些精美的潮汕嵌瓷,规模相当可观,似乎这三山神已被人淡化了它的客家背景。<br />
但潮汕人更为崇拜的是妈祖,妈祖有更为久远的千年传说,身居“天后”与“海神”之至尊,自宋代以后被列入中国封建朝廷的祭典,成为中国沿海民众和海外华侨心目中的守护神,有趣的是,在河婆这个以山为主的地方,天后宫竟然不只一处。<br />
(黄九育 原揭西县政协干部)<br />
“有个张姓的老祖宗,传说曾经受到了天后娘娘的神恩,所以到以后直到现在几百年,都侍奉这个神明,几百年来每年农历3月23日,天后圣母的生日,他这里的4个村子都做大戏,姓张的,很热闹,它变成了很有特色的大的庙会。”<br />
“姓张的是客家人?”“客家人。”<br />
张姓是客家的大姓,所以在这一族人聚居的河婆下滩村,妈祖生日庙会听说比春节还要隆重,而且请的是潮州戏。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其它客家老百姓对于妈祖的重视,也渐渐被带动起来,似乎,这客家人也没有特别在意妈祖的潮汕背景、海洋背景。<br />
<br />
(字幕:河婆的小学生)<br />
“我叫瑞玉。”“瑞玉。”<br />
“来来,你叫什么名?”“牌子看看”<br />
“瑞玉,你几岁?会讲福佬吗?潮州话你会讲吗?听不懂吗?”<br />
河婆的小孩子,基本上只学当地比较普遍的客家话,这主要因为与外界交流得少,等他们长大了,情况就有所改变。河婆中学是揭西县重点中学,每年骄人的高考成绩,吸引了揭西以及周边县市的大批潮汕和客家子弟,这就有了潮、客之间的交流。<br />
(河婆中学学生)<br />
“我想问,你们平时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普通话?”“客家话。”<br />
“潮汕话不说吗?”“她会,她是潮州人。”“我是金和人。”<br />
“你同学有没有人说潮汕话?”“有。很多。”<br />
“很多?”“一个班有十几个。”<br />
“互相学语言吗?”“平时课间时有学一点。”<br />
“一般是他们学客家话?”“我们也互相学习。”<br />
“听过半山客这个词?”“好象没有。”<br />
(河婆中学校长&nbsp;&nbsp;黄振勇)<br />
“学生对半山客有没有概念?河婆的高中生?”<br />
“这个应该是很淡薄,半山客相对梅州、兴梅地区而言,因为我们的客家话如果到兴梅州那边去,还有很多人听不懂,所以叫半山客,至于我们跟那边的交流,相对少一些,所以这种对比这种说法,在我们那(这)边还不是很那个,反过来,我们跟潮州方面倒是混得比较多。”<br />
教育上的潮客交融,上可追溯至历史上客家人进入潮汕并开始接受潮汕人的文化教育,如今则是潮、客优秀教师频繁交流,携手并进。另一方面,河婆的学生秉承客家人刻苦读书、积极向外发展的传统,一批批通过求学或者其他途径,走向山外,走向更广大的潮汕、国内乃至于世界,这样的交融,影响就更加深远。<br />
再者,河婆解放以后,特别是1965年揭西从揭阳县分出,改制为县城,以及后来揭西县与揭阳市形成行政隶属关系,干部队伍的流动,更使得揭西县城的潮汕化程度比下面的乡村活跃,干部的潮汕化程度,又比一般老百姓活跃。<br />
(原揭西县委常务副主席 刘天干)<br />
“我们客区是老解放区,(河婆解放)进城以后,很多干部调到揭阳县当干部,所以客话慢慢搬进这(那)边,讲话呢潮话要会,客家话要会,普通话要会,到60年代揭西从揭阳(县)分出来,讲客家话占60%,40%讲潮州话,所以我们当干部的势必要学会讲潮州话,讲潮州话的势必要学会讲客话。”<br />
“那从揭阳县过揭西当干部的也很多?”“很多。特别是建县时有很多人来,历任的县委书记多数讲潮州话,所以现在的县长都讲潮州话,也会讲客家话。”<br />
还有其他种种方面,都可以见得半山客与外界多有交流,从而呈现了客家人潮汕化的一面。对此,有专家认为:大北山横亘于潮汕与客区之间,半山客当年翻过大北山,沿东南麓自北向南迁移,榕江自大北山向东流直达汕头入海,而汕头于1861年开埠,商贸业蓬勃发展,因此古往今来,人流、物流的向心力,自然趋向于东部的潮汕。<br />
(刘天干)<br />
“我们揭西河婆这一带的客家人,一般是从中原到福建石壁,石壁再到兴梅、五华、丰顺,大概在元末明初迁移来,由于当时老揭阳,揭西属揭阳县潮州府,再加上商品的流通,经济的流向,主要商品象布匹、食盐、百货,都是从汕头揭阳运到河婆,所以经济的流向等各方面的影响,潮州文化渗透到客家,这是自然的。”<br />
在揭西县华侨纪念馆,丰富的历史资料,真实纪录了老一辈揭西人当年沿榕江到汕头,远走南洋的历史,在他们当中,操客家话、操潮州话的都有。众多的华侨,浓缩了半山客外向交流的一面,揭西也因此成为潮汕著名的侨乡。<br />
<br />
走进河婆新楼村坎下楼寨,从外面看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一进到屋里,马上就令人感觉非常有特色。<br />
(上擂茶 招呼客人)<br />
“这叫擂茶”“烳米”“不要太多。”<br />
其实,这些都是潮汕人的后裔,姓陈,祖先三百多年前就来到河婆。<br />
(陈满荫)<br />
“你会听福佬吗?”“我不会听。”<br />
“阿伯,你家里还保留福佬(潮州人)的习俗吗?还是全部是客家的习俗?”<br />
“全部客家的。”
  (陈满粒)<br />
“坎下楼村历史从哪里,怎么形成的?”<br />
“当时听人说,祖宗是澄海庵埠(现属潮州市),十来年前,去那里寻祖,找到祖宗的名字,后来去那边祭祖,去了三、四年,去了几十人,去祭祖。”<br />
坎下楼寨的陈氏宗亲,许多散布于珠海、深圳、上海、北京、成都、香港以及南洋等地,打工、做生意、做饮食业、教书,留下来的人口只剩1000多。静静的池塘边、空地后,陈氏祠堂早已破败不堪,也就是这里,才保留了坎下楼的原名——复兴楼,以及一段远去的历史。<br />
(陈满粒)<br />
“最早潮汕人就是来这里?”<br />
“是。当时来到河婆做生意,后来赚了钱,到后埔做生意,盖大房子,后来住了被赶走,又回到这里。”<br />
“后埔?”<br />
“是。被赶回这里,本来准备回澄海,后来没去,被留下来,被熟人留下来。”<br />
“在后埔为什么会被赶走?”<br />
“当时是姓张的地界,姓张的在那里人多,我们这儿人少,去了站不稳(脚跟)。”<br />
走进下墟的凤湖街,各处巷道、人家,看起来和潮汕任何一处老街区没什么不同。这里也是典型的潮人村,小巷里举目可见的潮式建筑,就是最好的证明。<br />
“这不是驷马拖车,那边才是,这叫“上下三”(相当于潮汕“下山虎”)。<br />
凤湖街原来也叫杨屋街,顾名思义,原来都是姓杨族人的地盘,距今200多年,许多临街铺面,见证了这里曾经的商业功能。<br />
(杨良鸿 凤湖街居民)<br />
“(祖先们)后来雇人填了沙土,做了个大沙坝,老祖们大伙去打铜金,来河婆凑墟,大沙坝一下雨大家都淋得够呛,不行不行,就做了亭子,四脚亭,给人卖东西,吃的、用的都有,但没有铺面也不好,地面就做了铺面。”<br />
而今,杨屋街的老商号已风光不再,连潮汕话也差不多已经绝迹。这处供奉伯公爷的屋地,原本杨氏族人准备用来盖杨家祠堂,但听了风水先生的意见,改作伯公庙,再后来,随着杨姓族人纷纷出外发展,杨老伯有些伤感,盖杨家祠堂的事更加杳杳无期了。<br />
(杨良鸿)<br />
“这里以前一直过来都是姓杨的,两边的房舍庭院深深,那边叫饼街,这边叫糖街,后边后来有一片被分割出来,象我这个兄弟,去广州、香港,房子没人管,现在就是随便什么(人)来住了。”<br />
复兴楼看来难以复兴,杨屋街也日甚一日褪去它的潮汕背景,也许吧,在这半山客区,潮汕人客家化也是一种趋势。<br />
<br />
(李铎)<br />
“李老师您认为半山客这种现象是否将长时间存在下去?”<br />
“这个应当会长时间存在,虽然其中有变化,但客家人还是有一些固守自身祖宗、语言、风俗习惯、祖训,还有这样的意识在其中,所以这必定会坚持下来,但这其中是否还会变化呢?现在事实也证明正在变化之中。”<br />
这每家一个擂茶钵,做擂茶、吃擂茶,可算是半山客固守得最好的风习,据说擂茶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而象梅州的纯客家人就没有这种习俗。<br />
(贝闻喜)<br />
“过去那个生活困难时,没有多少粮食,没有多少米,煮个擂茶,好多的菜,青菜,加起来这样吃,吃了就去劳动,又说富的吃巧,现在生活富裕了,老是大鱼大肉,吃擂茶吃巧妙,吃容易消化,讲卫生。”“绿色食品。”<br />
擂茶的用料有茶叶、金不换、薄荷叶、苦枥心和花生、芝麻,这些擂成糊状作汤料,加入掺和了各种豆类、萝卜干、青菜、肉碎和炒米的大碗里,做起来并不省事,但勤劳的半山客以此作为人际交往、敦睦乡谊最好方式,这种方式也被他们带到了内地和海外。<br />
(贝闻喜)<br />
“例如一家煮擂茶,周围几家平时有来往的,都叫他:‘喂,中午到我那里吃擂茶。’今天到你这里吃,明天到他那里吃,好象一首《竹枝词》,陆丰流传的,说早餐饭兮午餐茶,牙钵擎来共一家,人情厚薄何处见,看下花生和芝麻。”<br />
(刘天干)<br />
“那个华侨也是这样,新加坡、马来西亚,煮擂茶招待客人,都是非常时尚的一种会客。”<br />
半山客做各种小吃也是那么心灵手巧,普通的糯米丸子,也要做得细细的、短短的、尖尖的。这种叫“细&nbsp;&nbsp;”的东西,把白米磨成粉,捏成巴掌大的皮,包上馅,非常精巧,两口就可吃完,有的作坊做成盒饭专门卖到深圳去。酿豆腐也做得象一件工艺品,潮汕人也接受了这种食品。还有牛肉丸,一个弹起来能蹦得好高,美食界大都把牛肉丸当作特色潮菜,殊不知,半山客的生活生产更离不开牛,这牛肉丸的手艺其实是半山客首创,至今已有300年历史。<br />
不过,半山客也接受潮汕人的功夫茶、海鲜和趋于清淡的口味,只是借用之余也作些小改动。<br />
半山客的房子也喜欢遵从客家传统,但潮汕的建筑师在半山客区曾经很吃香,所以“四点金”、“下山虎”的潮式建筑,以及潮汕特色的局部装饰、建筑材料随处可见,甚至被搬到了客家围笼屋里。在距离河婆县城8公里的曲湖村,就有这样一处潮、客混合物。<br />
<br />
在变与不变之间,半山客充分展现着自身鲜明的特色,虽然在民族众多、族系众多的中国,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但半山客或者说潮、客交融的选题,仍然吸引了来自学界、业界关注的目光。<br />
(刘青山)<br />
“华侨方面对半山客也有强烈的反应,他们那边组织有客属会馆,半山客自觉不自觉被遗忘,这些人觉得好象被人忘了,不被承认,潮州又不是潮州,客家不是客家。”<br />
(贝闻喜)<br />
“所以研究这个问题,有利于寻根问祖,知道根源在哪,有利于加强两个民系的团结,共同建设咱们新的潮汕,同时也是研究民俗的变迁。”<br />
(刘青山)<br />
“对客家的研究,对潮汕的研究,对人类学、社会系、迁移学三类的学术研究,也起到了填空、补充、丰富的作用。”<br />
<font size="4"><font color="red">李铎老先生曾经研究潮汕话和半山客话的发音,发现在惯用语、成语、谚语、歇后语方面,用字相同、读音相似的情况非常之多。<br />
也是的,潮客本是一家,这种渊源,这种情感,无论从宗教、商贸、文化教育、习俗、建筑,都那么清晰可见,尤其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潮汕中心城市-----汕头的兴盛,更有客家同胞的一份功劳,相信这笔潮、客一家的历史财富,必将继续造福我们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4 14: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地址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16: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level 发表于 2012-6-4 14:29
视频地址呢?

没有找到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4 17: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马吡叻有个韓江公会是大埔人和潮州(汕头)人的。
可能是共喝韓江水之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20: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本書誰有?可否掃描分享一下,好像已經絕版,買不到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 23: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位老人久居潮汕,因为写作《粤东半山客》一书而走到一起,听他们一会儿客家话一会儿潮汕话,那么习以为常,据说这正是半山客的一大特征。

不知道这个说法的准确性?

以前认为“半山客”就是住在潮州话包围中的客家人,他们对内使用客家话,对外才使用潮州话。

但是在我这里的客家乡亲,几乎人人都会讲粤语,但是客家人在一起是只讲客家话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08: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hd136302 发表于 2013-8-2 23:22
不知道这个说法的准确性?

以前认为“半山客”就是住在潮州话包围中的客家人,他们对内使用客家话,对外 ...

正常情况下客家人与客家之间是不会用潮州话的,但是如果是散居在潮州话势力范围内的也是有可能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1: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