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夏荷

遊梅州、永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3: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轉貼石雕獬豸
24780_200908021555141.jpg
m_wxq8_128903937778625000.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23: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梅州有藍天白雲,空氣特別清新!
P7300200.jpg
P7300202.jpg
P7300203.jpg
P7300204.jpg
P7300216.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23: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州迎賓館就在江邊,這些照片是早上離開前,秀英在辦理退房手續,抓緊時間跑出去拍的。
P7300223.jpg
P7300217.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23: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德記旁邊這所公廁,是我至今見到過最最好的,既無異味又十分潔淨,梅州建設文明城市,這項值得加分。
P7280010.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21: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來底色深灰,處理了一下。
P7290014.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1 21: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4# 夏荷 的帖子

从2004年起,梅州市委、市政府采取“公厕+店铺”......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67712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22: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羅致人才的好介紹!原來早有介紹,梅州的經驗應該大力推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20: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圆笼茶粿”
  在西贡盐田梓村澄波学校的陈列馆,有很多农具、家具以及捕鱼工具,其中一个比水桶还大很多,直径约70cm,高约25cm的竹编制品,很多游客以为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向客家乡亲询问,才知道那是过年蒸“圆笼茶粿”的蒸笼。
  我的家乡西贡本有多族群聚居,过年蒸年糕,港府人和水上人都是一个个瓦钵或小蒸笼,一锅蒸好几个,唯独客家人要舂三斗米粉,加三十斤糖,用二十多个小时蒸一个茶粿(连舂粉到加糖搓等等工序要两天时间),摊冷都要几天。那年代烧柴草,家家都留起老柴头蒸茶粿用。
  小时候问大人为什么要通宵达旦辛辛苦苦蒸大茶粿?他们说是祖公传下来的。至今仍有许多人津津乐道看开茶粿的往事,非常大阵仗,要两个大力气的男人用粗铁线对拉,陆续把巨无霸年糕“圆笼茶粿”分割成一块块一寸多厚的“粄”,很多人围观,不停欢呼喝彩。
  早些年看到计划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圆圆的福建客家土楼,我明白了。这里客家人的先祖从北向南迁徙,远离祖地,土楼和围笼屋魂牵梦绕,过年蒸“圆笼茶粿”意喻团圆及寄托对故土的思念。
  我在社区问过其它客家地区有没有这么大的年糕,只知道惠阳、宝安及新界才有这超级“圆粄”-“圆笼茶粿”。
  这次住在永定的土楼家园酒店,在小卖部买东西的时候与店主聊天,说起春节的年糕,才知道他们在小时候见过妈妈做大“圆粄”,三斗米,几十斤糖,开的时候要两个人用铁线对拉,一模一样啊!!!几十年来我一直苦苦追寻,现在找到答案了。

[ 本帖最后由 夏荷 于 2009-8-23 20:59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2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圓籠茶粿”蒸籠
P5040045.jpg
P5040049.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5 12: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荷 于 2009-8-5 21:37 发表
回 namlow,長洲我不熟悉,問了旅行家朋友陳溢晃,他說長洲豫章羅是南頭遷來的,寶安西面多是廣府人,東面多是客家人,是南頭的話,廣府人的可能性大些。

南头应该是广府,目前南头没有罗氏祠堂,但有东莞会馆。来自东莞很可能来自贵公。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23: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晚去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參加香港客屬工商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聯歡宴會,上到大堂,見有位來賓好面熟,嘉賓牌寫的名字是“徐梓雄”,這次上永定,回程第一個站是大埔,外事僑務局接待我們,徐梓雄是局長,同姓三分親,大家交談也比較多,而且還約好,將來有機會尋根,請他幫忙。這樣的場合見到面真是意外驚喜!
進去宴會廳找到自己的座位,看晚上文藝節目的介紹,竟然有徐秋菊老師唱客家山歌,本來已是驚喜連連,一看,徐老師就坐在我旁邊一席,我馬上前去。一年前兩岸歌手聚會,我們坐在一起交談,她還有印象。這次她是大會特邀表演嘉賓,在此喜相逢,我們約好回廣州再見。
這張大合照我就站在徐老師後面。

[ 本帖最后由 夏荷 于 2009-8-25 23:53 编辑 ]
20080831_LDvz6DLzEJ-1344.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6: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次在梅州買了一包“淮山仙人粄”(有十小包),昨天按說明試做,成功了,以前吃的涼粉草(仙人粄)爽口的多,這種的口感不同,爽口帶韌,連女兒蕾蕾都讚不絕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23: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永定买了一本《土楼楹联》,前言有一句:有人说“土楼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此不为过。
还未有时间细读,才刚开始,就迫不及待想与大家分享,太费时间了,要慢慢整理转贴。因为要逐个字对,一定会有错漏,请大家帮忙提醒。

漫谈永定土楼对联俗
江长武

对联是汉语文苑中一株奇花,是中华民族最独特、最普及的传统文艺。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永日)所创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迄今时近千年历史。明、清两代,创作对联,张贴对联,己上高峰,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虽有盛衰起伏,却始终流传不绝。永定的对联与全国各地有其共性,但也有其不少特色。对联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程度的提高和意识形态的改变,有了新的发展和改革,研究永定土楼对联习俗,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很有意义的。现将永定民间传统的有关对联习俗,简述于下:

一、土楼座座贴门联
永定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每逢农历的"春节"来临之际,座座土楼都贴上大门联,有小门的土楼,小门也贴门联。如圆楼王"承启楼"贴的大门联是:"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方楼王"遗经楼"贴的大门联是:"笔岫屏山喜见文光万象,壕潭柳灞欣看浪级千层。"经地震仍岿然不动的圆楼"环极楼"贴的大门联是:"环拱南峰眉山献彩,极瞻北斗许国生辉。"这些如同"仙山楼阁"的土楼,贴上红光耀眼意境深邃对联,就更是锦上添花,风光旖旎。

二、家家室室贴春联
不论方楼圆寨,一座楼住上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司空见惯,住上五、六百人,也不足为奇。楼多三、四层,对联因层因房间用途而异:最底层是灶室、膳厅、客厅,灶室联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爆竹千声歌盛世,红梅万点报新春";横披有"三星拱照"、"五福临门"。膳厅联有:"除夕才饮祝捷酒,新年又看报春花";"勤俭人家先致富,向阳花木早逢春";横披有"万事如意"、"和气致祥"。客厅联有:"天泰地泰三阳泰,家和人和万事和";"兴邦立国民为体,教子治家读乃先";横披有"高朋满座"、 "贵客常临"。第二层是粮仓、储藏室,门贴红纸角子如"五谷丰登"、"仓箱有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第三、四层是寝室、书房、客间、闲间,寝室联有:"阳光普照楼常暖,正气长存室更清";"一室泰和添百福,满门吉庆集千祥";横披有"福星高照"、"四季平安"。书房联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废于随";"静坐当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甘";横披有"事在人为"、"宽以待人"、 "奋发向上"。客间联有:"阅多世事胸襟阔,识尽人情眼界开";"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横披有"路在人行"、"虚心求学"。闲间联有:"一轮旭日普天暖,万里东风遍地春";"江山添秀色,大地换新颜";横披常用"老少安康"、 "日月光华"。正是:"永定土楼群,对联岁岁新,每家抄一遍,回味够三春。"

三、竖柱上梁贴红联
永定人建筑土楼,每夯一层楼土墙,得相应竖柱顶架,夯增达楼顶,就要郑重其事的把栋梁扎上大幅红布徐徐升到楼顶,顶梁柱贴上对联,联文如"大竖擎天柱,高架创业梁";"上梁喜鹊叫,竖柱彩霞飞";横披用"合楼平安"、"万福来崇"。如属合建大楼,各家在头层竖柱贴红联,还燃放鞭炮以表喜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23: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高楼落成贴新联
高楼大厦落成时,必须专心诚意地请有名望的文人撰联,大部份新楼要嵌楼名撰联。如洪坑村府第式的"福裕楼"落成新联:"福田心地,裕后光前",是特请代汀州府知府张星炳撰书;"奎聚楼"落成新联:"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是专请清代翰林巫宜福撰书;富丽堂皇的圆寨"振成楼"落成新联:"振纲立纪,威德达材",是请清末举人林绍连撰书,并刻于石楼门上加以镶金,还有内厅联:"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这一副新联,作为家训,给土楼增添了光彩,激励了后人。

五、新居乔迁分贴联
永定土楼有一家独建的,有几家、十多家甚至几十家合建的,所以新居乔迁各有不同。一家独建的土楼,按照自己理想设计建成,多数是装修就绪,布置完美,就择吉日良辰迁进新楼,张贴新对联。如抚市永隆昌内的"福盛楼"大门联:"福田永植芝兰茂,盛业常从孝友基";中堂门联: "日升月恒歌戬谷,竹苞松茂咏斯干";别墅联:"风月宜人堪宴息,图书伴我任藏修"。 "福善搂"大门联,"四山高拱金屏列,一水长流玉带环"。又如高陂富岭"大夫第"大门联:"抱水环山乌巷重开新宅第,敦诗说礼青箱原继旧家风";下洋月霞"永康楼"大门联:"永日和风一门吉庆,康衢乐土百代蒙庥"。合建的大楼,只合到盖瓦"出水"为止,此后就分开各家装修,因此新居乔迁陆续进行,乔迁对联也各取所喜,富裕户门联喜用:"吉星高照新宅第,喜气常临发富家"。勤俭持家者门联喜用:"朴素简单新宅第,勤劳节约好人家"。教师之家喜用:"芝兰得气一座秀,桃李成荫四海春"。商业户喜用:"生意如同春意美,财源更比水源长"。农家喜用: "民重农田能富国,光增新宅喜齐家"。工人家喜用:"好景年年好,新居处处新";"年丰时泰新楼起,人杰地灵伟业开"。这一对联习俗,是新楼里人们的心灵体现,犹如百花齐放,万紫升红,放射斑谰异彩。

六、男女新婚贺喜联
凡是楼里有男女新婚办喜事,结婚主家向各家户长出请贴,各家都表示热烈祝贺,赠送贺喜联。一般常用市售红挂轴直接书联,或用较鲜艳布料贴上红纸写的联文,联文多属最良好的祝愿,如"百年偕老,五世其昌";"珠联璧合,风翥鸾翔";"晚婚优育,尊老敬贤"等。母亲娘家和本楼长辈的贺喜联挂在厅堂正面壁上,以示尊老,旁系伯叔的贺喜联在主位的左壁,平辈兄弟的贺喜联挂在右壁。洞房贴上新婚对联,如"婚姻自主恩爱重,家庭和睦幸福多",横披 "美满良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23: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寿星诞辰赠寿联
每逢楼内高龄老人祝寿,全楼各家大小都表示衷心祝贺,敬赠寿联。男的寿联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松苍柏翠,人寿年丰";"人老心不老,年高志更高"。女寿联常用:"寿添慈竹,荣耀萱花";"慈萱春不老,古树寿长青";"瑞霭全家福,光耀半边天"。百岁老人祝寿,不但远近亲戚朋友表示衷心祝贺,而且县、乡和有关部门前往祝寿,敬赠寿联。1985年8月22日,下洋镇东洋村的老归侨罗榕发先生百岁荣寿时,县人民政府县长姜安荣为罗榕发先生百岁荣寿的贺联为:"升平盛世,人瑞期颐";县政协主席胡有浪的贺寿联为:"百龄高寿,五世其昌"。

八、老人去世送挽联
高大土楼住人多,多数人有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精神。若有老年长辈去世,全楼各家都不请自到,义务协助料理丧事,不但诚心到灵前焚香或鞠躬表示哀悼,还敬赠挽联。挽联通常贴在布料、被单上,挂在厅堂,联文悼念褒扬老人生前事迹,有"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终身勤俭创业,一世淳朴为人";"寿终德望重,身去音容存"等通用挽联;还有挽父联:"深恩末报羞为子,饮泣难消欲断肠";挽寡母联:"痛严亲心伤情难已,哀慈母恩深泪更多";挽师联:"想见音容云万里,思唯教训月三更"等,一般因人制宜,在此恕不赘述。
永定土楼对联习俗,可说非常讲究,无论是新春联、土楼大门联、竖柱上梁联、高楼落成联、新居乔迁联、婚联、寿联、挽联,不但内容要求雅俗共赏,而且形式要求完美自然。对联这门传统文艺,有它独特之处。
五十年代初,我国进行了文字改革,逐渐改变了传统的书写看读方式,改为自左到右横着写、横着读。而对联却是例外,依然照传统习惯。读对联,要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写对联,固然字要写得好,选纸用色等方面也很讲究:首先,要看门的大小和布的长短裁纸;其次,一般喜庆要用大红纸,以示热烈隆重,挽联则通用白纸,男用青纸,女用黄纸,以示哀悼,但百岁老人仙逝,则用红纸,当作喜事来办;再次,根据对联的字数折迭格子,并留天头地脚,这样写出来的对联重心在下,给人以平稳的感觉;最后,要在送人的婚联、寿联、挽联上用此联文小的字写下称谓落款。张贴对联,首先,要分清上下联,绝大多数的对联,末尾一字是仄声的为上联,末尾一字是平声的为下联,上联贴在进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横披贴在对联上方门楣的正中位置,横披下面贴五条门挂,现多数人只贴一条,春节贴"迎春接福"、"出人平安"、"恭喜发财";在喜庆吉日贴"凤凰来仪"、 "麒麟到此"。这样,增强喜庆吉利气氛,使人受到艺术熏陶。
总之,永定土楼对联习俗,很有特色,它是中国槛联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对丰富永定人民的生活有其特殊的作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8: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