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夏荷

遊梅州、永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21: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观的时候看到打“潮勇”,不知何解,现在明白一点了。
  丙村是梅江边一个较大的镇子,也是一个比较热闹的码头。来往的船只常常在这里停靠。当时,潮州的知府常派官船到松口、丙村、梅县县城运送货物,押解 案犯,办理公务。一些潮州府的清兵,头戴红缨帽,身穿青马褂,胸前绣着一个“勇”字,人们称之为“潮勇”。他们每次坐船来到丙村,总是为非作歹,勒索财物,闹得鸡犬不宁。百姓不堪其苦,骂他们是“红头苍蝇”,告到官府,官府不但不管,反诬之为刁民告恶状。“潮勇”得到官府庇护,气焰更加嚣张。
  “潮勇”明抢强夺的事,也惊扰了三堡学堂的校长和教师们。那时,学堂的经费来源,很大一部分靠镇上肉舖上缴的“牲口捐”。每逢肉舖被抢,官府不管,总有老板跑到学校告状,要求减免捐税。学堂师生们对“潮勇”的恶劣行径感到十分气愤。一天下午,叶剑英和同学们看到镇上几家肉舖的老板跑到学校告状说,“潮勇”又来抢肉了。叶剑英和同学们义愤填膺,要求校方伸张正义。校长谢鲁情很赞赏同学们的胆量,率领叶剑英等十几个同学,带着棍棒,向镇上奔去。
  几个“潮勇”见校长带着学生来问罪,便强词夺理,耍赖狡辩,还辱骂学生们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谢校长和学生们寸步不让,要他们把抢来的东西归还物主,叶剑英等几个大一点的学生上前动手与清兵争夺,镇上的许多居民也纷纷围上来给学生们助威。清兵见此情景,软了下来,被迫交出了所抢的牛肉等财物。谢校长和学生们将他们带到学堂,教训了一顿,然后又扭送到了官府处理。
  三堡学堂师生打“潮勇”一事,有力地打击了“潮勇”的气焰。从此,潮州府的清兵再也不敢轻易到丙村去骚扰了。
P7290028.jpg
P7290029.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21: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1911年春节刚过,三堡学堂校长谢鲁情和教师林修明忽然不辞而别。叶剑英和同学们见不到这两位受尊敬的先生,都很纳闷,也很想念。原来,他们是秘密地去广州参加了筹划已久的黄花岗起义。林修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谢鲁倩于起义失败后,又去参加组织光复军,继续进行起义的准备。
  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爆发了,武昌新军在同盟会的宣传鼓动下,首先起义。各省纷纷响应。梅县地区也沸腾起来了,起义军于12月攻占了县城,民心大快。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从此,2000多年封建帝王的统治宣告结束。三堡学堂的师生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贺革命政权的诞生。教师们给学生讲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的详细经过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叶剑英听得入了神。课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对同学们说:“现在是民国了,我们的国家得救了。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使国家富强起来,再不受人欺侮。”
  老师还要求学生们结合辛亥革命,写一篇以“论兵”为题的作文。叶剑英在构思时,想到老师平素讲的中国历史上无数次战争和武昌起义的壮烈情景,顿时思路大开。他开宗明义地写道:“兵之物,大矣哉!”接着,在文中引经据典,讲述军队的重要作用。这一篇作文,又被老师当作范文,拿去“贴堂”。
資料引自《当代中国人物传记》网络版
P7290031.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21: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覽資料
P7290145.jpg
P7290151.jpg
P7290155.jpg
P7290161.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3 22: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叶剑英元帅纪念馆又见木雕刻版
P1000774.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22: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羅致人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22: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州新貌

[ 本帖最后由 夏荷 于 2009-8-15 08:48 编辑 ]

歐新貌

歐新貌
P7300198.jpg
P7300215.jpg
P7300201.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5 02: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上传
P1000813.jpg
P1000827.jpg
P1000828.jpg
P1000829.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08: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謝羅致人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1: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州新貌
P7300199.jpg
P7300217.jpg
P7300206.jpg
P7300204.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1: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提到在葉劍英紀念館買到一本新書《神奇的紅土地》。
  開頭是 原《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著名文藝理論家 繆俊傑寫的(序一)
從客家文化中尋根
  贛南紅土地文化研究專家、劇作家舒龍的散文集《神奇的紅土地》即將出版。承蒙厚意,仍囑我爲之寫序。恐無新話,本擬謝辭。最近收到舒龍主編、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客家與中國蘇維埃革命運動》,讀了包括舒龍同志在內的許多專家的文章,頓覺耳目一新。受他們的啓發便想借此機會對紅土地文化問題再說一點個人意見。
  舒龍同志在《朱毛紅軍的客家背景》等論文中指出:贛南、閩西,既是客家的“搖籃”、“大本營”,又是紅軍、蘇維埃政權的“搖籃”、“大本營”。他說:通過較長時間的深入研究分析,發現當年朱毛紅軍活動的地方,從井岡山根據地到中央蘇區所轄區域贛南、閩西、粵北等21個縣市,幾乎都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作爲軍事家的朱德、毛澤東,從井岡山到中央根據地征戰乃至開始長征的整整七年,都生活戰鬥在客家人的工農大衆中;作爲詩人的毛澤東,他寫下的十多首軍旅詩, 都是咏頌客家風光勝地。‧‧‧‧‧‧
  舒龍等同志在研究“紅土地文化”時,自覺地把紅軍革命精神同“客家文化”研究聯繫起來,結合起來,提出的這些重要論點和 論據,對於“紅土地文化”研究具有突破性意義。我認爲,這既是“紅土地文化”研究的深入,也使“客家文化”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
  或許有人說,這種把“紅土地文化”同“客家文化”硬拉在一起,顯得有些牽強。我認爲對這個問題要作具體分析。比較研究是目前流行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舒龍等同志對“紅土地文化”同“客家文化”進行比較研究是實事求是的。正是這種比較研究和這 種結合,才真正使中國的“紅土地文化”找到了它的“根”。
  
  馬克思主義歷來重視思想文化的傳承關係,重視人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指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産力;由於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條件下從事繼續先輩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改變舊的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1 頁)。恩格斯在《致約․洛赫》的信中還談到:“我們自己創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進行創造的。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條件,甚至那些存在於人們頭腦中的傳統,也起著一定的作用,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 477-478頁)。馬克思、恩格斯在這裏所闡明的,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每一代人都要利用前一代人遺留下來的“材料”,其中也包 括文化思想遺産,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從事前輩人的活動;第 二,人們頭腦中的傳統,包括傳統意識、道德觀念等,對於人們的創造要起一定的作用。這就啓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自己的文化,離不開也不應離開自己的民族傳統。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精神是中國人民優秀傳統和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客家優秀精神的繼承和發展。今天,從事中國“紅土地文化”研究的學者們,立足於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重新審視和回顧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歷史,開掘客家民系的優良傳統,把歷史和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 這是很有意義,也是符合科學精神的。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闡明“紅土地文化”的歷史淵源以及爲什麽産生在贛、粵、閩大地的真正原因。

  大量的事實證明“紅土地文化”同“客家文化”有著不可分 割的歷史傳承關係。“客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 分。“客家文化”究竟包涵哪些內容?許多學者正在作出自己的解釋。許多專家指出:客家人的知書達禮、勤勞勇敢、寬厚仁愛、吃苦耐勞、善良正直、開拓進取、勇於探索、敢於鬥爭、不畏艱險、 尊祖愛國、忠於人民等等都可以看成是客家人的文化傳統和人格精神,是客家文化優秀的“根”。比如說:堅固耐勞和勇於進取, 是客家人性格特質,從歷代傑出人物到太平天國革命,直到中國工農紅軍,都表現得比較突出。1936年中華書局印行的《辭海》中說到:“客家:閩、贛、粵、湘交界地,及廣西之武宣、馬平,四川之隆昌、榮昌、成都、重慶,台灣之彰化、諸羅、鳳山等地居民,有所謂客家者,其人堅固耐勞,勇於進取,清季太平軍首領洪、楊諸人即爲此族。”這裏特別提出客家人“堅固耐勞、勇於進取”,而且以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洪秀全、楊秀清爲典型代表。我認爲是抓住了實質,抓住了要點。中國工農紅軍的艱苦卓絕的革命精神,正是客家人“堅固耐勞、勇於進取”精神的繼承和發揚。而這種精神也正是傳統的客家人與革命隊伍中的客家人的不能割斷的精神紐帶,也是“紅土地文化”與“客家文化”的不可分割的根本所在。
(後面講到客家人的“圖騰”)

[ 本帖最后由 夏荷 于 2009-8-17 10:17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1: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續)
  在探討“客家文化”問題時我還想談談客家人的“圖騰”意識。在對傳統文化研究中一般都很注意研究每個民族的“圖騰”意識。
  在歷史上,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圖騰”意識。有的把“雞”作爲圖騰,有的把“蛇”作爲圖騰,有的把“狼”作爲圖騰, 有的把“魚”作爲圖騰。中華民族把“龍”作爲自己的圖騰。而客家人除了“龍”以外還有本民系的圖騰那就是“獬豸”,有些學者往往忽視這一點。但我覺得居住在閩西的客家人卻對此有明確的意識。他們把客家民系的這個“圖騰”,提升爲鼓舞今人前進的動力。
  幾年前,我到福建龍岩,當地的客家朋友領我參觀龍岩人民廣場的神獸雕像。我看到,在這座“四不像”的獨角神獸雕像中,標了“公正豸”三個大字。  
  “豸”與“在”諧音,以諧“公正在”的意思。爲什麽福建的客家要建一座“公正豸”神獸雕像呢?因爲福建西南部有一座著名的“冠豸山”是古越族峒僚人的棲息地。東晉南遷士族發現這“冠豸山”偉岸壯觀,與武夷山並列雄奇,被稱爲“北夷南冠”,遂在此定居,而繁衍成爲今天流播江南的“客家人”。相傳這山中有一種奇特的“獨角神獸”,它極通人性,“能辨曲直,見人爭鬥,即以角觸不直者”。因這神獸狀若冠帽,遂名爲“獬冠”。後人以它的形象製成冠帽,由法官佩戴,以示公正。 這獨角神獸在客家人中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因而被客家人尊爲“圖騰”。今日聚居龍岩的客家人爲了發揚客家人崇尚正義、主持公正的品格,遂用這象徵性的“獨角神獸”塑造雕像,在人們的心靈中樹起一座“公正豸(在) ”的豐碑。我看到這座雕像,心靈爲之震撼。我認爲這正是把“紅土地文化”與“客家文化”有機銜接起來的一個傑出的典範。

[ 本帖最后由 夏荷 于 2009-8-16 21:48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1: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正豸”神獸雕像
F200805131106225300861824.jpg
20090531105800750.jpg
20090531105800887.jpg
20090531105800616.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6 22: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正在,公正究竟何在?

     豸赋

     豸,上古传说之神兽。额生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辩,则斥不正者。襄助断案,明察是非,世传其德。为天下奸佞之徒所忌,忠明君子所钦。古之刑官,有以豸之图案缀于衣冠,其冠称獬豸冠。闽西胜景冠豸人以其主峰 形似豸冠 而命名,寄寓公正廉明之期盼。

     混沌启,万象生。乾对坤,日对月,昼对夜,阳对阴,相佐相成,不倚不偏。平正均衡,天道成矣。人乃造化之杰作,万物之精灵。然大千世间,熙攮杂陈,无序则紊。以公正法制系之,则整肃井然,天道存,人道兴,天人合一,善莫大焉。可见,公正为国之基石,为人之根本。 不公,何以生威? 不正,何以镇邪?人奉公正,能明辨是非曲直;国秉公正,可凭法激浊扬清。

    乐享清贫,居安思危,立豸警世,民之所愿。寄意今人后者,做人宜忠宜勇,为官宜廉以洁,执法宜公宜正。览浩浩史轶,观东西诸邦,无数志士为世之公正昌明而奋斗不息,前仆后继。逝者当歌,来者可昭,天下为公,公道昭彰,人比仪正,正气浩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地不老,公正自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2: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謝羅致人才補充資料,在網上搜索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
(轉貼石雕獬豸)
38200978122609.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3: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土樓拍到的
P7260211.jpg
P7260255.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0: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