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蔡永兼《西山杂记》载:“福建周时有七闽,其地域即泉郡之畬家,……汀赣之客家,此七族称七闽。”
所以畲族、客家本就是南方土著民族,两者都是先秦就已经在福建周围的古老民族,确实很亲,但不同族。只不过后来七闽各族都汉化很深,以至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先秦越族血统。
不仅客家,东南沿海的吴闽粤各民系,都是早年接受汉文化的南方民族,只是大家因为汉化很深,几乎无人愿意恢复原民族成分了。但是语言、文化等祖先民族的痕迹仍有保留。
资料来源:中国行政区划网
织(人名)本来是西汉的藩国闽越国封的一个侯,封号为“南武侯”。南武侯织封侯时,封地在福建省武平县。
后来西汉中央政府勒令闽越国、南越国各分出一部分土地(即闽西龙岩、闽南漳州及广东韩江流域地区),建立南海国,以免闽越国、南越国两国直接相临,发生兵战。南海国的首都迁到了今梅县地区的产溪流域,因面临大江,而定名为南海国,又因沿海地区也被纳入南海国领土,而定名南海国。南海国的沿海地带是指今潮汕、漳州的海岸线。
这个南海国本来是直属西汉中央的一个藩国,但是因为其王族,源出闽越,所以后来与闽越国的关系发展比较密切。而且因为粤东韩江流域的原居民,本来就是闽越族系,而非南越族系,所以中央政府也默认南海国与闽越国的关系。但这样,反而导致了在南海国建国近40年的时候,南越国与闽越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争执,最终由南越国战胜,并取得除南武侯故封地周边——即闽西龙岩一带之外,全部领土(即今梅州、潮汕、漳州)。南海国也随着灭国,南越国更因胜占,而将自己的首都,都改建为“南武城”,以彰显自己的功绩。南越国的首都就是现在的广州市,确实曾用“南武城”为名。
干越、山越同属扬越族分系<吴国>;闽濮族、鸠獠、东瓯国、南海国则源出闽越国;骆越、西瓯又与南越国为近亲同系。于越、大越两族均发源自绍兴一带,属东越国<越国>。
扬越系:干越国、山越族、吴国
干越国境在今江西省北部,大致相当于赣语方言区。干越国首都大概在今南昌市境。山越族活动区域相当于吴语方言区,核心地域在今徽语区。徽语是吴方言的分支,有人认为徽语其实是山越族通用的语言。山越族没有建国,广布于东越国、干越国境。扬越国在洪泽洪一带。
闽越国:东瓯国、南海国、闽越国、闽濮族
东瓯国境在今浙江省南部,首都在今台州市境。东瓯国后来被闽越国侵犯,就向西汉中央政府请求举国内迁,内迁到扬越族系的原居地(今扬州一带)。
南海国首都在今梅州市境,南海国被南越国灭国的,后裔迁到淮南国、闽越国、南越国之间,也就是今江西省南部地区。成为现在客家民系的祖先和血统来源之一。
闽濮、鸠獠族没有建国,活动在福建西北部、北部、中部一带,其地北与山越族、东瓯国相接,西与干越国、淮南国相接,东南为闽越国核心地带,鸠獠族臣属于东闽越国。
南越国:骆越、西瓯、越裳
南越的分支很多,有骆越、西瓯、越裳等。骆越地在广西东部梧州、玉林、桂林等地,西瓯地在广西南部南宁、钦州等地,越裳地在广西北海、广东茂名、湛江等地。
东越国:于越
于越以今绍兴市为都,大越以今宁波市为都,但两支都源出绍兴。东瓯国举国内迁到洪泽湖一带后,大越族迁到东瓯国旧地。所以现在的江浙吴语、江西赣语方言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畲族、客家的越族血统
山越族的后裔其中一支(鸠獠)南迁至原南海国境,成为现在畲族的祖先和血统来源之一。定居赣南的南海国后裔,后来又回迁到闽西、粤东一带,南海国故地,造成客家从赣南南迁到闽、粤的历史。事实上他们本来就是闽西、粤东的旧民。
古地名词典记载:干 ,亦作 邗 ,本国名,后为 吴 所灭,故用以称 吴 。《庄子·刻意》:“夫有 干 越 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寳之至也。”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客家人的南方血统,跟山越族(吴系/扬越)、南海国(闽越系)两族,都有直接关系。
[ 本帖最后由 yattungi 于 2009-4-19 21:1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