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12 22: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9-4-12 21:31 发表
中科院科研专家袁义达进行的大范围调查,发现南北汉族父系遗传基因有很大差异。只有李辉等初出茅庐的新手,按照古代史籍记载(不按族谱,族谱信不过)的较大规模移民地,特意选取南方14个点“研究”,才有南北汉族 ...
呵呵,袁义达这个在美国医学院实验室工作的人发的文章很不严谨,你也敢拿出来说。他把广东,海南,广西以及福建人跟其他地方人割裂开来就是个很大的错误。江西南部的赣州也是讲客家话的,温州地区跟闽北也是有很大血缘关系的。难道这两个地方人跟这四省的不一样血统么?
还是看看正统的学说吧:
新华网2004-09-16以《遗传学研究支持汉文化扩散源于人口扩张》为题报道了一群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地分析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多态性,揭开了全世界最大的民族汉族的文化扩散模式的神秘面纱,研究结果表明:汉文化向南扩散的机制符合人口扩张模式,而且在扩张中男性占主导地位。
关于“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及频率分布非常相近,说明南方汉族在父系上与北方汉族非常相似,受到南方原住居民的影响很小”的报道。这应该是可信的,也是符合历史记载的。说明汉人确实是拥有共同祖先的。
该报道接着说“母系方面,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的线粒体类型的分布非常不同”,以此为理由,得出了“南北汉族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南方汉族受到南方原住民族的影响较大。……但这一融合具有性别偏向性:融入到南方汉族中的南方原住民族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而北方汉族的男性对南方汉族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的结论。
实际上,这不是科学的结论,只能是一种推论,而这一推论也是错误的。
人的DNA有核DNA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简称mtDNA。核DNA分别由adenine(A),thymine(T),guanine(T),cytosine(C)这四种盐基、约三十亿个组合而成。mtDNA由一万六千五百个盐基组合而成。mtDNA 不是细胞核而是存在于细胞质的mitochondria的,全长为16500bp的环状DNA。mtDNA与核DNA相比,其长度不但非常短,且进化速度快,个体差很大。而且,一个细胞内有2000-3000个的拷贝存在,与核DNA相比,即使是微量检体,也能进行检查。所以常用于古代人骨以及动物骨的DNA分析,甚至用于民族起源的探索。mtDNA是靠母系遗传,即由母亲传给女儿再传给外孙女这样的方式遗传的。这是核DNA没有的特殊性质。mtDNA一部分有不具备蛋白质合成功能的控制领域,该部分的变异特别多。
也正因为线粒体DNA的个体差非常大,又是靠母系遗传,因此不可能会有南方的男女汉族的线粒体DNA都跟南方少数 民族非常接近的事情发生。当然,如果将时间扩大到万年单位,则有可能得出各地人是否拥有共同祖先的推论。例如,生物学家们通过比较各种各样的人种的mtDNA以及Y染色体上的遗传基因,得出了非洲以外的所有人种都起源于非洲的“系统树”的结论。因为DNA的变化会在遗传时按一定的概率发生变化,例如,将DNA构造看成是文字(盐基)的组合排列,假设某一生物的DNA一万年变化其中的一个文字,五万年就变化五个文字,那麽就能从两种同类生物的DNA的这种差别知道该生物何时从共通的祖先分开,经过了多少年代。因此DNA的文字之差用于测定进化的“分子钟”,人们因此测出了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是在20万年前之後才出现的。
因此,除非南方少数 民族都是南方某一女性祖先的後代,除非大多数南方汉族都没有北方母系汉祖的血统,那才能得出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的线粒体类型的分布非常不同,南方汉族中融入了大量南方女性少数 民族的结论。
但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撇开南方少数 民族都是南方某一女性祖先的後代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谈,汉族大量移民南方应该是在秦始皇之後的两千多年的期间,特别是在宋代以後,而要使居住在多山多河交通不便的南方各地区的汉族能在这两千多年期间、特别是自宋至今的一千年内,都与少数 民族通婚而成为某一南方女性少数 民族的後代,即便只考虑地理环境和时间的限制,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除非是在更早之前,汉族就已经向南方的大量迁移,而且只有男性汉族向南方的迁移,从而使绝大部分南方汉族都有了与南方少数 民族共同的女性祖先的血缘,即线粒体DNA。但这不是历史事实。
由于汉族的宗族、家族观念不但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且根深蒂固,因此,历史上汉族的迁移,一般不会只是男性成员,而是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宗族的集团性迁移。这点,从一些姓氏转移到南方,呈现出南北姓氏分布不同的调查结果,以及南方不少乡村依然是按姓氏区分的事实也能得到证实。比方说,我的老家邻近的好几个村庄,基本上都是来自中原的同一宗族。而且,汉人认为自己文化先进、生活水平较高,又很重视门当户对,除非万不得已,一般来说也不愿意跟少数 民族通婚。因此,别说大多数汉族不可能都是男性单身迁移到南方而只能与当地少数 民族女性通婚,大部分汉族都不可能跟少数 民族通婚。
两广和北方的重合率为0。6。并不说明另外的0。4就是异族融入,因为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并非只有一种,而是有十几种,重合率偏低,只能说明各种不同的y染色体类型在各地的所占比例不同,不能说明异族融入的多少。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定北方汉族共有10种y染色体类型,每种各占10%,而两广只有上述10种里面的5种,每种各占20%,那么两广和北方的重合率只有50%。如果再缩小到一个家族,只有一种y染色体类型,在上述10种里面。那么这个家族和北方汉人只有10%的重合率,这两个假设的例子,重合率虽低,但是仍然是纯汉族。
由于y染色体类型的大类分化远在几万年前,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类型,我们根本无法推断它是四五千年前共同参与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还是在后来融入汉族的。所以基因学我觉得只能参考,不能当铁证,象资料提供了南北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分布的高度相似性,至少能从血统上证明南北汉族绝对是同一个民族,两广和北方的重合率为0。6。并不说明另外的0。4就是异族融入,因为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并非只有一种,而是有十几种,重合率偏低,只能说明各种不同的y染色体类型在各地的所占比例不同,不能说明异族融入的多少。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定北方汉族共有10种y染色体类型,每种各占10%,而两广只有上述10种里面的5种,每种各占20%,那么两广和北方的重合率只有50%。如果再缩小到一个家族,只有一种y染色体类型,在上述10种里面。那么这个家族和北方汉人只有10%的重合率,这两个假设的例子,重合率虽低,但是仍然是纯汉族。
由于y染色体类型的大类分化远在几万年前,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类型,我们根本无法推断它是四五千年前共同参与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还是在后来融入汉族的。所以基因学我觉得只能参考,不能当铁证,象资料提供了南北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分布的高度相似性,至少能从血统上证明南北汉族绝对是同一个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