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ugang

广东紫金抗战英雄钟学栋将军 ,爱国救亡者全国同胞永远敬佩怀念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07: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4 07:42 编辑

第一個戰死在抗日沙場的教授姚名達
民國春秋2010-12-28 14:22:25作者:量子文章來源:根據報導整理發佈者:量子閱讀次數:209繁體中文




  一九四二年七月七日,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壯烈事件,即著名學者、梁啓超先生弟子姚名達教授在江西新干石口村被日軍包圍,在與敵抗爭中壯烈犧牲,成為抗戰中唯一犧牲在沙場的教授。

  關於這位傳奇教授殉難的經歷,張海斌等人做了詳細的收集整理,先綜合如下:

  7月初,日本軍竹圍師團和大賀師團的混合部隊5萬餘人已佔據著三江口、臨川、崇仁、宜黃等重要據點,在中國抗日駐軍的東西形成一道半園形的包圍圈。5日下午,形勢非常危急。軍長命令:“戰地服務團即時向樟樹撤退,連夜行軍。”姚名達團長立刻代表大家向軍部表示:“我們不怕死!”“我們不後退!”“我們要上前線!”軍長見他們意志堅強,就派他們去第三野戰醫院,做救護傷病員的工作,隨部隊共同進退。

  按照當時媒體的報導,七月七日當日,姚名達教授率領中正大學(現今之江西師範大學)十餘名學生,從前線撤退路,傍晚時分抵達石口村。因長途跋涉,疲憊交加,加上村中小河石橋被毀,道路阻隔,不能通行,便暫住某村民家中。當晚十時許,被日軍第六師團第六步兵團長竹原三郎少將所部數百人包圍,日本兵打破前後門,先衝進的4個日本兵,用槍逼住姚名達。姚名達抓住1個日本兵,與之徒手搏鬥。團員吳昌達、鄭唯龍也奮力相助,卡緊日本兵的咽喉,日本兵發出了幾聲慘叫,便死去了。姚名達奪得死去日本兵的槍跳起來喊道:“會開槍的同我來!”吳昌達緊跟在背後。“砰!砰!”其餘3名日本兵開槍了,吳昌達倒在血泊中。姚名達直往樓上跑,鄭唯龍緊跟了去,正準備舉槍對射,日本兵對準姚名達開了一槍,姚名達中彈倒地。同時,鄭唯龍也被日本兵反綁了起來。姚名達還在血泊中高呼:“中華民族萬歲!”“最後的勝利屬於我們!”兇狠殘暴的日本兵急跑過去,用刺刀對準姚名達和吳昌達的胸口猛刺下去,兩位抗日英雄——37歲的教授姚名達和年僅24歲的大學生吳昌達,就這樣為祖國、為民族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姚名達成為抗日—戰爭中第一位壯烈殉國的大學教授。

  日軍殺害姚吳兩烈士後,俘獲了其餘五名學生(其中二名女性),二名男學生殺害,二名女學生則受盡凌辱,解往南昌,另一人不知下落。日軍離開後,村民將姚吳二烈士遺體掩埋於石口堤邊(即現今贛江大堤)。七月十九日,中正大學派員攜同靈柩前來石口運回遺體,並在堤邊立一大石碑為記。二十八日靈柩由水路運抵泰和,沿途路祭,中正大學胡先驌校長撫姚名達之棺痛哭失聲。三十日江西省政府會同中正大學舉行公祭。據當時官方報導,姚氏乃是在抗戰之中唯一一位犧牲在沙場的教授。

  對於姚名達教授犧牲事跡,筆者小時候便聽村中長輩講起過。村里老人僅僅知道在本村曾經犧牲過一個“很大”、“很有名”的教授,但無人知曉此教授之姓名。據很多親歷者回憶,姚名達教授遺體自本村運至泰和之日,各界人士聚集石口,有很多大學教師與學生,場面極為宏大,氣氛至為悲壯,由此村人方知犧牲者乃是一著名教授。但筆者從未從村人口中得知此教授之姓氏。直到一九九五年,筆者參觀江西師大時,偶然看到校園里有一座紀念亭,名曰顯微亭,閱讀亭中石碑上的銘文,才知曉在吾村犧牲的即為姚名達教授。然而,參閱當前各種資料,對於姚教授犧牲之經由,描述大抵相同,不知是故意隱瞞還是實不知曉,這些資料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細節。按照村里長輩的說法,姚名達教授其實原本當日便可離開石口的撤往泰和的。而悲劇之所以發生,很大程度上源於本村某擺渡村民之見利忘義所致。據老人回憶,當時姚教授一行撤至石口之時,為儘量躲避日軍追襲,當日便欲渡河南向。而該擺渡村民見有利可圖,便以天色已晚不願擺渡為由,向姚教授索要高額渡資,由於姚一行當時身無分文,即便其如何求告,並告知日軍追襲之緊迫情形,村人依舊無動於衷,姚等人最後無可奈何,只好就地借宿於吾村某祠堂,是夜便發生慘劇,由此罹難。  

  姚名達教授犧牲當夜,村人聞得槍聲大作,皆惶惶不安,戰戰兢兢不敢出。據老人回憶,姚名達教授等人是爬上了屋頂與敵軍對射的。次日,才得知昨夜留宿之教授已被日軍槍殺,行狀至為慘烈。由於當日圍殲之中,有若干學生逃遁,事後經常找到吾村,覓尋船夫報仇雪恨,此人自知其行徑為人不齒,亦害怕當時政府追究其責,不久便離妻棄子,潛逃外地,據說賣了壯丁,從此音訊杳然。據說大抵是死在炮火之中了罷。不過其子孫輩較為發達,且有與鄙人同窗者。村人回憶此事,對於該擺渡者也極為憤慨,可見公道自在人心。也許正是河水之阻隔,日軍部隊開至吾村,便不再南下。當時吾村民眾大多逃至山中躲避(即砘嵋山),其中包括筆者曾祖父曾祖父母等,若干存留僥倖心理的村民,最終未能倖免於難,有多名婦女被押至贛江大提上慘遭姦淫,其中有一人由於反抗被當場刺死。受害婦女現在大多已離世,至於這些人到底是誰,也許由於避諱的原因,我很少聽到村人講起,不過由於偶然的原因,我知曉到一位,因為住得離我家不遠,一直有些印象,記憶中老人較為和善,但言語不多,整天拄著枴杖在家門口沉默地張望著,我似乎從來沒有和她說過話,在我讀大學時她因病去世。
  
   如今,村里年長者大抵已離世,因之關於姚名達教授犧牲之情形,後輩已然很少知曉。而當時移轉姚氏遺體之時留下的紀念石碑,也已湮滅不存。一九九五年,姚名達教授之子姚果原尋其父殉難處至石口,遇見本村張春華氏,後者乃抗戰年代遠征軍駐印度的退伍老兵。據雲紀念碑就在贛江岸邊離其住宅不過三十米處,後來由於江邊筑起了防洪堤壩,此碑便不知去向。於是姚委託其尋找。六年以後,紀念碑在一農戶家里覓得,完好無損。鎸刻碑文的是一塊高約110厘米、寬75厘米的青石板,僅右下角邊線有一點缺損。與當年校刊載紀念碑文核對(《國立中正大學校刊》第3卷第1期),原來碑名全稱是:“國立中正大學戰地服務團姚團長顯微暨團員吳君昌達殉國紀念碑”。碑文核對無誤,確係歷史實物。是為補記。

  身為大學教授的姚名達是如何奔赴抗日第一線的?據相關報導,1942年夏,日軍為打通浙贛路,大舉進攻江西腹地。當眾人紛紛向後方轉移、躲避戰亂時,姚名達不忍山河淪陷,卻迎難而上,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他大聲疾呼:“凡我中華有志之士,務必克盡抗日救亡的天職,到前線去,到戰壕去,做一個中華民族的好兒女!”江西的愛國知識分子在姚的呼籲下,組織了戰地服務團,姚任團長。6月下旬,姚率領戰地服務團到達江西抗戰最激烈的新淦(今新干)、清江一帶。他們下到營、連,給士兵送藥,為傷兵服務,既做護理,又做宣傳工作,使前方將士深受鼓舞。

  姚名達教授是知識分子支持和參與抗戰的楷模。早在“9.18”後,公開怒斥蔣政權的極度對日妥協,呼籲全民抗日救亡。他痛感中國婦女的悲慘處境,與夫人黃心勉一道拿出並不富有的家財,創辦了首家女子書店,共創《女子月刊》,積極推動廣大婦女的生活改善、思想解放,希望由婦女的覺醒來帶動全民(尤其是少年兒童)愛國救亡意識的提高。黃女士積勞成疾而殉職後,姚與巴怡南結婚,他們兩人繼續為抗日救亡和婦女解放而共同努力。“8.13”淞滬會戰爆發後,姚名達、巴怡南夫婦毅然捐出其結婚戒指以支援抗戰,呼籲全社會抗戰到底。

姚名達,字達人,號顯微,1905年出生於江西省興國縣。1923年6月在省立贛縣中學畢業後,勉從父命學醫,但內心多不願,而實喜好研究文學。後聽從友人勸告,乃毅然棄醫,考入上海南洋公學國學專修科攻讀,直至畢業。1925年7月與王力等38人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入學後他拜梁啓超先生為導師,梁啓超見他年齡最小,又能篤志力學,十分喜愛。因問他意趣如何?名達說:"願下最大決心,立志以十年功力,作《中國史學史》的專題研究,非待是書籍成以後,當不離開清華一步"。梁啓超聞言,認為其志可嘉,遂樂為指導。           名達畢業於清華研究院後,不久即南下,應上海商務印書館的聘請,擔任編輯和特約撰述。同時從事訪書、編書、教書等工作,對史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http://img.mg1912.com/news/2010/12/28/5d670bb92d228d3f012d2ba454b30020.html
http://img.mg1912.com/news/2010/12/28/5d670bb92d228d3f012d2ba454b30020.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19: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4 21:57 编辑

王玉齡:回憶丈夫張靈甫
民國春秋2011-08-11 14:24:44作者:王玉齡文章來源:先鋒國家歷史發佈者:張靈甫紀念館閱讀次數:133繁體中文


王玉齡與張靈甫結婚照

(編者按:王玉齡,1928年出生,17歲嫁給張靈甫。1949年4月,王玉齡先到台灣,之後又遠走美國,讀書打工,尋找新的生活。在此期間,王玉齡一直孑然一身,始終未再嫁。她在航空公司工作了20年,直到退休後,才隨兒子再次回到中國。

2007年5月,孟良崮戰役過去整整60年。我回到了他戰死的地方。
天下著些小雨,山路有些滑。我已經79歲了,爬上那個山坡,感到非常吃力。迴想六十年前的情形,我就想到他當時瘸腿爬山的那樣子,真是很難為他。

60年前的戰役,我沒有親眼目睹,每每遇到電視、電影里有關的鏡頭,我總是一看再看。

別人告訴我,孟良崮從前又叫石頭山,上面根本沒有水。戰鬥打到最後的時候,他和他的兵只有喝自己的尿。機關槍打得通紅髮燙,不能再打了,就拿那個馬尿潑上去,再接著打。

幾十萬人圍著你,車輪戰地打,而你就只有這幾個人,坐守空山。糧食沒有補給、彈藥物資緊缺,週圍友軍也只顧自保,不來救援。這個仗是打得真得很絕望。

我認識很多共產黨的領導和將軍們,他們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每每聽到這樣的話,我就覺得公道還是在人心的。抗戰60周年的時候,我帶我和他的兒子一起去參加紀念大會。胡錦濤主席在講話中,談到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作用。聽到這些,我雙眼淚如泉湧。

當地人在埋葬他的洞上方立了一塊墓碑。我對他們說,留一個位置給我吧。他們說,你還早咧。我說,放在那裡等著吧,也快了。

我從來沒有對他講過、告訴過他我愛他。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也不像現在這些男孩女孩在一起那麼親熱啊,愛不愛的。他對我來說很普通、很平常。他戰死以後,我一直很後悔,責備自己說,你這個人怎麼會這樣吝嗇啊,連這樣一句話都沒有講。

六十年過去了,我已經79歲了。我一直耿耿於懷的事情,就是在他最痛苦、最絕望、最無依無靠的時候,我沒有跟他在一起。

抗戰時期,攜手張靈甫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為躲避戰火,我隨家人遷出老家長沙,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離家的時候父親找來兩部大卡車,把裡面的座椅全部拆掉。車廂里放滿背包、箱子和輕便值錢的家當。全家早已亂作一團,而對於我們這些在屋子里長大的小孩們來說,哪里懂得時局的緊張、也聽不到慌亂的嘈雜聲。女孩子們在一起,玩啊、笑啊、聊天啊。


進入中學讀書後,為了躲避戰火,不能再到教室上課。而將上課的地點臨時遷到附近的山上。起初的時候,男孩、女孩們還很新鮮,覺得好像郊遊一樣。早上洗了臉、吃了早飯就到山上去,在大樹下讀書。到了太陽快要下山的時候才回來。回來的路上卻看到日本人轟炸過的地方,滿目瘡痍,景象淒涼。炸斷、炸飛的人體殘肢,像手啊、腿啊,掛在電線桿上面,我們嚇得大叫起來。還有一個手榴彈就打在我的旁邊。不過所幸沒有開花,否則我們就都被炸死了。


母親告訴我,日本人欺負中國人,打得我們沒有地方好跑、好退了。我聽了是又氣又怕,問母親我是不是也應該去付出一份努力。母親反問道,你能做什麼呢?什麼都不會,去了還不是給人家添麻煩。


我對軍事方面是一點不了解的。所以後來連張靈甫是個多麼有名的將軍,我都不知道,沒聽說過。

1945年,抗戰勝利結束,全家的心情也跟著好轉。

週末,家里的幾個女孩子約好出去理頭髮。在理髮店,我們坐在椅子上,唧唧喳喳地說著話。

那天,他穿一身軍裝,帶軍帽。碰巧坐在我椅子的背後。我發現他透過理髮的鏡子,盯著鏡子裡面的我打量。我心說,這個人真是討厭,怎麼能這麼看著人家,就差把頭貼到鏡子裡面看,於是就瞪他一眼。

後來他對我講,他說幸虧你瞪我一眼,不然的話,如果你要對我笑一笑,我就沒興趣了。我說,你臭美。

不久後,他就托他的朋友張處長請我們全家吃飯。飯桌上,我自顧自,只管吃菜吃飯。他的朋友張處長就講話,問我伯母多大年紀了?我伯母說她32歲。張處長就接過話,說張靈甫副軍長你也有32歲啊,你們兩個同年的,干一杯吧。

靈甫那年實際42歲還多。這一下,就冒掉了十歲。後來他告訴我,自己從臉到脖子,一直紅到底。

張處長繼續說,我們副軍長還沒有結婚啊,王太太你在長沙,老長沙了,你認識好的小姐給我們副軍長介紹。我伯母講,那當然,有好的我一定給你介紹。張處長說,你們家那麼多小姐,也可以介紹嘛。我伯母講,大的呢,都名花有主了;小的呢,年紀又都太小了。張處長講,那就找那個不大不小的嘛,眼睛就朝我看。

我坐在那裡當然聽得懂嘛,不大也不小的就剩我了。於是我生氣了,就把臉一板。

我對他一無所知。

他老是穿軍服,像是個軍人吧。我心里猜測。

伯母告訴我,張軍長可是抗日的名將。可別人越是這麼說,我就越不把他當一回事、越不理他。而他呢,大概也是經歷過太多事情了吧,可能就是覺得我傻傻地耍著小性子很讓他喜歡。

那次以後,他就越發頻繁地到我們家里來,幾乎每天都要來。剛剛開始,我看見他也不講話,有時候還故意出門避開他。慢慢地,跟他熟了。英俊?我不覺得,就覺得看著還順眼。

有時候,他給我講故事。他告訴我,戰爭爆發前,他在北大讀歷史系。每一朝每一代的文化名人、野史傳奇,他如數家珍。他喜歡講,我也喜歡聽。

而他自己抗戰時打仗的故事,卻從未講過。

人家說他是跛子。一次戰鬥中,他負了傷。機關槍掃到了他,子彈留在他的腳裡面。當時的醫學不是很發達,打完石膏後,那個腳就不能彎了。可是從他走路的外表一點也看不出來,只是走得久了會很痛、很累。

他從來不講他得意的事情,也從來不會告訴我他最痛苦的事情,可能他覺得我太單純了吧,不想拿這些事情來煩惱我。我只覺得他很可靠,有時候就覺得他像我爸爸、有時候也像我的好朋友,所以對他很信賴。

很快,他就對我求婚了。我的母親對此是很反對的。一方面,覺得我與他24歲的年齡差距始終很難踰越;另一方面,我的母親守寡半生,她不喜歡自己的女兒嫁一個軍人。她說軍人的生命是不可靠的,她不想我也重複她的命運。

對嫁給一個軍人是什麼樣的想法?如果有一天他走上戰場會怎樣?不,當時我覺得這些都不是問題。因為我相信日本人投降,戰爭結束了。

短暫而快樂的時光

他的胸口有一條長長的傷痕,頭上也有。

一次戰鬥中,一顆子彈從他的腦袋旁邊嗖地飛過,流下一道彈痕。他說,那是他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結婚後不久,他被提升為74軍軍長,即刻前往南京報到。我與他在南京度過了一段平靜快樂的時光。

他教我騎馬。那時候我剛剛開始學,還不大會騎。他駕著馬在前面跑,我的馬不知怎地也在後面跟著他跑,怎麼拉繮繩都停不下來。我嚇得死叫,大喊:別跑那麼快。他就在馬上回頭衝我笑。

年齡的隔閡我從沒感覺到。他也從來不講什麼很肉麻的話。但是他會說:我討了一個好老婆,這比什麼財富都重要,我要討飯的話我老婆可以給我拿碗。他有時候講些話,就會讓我很感動。

有一次我與他鬧矛盾鬧得很嚴重,我說我要跟他離婚。這可把他嚇壞了,他說假如我要真的離開他的話,他寧可老死於山溝。他向我賠禮道歉,最後乾脆在我面前立正,站得畢恭畢敬,向我敬禮、敬軍禮。看到他這樣,我是又好氣又好笑,說我又不是你的上司,跟我敬什麼禮啊,還不理他。他說你不原諒我,我手就不放下來。

他身邊的人告訴我,張軍長如今在南京地位顯赫,是炙手可熱的大紅人。因為駐紮在南京郊外的74軍充當著守衛南京的角色,身為74軍軍長的張靈甫,地位自然非同一般。

抗戰結束後,國共開始和談。南京的交際活動也越來越多,他不喜歡交際,這個請那個請他很討厭的。最讓他高興的事情還是讓他去帶兵,好像解放了他一樣。


最後一次見面

1946年8月,張靈甫接到命令,率部隊出南京投入華東戰場。

走之前,我為他收拾行李。聽到過別人講的他在戰場上的那些英勇經歷,我相信他是不會死的。甚至就覺得好像是出去旅行的樣子,還告訴他,覺得飯菜吃得不好的時候,要記得用維他命補充。還把他行囊中的衣服列了個清單,寫了個條子給他。很平常的心,他讓我一點也沒有覺得緊張,也沒有覺得難過。


10月中下旬,他指揮部隊和粟裕的野戰軍對壘。

期間,他時常給我寫信,他也不講他怎麼想念我,就說家里養的魚要死了,花也要澆水了,還有就什麼時候回來,其他什麼也沒說。他還給我畫了一個圖樣,設計我們家的花園。在圖里畫了什麼花要種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種什麼花,他都寫給我。

在我面前,他從來沒有將戰爭當作一件很大的、很了不起的事情,他讓我也沒這種好像恐懼,也沒這種感受。

1947年的春天,我去前線看他。當時我已經懷了9個月的身孕。懷孕讓我一下子長了40磅,走路也很吃力。

我說哎呀怎麼得了,長得這麼胖。他說憂愁就會瘦,就像哄孩子一樣叫我睡在床上,閉著眼睛去找憂愁。你說我傻不傻,19歲不曉得什麼叫憂愁。閉著眼睛找憂愁,憂愁沒找到,結果我睡著了。

此刻的我並不知道,憂愁馬上就要來了。來得太多,太快了。

家里突然派來了兩個衛士在門口站崗,所有的報紙也都停掉不再遞送。

十天前,我們的兒子出生了。他打電話來,跟我說話。聽得出他很高興。在聽筒里樂得哈哈大笑,問我兒子聲音響不響亮,還說我心地善,將來一定多子多孫。並讓我趕緊把兒子的照片寄給他看。

此後,他再沒有打過電話回來。我在家坐月子,有人來看我的時候,衛士也跟進跟出。我隱約覺得有些奇怪。

週圍的太太們告訴我,從前跟日本人打仗的時候都是一兩個月沒什麼消息,很正常,沒事。

我一聽好像大家都這樣說,就覺得應該沒有事情。

幾個月後的一天,他的部下楊參謀突然來到家中,一進屋就一下子跪倒在我的面前。

我一下子就懵了。

楊參謀哭著告訴我,孟良崮一役十分慘烈。張軍長打了一輩子的仗,知道是撐不下去了,友軍根本不來。最後沒有辦法了,一死難逃,打了電報給蔣介石,說他將決戰到最後,以報國家,請蔣介石請照顧家人。

副軍長蔡仁杰跪在他面前,求他帶些人衝下去,衝出重圍還是可能的。並說:到了南京以後,你就在蔣介石面前,報告這個戰爭的慘烈情形以及友軍的冷漠。如果蔣介石堅持還要怪罪,你就在在他面前自殺。

靈甫說,回南京,看到我夫人,我就不想死了。

他把一封信交給參謀,說一定要交給太太手裡,並說以後不管太太想做什麼,你們都不要違反她的意志,一定要順著她。

“余與仁杰決戰至最後以一彈飲絕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部屬與人民。老夫來京,未見痛極,望善侍之,幼子望養育之。玉齡吾妻,今永訣矣。靈甫絕筆。5月16日,孟良崮。”

很長時間我都不相信這是真的。

每一天,我到我們從前去過的地方,去坐一坐。

在此之前我是根本不知道憂愁為何物的人,這一下天都塌了。差一點就成神經病了,連講話也不會講。

後來,宋美齡要來接見我們這些寡婦。到了總統府,我們坐在外面,等啊等,等了很久很久。一個秘書跑出來講,今天夫人身體不太舒服,所以夫人們你們請回吧,就這樣。

那一刻就覺得心里有一種很涼的感覺,覺得很生氣,我覺得好像人怎能這樣,人家好像都是為了你把這個性命都送掉了,你卻這麼不把別人當回事情。

不過過了一會,我也覺得無所謂,其實沒什麼。

我從來沒有怨過他,有人講,你不要想念他,他連你都不顧了,就去死掉,這算什麼,我覺得這個話好像也是不對。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職責,他要吃了這碗飯,他就要做好他這一份事情。

1973年,我收到好友代為轉達的信息,說周恩來想請我去北京看一看。

一番週折之後,我見到了周恩來。周總理說:他是一個很優秀的將材,我是他的老師,沒有爭取他過來,錯誤在我。在總理面前,我泣不成聲。

2005年,我和兒子來到上海,頗為意外地接到當年華野指揮官粟裕大將之子粟剛兵的邀請。

他說他想請我吃飯,想見見我,怕我不會去,只有通過別人委婉轉達。

我說那有什麼關係呢,誰叫我的先生是職業軍人呢。歷史的事情,我不會計較,也沒辦法去計較。你說你能恨誰啊,對不對,這個問題太大了吧。戰爭就是殘酷的。

2007年4月,我去了孟良崮。在我丈夫殞命的山洞里,放上了一束花環。

我一直耿耿於懷的事情,就是他在最痛苦的時候,在最無依的時候,我沒有跟他在一起,所以看到那個山洞的時候,我是心里感慨很多。

我從來沒有講過,告訴過他我愛他,他死了以後,我一直後悔莫及的。我就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會這樣吝嗇啊,連一句簡單的話都不會講,不曾講。
http://img.mg1912.com/news/2011/08/11/5d670bb9311421090131b783a9e503f8.html
http://img.mg1912.com/news/2011/08/11/5d670bb9311421090131b783a9e503f8.html
張靈甫的遺腹子張道宇和妻子方曉梅在上海擁有思菲與美菲兩家公司,他經營的是美國一家電視台的商品直銷業務,妻子經菅的是服裝進出口貿易。

張道宇的兒子名叫張正甫,今年24歲,他在大學專攻廣告設計專業,畢業後想創辦一家廣告公司。身高1.81的張正甫與一般人相比個頭不算矮,但是,張道宇卻對兒子的身高並不“滿意”,他說:“我的爺爺身高1.9米,父親是1.87米,我是1.83米,兒子1.81米,張家的身高不是每況愈下,一代不如一代了嗎?”http://tieba.baidu.com/f?kz=1147268983

按理說,作為美籍華人可以多生幾個小孩,而張道宇卻贊成只生一個孩子。他說: “兒子上大學時,每年生活學習等各方面費用加起來高達十幾萬美金,如果生多了能養得起嗎?”

雖然張道宇與妻子感情很和睦,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卻時常會有分岐。因為張道宇在台灣上小學時,家庭經濟比較困難,有一段時期,每天的菜餚就是鹹鴨蛋,他笑稱自己是吃鹹鴨蛋長大的。所以,他希望兒子要自強自立、不怕吃苦。但是妻子方曉梅對兒子卻比較寵愛,總是考慮讓兒子在生活條件上更加優越。張道宇認為,這樣嬌慣兒子,他怎麼能有上進心?這不是愛,而是對他有害。他說:“有時候,兒子不聽話,我夫人管不了他,就生氣地對我說‘你的兒子,還是你來管吧!’”這樣的話讓張道宇感到又好氣又好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21: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四軍第四任軍長張靈甫結局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5 13:56 编辑

七十四軍第四任軍長張靈甫結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PBST12lLN0

郭汝瑰(1907年9月15日-1997年10月23日),又名郭汝桂中國四川銅梁縣人,中華民國國軍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副兵團級離休(1985年確定),中共特工。他在國共內戰期間歷任國軍徐州司令部參謀長、中華民國國防部作戰廳廳長、國軍第22兵團司令等職,導致國軍處處吃虧,為中共在內戰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http://blog.boxun.com/hero/xsj1/271_1.shtml
史學家曾說:「如果74 軍被打垮的話,那就沒有任
何阻礙可以擋住共產黨統一中國了。」(註3,丁忠義,2005)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11/11/2011111414333694.pdf
殺害中國"抗日鐵軍"第74軍的是中共特務劉斐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2007/0909/%E6%9D%80%E5%AE%B3%E4%B8%AD%E5%9B%BD%E6%8A%97%E6%97%A5%E9%93%81%E5%86%9B%E7%AC%AC74%E5%86%9B%E7%9A%84%E6%98%AF%E4%B8%AD%E5%85%B1%E7%89%B9%E5%8A%A1%E5%88%98%E6%96%90-14016.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00: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援英國軍隊在緬甸殖民地對抗日本帝國陸軍以及保衞中國西南大後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第一次遠征軍(1942年3月至8月)
司令長官衛立煌(未到任)羅卓英(繼任)  
軍事委員會參謀團團長林蔚
中緬印戰區美陸軍司令兼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 第5軍杜聿明(軍長) 第200師戴安瀾(師長)   598團
599團
600團

新22師廖耀湘(師長)   64團
65團
66團

新96師余韶(師長) 286團
287團
288團

新兵訓練處黃翔  
工兵團李樹正  
裝甲兵團胡獻群  
炮兵團朱茂臻
汽車兵團洪世壽  
騎兵團林承熙  
輜重兵團杜洪範

第6軍甘麗初(軍長) 第49師彭壁生(師長)   145團
146團
147團

第93師呂國銓(師長)    277團
278團
279團

暫編第55師陳勉吾(師長) 1團
2團
3團


第66軍張軫(軍長) 新38師孫立人(師長)   112團
113團
114團

新28師劉伯龍(師長)   82團
83團
84團

新29師馬維驥(師長) 85團
86團
87團


36師李志鵬(師長)


第二次遠征軍(1943年初至1945年3月)
司令長官陳誠 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  
副司令長官 黃琪翔  
參謀長 蕭毅肅 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 副總司令黃傑 第2軍王凌雲(軍長)鍾鬆(副軍長) 第9師張金廷(師長)  
第33師楊寶(師長)  
第76師夏德貴(師長)
輜重團段壽濤

第6軍黃傑(軍長,史宏烈繼任) 預備第2師顧葆裕(師長)  
新39師洪行(師長)
輜重團鄭殿起  
通訊營馮行之  
戰車防禦營梁中介

第71軍鍾彬(軍長)陳明仁(副軍長) 新28師劉又軍(師長) 
第87師張邵勛(師長) 
第88師胡家驥(師長)
輜重團吳濤

第36師李志鵬(師長) 
第200師高吉人(師長) 
第5軍炮兵營

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 副總司令方天 第53軍周福成(軍長,趙鎮藩繼任) 第116師趙鎮藩(師長,劉潤川繼任)  
第130師張玉挺(師長,王理寰繼任)
輜重團劉寶華

第54軍方天(軍長,闕漢騫繼任)1944年4月第14師、第50師調入緬甸,同年8月編入新6軍序列 第14師龍天武(師長)  
第50師潘裕昆(師長)  
第198師葉佩高(師長)

高炮第49團3營  
第8軍山炮營  
輜重團雷震波  
工兵第2團林鬆  
通訊部隊

第8軍何紹周(軍長)李彌(副軍長)梁筱齋(參謀長) 榮譽1師汪波(師長)  
第82師王伯勛(師長)  
第103師熊綬春(師長)

第93師呂國銓(師長)  
炮兵部隊指揮部邵百昌 
工兵部隊指揮部 傅克軍
通訊營 
滇康緬特別游擊區總指揮部鄭坡


中美聯軍、中國駐印軍(1942年至1945年5月)
總指揮史迪威(索爾登繼任)  
參謀長柏特諾
中國駐印軍鄭洞國(軍長,1944年8月陞任聯軍副總指揮)  參謀長舒適存 新38師孫立人(師長,兼副軍長)  
新22師廖耀湘(師長)
新30師胡素(師長,新30師於1943年10月調入印度)

中國駐印軍新一軍 軍長 孫立人(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 新38師李鴻(師長)
新30師唐守治(師長)
第50師潘裕昆(師長)(1944年底新6軍新22師、第14師奉調回國,第50師編入新1軍序列)

中國駐印軍新六軍軍長 廖耀湘(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 新22師李濤(師長)
第14師龍天武(師長)
第50師潘裕昆(師長)

戰車指揮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黑格准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30師第88團)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隊隊長韓特上校

美軍第5307混成旅(麥瑞爾突擊隊)指揮官法蘭克·麥瑞爾准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03: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四軍第四任軍長張靈甫的結局

七十四軍第四任軍長張靈甫的結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W1KVgouhs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cyeh5bqzKo&feature=fvst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05: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5 05:51 编辑




岳星明(1908~1995)男,別名啓東,四川眉山人,民革成員。畢業於南京陸軍大學。1958年任命為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
  曾任國民黨桂林行營少將高參,第3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處長,21軍師長、副軍長,國防部副官局中將局長兼參謀總長辦公室副主任。1949年投誠。解放後,任解放軍軍事學院戰術教員,四川省政協委員、常委。第24軍軍事政治學校、陸軍大學第11期畢業。曾任第24軍訓練處處員,1936年任陸軍大學教官,抗戰期間曾任軍政部上校部附,1940年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參謀處長,1941年參與製造皖南事變,1942年參加浙贛會戰,1943年1月任第21軍副軍長,1947年任整編第21師副師長兼146旅旅長,1949年6月任國防部副官局局長兼參謀總長辦公室中將副主任,12月在昆明投誠。後任四川省政協常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
岳星明與皖南事變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2RhGj56KIvEC&pg=PA312&lpg=PA312&dq=%E5%B2%B3%E6%98%9F%E6%98%8E%E8%88%87%E7%9A%96%E5%8D%97%E4%BA%8B%E8%AE%8A&source=bl&ots=Q-IWZMDdUk&sig=tvcjplH3dau2-0LRBi-zg8srjjA&hl=zh-TW&sa=X&ei=ECjNT5enJYeYiAeC9fG3Bg&ved=0CE0Q6AEwAA#v=onepage&q=%E5%B2%B3%E6%98%9F%E6%98%8E%E8%88%87%E7%9A%96%E5%8D%97%E4%BA%8B%E8%AE%8A&f=false
文 人 武 將 岳 星 明
馬民康
他是一位將軍,他又是一個文人,我拜讀了他寫的、所有我能夠搜集到的文章和有關資料。他和中國近代史上兩件重大歷史事件有關,一是“皖南事變”,一是“台灣二、二八事變”,前者他是參與策劃的,後者他是參與平息的
1943年,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以「抗日戰爭」、「制裁解散新四軍」及「肅清江南共軍」有功,被中華民國政府頒發中國軍人最高榮譽之青天白日勳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0: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5 10:59 编辑

選自己偉人第一、蔣介石第二的民國狂人


民國春秋2010-12-29 02:48:11作者:量子文章來源:根據報導整理發佈者:量子閱讀次數:281繁體中文
1927年,《民國日報》上的一場選舉“中國的偉人”的民意測驗揭曉,陳德征名列第一,第二名便是赫赫有名、風頭正健的蔣介石。




陳德征何許人也?陳德征,浙江浦江人。1923年與胡山源、錢春江創辦“彌灑社”並出版《彌灑》月刊。1926年任上海《民國日報》的總編輯。1927後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主任委員,上海市教育局長等職。



1927年,時任上海國民黨黨閥的陳德征一度紅得發紫,他除了任《民國日報》總編輯外,還掌管著上海市黨部和文教機關,於是春風得意起來,竟頭腦發熱在自己掌控的《民國日報》上發起了民意測驗,要選舉什麼“中國的偉人”,沒想到卻給自己種下了禍根。



當時掌握著國民政府軍政大權的蔣介石對他的選舉結果勃然大怒,他立即找了一個“碴”,把陳德征押到南京,關了幾個月。後來雖然放人,但卻給了個“永遠不得重用”的處分。陳某回到上海灘後,照樣做他的官。



1929年,以胡適為首的“新月派”知識分子,發起“人權運動”反抗國民黨的專制獨裁,而引發這場運動的導火索就是陳德征。1929年3月26日,上海各報登出專電,說上海特別市黨部代表陳德征在國民黨“三全大會”上提交了一份《嚴厲處置反革命分子案》。此案基本意思是譴責其時的法院審理“政治犯”時太拘泥於證據,往往使“反革命分子”漏網。



1942年,陳德征被《中央日報》社長陶百川安排了一個“主筆”職務。不久,陳德征在《中央日報》發表了一份外交機密文件:英、美等國準備在戰後“交還”租界。這件事本來是與其他幾國相約同時公開的,不料《中央日報》搶先“捅”了出來,惹得英、美使館出來抗議。蔣介石下令徹底查清,並將《中央日報》人員名冊調去審查,看看有無可疑分子混雜其中。 蔣介石看到了陳德征的名字,舊怒復發,批示:“此人尚未死乎?各機關永不錄用。” 後來他在一位開紙張文具店的同鄉照顧下去其店里當了個管賬先生,“民國第一偉人”落得如此下場。
http://img.mg1912.com/news/2010/12/29/5d670bb92d228d3f012d2e4f17cf002b.html
http://img.mg1912.com/news/2010/12/29/5d670bb92d228d3f012d2e4f17cf002b.html
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tfzg/detail_2011_09/16/9238830_0.s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0: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6 00:52 编辑








杨家骝墓及纪念亭位于贵州省荔波县方村乡交进村。
杨家骝,男,布依族,清光绪三十年(1904)生于荔波县方村乡交进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家族同辈兄弟中排行十四,因此,又称杨十四。1922年,杨家骝考入黔军军士教导队,1926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5期步兵科学习。1928年毕业后分配在陆军第9师49旅见习后从少尉一直升到少校团副。1932年,调军政部特务团任少校营长。1935年,入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深造。1936年毕业,分配到国民党中央陆军第37军60师357团任中校团副。
1937年,“七·七”事迹暴发,杨家骝毅然请缨杀敌,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9月26日,杨家骝率部在江西省德安县昆山境内与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
杨家骝为国捐躯,壮烈牺牲的精神,为人民所敬仰。国民党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追赠为陆军少将,并派人护送忠骨回原籍荔波。杨将军忠骨运回荔波县,县城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后安葬于县城中山公园。1941年建墓。1958年迁葬于方村乡交进村故里。
1992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烈字第613号文件,批准杨家骝将军为革命烈士。同年建成杨家骝纪念亭。杨家骝墓与纪念亭相距2.5公里。
杨家骝墓碑为青石方首碑,碑额右起横泐浮雕“佑我后裔”,碑阳正中楷书阴刻“杨公家骝之墓”。
纪念亭建有凉亭一座,立碑一通,碑阳正中楷书阴刻“杨家骝烈士纪念碑”。现保护较好。
杨家骝(1905年―1939年)是中国贵州省荔波县人,字季良,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曾任国民党陆军第九师排长、连长、少校团附及军政治部特务团少校营长。1936年任陆军第六十师三0八旅三六0团中校团附。1937年8月,奉命率部参加淞沪会战,负责防守嘉定一线。



  1937年11月,任第六十师三六0团上校团长兼第四支队指挥官。淞沪会战后,率部转移到溧阳张渚镇开展游击活动,阻敌进犯南京,并多次重创日军。后被日军优势兵力分4路包围于金鸡岭,即率部与日军激战7昼夜,杀出重围,受到嘉奖。1939年2月,率部在麒麟峰阻击进犯南昌的日军。 与敌数次争夺阵地,毙敌救百人。激战中中弹殉国。时年34岁。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1: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3 01:21 编辑

抗日殉國空軍飛行隊長全正熹

全正熹,生於1911年,貴州省荔波縣洞塘鄉堯所村人。家中系長子,秉性剛毅,智力敏銳,自幼勤奮好學,五歲啓蒙於本鄉私塾。14歲考入荔波縣立兩級小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考入省立都勻第五中學。該校學生來自黔南、黔東南諸地,均系各縣之佼佼者。正熹則是佼佼中之佼佼,深得校方和師長器重,特允其跳升一級提前畢業。
1930年全正熹考入貴州陸軍軍官教導團。入學後,他鑽研軍事知識,勤於操練,成績優異。數月後,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招生,由各省送學員,正熹遂被選送入學深造。91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遷往南京。全正熹將屆畢業,適值中央航空學校第二期招收新學員。乃以優等生資格選入中央航校飛行科學習。在航校期間,他努力鑽研飛行理論,刻苦操練以待飛行技術,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畢業後,又以優等生資格留校任飛行科助教,後陞任中央空軍第9飛行隊中尉隊長,奉命率隊駐杭州訓練。在訓練中,身教言傳,循循善誘,要求嚴格,講課能深入淺出,使學員易懂,訓練效果頗佳。   1935年,正熹在杭州結識了寧波籍葉琪堯女士(葉系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生),遂訂終身之盟。1936年結婚,兩人志同道合,互相勵志,報國之心日堅,次年生一子,取名心穎。
1937年7月7日,日軍大舉侵華,日軍調集大批軍隊,配以飛機,大炮,坦克,奪我平律,攻我淞滬,炸我城池,國人塗炭。在此國難當頭之際,素懷愛國之心的正熹毅然情戰,駕機飛赴前線殺敵救國。   不久,日軍又進犯皖、贛。此時,正熹調任空軍第2大隊第14隊隊長,率隊進駐安徽廣德機場,奉命阻擊敵機進犯,截斷敵軍事物資運輸航道,現陸軍部隊配合作戰,協同保衛江浙皖贛戰線。正熹不負重託,寫信給伯父全耀賢,表示要抗戰到底,捨生取義,他全力投入抗戰,親自率領飛行隊,多次打擊傷毀敵機,消耗了日本空軍在這一戰線的有生力量,打擊了敵機的器張氣焰,敵人對此恨之入骨,圖謀集中火力打擊指揮機,然未得逞。   是年11月24日,敵人探知正熹將駕機從山東返回南北,即派出一隊飛機前往截擊。正熹在飛行途中與敵遭遇。被敵機群圍攻。正熹臨危不懼,英勇抗擊,擊傷敵機1 架,終因寡不敵眾,座機中彈起火。正熹在生死關頭,將生命置之度外,駕著受傷的飛機全速向敵機群沖去,與一駕敵機同歸於盡。全正熹烈士為保衛祖國,抗擊日寇,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時年僅26歲。
國民政府電告貴州省荔波縣政府授予他抗日陣亡烈士稱號,並追認為空軍大隊長。荔波縣各族各界民眾在中山公園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全正熹烈士祭文


暫編大隊34隊隊長周庭芳上尉
http://blog.yam.com/rexkuang/article/5248435&page=2&limit=30
1950年,周庭芳在北京空軍訓練部先後任飛行教練、航空常識教練,隸屬北京空司,駕機保衛首都。
http://www.hoplite.cn/templates/njbxx90001.htm

中央航空學校第二期航空班學生名冊
民國年號加1911即西元
西元減1911即民國紀年



中央航空學校第二期航空班學生名冊

 
王漢勳
江蘇宜興
民前一年
1944/8駕機投送補給品衡陽守軍天氣劣撞山殉職
方長裕
浙江慈溪
民前三年
1937/10午夜赴滬炸敵天氣劣撞山墜地殉職
毛瀛初
浙江奉化
民前二年
四從雲陽
民前二年
江蘇吳縣
民前二年
(原名石英)
武維志
江蘇鹽城
民國二年
1938/7安徽東流炸敵艦遭遇日機油箱中彈起火墜殉國
汪雨亭
江西貴溪
民國二年
1937/8同侯耀先攜彈廣德起飛翼觸地爆炸殉職
冷培基
山東臨胊
民國一年
洪養孚
浙江臨海
民前三年
李克元
湖北漢川
民前一年
1938/8日襲武漢情報遲誤急起飛高不足被敵擊墜殉國
李桂丹
遼寧新民
民國二年
1938/2(二一八)武漢上空四次大空戰被擊墜殉國
林文奎
廣東新會
民前三年
全正熹
貴州荔波
民前一年
1937/10同游雲章江寧板橋鎮上空空戰飛機墜機殉國
孟廣信
北平市
民國二年
1938/8四川成都駕北美機練習天氣劣失事殉職
周庭芳
河南內黃
民前一年
徐卓元
雲南保山
民前三年
唐元良
浙江嵊縣
民前一年
1944/8駕機投送補給品衡陽守軍天氣劣撞山殉職
范伯超
四川高縣
民前六年
郝鴻藻
山西曲沃
民前三年
1938/10四川成都駕機練習特技飛行失事殉職
張旭夫
河北宛平
民前三年
許恩廉
浙江黃岩
民前一年
陳有維
湖南桑植
民前三年
陳思偉
浙江鄞縣
民前三年
陳偉略
四川倍陵
民前二年
1934/4偵炸江西廣昌共軍遇大雨飛機失事殉國
彭允南
湖北漢川
民前三年
胡莊如
湖北黃岡
民前一年
胡克靜
山西是襄
民國一年
1935/6江西南昌飛行訓練失事殉職
蔡鍚昌
浙江余姚
民前五年
梁亦權
浙江麗水
民國一年
梁鴻雲
山東棲霞
民國二年
1937/8赴上海炸敵艦、敵陣地日機奇襲被擊落殉國
黃光漢
浙江余姚
民前一年
黃褚彪
浙江余姚
民前三年
韓德輝
浙江杭州
民前二年
韓文炳
河北鹽山
民前一年
韓錫倫
遼寧遼陽
民前一年
靳懷智
安徽穎川
民前一年
曾鎮南
廣東梅縣
民前二年
董明德
遼寧海城
民前二年
賴名湯
江西石城
民前一年
賴遜岩
廣東番禺
民前三年
劉志漢
遼寧黑山
民前一年
劉粹剛
遼北昌圖
民國二年
1937/12陰雨飛回洛陽時油罄不肯跳傘撞魁星樓殉職
劉福洪
察哈爾萬全
民國二年
1939/2炸運城機場返航機故障不肯跳傘起火墜地殉國
蕭作揖
湖北應城
民前一年
1935/12杭州筧橋駕教練機失事殉職
蕭起鵬
浙江吳興
民國三年
1941/6駕北美機赴昆明經龍海鎮撞山失事殉職
歐陽旭輝
廣東新會
民前六年
謝鬱青
湖南永興
民前三年
鄭長庚
江蘇南通
民前一年
1942/11C-53送錢款天氣劣返航蘭州降落失事殉職
郭家彥
河北獻縣
民前一年
共計:四十八名
中央航空學校第二期偵察班學生名冊
高正明
浙江臨海
民國一年
湯卜生
湖北黃梅
民國二年
梁天烈
廣東開平
民前一年
陳慶柏
廣東新會
民前三年
鍾龍光
四川內江
民國二年
曹傳禮
山東豐原
民前二年
廣東文昌
民國二年
蕭九韶
湖南長沙
民國一年
鐘鵬志
廣東新會
民前一年
李安宇
廣東興寧
民國二年
廣東新會
民前二年
李嶽龍
貴州省
民國二年
1937/10隨魏國志因載彈過重起飛墜地殉職
廣東文昌
民前二年
羅中揚
湖南邵陽
民前一年
黃國聰
廣東台山
民前一年
江蘇武進
民前六年
(更名方子華)
彭慶昌
廣東海南
民前四年
吳興泉
廣東東苑
民前五年
(更名吳星泉)
張森樵
四川蓬溪
民前四年
黃溫甫
四川成都
民國一年
張季良
廣東惠陽
民前一年
趙家義
雲南昭通
民前一年
於富有
河北寧河
民前十一年
阮恩溥
河北清范
民前十四年
李家寶
雲南文山
民國一年
(更名李天寶)
周伯成
廣東開平
民前十二年
劉開譜
四川大邑
民前三年
共計:三十名
空軍航校第二期學員畢業典禮後合影留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2: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3-2 23:44 编辑

二战国军装甲兵破日军扬威滇缅瓦鲁班战役
2013-03-02 21:54 新闻速报 【中央社】
    3月3日是国军「装甲兵纪念日」,回顾民国33年二战期间,新一军战车第一营在滇缅「瓦鲁班战役」,成功歼灭日军第18师,扬威异域,缔造国军装甲兵战史辉煌战果,是为装甲兵纪念日由来。


    民国18年,政府曾向英国政府购买18辆一吨半重的「克登劳尔特」轻战车,起初仅做为财政部税警团缉私之用,后经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中正下令,将其拨交陆军教导第一师,并扩编为连级单位,后来改编为战车队,成为国军装甲兵部队萌芽初期。


    装甲兵成立后,先后曾在「昆仑关战役」、「瓦鲁班战役」、「延安战役」及「古宁头战役」等四大装甲战役中,获丰硕战果。


    其中,民国33年「瓦鲁班战役」的胜利,就是今日装甲兵引以为荣的「装甲兵纪念日」由来。


    当时进入对日抗战末期阶段,因应日军切断政府仅存唯一西南方对外援助路线,以及威胁盟军英国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地区,政府派出中国远征军展开长达四年的对日作战。


    在第二次远征作战中,当时号称「森林之狐」的日军第18师团,自侵华战起,先后在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印度、缅甸等地区战役获胜。最后,其主力置于缅北胡康一带,利用崇山峻岭、纵横河道和原始森林的险境地势,企图切断中国大陆地区的西南交通命脉,使联军作战物资无法输送,瘫痪对日抗战。


    为能顺利打通中印公路,民国33年3月3日,抗日名将孙立人指挥直属新一军的战车第一营,配属步兵营、工兵排各一,在营长赵振宇上校领导下,反攻缅北,借周全的战术、战法运用,以及官兵不畏环境、地形恶劣,如期穿越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迂回敌后,顺利于3月8日突击位于瓦鲁班的日军第18师司令部,虏获日军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扭转战局。


    新一军直属战车第一营在瓦鲁班的辉煌战绩,为国军战史开创装甲兵新纪元。中国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在向蒋中正的报告中,特别引述美军战车指挥官布朗(Bothwell H.Brown)上校的话指出「这些中国人是我见过最有勇气人。以他们所受的有限训练而有此表现,我必须向他们致敬。他们已经有了勇气,我愿意与他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30502/132013030201012.html



http://gb.udndata.com/gb/blog.udn.com/cvn68/4927335

瓦魯班戰役 趙振宇營長與孫明學連長等合影

http://tw.myblog.yahoo.com/jw!93HJAW6YBRn7TnoGPymMBQ--/photo?pid=0&next=1757&fid=2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22: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遂川左安鎮瓜塘村開基祖傳略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4-10-29 06:16 编辑

鍾學棟中將族譜世系


點擊放大閱讀




原籍廣東紫金縣十八世祖富有公妣曾氏生四子譜名文安,文邦,文定,文國。
江西開基祖
皇清秀才顯十九世祖考
諱字逢聖號鏡堂譜名文安

本在原籍設館教學桃李滿天下,公五十八歲吐血仙逝,葬原籍紫金墓在解放後被掘毀!
顯十九世祖妣余氏旗招太孺人道號太安,係
紫金縣烏石鎮龍湖村秋河人。余妣之先祖余熾慶公乃明朝洪武年間(約1382年),由江西省奉新縣遷入紫金縣烏石鎮龍湖村秋河開基,建有祖祠一座。
生三子學明(早夭),學棟(將軍),學樑。

文武二祖國之棟樑
學棟學樑二公抗戰期間奉母命舉族回遷江西,在遂川縣左安鎮瓜塘村開基立祠,共傳下鏡堂公子孫七大房。
顯十九世祖妣余氏旗招太夫人1952年仙逝享壽八十六歲葬自家山林風水寶地
二十世祖學棟公(將軍)譜名仙紹字無我,妣廣東梅縣人黃墨莊太孺人生一子武昌,武昌公1949年遷居香港,
繼妣浙江金華人方玉仙太夫人生一子方茅居浙江寧波,方茅公妣童氏生一子伊高
即長房二大房
二十世祖學樑公譜名仙娣字非我,生於清光緒己未年1907年六十三歲無病而終。妣葉氏壽英太孺人享壽九十三歲,均葬瓜塘村自家山林風水福地
傳五子建寧,建名,建雄,建中,建文,散居江西。
即原籍五大房
合共七大房,後人已過千,遍佈全國港台及全球美加,泰國新加坡越南。

二十一世祖武昌公1949年避難遷居香港,妣伍氏麗瓊生三子一女,妣鄭氏禪嬌生二子一女,遷泰國繼妣陳氏惠清生一子,繼妣丘
傳真生三子二女,共九子四女,散居各地。
二十一世方茅公妣童氏生一子伊高,居浙江寧波。

江西遂川開基祖鍾氏鏡堂公七大房聲明
江西遂川鍾氏鏡堂公七大房聲明
故鄉紫金族譜內容失實!有族人為佔據鏡堂公祖居篡改族譜冒稱鏡堂公後人!
特聲明保留法律追究權利


鏡堂公設館教學桃李滿門,葬在祖籍廣東紫金墓在解放後已被掘毀
顯十九世祖妣余氏旗招廣東紫金縣烏石鎮龍湖村秋河人,生三子學明(早夭),學棟(將軍),學樑。
余妣先世開基祖余熾慶公乃明朝洪武年間由江西奉新縣遷至廣東之開基祖
二十世祖學棟公(將軍)原配妣廣東梅縣人黃墨莊生一子武昌,武昌公1949年遷居香港。繼妣方玉仙太夫人生一子方茅居浙江寧波。

二十世祖學樑公妣葉氏抗戰時遷江西遂川建祠落籍開基,生五子建寧,建名,建雄,建中,建文,散居南昌,上海。

二十一世祖武昌公1949年遷居香港,妣伍氏生三子一女,妣鄭氏生二子一女,遷泰國繼妣陳氏生一子,繼妣丘氏生三子二女,共九子四女。
二十一世方茅公妣童氏生一子伊高,居浙江寧波。
鏡堂公妣傳下七大房子孫過千已遍布全球
鏡堂公在原籍廣東紫金並無後裔
http://wiki.zupulu.com/topic.php?action=resumesview&topicid=46195

內容失實,鍾鏡堂公先祖和子孫世系被篡改!鏡堂公父親是十八世祖富有公妣曾氏太孺人,鏡堂公只有一妣余氏旗招太孺人,從未納妾在原籍廣東紫金亦並無後裔,敬希宗親勿受騙!




纪念国民革命军第33师抗日烈士


胡文臣 团长 8军33师游击3团天津市杨柳青人。1888年出生于武林世家。1938年洋河镇壮烈牺牲
雍济时 团长 三十三师九十七旅一九四团陕西省,1904年生。黄埔军校,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苏州河牺



追认为陆军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政部追认其为抗日烈士。


刘振黄(1904一1938)团长,八十九军第三十三师第一百九十八团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人,黄埔

军校第三期步兵科。 1938年11月22日宿城 东关口渡牺牲年仅33岁。

艾中兴(1918—1944)营长,三三师一团一营湖北仙桃何帮乡人,陆军军官学校十大期。1945年4月浙江瓯海潘

桥岷岗壮烈牺牲

陈 斌,原名陈新元 营长,88军33师3团独立营浙江义乌义亭镇楼下村.黄埔军校第十五期。1911年


生 ,1942年5月20日浙江温州.青田,湖边镇因伤势过重牺牲





朱德贤 连长 三三师一团一营一连    1945年4月浙江瓯海潘桥岷岗壮烈牺牲

罗隆森 连长 三三师一团一营三连   1945年4月浙江瓯海潘桥岷岗壮烈牺牲

水易佳 原名汤淮 连长 33师701团1营1连 1940年农历2月24氾水大瓦甸牺牲

刘务远 少尉排长 第33师1924年出生于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高中毕业后就读于黄浦军校第19期步科,1944

年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至国民党第88军任军部参谋,曾参加过丽水战役,1944年10月在瑞安桐岭抗战于凤岭

战役中英勇就义,当时年仅21岁(遗有一妻与尚在娘胎中的女儿),并被授予抗日烈士荣誉称号。

杨广山 排长 第33师97旅第193团第3营第9连第1排  1939年5月9日江苏省东沟旁北圩门,和全排壮烈牺牲

罗彰鹄 家名金麟 排长 33师198团机枪第一连新宁县新区大岭乡 1902年生 黄埔军校7期步科毕业 1937年上海

江阴牺牲



陈 斌,原名陈新元 营长,88军33师3团独立营浙江义乌义亭镇楼下村.黄埔军校第十五期。1911年


生 ,1942年5月20日浙江温州.青田,湖边镇因伤势过重牺牲
陈 斌 营长牺牲时,是我祖父部下!钟学栋原中央军八十八师团长,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奉调七十四军五十八师任独立团团长。
1942年当时是奉调到三十三师三团任团长支援吃紧的浙赣会战,三团是旅编制的独立团,在浙赣会战立了很大战功。
谨向抗战烈士致最崇高敬意
当时八十八军军长是何绍周中將(1902—1980.11.06)
1942年3月任第三战区第十集团军第八十八军军长,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1月任中国远征军新编第八军军长。


何绍周(1902—1980.11.06),贵州兴义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1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5期炮兵科)、陆军大学正则班第10期毕业。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八军军长、云南警备总司令、第五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六编练司令部司令官兼第四十九军军长,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川黔边绥靖公署主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在第八军军长任内,指挥松山战役获胜,获青天白日勋章。何绍周系何应钦二哥何应禄之子,人称“侄帅”。1949年后赴巴西靠橡胶种植园私产收入维持生计。七十年代随妻女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籍。1980年9月6日,因高血压病发作,从楼上摔倒下来,脑溢血中风。送到医院后不治逝世于纽约
1942年5月,该军参加了浙赣会战。
1941年9月,第八十八军奉命由浙江西进湖南,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会战,
当时暂编三十三师师长是萧冀勉中将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87366-1-1.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23: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汉奸下场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4 12:00 编辑

1939年3月19日,刺汪行動小組組長陳恭澍接到戴笠從重慶發來的電報,要他們開始行動。3月21日午夜以後,6個刺客用斧頭砍斷了竹籬,爬進了花園,用人梯方法攀上窗門。再用鈎索爬上三樓,進入走廊。一個意外情況,使行刺行動功虧一簣。20日晚上,曾仲鳴的妻子方君璧帶著小孩從香港來到河內,汪精衛臨時把自己住的大房間讓給曾仲鳴夫婦,汪精衛搬到另一間臥室。刺客們不知道這個變化,便衝向曾仲鳴的臥室,砍破房門,槍口集中向曾仲鳴射擊。一陣亂槍,刺客們以為目的已達到,立即逃走。曾仲鳴則因為胸部被擊中3彈,傷重畢命,成了汪精衛的替死鬼。

汪精衛成了驚弓之鳥,在日本特務的保護之下,失魂落魄,於4月下旬秘密乘日輪到上海。5月31日,汪精衛、周佛海、梅思平、陳耀祖、高宗武、董道寧等11人乘日本海軍飛機到達東京。汪精衛此行的目的是向日本主子請示建立汪偽政權問題。6月6日,日本內閣五相會議通過了《建立中國新中央政府方針》。汪精衛集團向日本主子獻上《收拾時局具體辦法》,乞求主子恩准。6月16日,五相會議通過汪偽擬定的《辦法》。

汪精衛按著日本主子的旨意,建立的所謂“中央政府”從人員組成到指導方針,乃至成立日期,都得由日本點頭許可,說明汪精衛將要建立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傀儡政權。最讓汪精衛集團在國人面前擡不起頭來的是,日本人規定,汪偽政權採用青天白日旗時,須在上面附上一塊三角形黃布片,上寫“###和平建國”字樣。6月18日,汪精衛乘著日本海軍贈送的鶼鳥號飛機,以及日本人從中國海關“關余”中拿出1800萬日元,給他作活動經費,返回上海。

汪精衛首先看到的是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及五院院長於6月8日共同簽發的《通緝汪精衛令》:“……汪兆銘違背國家,罔顧大義,於全國一致抗戰之際,潛離職守,妄主和議,並響應敵方謬論,希冀煽惑人心,阻撓大計。經中央加以懲戒,猶復不自醒悟,倒行逆施,竟於上月秘密赴滬,不惜自附於漢奸之流,與敵往還,圖謀不軌,似此通敵禍國之所為……政府如尚曲予寬容,其何以伸張國法,慰我軍民,應即由全國軍政各機關一體嚴緝務獲,依法懲辦,以肅紀綱。”

1940年3月30日,以汪精衛為首的全國性偽政權“國民政府”在日軍刺刀的護衛下,於南京粉墨登場。
陳恭澍(1907年-?)本籍福建,出生於北京,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五期,是軍統局著名特工殺手,曾任天津站站長,北平站站長,1939年帶領「十八羅漢」赴越南河內刺殺汪精衛此後調任上海,又一次組織刺殺汪精衛未遂並繼續主持除奸暗殺活動,暗殺對象包括季雲卿張敬堯等人。1941年10月29日,陳恭澍在上海被極司非爾路76號特工逮捕投降1945年曾作為漢奸被捕。晚年在台北出版《英雄無名》。
1945年秋被國民黨上海當局逮捕,越二年獲釋。後任中央訓練團河北大隊長,綏靖總隊第一大隊大隊長。1949年到台灣,曾任“國防部”情報局第二處少將處長。1969年退休。著有《英雄無名》、《北國鋤奸》、《河內汪案始末》、《上海敵後抗日行動》、《抗戰後期反間活動》、《平津地區綏靖戡亂》等。
http://tupian.hudong.com/a1_87_53_06300000237086132360538351788_jpg.html

http://tupian.hudong.com/a1_87_53_06300000237086132360538351788_jpg.html
http://blog.ifeng.com/article/9362084.html
http://blog.ifeng.com/article/9362084.html
http://www.fyjs.cn/bbs/read.php?tid=267697
http://v.ifeng.com/history/lishijiemi/201204/abaa3ee4-def9-47c1-b15c-12324fcafa48.shtml
陳恭澍執掌軍統局北平據點 設計暗殺吉鴻昌
http://v.ifeng.com/history/lishijiemi/201204/c7de7c96-dbc9-4f1c-87f4-569bdb1b0701.shtml
戴春風首考黃埔落榜後改名戴笠再考
http://v.ifeng.com/history/lishijiemi/201204/f852dd53-03c6-4de9-8cfa-a5beb34440d7.shtml
http://v.ifeng.com/history/lishijiemi/201204/38d7ade9-eabb-44c3-8e45-e537abc1a087.shtml
http://v.ifeng.com/history/lishijiemi/201204/38d7ade9-eabb-44c3-8e45-e537abc1a087.shtml

汪精卫死因之谜
http://www.huaxia.com/la/jwgc/2008/00812960.html
池步洲回憶錄
这两份密电,都被重庆军技室截获并破译,蒋命戴笠趁机暗杀。戴笠派人潜入虹桥医院,买通医生、护士,每次给汪送药的时候,秘密掺进适量无色无味的慢性毒药。到了同年10月,汪精卫终于毒发死去。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0989.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0989.htm
炸毁南京汪墓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下葬一年的汪墓,命运也到头了。
据工兵技术侦察的估计,大约要使用“提恩提”(TNT)烈性炸药150公斤,才能全部炸开。爆破时,在现场监督的有马崇六、马超俊和邱维达等。
http://nifangliubk.blog.163.com/blog/static/12679122020096310270417/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04: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3-3 02:02 编辑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夕
大敌当前,宁粤两派国民党代表在上海谈判,化解内部分歧,当时蒋介石已被迫下野,南京国府由孙科和汪精卫主政。



上海八字橋淞滬抗戰遺址
八字橋”又名寶安橋,始建年代待考。此橋原為木製,毀於 1932 年 “一二八”戰爭。西側一橋即現有的“八字橋”,在 1933 年改建為鋼筋水泥結構,長 8.3 米,寬 9.5 米,單孔,梁底標高 4.25 米,可通航 7.2 噸船隻,橋上可通行載重汽車。

    “八字橋”一帶為 1932 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爭激戰處。日軍曾多次企圖通過“八字橋”包抄北火車站,如 2 月 29 日一夜之間,日軍曾向西側我軍陣地發動衝鋒 10 余次,多次佔領“八字橋”,但終為我國軍八十八師奪回。記者在戰地採訪中曾寫道:“八字橋兩軍相持月余,幾無一完整房屋,沿途斷垣焦土燼物堆積如阜。”一二八事變爆發。一•二八”淞滬抗戰中國軍衝過上海八字橋,追殲逃竄的日軍








松沪之战从这座八字桥点燃战火


1932年1月28日,1937年8月13日兩次淞滬會戰國軍第19路軍,第88師第58師都是與日寇在八字橋進行的激烈爭奪戰

拉開戰鬥序幕

1932年19路軍戰士堅守在八字橋上,八字橋陣地歷經爭奪,6次易手
 

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毀於日軍炮火的中國市街。此為日軍收藏照片。





一•二八”無名烈士墓。民國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潮的推動下,駐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廟行鎮遂成了戰鬥最激烈的地方。為紀念犧牲的三千無名戰士,上海人民集資24萬餘元銀圓,寶山各界捐地30畝,於民國25年1月28日在廟行東南落成“無名英雄墓”。烈士墓位於廟行鎮周巷村東部,鵝浦北側(現處寶山區泗塘二中校園內,操場跑道北側)。1939年墓被日軍炸毀。
1937年813抗戰,史书均以八字桥为八一三战争的开端八字桥两军对战
位於江灣的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
在建造的两年中,大楼还在“一二八事变”中遭到轰炸。上海市民受够了一次次的屈辱。他们要在“新上海”找到未来的希望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日寇在被占领的上海市政府大楼前欢呼胜利,后面的建筑满目疮痍!日寇举手欢呼,也举手无条件投降孙中山铜像被日军炸坏推倒


国军在淞沪战役中,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力,日军虽三度增兵,仍难得逞,图为日军增援部队抵达上海





1932年5月5日,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04: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3-3 02:20 编辑

國民革命軍虎賁師74軍57師常德會戰戰史
常德會戰兩周年之際,國軍官兵在常德會戰紀念碑前合影留念







長沙會戰兩年後,湖南的又一座重鎮——常德迎來了十萬餘眾日軍。這些日本兵做夢也不會想到,在一個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城里,竟會遭遇自上海保衛戰以來最為頑強的抗擊,日軍以“淒絕”形容常德保衛戰,在電報中稱“此次攻防戰激烈之程度,不禁使人想起南京攻擊時,‘重慶’軍之戰意,誠不可辱也。”
我軍陸軍中將余程萬自敘:
“民國三十二年夏,我任74軍副軍長兼57師師長,駐防常德。冬11月初,倭寇集5個師團約10萬餘眾之兵力,發動濱湖攻勢,陷澧縣、石門、下安鄉、臨澧,直逼常德。程萬提師八千,奉命固守。自11月18日開始接觸,迄12月3日轉移城郊止,共計16晝夜,其間與敵作街巷爭奪戰者凡9晝夜。敵挾其優勢武器,空炸、炮轟、毒攻,無所不用其極。我以有限人數,血肉之軀,與敵作殊死戰:最後官佐勤雜兵夫及政工人員以及炮、工、輜、通、擔架、衛生各兵種,亦概編入苦撐惡鬥。迨建築物及碉堡盡毀,守兵與殘破工事,節節同歸於盡,所固守者僅核心一小地區,猶以僅存少數人槍,有一人使一人,有一槍使一槍,無槍則使刀矛或磚石木棒,與敵死拼。直至彈盡人絕……”
將軍的文字不可謂不慘烈,日軍的評價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1943年11月26日,常德被圍,12月3日陷落,代號“虎賁”的陸軍第五十七軍以八千官兵的決絕對抗三萬日軍。最後在師長余程萬的帶領下,僅有83人突圍成功。聽到“陷落”,大家不要以為我們失敗了,僅僅過了六天,先期突圍的師長余程萬迎來了援軍,重新攻入常德。常德城僅被日軍佔據六天,這短短的六天卻是常德人民心中最長的六天。從12月4日開始,日寇公然違反國際法,在常德使用細菌武器,空投了大量感染鼠疫的谷,麥,豆子,高粱等物,造成無辜貧民的死亡。到12月26日,常德會戰結束時,我軍付出了傷亡六萬餘人的代價,克敵四萬餘人(有爭議,另說1萬多人,日方僅承認傷亡數千人)。在這場被世界軍史學家稱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第150師師長許國璋,暫編第5師師長彭士量,預備第10師師長孫明謹等將軍壯烈殉國。國軍七十四軍五十七師常德戰役烈士孫明瑾將軍 在常德會戰中犧牲的孫明瑾將軍及妻兒



常德會戰國軍七十四軍五十七師少將參謀長兼169團團長柴意新烈士常德會戰烈士第150師師長許國璋

長德會戰烈士暫5師師長彭士量
常德會戰結束後,國民黨74軍軍長王耀武將軍為紀念捍衛國土而壯烈犧牲的將士們,決定在常德建造“烈士公墓”。公墓正門是一座高大的三門紀念牌坊,上方是王耀武所題“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坊”的橫匾。紀念坊的四根水泥鋼筋方柱之間的上方架有三塊橫匾:正中是蔣介石所題“天地正氣”,左側為陳誠所題的“碧血丹心”,右側是白崇禧題寫的“旗常炳耀”。進大門數十步是一座9米高的紀念塔,基座四方刻有國民黨考試院長戴傳賢,監察院長於右任,立法院長孫科,司法院長居正四人題詞,碑身正面為王耀武所題“陸軍第74軍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塔”。一座紀念坊(包括紀念塔)彙集瞭如此多民國高官的題字,可見是役在當時政府和國人心中的地位。常德一戰成名,成為中國重要的抗戰紀念城市之一。



指揮國軍抗戰鐵軍第74軍虎賁師57師死守常德的虎賁將軍余程萬中將





余程萬,1902~1955,祖籍廣東台山,他出生於廣東台山一個富商家庭,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早年畢業於番禺師範學校。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一期第一隊,時年23歲,成為軍校中為數極少的有大專文憑的學生,於同年11月底畢業。其後還畢業於中山大學政治系,後又進入陸軍大學一期研究系深造,文武全才。因他的學識和老練,很快便脫穎而出,成為黃埔學生中第二個晉陞將官的人(第一位是海軍局代理局長兼中山艦艦長共產黨人李之龍),當時年僅25歲。余程萬於1936年2月5日晉陞少將銜, 時年33歲,他和俞濟時都是黃埔一期畢業生(俞濟時屬第二隊),他們是同期不同隊的黃埔同學,雖然在74軍他們是上下級關係,但余比俞年紀大一點點,所以私底下俞稱余為學長, 而王耀武是黃埔三期,張靈甫是四期,他們更尊稱余為老學長了。

<<"虎賁"之首> >
1939年,第49師副師長余程萬少將,調職至74軍57師,任職副師長(師長是施中誠)。第57師原來是安徽實力派軍人陳調元的舊部,在中原大戰後由第55師擴編,之後在施中誠師長率領下頗立戰功,被編入俞濟時第74軍後,更成為這支中央精銳部隊的主要角色。

1940年余程萬陞任57師師長。在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高安會戰、上高會戰、長沙第三、四次會戰、浙東衢州會戰中,他一次次地顯示出自己的才華,得到了原57師師長施中誠、74軍軍長俞濟時和繼任軍長王耀武的賞識。特別是上高會戰中,他指揮57師堅守下陂橋陣地,冒著熾烈的炮火與日軍第34師團浴血奮戰,為上高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頑強堅韌的意志和出色的指揮才能,為57師贏得了“虎賁”的榮譽稱號。

1942年9月浙贛會戰後,鑒於日軍已熟識我軍番號,能破解我軍各部活動情報,74軍因此改變其部隊番號。軍部及其直屬番號改為"輝煌",51師為"文昌",58師為"榆林",57師則由"徐聞"改為"虎賁"。“虎賁”一詞來源於《書經》中的《牧誓上》篇,篇中記載:“武王有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以後,“虎賁”稱號成為歷代英勇無敵的軍隊的最高榮譽。
<< 常德突圍 > >
1943年,日本為策應太平洋戰場,牽制中國軍隊轉移到滇緬,制定了新的作戰大綱,要求日本第11軍在鄂西會戰(發生於1943年5月下旬)之後發動常德會戰。常德地處湘西北,歷來是水陸交通的樞紐,可北扼長江,進逼宜昌,東指粵漢鐵路,西協黔川,戰略地位重要。所以,1943年5月鄂西會戰之時,“虎賁”師就到此佈防,抓緊修築工事,積極備戰。常德會戰時,第57師的主要幹部為師長余程萬中將(軍校1期),副師長李琰少將,參謀長陳噓雲上校(軍校4期),第169團團長柴意新少將(陸大特別班第1期),第170團團長孫進賢上校(軍校5期),第171團團長杜鼎上校(軍校6期),師步兵指揮官周義重少將及第74軍炮兵團團長金定洲少將(軍校6期)。余師長向全軍官兵動員,發出了“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的作戰號令。各路“虎賁”勇士同仇敵愾,誓與常德共存亡,余師長有序的部署守城,分作三個階段禦敵:城郊防禦時期,城墻防禦時期和城市街道防禦階段。

1943年11月18日戰爭開始,日軍先頭部隊在飛機的掩護下進攻。接著日軍68師團主力十餘萬人全線進攻常德。而常德的守城軍隊只有八千多人的57師,除力量對比懸殊外,槍炮彈藥和物資也很缺乏,裝備更不及日軍精良。經過日軍14天的飛機轟炸、炮轟、毒氣彈、燃燒彈,無數次的攻防戰和白刃衝鋒,戰鬥已進入非常接近位於中央銀行師部的街道防禦戰,可點算的官兵已不足百人,而散失的官兵則未能點算。鑒於來救援軍遲遲未到,派出去接引援軍的人都失敗而回或音訊全無,於12月2日晚上,余師長召集所屬將校官,宣佈決定突圍,以圖與增援友軍會合。12日3日凌晨天空一片漆黑,余師長率領著我和數名衛士共八人,用木梯翻過南門西面城墻,分乘三條日軍遺下的小木船,橫渡沅江向南突圍,我是余師長的上尉副官曠文清

共乘一艇時護衛在他身邊。但木船上無槳無舵,剛巧一陣北風夾著微雨,把木船吹往南岸,靠岸時被南岸上日軍的手榴彈和機槍轟擊,其他各人在分散躲避時都跑失了,我們兩人一直被逼向西北方逃跑,直至天亮到達一小村落停下休息。後來有57師的官兵也跑到來這村落集結,原來在余師長突圍後,只有柴意新團長死守在常德,所有將校都分別突圍了。12月4日余師長命我把散兵集合起來,點算到共有83人。12月5日余師長帶領集結的八十多人往東南德山方向進發,以圖與增援友軍會合,途中探到日軍都是向北澧水方面撤退,因而估計友軍可能已開始合圍常德。

12月8日,薛岳長官嚴令德山方面的58軍軍長魯道源中將,限期克復常德。推進中的58軍新編11師遇到自常德突圍的八十多人殘部。余師長命杜鼎團長集結帶出來的殘部八十餘人,協同新編11師反攻常德。時佔領常德日軍已經撤守,常德成為空城,新編11師於12月9日從德山老碼頭渡口入東門列隊開進常德。在常德的斷垣殘梁中,奇跡似地竟走出三百餘名第57師官兵。大家望著國旗再度招展於殘缺的中央銀行大樓時,不禁痛哭失聲。常德失而復得,戰鬥也為全局爭取了時間,實現援軍合圍,將日寇迫回沅江北岸。


<< 血戰獲罪 > >
剛回常德僅數天,余程萬被認為遺棄部屬放棄守土,軍委會下令拘押,由濱湖警備區副總司令傅仲芳負責執行。我和廣東台山籍李岳山上尉參謀陪伴著被押的余程萬同往重慶。其它突圍退卻的將校官長,一律都要按革命軍連坐法處置,決不寬貸。但在戰後真正遭到懲處的僅余程萬將軍一人。蔣介石並揚言要槍決余程萬。時在陸軍大學特別班第六期深造的丘維達將軍於回憶錄中,即提及蔣介石在主持該期畢業典禮時當眾宣讀槍決命令。後來經軍法執行總監部審判(審判長為張治中上將),咸認余師長死守常德達15晝夜,其情可憫,改判五年徒刑,但未獲軍委會允准。後得74軍前軍長俞濟時和軍長王耀武向蔣介石求情,又得到常德百姓簽名和縣長戴九峰聯名求情上訴,聲稱常德會戰時全城已被日軍炮火夷為平地,只剩中央銀行殘破大樓,57師官兵守城為國捐軀,彈盡糧絕,實守無可守已盡全力。余程萬被囚四個月後,離開重慶南岸土橋監獄無罪釋放。隨即任命為74軍副軍長之職。


余程萬中將

<< 戰後仕途 > >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了。9月23日,第74軍57師由湖南芷江乘軍用運輸機空運至南京,歸新六軍瘳耀湘將軍指揮,擔任南京首都守備任務,在鎮江成立守備司令部,57師師長陳噓雲少將兼任司令,師部及直屬部隊和169團駐守鎮江,第170團駐守龍譚,第171團駐守句容。1945年冬季,第74軍第51師、第58師由湖南開往南京(新六軍調往東北)接替新六軍的任務,成立南京警備司令部,軍長施中誠將軍兼任司令,57師歸還建制,仍在鎮江擔任守備任務。副軍長余程萬帶著家眷遷到南京,我也隨著他和他的元配夫人和家屬,住在南京金銀街12號寓所。當時余程萬給我的任務是:負責為正在南嶽建忠烈祠的薛岳,安排和裝飾他在南京的寓所。也是在這期間,余程萬到上海渡假,認識了他的二夫人吳冰女士。
1946年,曠文清和余程萬將軍和其元配夫人全家攝於南京


1946年春,74軍奉命整編,軍整編為師,師整編為旅,每師裁減一團,編為整編51旅旅長陳傳均,整編57旅旅長陳噓雲,整編58旅旅長蔡仁杰。各旅軍費不屬師部,獨立核算。編余官長調中訓團,而編余士兵補充各部隊。這就是當時所採取的精兵主義,以節約國庫開支,精簡大單位、充實小單位。於同年冬季,施中誠將軍調濟南第二綏靖區。張靈甫將軍接替74師師長。原58旅旅長蔡仁杰將軍調任74師副師長,盧醒調58旅任旅長.





1947年2月,整編74師副師長余程萬被調任粵東師管區司令,而我是他的司令部少校副官。於同年5月,整編74師在孟良崮全軍覆沒,余程萬則“倖免於難”。在解放戰爭中,余程萬是十分“幸運”的,我因為跟隨著他,也變得"幸運"了











1948年,余程萬被調往雲南,接換26軍軍長鍾彬,擔任第26軍軍長兼滇東剿匪指揮官,重建內戰中受創的第26軍。我也跟隨著他調任,為第26軍駐南京辦事處少校主任。
余程萬在26軍時發的人事訓令


<< 內戰無奈 > >
1949年底,盧漢在雲南起義時,假藉召開會議將余程萬、李彌等扣押,我和李彌的副官則獲釋放,余程萬被迫將26軍改編為第13軍向盧漢投誠。後來,在第8軍和第26軍的軍事行動壓力下,盧漢被迫釋放了李彌和余程萬。余程萬隨即召集26軍全體將校舉行會議,將盧漢收編意思進行集體商議,但全體將校都不贊成被戶漢收編。同時台灣方面亦已下令解除余程萬26軍軍長職務,軍長一職由副軍長彭佐熙接任,余程萬則改任為雲南綏靖公署主任,而我任他的中校參謀。
余程萬在雲南綏靖公署任內的訓令

國軍二十六軍的疏散訓令1950年1月,余程萬和湯堯、李彌乘搭由空軍總司令王叔銘駕駛的總統專機"美齡號",由海南三亞機場飛往台灣。在台灣跟蔣介石會談後,余程萬意識到不再被信任,被疑意志不堅,幾乎投共。其實當時他是左右為難,投共怕被囚,歸蔣則恐其疑,最後他選擇了回程飛往雲南途中,在海南島下機再由海路,轉往當時的英國屬地香港。與此同時,我被調任為第26軍海南島海口辦事處中校主任,付責疏散26軍隨軍眷屬和部分官兵,由空運飛往台灣的任務。我和副官余江偉、秘書黃培植等六人隨余程萬由海口乘船往香港,在香港青山灣附近,余程萬的二夫人的臨時居所里安頓下來了。



<< 僑居香港 > >
余程萬是準備在香港隱居安度晚年的。在1950年旅居香港時,廣東台山籍元配夫人鄺瓊華女士,寓居在香港九龍尖沙咀市區,而蘇州籍二夫人吳冰女士,則在香港新界屏山鄉間辦了個農場種菜養雞。距離屏山寓所不遠處,便是國軍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香翰屏的寓所。離開戰禍和軍旅生活後,我和其他追隨老長官的同袍,都樂意過著平淡的生活。我在香港結婚,還開個小農場種菜養雞,靠自已勞力來維持生活。



1950年我在香港結婚時,余程萬全家到賀。後排中立者余程萬,身傍是他元配夫人,夫人身傍是二夫人。


<< 將星殞落 > >
1955年的8月27日晚上近12時左右,其屏山寓所遭匪徒入屋行劫,二夫人和傭人全被捆縛。余程萬剛巧乘坐由司機駕駛車牌98號的私人轎車,從九龍市區回家,亦為匪徒所擒,他的表弟甄銘鈺住在鄰屋閣樓,悄悄的從後門跑到二里外的警署報警,警察到來後與劫匪發生了槍戰,余程萬被劫匪在黑暗中被當作盾牌被打死,劫匪中一人被擊斃,兩人逃脫,被殺劫匪的綽號叫"豆皮貴"。警方公佈說,余程萬是被盜匪打死的。事後我去看過老長官的遺體,是被一排子彈打中胸腹的,相信是衝鋒槍或輕機槍所為,但當時劫匪是沒有這種裝備的。究竟被盜匪打死還是被警察打死,無人敢去追究。事後,警方懸紅港幣2萬元緝凶,有人曾經想舉報,但警方不發獎金,案件最後不了了之。當時處理的警方隊長的編號我記得清楚是780號。



余程萬將軍身經百戰,殺倭寇於千軍萬馬之中,正是以八千虎賁之眾,對十餘萬之日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而竟無辜喪命於庸人之手,實屬唏噓! 猶幸將軍膝下尚存三子四女,元配鄺女士早年移居美國,育有二子余親賢、余親民(皆為醫生,於美國行醫濟世),二女余畹芳、余順芳,二夫人吳女士則育有一子余親良,二女余舜芳、余華芳(70年代為香港電影艷星藝名余莎莉)。

歷史在一天天的往前,有些故事也許再也沒有真相大白之時。胡適之先生有名言道:"歷史是一個小姑娘,任人擦脂抹粉"。後人讀史應注意此一魔障。然而如果遺忘余程萬將軍在抗日戰爭中為我們中華民族所作的貢獻,那是對抗日先烈的不敬,也是對研究近代中國歷史的遺憾。



余程萬絕筆書:“程萬此次奉命保衛常德,任務固甚重大,但我以擔負這個任務為光榮……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此訣別的時候,我謹將後句改為‘留取光芒照武陵’,吾妻以為如何?但念余從軍二十餘載,不治家產,景況蕭條,高堂年老,以戎馬倥傯,欠欠侍奉,但望吾妻艱苦支撐,以贖吾過……倘余果有不測,九泉之下再作孿濤。”
五十七師常德會戰余程萬的副官 1943年初余程萬的副官曠文清20歲攝此照於常德城內攝像館,戎裝左胸前有虎賁標記,










注:全文內容和照片由余將軍副官曠文清先生口述和提供於2009年4月。在此向曠老先生致敬,並祝福壽安康。

五十七師常德會戰余程萬的副官 1943年初余程萬的副官曠文清20歲攝此照於常德城內攝像館,戎裝左胸前有虎賁標記,

http://video.sina.com.cn/m/dxgc_61175283.html

http://rd.xinping.gov.cn/ynda/2740725146766540800/20090927/23056.html

“虎賁”將軍余程萬
祖籍湖南衡陽的曠文清16歲時參加了在南嶽舉辦的遊擊幹部訓練班,期間被一位將軍看上了,因為他懂得書寫、勤奮和老實,這位將軍希望收編他做隨從。這位將軍便是余程萬。曠文清便開始了軍人生活,以後的11年里一直跟隨余程萬出生入死,寸步不離。曠文清戰後追隨長官余程萬隱居香港,1955年余程萬突然死亡後,他便攜家小前往英國定居。現已87歲的曠文清思路仍很清晰,余程萬在常德會戰最後一刻究竟是如何表現的,在香港為何突然死亡,看來只有曠文清能解開這個謎團。



余程萬曠文清於香港
鳳凰視頻
http://v.ifeng.com/his/200912/ecadea5e-b574-4404-a8b1-a30cb43d60a9.shtml

youtube視頻


常德会战国军死伤惨重 抗战老兵出家为僧
http://v.ifeng.com/history/zhanshichuanqi/201210/2d2d533d-9024-4f3b-9490-598e90c8db5b.shtml

常德终被收复 抗战老兵曾被判历史反革命罪
http://v.ifeng.com/history/zhanshichuanqi/201210/c087d88a-2876-473a-b695-3cef62b8881d.s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05: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6-11 18:37 编辑

俞濟時將軍談「一二八戰役」2012-03-02 02:50:32.0
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的許多往事,在俞濟時將軍的心裡又鮮活起來。
    今年恰逢「一二八戰役」五十週年,田於這一仗是對日抗戰陸軍正式接戰的第一仗,關係全盤戰局,是中國抗戰史重要的一頁,不但國內兵學史家重視,國外學人更有以此為專案學術研究的。前年美國一位周丹博士即曾來華研究,去年五月中國國民黨黨史會還專為周丹博士舉行「一二八淞滬戰役」口述歷史座談會,俞濟時將軍即為這次口述歷史座談會的重要發言者之一。當年俞將軍任第五軍八十八師師長,為親自參加戰役現在台灣的惟一職級較高的將領,記者在「一二八」前夕,訪問了這位黃埔一期出身、擔任各級軍職、參贊軍戎達四十年,親歷東征、北伐、戡亂、抗日、剿匪戰役的老將。
    談到「一二八戰役」,這位已七十八高年的老將軍沉思了片刻,他告訴記者,他也正在蒐集這次戰役的有關史料,準備撰寫專文,分送國內外大學圖書館和近代史學者,以保存這一戰役的正確史料,尤其在他見過周丹博士以後,這個心願就更為強烈;據他所知,周丹所蒐集的資料,多屬前十九路軍片面記載,如「一二八淞滬戰役血戰史」、「蔡廷鍇回憶錄」等,作專案研究的周丹尚且如此,其他外國學人想必也不例外,如不及早提出真實資料,難免真相泯滅。他說,他是親身參加作戰的將領,有提供這一戰役信史的責任!●作戰起因「一二八淞滬戰役」發生在民國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在「九一八事變」日本軍閥佔據我國東三省以後四個月,當時日本揚言「三十天即可解決中國」,跋扈驕狂,著著向我逼進。全國軍民由於「九一八」變起非常,義憤膺胸,益增敵愾,全國各地掀起對日經濟絕交,抵制日貨。日本沉溺大陸政策的迷夢,企圖以暴力擴大壓迫,逼我屈服,同時製造機會,百般尋釁。民國二十一年一月二十日,藉口上海抵制日貨,利用日本浪人,連續兩次縱火焚毀上海玉山路三友棉織工廠,殺死兩名中國警察,搗毀北四川路商店十多家,日僑和浪人嘯聚一千多人手持木棍沿途鬧事。上海吳鐵城市長以事態嚴重,派秘書長俞鴻鈞,親向日本總領事口頭抗議,初時日總領事承認此一不法事件,並允嚴緝兇犯。詎料第二天,日人竟以五名僧人被毆傷對我書面反抗議,提出許多無理要求,另一方日本海軍艦隻及陸戰隊,陸續增加,海軍省更發表聲明,強調日本海軍採取行動的決心。上海情勢緊張,我國駐國聯代表顏慶惠,乃請國際調查土海事件真相。至二十七日日本總領事以最後通牒方式,通知吳鐵城市長,限十八時前答覆要求,吳市長為保全上海繁榮與數百萬生靈,至二十八日十三時四十五分,全部接受日人所提條件。誰知日本駐滬海軍,藉口保護閘北日僑,限我守軍立即撤退,防務由日本負責。一月二十八日二十三時,致書我守軍十九路軍及上海市政府,未待答覆,日軍即在當晚二十三點三十分,開始軍事行動,日軍數千人,由天通庵三路進攻閘北,戰爭就這樣爆發了。●敵我形勢當時上海為國軍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防區,所轄第十九軍(軍長蔡廷鍇),其第七十八師共六個團及吳淞要塞守備隊,一部在南市、龍華鎮、北新涇警戒,一部在閘北、吳淞間設防;第六十師、六十一師各六個團,分駐南京、鎮江、蘇州、無錫各地,一月下旬上海情況嚴重,始向上海挺進。淞滬戰事爆發後,一月三十日中央以最精銳之第五軍(軍長張治中)轄第八十七師(師長張治中兼)、第八十八師(師長俞濟時),及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馳滬增援,歸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指揮,八十八師在南翔集結,八卡七師在虹橋集結。至二月十六日,十九路軍總指揮下達命令要旨,以第十九軍為右翼軍,佔領南市、龍華、北新徑、真茹、閘北、江灣之線;第五軍為左翼軍,接替江灣、廟行鎮、蔡家宅、胡家莊、曹家橋之線;兩軍以大場鎮、江灣鎮、沈家港鎮之線為作戰地境。至此作戰部署完成,由於戰事爆發之後,日軍攻擊都遭阻截,閘北巷戰我軍贏得勝利,又由於第五軍投入戰場,以十九路軍名義,參加抗日作戰,全軍士氣大振。

日軍方面,初期在淞滬有海軍陸戰隊六千餘人,在鄉軍人三千人,戰車十餘輛,飛機五十架,軍艦二十餘艘,不久增援航空母艦、驅逐艦十二艘,後又編成海軍第三艦隊,並增援下元混成旅團、久留米混成旅團、以及陸軍第九師團,海陸空軍已達十萬人;戰事自二十八日展開至三月二日,雙方犧牲重大,國軍以寡擊眾,堅守第一線達一個月另四天,迫使日本四度調換指揮官,初戰時以海軍鹽澤為司令;二月六日,第三艦隊抵上海,改野村為司令,二月十四日植田謙吉率第九師團來援,最後日本改任其前陸相陸軍大將白川義則為海外派遣軍司令,陸軍大將菱刈隆為陸軍總指揮,抽調十一、十四、十六等三個師團到達上海。從日軍連換主帥,屢增大軍,即可想見戰鬥慘烈情況。●戰況慘烈談起戰況,俞濟時將軍就像回到五卡年前的戰場,他拿出當年二月十六日作戰詳圖,一一解說,特記述其中的一段,即可知當時作戰激烈的情況。如八十八師廟行鎮之戰,二月二十日晨,日軍第九師團及久留米混成旅團,在飛機艦砲支援下,向我淞滬鐵路全線總攻擊,重點指向江灣以北、廟行鎮以南第八十八師右翼陣地,連續三天猛攻猛撲,至二十二日凌晨三點,日軍六千攻擊八字橋,另以萬餘人猛攻江灣,其主力三萬多人猛攻江灣與廟行間。敵人以空軍優勢,出動日機三、四十架,連續轟炸三十六小時,地面接戰三畫夜,尤以二十二日反覆肉搏歷二十多小時,官兵都抱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奮勇迎戰,終將日軍擊潰。這一仗擊斃日軍精銳三、四千人,我軍傷亡僅八十八師即達二千七百多人,戰鬥之慘烈,實為開戰以來所僅見。

日軍在廟行鎮大敗以後,陸軍大將白川義則率大軍來援,強敵已達五個師團,我軍當即決心撤守第二防線,三月二日戰略轉移成功,至三月四日國聯決議中日雙方停戰,我軍即停止攻擊,日軍雖不遵規定,仍有小規模騷擾,但至四月十八日,日軍已成強弩之末,乃劃定瀏河至嘉定為第一防線,嘉定至南翔為第二防線,南翔至閘北為第三防線。我軍也於太倉、嘉定、南翔間,加強防務,一二八淞滬戰役的軍事行動,也就如此結束。

這一戰役日軍海空配合,精銳盡出,國軍以寡擊眾,竟能連挫兇鋒,充分的發揮了國民革命軍絕不可侮的奮鬥精神,舉國民心振奮,土氣昂揚,實為六年後全面抗日,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礎。戰役結束後,論功行賞,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參謀長戴戟、十九軍軍長蔡廷鍇、第五軍軍長張治中、八十八師師長俞濟時及參戰各師師長等九人,都獲頒青天白日勵章一座;俞將軍說,回憶這段戰史以及他所受的殊勳,實為英勇袍澤犧牲身家性命之所賜,使他終身刻骨難忘。●重點評述一二八戰役距今匆匆已五十年,記者詢及俞濟時將軍的感想時,這位一生不計自己毀譽的老將,不由得激動起來,憶及當年我國南經統一,正實施訓政、從事國家建設之時,國防力量十分脆弱,外有強鄰肆暴,內有野心份子包藏禍心,內憂外患交相煎迫,淞滬戰投在此時爆發,國軍將士能以弱擊強,奮勇無前,實在是國民革命軍犧牲奮鬥精神的具體表現,俞將軍認為原無可評議,若以客觀重點檢討,未始無益。俞將軍本兵家常理,對這一戰役也作了重點評述,從大軍的「敵情判斷」、「地形判斷」、「作戰指導」、「兵力部署」以及「預備隊使用」,提出了他的看法:

──當時淞滬當面之敵,陸海空勢力都是絕對優勢,加以火力與機動力都非國軍能比,我總指揮部對敵情判斷,不應局限於閘北當面日軍陸戰隊的兵力,應著眼於日軍自其本土增援的後續兵力,投入戰場,因而我軍將重軍置於江灣鎮以南,實總指揮籠對敵情判斷的疏忽。

──淞滬戰區,東北為長江、黃埔江圍繞,戰場重點地區,應非淞滬鐵路沿線正面,而為長江下游南岸,尤以江灣鎮以北,地形開闊平坦,利於優勢敵人統合作戰,這一地區應為決戰正面;相反的閘北地區高樓大廈鱗比,易守難攻,敵人決不可能在這一地區投入主力。

──在兵力部署上,十九路軍以江灣鎮劃分作戰地境,以北為第五軍,即開闊平坦的決戰地區,僅兵力八個團,以南屬十九軍,為易守難攻、敵人絕不會投入主刀地區,部署兵力達二十一個團,如此部署,除有偏疑居心,實在沒有別的可以解釋。

俞濟時將軍認為稍具軍事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破綻,蔣光鼐、蔡廷鍇兩人絕不會無知到如此程度,應屬「明知而故違」,這些錯失不是學識問題,而屬思想問題;俞將軍進一步說明瞭第十九路軍的歷史背景,十九路軍係以舊軍閥陳銘樞為精神領袖,溯自北伐成功、寧漢分裂、民國十九年廣州軍事政變、二十一年福建人民政府事件等,陳銘樞都參與其事,更以十九路軍為他參與政變的資本,因此十九路軍將領,先天上都與中央保有距離,蔣總指揮是一位老好先生,實際上被十九軍軍長蔡廷錯所左右,致承襲軍閥惡習,為保存自己勢力,不惜犧牲友軍,這種個人利益高於一切事實,誠兵家所不恥!●澄清謠言最使俞濟時將軍耿耿於懷的是,「九一八事變」以後,野心份子散佈謠言,說先總統蔣公不主張抗日,一二八戰事爆發,又謠傳只有十九路軍力主抗日,惜孤軍苦戰無援,即至中央派第五軍參戰,又謠傳蔣公對十九路軍不信任,特派其警衛軍編成的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對十九路軍監視,凡此種種無中生有的猜忌,在在表示十九路軍擴大對第五軍的排擠。

當時野心份子對俞將軍也曾惡意中傷,由於俞將軍與蔣公同是奉化人,俞將軍初任師長時僅二十八歲青年,因而誣指俞將軍為蔣公的外甥,企圖以私害公,造成對蔣公用人不公的誣陷。

事實上,淞滬戰役時正值蔣公二度下野,應各方敦促甫回南京之時,蔣公即以其警衛軍改編第五軍,轄八十七、八十八兩師,馳援上海,此即顯示蔣公抗日的決心,尤其難得是第五軍加入戰鬥序列,以十九路軍名義,參加抗日。俞濟時將軍取出一份資料,即當年二月二十三日蔣公分致參與淞滬戰役師長以上的電令:「抗日為整個民族存亡所關,絕非個人或某一部隊之榮譽問題,凡我前方將士,應徹底明瞭斯義,故十九軍之榮譽,即為我國民革命軍全體之榮譽,絕無彼此榮辱之分。此次第五軍加入戰線,固為敵人所畏忌,且必為反動派所誣衊,荀能始終以十九路軍名義抗戰,更足以表現我國民革命軍戰鬥力量之強,生死且與共之,況於榮辱乎何有?望以此意,切實曉諭第五軍各將士,務與我十九路軍團結奮鬥,任何犧牲,均所不惜,以完成革命之使命為要。」此足以顯示蔣公這種廓然大公、忠誠謀國之苦心;亦顯示蔣公對十九路軍關愛之情。

淞滬戰役危急之時,蔣公即以其警衛軍改編第五軍投入戰鬥,即表示蔣公當初抗日的決心,所謂蔣公不主張抗日及對十九路軍不加援助絕非事實,種種謠言也就不攻而破了。

俞將軍表示,當初第五軍參戰尚存的高級軍官,在台的除俞將軍之外,還有師參謀長徐培根、旅長孫元良、團長施覺民、劉安祺、張世希,都可為這次戰役作見證。在戰鬥進行中,蔣公不時函電慰勉與鼓舞,高級軍官多有領悟,五十年後的今天,回憶起來,猶覺先總統 蔣公高瞻遠矚,洞燭先機;假若當初,蔣光鼐總指揮遵奉 蔣公有關淞滬作戰指導的電令,貫徹實行,此一戰役勢必更加擴張戰果。奈何蔣總指揮不以整體成敗為前提,未及時將兵力投入左翼軍,反將主力二十一個團控置江灣以南,從這一戰役真相,亦可概見戰場上高級指揮的品德與指揮道德,影響作戰成敗,至深且鉅,五十年後的今天,回憶一二八戰役的經過,俞濟時將軍仍感十分痛惜。●信史求真最後,俞濟時將軍談到自己的一些故事。偶或有報章雜誌刊出有關資料,有時與事實不符,有的時序錯亂,他都一笑置之,他認為成功成仁都是軍人的本份,而且國家史政,責有專司,是非黑白,自有公斷。
民國年號加1911即西元
西元減1911即民國紀年






74军将领忆37年南京撤退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2_02/23/12713078_0.s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5 12: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