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6 12:55 编辑
炸燬大漢奸汪精衛墓的真實內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1fade0100e9df.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1fade0100e9df.html
當時炸墓執行長官邱維達的回憶文章。
邱維達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及陸軍大學特別班六期,曾任國軍七十四軍第五任中將軍長。歷經北伐、抗戰諸役,戰功卓著。 1949年1月1日晉頒三等寶鼎勛章。同月10日在河南永城戰敗被人民解放軍俘虜後入華東軍區解放軍官團學習。
解放後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劉伯承任院長的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任教,後任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80年代還當選江蘇省政協委員、常委。
執行炸墓任務時,正是邱任軍長的七十四軍,所以,邱的文章具有極強的史料性。
最後決定,在1946年1月20日深夜12時,開始炸墓。後因為準備工作尚未就緒,臨時改在21日行動。
74軍第五任軍長:他率領51師的把大漢奸汪精衛的墳墓用1500克的TNT給炸開了,然後焚尸。據說,當時還用馬崇六,就是那個炸惠通橋的團長。
馬崇六(1902年-1998年2月6日),字晉三,雲南大理人,國民革命軍全國工兵總指揮,中華民國交通部代部長。
生平
1920年,畢業於昆明昆華中學,並考上雲南講武堂第15期,同年被選送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工兵科學習。
1924年,回國參加北伐戰爭,擔任第六軍工兵指揮官,後陞任工兵團少將團長。
北伐戰爭勝利後先後在南京陸軍步兵學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和陸軍大學擔任教官,撰寫了中國第一部《步兵教典》,另外編寫了《築城教範》、《陣中勤務令》等教材。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馬崇六陞任中將全國工兵總指揮,兼任昆明最高行營國防工程處處長、戰時交通總指揮、城防要塞局局長。
1942年,日本侵略軍從緬甸向雲南進攻,馬崇六兼任赴緬作戰參謀團副團長,親自指揮炸毀怒江惠通橋,有效阻止日軍東進。
馬崇六,字晉三,1902年出生於雲南大理下關,1920年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華工兵科受訓。1937年抗戰開始後,馬崇六被委任為全國工兵總指揮。1942年,日軍企圖偷襲惠通橋,關鍵時刻馬崇六果斷指揮炸斷惠通橋,使形勢轉危為安,從此以後日軍被阻擋在怒江西岸,直至抗戰勝利。此次捐贈的軍服為衣服一件,棉質,系抗戰時期馬崇六穿用。該軍服為滇西抗戰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1946年,馬崇六受命炸毀南京梅花山汪精衛墓,將其屍體火化揚灰。
1946年,被選為國民政府立法委員,被任命為交通部次長,後陞任代理部長。
1948年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
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往廣州,後去香港,在香港滯留,沒有去台灣。在香港期間苦練書法,大有成就。
1957年,赴日本東京,成立《靜安學舍》,以教授中國書法和歷史為生,日本皇太子也曾向其學習書法。
1998年,馬崇六在日本東京去世,享年96歲。
8月3日上午,李根源先生的孫女李成女士來到雲南省博物館,代表雲南省政協常委、民革雲南省委秘書長馬乾先生,向雲南省博物館捐贈抗戰時期“惠通橋英雄”馬崇六的軍服。
日軍地面部隊夜以繼日趕往滇緬公路的咽喉——怒江惠通橋,以平均每天60 公里的速度向前推進。據美國盟軍飛行員的空中偵察報告,日軍的前進速度極快,估計十天之內將會攻佔昆明,不久將威脅重慶。一旦日軍衝過怒江天險,中國軍隊將難以抵抗日軍機械化部隊的進犯,此時的惠通橋已成為中國抗日戰場上的焦點。 5 月3 日,日寇攻陷雲南畹町;5 月4 日,侵入龍陵,同時派出飛機54 架,對騰沖、保山一帶實行了慘絕人寰的狂轟濫炸,致使1000 多平民慘死;5 月5 日,日軍前鋒偽裝成難民逼近戰略要地惠通橋,被我守軍有效阻擊。在這危急時刻,我守橋部隊工兵指揮馬崇六斷然下令將橋炸斷,把敵人阻擋於怒江西岸。
中國遠征軍中,黃埔系的將領居多。
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722122_p_1.html
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722122_p_1.html
建於2005年的滇緬抗戰博物館選擇在當年遠征軍反攻騰沖指揮部的舊址,這是我國第一個民間出資建設、民間收藏、以抗戰為主題的博物館。該館由雲南柏聯和順旅遊文化發展公司與著名收藏家段生馗合作,將段生馗二十多年精心收藏保管的滇緬抗日文物七千餘件,於當年“七七”抗戰紀念日開展。 滇緬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與美、英盟軍殲滅日本侵略者的戰場,是中國人民在近現代史上第一次將侵略者趕出國門的戰鬥。6000多件文物、1000幅老照片,其中不乏珍品、絕品,真實再現了那段歷史。
博物館分為山河破碎、悲壯遠征、淪陷歲月、日軍暴行、飛虎雄鷹、劍掃烽煙、日月重光 七個部分:
滇緬抗戰博物館的修建是經保山市騰沖縣牽線搭橋、由雲南柏聯和順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與段生馗先生簽訂合作協議,由柏聯集團建設的,柏聯集團取得了這些文物40年的使用權,段生馗先生任柏聯滇緬抗戰博物館館長。
一進大門就見到醒目的和平鴿雕塑。雕塑的原型是當年美軍士兵在戰場上用炮彈殼做的和平鴿,這件文物是中美共同抗擊法西斯、贏得和平的見證。
滇緬抗戰博物館館址設於桂河岸邊,當年中國遠征軍20集團軍司令部的舊址,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建,展館的陳列布展採用了現代化手段。通過大量老照片、紀錄片、史實資料、油畫、連環畫和館藏文物一起,真實再現了那段悲壯的歷史。
滇西反攻騰沖戰役示意圖
在抗日戰爭初期,日本軍國主義者蔑視中國人民英勇無敵的力量,滿以為在短期內完全可以使中國屈膝;哪知打了一年、兩年、三年,偉大的中國人民不但沒有屈服,反而愈戰愈強,正循著毛主席在七七事變後指出的“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個方向發展著。這時日軍妄想從沿海包圍截斷我國際交通線,迫使蔣介石投降,於一九三九年冬在廣西欽州、防城登陸,侵佔南寧,截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一九四○年九月間又侵入越南。至此,我滇越路國際交通線已被截斷,所可依靠的僅有滇緬路。
這裡收藏很多日軍的照片,有在緬甸的,有在騰沖的,有在龍陵的。像這面旗是佔領了什麼地方就寫上字,這個旗就是所謂的“軍中靈魂”。
博物館里收藏著各種各樣的日本軍刀,滇西成了各種軍刀的屠宰場,像這樣的軍刀是士官背的,南京大屠殺用的就是這種制式的軍刀,現在日本的右翼分子就否定,說這樣的刀不可能殺一百個人,這樣的刀絕對能殺一百個人。
日軍使用的武器和軍裝
日軍使用的鋼炮
1941年12月,侵泰日軍第15軍先頭部隊從緬甸南部維多利亞角,直接威脅仰光和滇緬公路——中國唯一通向國外的通道,而中國大量軍用物資均囤積仰光及滯留滇緬公路鐵路沿線急待轉運。當時駐緬英軍僅兩個師,而英殖民主義者認為局勢岌岌可危,堅持退守印度的利己主義立場。中國政府鑒於亞洲局勢的發展,將直接影響西南戰局,乃決定出兵緬甸,阻擊日軍於國境之外。
中英分歧引起美國總統羅斯福極大不安,認為英方極端自私與短視,不了解中國有充分人力資源,若能促使中國參戰,不僅對亞洲戰局至關重要,且可減少歐洲盟國之壓力,有利於英、美合力對付德國,意義尤為重大,乃說服丘吉爾放下殖民者架子與中國共同抗戰。為協調英中軍隊關係,決定派出一位美國將軍到中國擔任參謀長,並計劃以美式武器和物資裝備中國軍隊,以亞洲人解決亞洲問題,則英美即可全力投入歐洲戰場了。於是在華盛頓召開的著名的“阿卡迪亞”會議,簽署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會議確立了將緬甸、泰國、法屬印度支那(越南)從盟軍東南亞戰區劃出與中國戰區合併,稱“中、印、緬戰區”,由蔣介石出任戰區最高總司令,推薦美軍史迪威中將為戰區參謀長,從此中國的抗日戰爭正式走出國門,參加了同盟軍的行列。
1942年中國精銳之師第一次出國遠征,意在保衛唯一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遠征失敗後,中國軍隊退守怒江。緬甸全境以及怒江以西淪陷使中國喪失了唯一的路上國際供應線。英軍主動放棄仰光,使中國滯留在仰光港的10萬物資未及運走便落入敵手。從滇緬公路被切斷後,中國戰區立即喪失了90%的軍需品和工業必需品,1942年4月起,國統區的外援物資只有通過印度空運。但“駝峰航線”這條世界上最坎坷顛簸的航線,運量十分有限,遠遠不能解決中國戰區的軍需與民用。由於不能及時得到國外物資的接濟,中國戰區經濟衰退,通貨惡性膨脹。全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和最困難的歲月。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與遠征軍的滇西大反攻,其戰略目的也是為了開闢一條從印度通往中國的道路。在前後三年的時間里,中、美、英盟軍與日軍雙方投入數十萬兵力在緬北原始叢林與滇西高原的廝殺,其實都是為了打通或切斷一條通往中國抗日戰場的通道。
日軍地面部隊夜以繼日趕往滇緬公路的咽喉——怒江惠通橋,以平均每天60 公里的速度向前推進。據美國盟軍飛行員的空中偵察報告,日軍的前進速度極快,估計十天之內將會攻佔昆明,不久將威脅重慶。一旦日軍衝過怒江天險,中國軍隊將難以抵抗日軍機械化部隊的進犯,此時的惠通橋已成為中國抗日戰場上的焦點。 5 月3 日,日寇攻陷雲南畹町;5 月4 日,侵入龍陵,同時派出飛機54 架,對騰沖、保山一帶實行了慘絕人寰的狂轟濫炸,致使1000 多平民慘死;5 月5 日,日軍前鋒偽裝成難民逼近戰略要地惠通橋,被我守軍有效阻擊。在這危急時刻,我守橋部隊工兵指揮馬崇六斷然下令將橋炸斷,把敵人阻擋於怒江西岸。
中國遠征軍中,黃埔系的將領居多。
中國遠征軍將士紀念墻
第一次聲勢浩大的出國遠征援緬行動以慘痛的失敗告終,我10 萬將士損失6 萬多人。在撤退的過程中,由於後路被斷,毫無給養,只能繞道而行,曲折迂迴,還要與敵週旋。部隊所過之處,多是人跡罕至、山巒重疊的野人山和高黎貢山,森林遮天避日,瘧蚊成群,螞蝗及各種千奇百怪的小蟲到處都是。瘧疾、破傷風、回歸熱等傳染病隨之暴發。發熱的士兵一經昏迷倒地,還不等心跳停止,無數螞蝗、蟲子、螞蟻便立即爬滿全身,開始吸血、吞噬,加上熱帶雨林的高溫和大雨的沖刷,幾個小時後人就變成一堆白骨。沒糧沒藥,官兵死傷纍纍,尸橫遍野,慘絕人寰。戰鬥中損失2 萬多人,而撤退途中就損失了4 萬多人。
庫克銳軍刀(右圖)
鬼子晚上的碉堡裡面是黑布隆冬的什麼都看不到,遊擊隊到了晚上,就把上衣脫光,摸到鬼子戰壕碉堡裡面殺鬼子叫“黑殺隊”。他們知道鬼子晚上睡覺是穿衣服的,只要摸到上身穿衣服的,就用刀刺一下,腦袋就割了。騰衝人就是在秋收後,要到田裡面抓田螺來煮著吃,白天是不行的,晚上必須摸,騰沖形象地把黑殺隊叫做是摸夜螺螄。
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由中緬印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
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藉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
滇緬抗戰中使用的美式吉普車和望遠鏡、軍徽等物品。
騰沖的每一個導遊,都能夠講解滇緬抗戰的歷史。
戴安瀾將軍 1904年生,又名衍功,安徽無為人。
1924年投奔國民革命軍。黃埔第3期畢業。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參加長城抗戰。在1938年的魯南會戰中,曾率部在中艾山與日軍激戰4晝夜,因戰功卓著,陞任89師副師長。同年8月,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陞任國民黨第5軍200師師長,12月參加桂南會戰。在崑崙關大戰中,戴安瀾指揮有方,重傷不下火線,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取得重大勝利。
1942年3月,戴安瀾率部赴緬甸參加遠征軍抗戰。他率領200師不惜冒孤軍深入的危險,開進同古,逐次接替了英軍的防務。為了掩護英軍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戰準備,戴安瀾率部日夜搶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線,阻擊遲滯敵軍前進。同古保衛戰打響以後,200師全體官兵堅守陣地,勇猛還擊。雖是孤軍作戰,後援困難,但師長戴安瀾決心誓死抵禦到底。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寫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計未定,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鬥,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他帶頭立下遺囑:只要還有一兵一卒,亦需堅守到底。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以某某團長代之。全師各級指揮官紛紛效仿,誓與同古共存亡。敵人的猛烈進攻,造成傷亡猛增,掩體被毀。戴安瀾指揮將士利用殘垣斷壁、炸彈坑繼續抵抗。他還採取百米決斗術,等攻擊的敵人到達50米處時,才從戰壕里一躍而出,或用手榴彈集中投擲,或用刺刀進行肉搏。同古保衛戰歷時12天,200師以高昂的鬥志與敵鏖戰,以犧牲800人的代價,打退了日軍20多次衝鋒,殲滅敵軍4000多人,俘敵400多人,予敵重創,打出了國威。 戰鬥結束後,戴安瀾在撤退過程中,遭敵襲擊,身負重傷。由於緬北複雜的地形和連綿的陰雨,戴安瀾終因缺乏藥物醫治,傷口化膿潰爛,在緬北距祖國只有100多公里之地的茅邦村,壯烈殉國,時年38歲。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戴安瀾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滇緬抗戰博物館開館受到各方的肯定與好評。中國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先生欣然命筆,寫下“滇緬抗戰博物館——連戰敬題”幾個大字並寄到昆明;
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722122_p_1.html
http://www.yododo.com/area/blog/012AB1013E380655FF8080812AAFFFD2?anchor=1
日軍將官骨灰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