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8-16 09: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莊廣福宮 五股西雲禪寺 發現北縣客家人的開發史
小巷裡的廣福宮,是座三山國王廟,平日香客很少,不過它是台北縣新莊市唯一的二級古蹟,有二百二十四年的歷史。
上星期六,僻靜的老廟突然來了四十多個訪客。導覽員拿著擴音器說:「這個地方是以前客家先民在這裡蓋的」。一語道破老廟和客家人的關係,也為這趟「台北縣客家采風之旅」做了開場白。
接著,大家走進廟內,一路從正殿參觀到後殿,聽取兩位導覽員的解說。三山國王是潮州客家人最重要的信仰,這間三山國王廟可以證明,兩百多年前就有客家人在新莊定居。只是現在廣福宮的香火冷清,這邊也很難找到客家人的蹤影。
新莊市還有另一座客家先民蓋的廟,那就是武聖廟。清乾隆二十五年,由客家籍的大地主胡焯猷,發起建廟。武聖廟拜的關公,是很普通的民間信仰,因此香火一直很旺盛。
客家采風之旅,第三站來到五股鄉唯一的古蹟「西雲禪寺」,當然,這也是一座和客家息息相關的古剎。西雲禪寺建於觀音山的半山腰,正對二重疏洪道,這一大片沖積平原,從清朝康熙中葉開始,就有福建汀州和廣東潮州的客家先民,來此開墾。
客家文史研究者吳中杰說:「五股現在還有很多姓黎的人,祖先就是來自潮州大埔縣的客家人,姓林的是來自漳州詔安縣,還有潮州饒平縣的姓劉、姓詹,汀州永定縣就是姓江、姓胡、姓蘇。」
二百多年前,從中國大陸來台的客家人,在台北縣的淡水上岸後,一部分沿著淡水河最大的支流--大漢溪,進入五股、泰山、新莊墾荒耕田。其中,最重要的正
是捐地創建西雲禪寺的汀州籍貢生胡焯猷。
吳中杰說:「胡家人開發的地方,從三重和新莊的交界開始,一直到泰山、新莊和龜山鄉交界的迴龍,包含現在五股、泰山、新莊這幾個鄉鎮的土地。」
紅色壓克力板用金漆寫著「捨宅作祠捐資興學惠鄉里當效胡先生」,胡先生就是胡焯猷,捐資興學是指他創辦北台灣第一座書院「明志書院」。目前正全面整建中。吳中杰告訴我們:「當時胡焯猷捐出田產的三分之一,做為書院的開銷,而且來這邊讀書的小孩不用花錢,所以也有人叫它明志義學」。直到今天,泰山鄉還用義學村與明志路當地名,紀念胡焯猷成立明志書院的善行。
富有的胡焯猷,兩百多年前帶領一群農民,一路從五股、泰山往內地發展,到了新莊之後,又帶頭發起興建武聖廟。這證明胡家的地位,不只在經濟上佔強勢,他們也慢慢想到如何促進社會發展,不單是經濟還有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各方面都要促進。
跟胡焯猷一樣,不少客家先民有了經濟能力,就開始捐錢做公益。武聖廟內的這塊石碑,就記載來自廣東鎮平的張穆,長期捐出台北市松山地區的田租當香油錢的歷史。
信仰,在移民社會裡,不僅可以安定人心,也有聯誼的功能。距離武聖廟不到五百公尺的廣福宮,就是潮州籍客家先民,凝聚情感的地方。不過,在福佬人聚居的新莊市區蓋客家人的廟並不容易。廣福宮的香火越來愈盛,福佬人便藉機向出資的客家人收錢,說是要修建土地公廟,為閩客械鬥埋下伏筆。
「廣福宮牆上甚至有一塊石碑,鐫刻著官府出示的榜文,叫這裡的人不要吵架,主要是姓劉的和姓吳的吵,姓劉的是饒平來的客家人,姓吳的就是泉州的福佬人。」吳中杰解釋。
清道光十四年,爆發閩客械鬥,人少勢弱的客家人就順著堤防外的大漢溪,往南遷徙到土城、三峽以及桃竹苗地區。
不論從前福佬人與客家人的關係,有多麼劍拔弩張,如今,在客家采風之旅活動的安排下,不分族群,大家能圍在一起搓湯圓,就是難得的緣分。一顆顆又圓又白的湯圓,客家話念做「雪圓」,就像「惜緣」的諧音。
現在,工商發達的大台北,吸引不少客家人北上討生活。根據台北縣政府估計,台北縣的客家人超過六十萬,算得上是客家人口最多的縣市。今年擔任「台北縣客家文化節」文化爐主的徐乾松說:「在台北縣沒辦法像鄉下那樣,集中住在一個村莊或社區,因為大家北上謀生的時間都不同,住的地方很分散,只有靠台北縣各個客家社團,來集中客家人的向心力。」
舉辦客家文化活動,找尋客家的歷史根源,隱身在台北縣的客家族群,漸漸站出來了。徐乾松緊接著補充:「以前,很多人明明就是客家人,但就是不敢講客家話,這幾年,我們客家人自己肯努力,客家社團又有作為,大家對「我是客家人」的認同提升了,比較敢站出來講客家話,不會對自己講客家話感到害怕。」
台北縣客家文化節,今年是第七屆,不過,客家采風之旅卻是第一次舉辦。古蹟導覽,增加了文化節的深度,也讓客家先民的身影,從歷史長河中浮現出來,我們對台北縣的開發史,總算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