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民工

【讨论】曾姓客家人是否来自山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 11: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廣。亮。七十二派(裕振公二十世,開台一世)廣寅,字亮寅,諱駿,號崧
岳(松嶽),清仁宗嘉慶九年(一八零三年)生,清穆宗同治二年
(一八六三年),民國前五十年,年六十一歲時來台,為開台祖。
公來台後初抵平鎮,後定居於新竹廳竹北二堡新埔街枋寮,蓋新埔
為鎮平人之主要移民地。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妻陳氏與四子坤
貴及孫文郎相繼來台,嗣後三子臺貴率子端郎、鑑郎、鎔郎(蓉郎)
亦來台。亮寅生五子昭壇(壇貴)、昭坤(坤貴)、昭臺(臺貴)、
昭堂(堂貴)、昭垣(垣貴),壇貴早逝,正譜無載,立堂貴之子為
嗣。公於義民廟以劈售甘蔗致富,有田業三甲。卒於台灣,諡號英
直藝士,原葬於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後背左邊。民國六、七十
年代義民廟擴建,後人議遷葬者,傳皆遭凶厄。終在墓外二十尺地
下尋得金甕,臺貴後人鑑郎子鴻勳長子泉芳時任警察,啟視之,為
甕中濁氣傷眼,數年方癒。後租地遷葬附近茶山。妻陳氏於同治十
一年(一八七二年)前即逝,諡號德靜慈端,葬於徐溪鄉龍岩畬坐
北向南。開亮寅公派。    
才。昭。貴。七十三派(裕振公二十一世,開台二世)昭臺,字臺貴,號作夫,
冊名國樞,生於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正月四日子時,為台灣
府庠生。娶余氏,生鑑郎、端郎,續娶范氏,生鎔郎(蓉郎),又
娶鍾氏、徐氏。定居於今新竹縣新埔鎮。傳說為文武秀才,然品性
不佳,曾踰牆與鄰婦有染,事發力敵事主眾人僅以身免,為人狀告
官府,因善刀筆,得免牢獄之災,一日酒醉途中遇女鬼索命,驚嚇
返家即逝,時當清德宗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四月十日。後改葬
於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後臺貴派下祖塔。
才。昭。貴。七十三派(裕振公二十一世,開台二世)昭垣,字垣貴,同治十一
年(一八七二年)前即逝於台灣,未娶,立臺貴二子端郎為嗣。
坤貴葬楊梅街,建有祖塔,堂貴祖塔於民國八十八年建於新豐。
宜。憲。郎。七十四派(裕振公二十二世,開台三世)鑑郎,生於同治二年(一
八六三年)四月十一日,清朝貢生,屢試不第,在關西南華任塾師,
教學嚴格。為人作保代償債務蕩盡田產,鄉傳為償父業障。妻范氏
石蘭,生於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日本慶應元年)十二月二十日,
新埔客戶范阿明與林氏碧楊長女,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日本
明治十九年)十月二十日結婚,籍於新竹廳竹北二堡新埔街三百四
十五番地。鑑郎於光緒二十七年(一九零一年;日本明治三十四年)
三月十五日故世,得年三十八歲。後合葬於臺貴派下祖塔。
遺二子,長子鴻勳,十歲,次子鴻鈞,六歲。鴻鈞兼祧端郎。二女,
長女嗣徽,四歲,小女務徽,初生。
范石蘭孀居售地維生,容買者賒價金。傳與鑑郎學生私生二子,鴻章、鴻英,清末帝宣統元年(一九零九年;日本明治四十二年)九 月九日攜二私生子改嫁竹北二堡四座屋庄陳長順次男陳本源。 
宜。憲。郎。七十四派(裕振公二十二世,開台三世)端郎,同治五年(一八六
       六年)七月生,娶楊氏,兼祧垣貴,無男後,生一女。後合葬於臺
貴派下祖塔。立鑑郎次子鴻鈞為嗣。
正。慶。鴻。七十五派(裕振公二十三世,開台四世)鴻鈞,光緒十八年(一八
九二年;日本明治二十五年)四月二日生,因母改嫁,十歲出鄉奔
業,先於新竹、後於十一歲時卜居新竹州竹南郡竹南街,年及弱冠,
與漳州裔中港人氏林氏知母,於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日本明治
四十四年)三月十二日結褵。林知母生於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
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八日,為中港九十七番地林朝基與陳
氏新長女。鴻鈞公得力於妻家祖母謝味蓮,於民國二十九年(日本
昭和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建家於竹南街營盤邊字營營盤邊五百一
十四番地即今中正路祖屋。公自學從事司法書記代書業,曾任竹南
鎮第一屆調解委員會主席。民國三十四年發起重修因民國二十四年
兩次地震損壞之中港慈裕宮,日治時期曾盛裝經香港訪蕉嶺,回台
後不語此行事。舉子七人,培芳、遠芳、蘊芳、梅芳、照芳、群芳、
馨芳及一女麗香。民國五十三年農曆四月十七日因肺氣腫謝世,享
年七十三歲。卜居竹南計六十二年。原葬竹南,遷葬於臺貴派下祖
塔。林知母逝於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享年九十歲,葬於
苗栗縣竹南鎮尖筆山公墓。
義。繁。芳。七十六派(裕振公二十四世,開台五世)群芳,民國十七年(日本
昭和三年)農曆十月十七日(國曆十一月二十七日)生於竹南中港,
竹南公學校、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經濟專修
科畢。娶實踐家政專科學校家政科夜間部學生蔡麗瑛,蔡氏台灣省
嘉義市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客裔,生於民國二十三年七月
二日,係台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總幹事蔡崔源與林展之二女。舉一
子建元,三女士珍、懷慧、薰慧。曾任大同製鋼股份有限公司會計
課長、財務處長、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學系兼任副教授、華成電子
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台灣東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協理、華
成公司總經理、台灣東光公司董事長、華成公司董事長及中華人民
共和國廣東省汕頭市華建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現任華成公司名譽
董事長暨財團法人東光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晶采光電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監察人。
俊。祥。元。七十七派(裕振公二十五世,開台六世)建元,民國五十五年三月
十七日寅時生於台北市。台北市私立育航幼稚園、台北市立中山國
民小學、台北市立中山國民中學、台灣省立板橋高級中學、東吳大
學法律學系比較法學組法學士、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法學
碩士、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著有《馬克思主義
法律概念的批判性研究》、《台灣一九九零年代憲政改革之研究──
民族主義與民主轉型的觀點》、合著有《權利自助手冊》、主編《大
學、社團、人──社團學初論》、《東亞自由化、民主化與區域和平
──中國民運民主台灣之旅》,合譯有《總統與國會──憲政設計
與選舉動力》,台大九十年優秀青年,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暨紀念陳同仁先生二零零二年台灣研究博士論文獎得主,曾任世新
大學法律學系、育達商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暨會計學系、元培
科學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致理技術學院財務金融學系兼任講師
、苗栗育達商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現任新竹中
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暨經營管理研究所公共管理組助理教授、世新
大學法律學系暨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
教授,台灣新竹地方法院調解委員,美國紐約民主亞洲基金會台灣
代表。民國九十一年十月十四日由汕頭華建公司員工二人陪同訪蕉
嶺,謁下屋豫忠公祠。民國九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於亮寅公塋前向
親族宣布族譜修訂成果。  
        士珍,民國五十六年十月三日生於台北市。東海大學音樂學系學
士、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分校音樂藝術碩士、美國華盛頓
州立大學西雅圖分校音樂學系音樂藝術博士,著有《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Hidden in Schumann’s Piano Music, Taken from
Mutually-Related Ideas of E. T. A. Hoffmann and Robert Schumann從
作曲家舒曼和文學家霍夫曼的文字創作中思想的連結探討舒曼鋼
琴作品中的文學特質》,現任開南管理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
教授。
        懷慧,民國五十九年九月二十五日生於台北市。台北市私立曙光幼
稚園、台北市立中山國民小學、台北市立中山國民中學、台北市立
中山女子高級中學、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文學士、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理論組西洋美術史碩士。著有《羅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抽象繪畫研究》。
        薰慧,民國六十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寅時生於台北市。台北市私立長
春幼稚園、台北市立中山國民小學、台北市立中山國民中學、台北
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文學士、東海大學社會
學系碩士、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西雅圖分校文化人類學研究所博士
班研究生。著有《台灣五零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
傑。令。鈐。


曾姓派語
裕振公派:人玉天章海 山水盛景長 富貴由天賜 承先啟後長 英才宜正義     
     俊傑紹賢良 道德傳家寶 文明增國光 平和昭吉慶
     (五十七派世賢標定)
麗運公派:麗麟振文亮 貴郎鴻芳元  鈐
武城派: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紀廣 昭憲慶繁祥
    (清聖祖頒賜,六十三派宏福起用)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湖南湘鄉大界曾氏修譜時頒賜)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蔚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孔子七十六世孫孔令貽擬,國父孫中山民國元年頒賜)
=世代朝廷用 安邦治國賢
    (傳清帝頒賜,民國肇建不用)    
=鼎新開國運 克復振家邦(嘉聲)\r
    (袁世凱頒賜,刊於《洪憲快報》,以袁氏竊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2 11: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曾氏亮寅公派下世次源流》跋

曾建元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暨經營管理研究所公共管理組助理教授

  我猶記得大伯培芳生前十分熱心於台灣曾氏宗親會務,因為他的關係,宗親會的資料常常會寄到家裡,從中我很早就知道我和宗聖公曾子的關係,到小學跟同學講,都會被同學譏笑吹牛。由於對於知識的饑渴,我還一度靠著字典啃讀當時由台灣曾氏宗親會印贈的曾文正公家書選集,及長接觸到父母結婚時的幻燈片,看到曾文正公後人曾約農校長赫然在座,不由得想起自己童年的一段記憶。培芳伯對於我竹南曾家源流的考證,曾經用過心力,從小家裡便藏有一本精裝紅皮、民國五十六年出版、由游有財主編的《曾氏族譜》,在書架上躺了很久,我有關曾氏源流研究的興趣,多半是因為這一本書老是出現在我的視線之內,想躲也躲不了。那一本精裝的《曾氏族譜》,正因有培芳伯的參與奔走,便堂皇地進入了我家,後來我才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一本的,因為書很貴,很多人買不起。家裡尚有培芳伯民國五十九年整理的《竹南鴻鈞公家譜》手稿影本。此外,還有一本民國七十六年編印的《亮寅公派下曾氏族譜》,我想這一本冊子大概也要歸功於大伯培芳和二伯蘊芳生前長期與客家宗親的密切聯繫,才會進入我家。
  家父群芳對我的家教十分重視,從小我幾乎每年都要回竹南掃墓,但由於竹南親族都講閩南語,小學填身家調查表時,祖籍一欄都跟著同學寫「福建」。國中一年級時,父親買了陳運棟的《客家人》回家看,我問父親買這書幹嘛,父親說我們是客家人,我當下十分震驚,因為生活中常聽到閩南人對客家人的嘲謔,所以在族群意識上我原本完全認同閩南。我直到此時才倉皇搬出《曾氏族譜》研究查證,果然發現我是廣東省鎮平縣裕振公的後代,更長,大約上了大學以後,我又跟著長輩回到新埔掃墓,終於證實自己與客家的淵源。山東的曾子後人,怎麼變成廣東的客家人,又怎麼來到台灣,而竹南我家又怎麼地福佬化,在這一族群認同意識的內在衝擊過程中,我遂逐漸建立起自己有關曾氏源流的研究興趣。
  父親在廣東汕頭創建華建電子公司之初,曾經特地走訪了一次蕉嶺,父親的資料不足,所以這一次的訪問,對於亮寅公諸祖情形的了解,並無所獲。父親的這一次經驗,給了我很大的教訓,就是要先把功課做好,先建立好自己的譜系座標,才有辦法跟當地耆宿進一步對話。我因為經常從事兩岸的學術交流活動,心中便早立下心願,有一天也要去蕉嶺看一看。我利用培芳伯留在家裡的資料,做了初步的整理。民國九十一年在甫獲博士學位,有了一個清閒的暑假,我乃決定利用原訂廈門大學邀訪的行程,抽空進入廣東,有幸得到當年陪同父親前去蕉嶺的同事之助,由汕頭一路驅車沿韓江流域北上。在崇山峻嶺間旅行,我想到祖先當年就是循這個路徑,從汕頭出海遠渡台灣開創新家園的吧。
到了蕉嶺,當地的朋友告知有位業餘的鄉土文史學者可以拜訪,我當晚即登門求教,交談半晌,才發覺這位學者就是新鋪中學的教師林清水,我在台灣早就拜讀過他寫蕉嶺當地曾氏族人生活與傳說的論文,我們相談甚歡,我很幸運地找到貴人。就在林老師的熱心協助下,第二天一早蕉嶺縣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劉冬竹主任便為我聯繫了新鋪鎮同福村的曾氏宗親,曾村長不會說國語,所以全程都由林老師和劉主任擔任我的翻譯,在村子裡繞了幾下,找不到直系祖先的遺跡,後來等到劉主任聯絡上蕉嶺縣曾氏宗親會長曾繁瑾宗叔,這才撥雲見日,豁然開朗。鎮平開基下屋豫忠公的舊居,就在當地,繁瑾宗叔是豫忠公的三弟豫定公的後人,他帶我到算來歷史已有六百年的豫忠公老屋,屋裡雜草叢生,結構搖搖欲墜。我也在旱改水的繁瑾宗叔家裡看到他整理的族譜資料,他告訴我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所有族譜都給付之一炬了,但他又提供了一個線索給我,即廣州市中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館收藏有一部《武城重修曾氏族譜》,原來曾氏貴為聖裔,得享租稅優惠,為避免外人冒籍頂替,清代即有官方支持修訂的曾氏族譜傳世,他靠著這部族譜才得以重建《蕉嶺縣新鋪鎮同福曾氏豫定公房族譜》。《蕉嶺縣新鋪鎮同福曾氏豫定公房族譜》考證極為詳實
,因為有《武城重修曾氏族譜》作為依據,這一比對後,我也才發覺,台灣的族譜錯誤甚多,《亮寅公派下曾氏族譜》還張冠李戴,把唐朝期達(沂)公到元朝裕振公之間數百年的系譜搞到別人家去了,期達公的孫子中彥公避黃巢之亂而進入閩西寧化石壁,這是我們這一系成為客家人的關鍵,《亮寅公派下曾氏族譜》編者對此不察,可謂「離譜」。
  回台之後,我以《蕉嶺縣新鋪鎮同福曾氏豫定公房族譜》為基礎修訂族譜,並且參考了隔年在南京書城購得江西人民出版社於二零零零年出版由李喬編著的《曾姓史話》一書,此外,也到美國摩門教猶他學會台北家譜中心研究所藏各個曾氏家譜,我的研究又上溯到曾巫以前的歷史,所以我又追蹤《世本》、《元和姓纂》和研究《左傳》和《春秋》中有關鄫國歷史的記載。我贊同大陸學者李學勤在有關湖南曾侯乙大墓研究中所得的觀點,即周朝有姬姓和姒姓兩個曾國,我們跟湖南的曾國無關,而從姒姓杞國由中原東遷山東的史料中,我參考李學勤的研究,敢斷言鄫國也是同杞國東遷的,烈曲最早封於河南溱水,所以國名為鄫,我去查甲骨文字典,發現到溱、潧、鄫、曾、蒸其實原來是同音同字。在金文和甲骨文中都有關於鄫國的事蹟,但都寫作「曾國」,可見上古時代鄫、曾不分的,曾巫刻意強調將鄫去邑為曾,是有他紀念喪國之痛的用意的。
至於信史時代的記載,我則主要查證二十五史,正史有載的祖先,說實在的,只有曾參和曾勰,其他封侯當官的,又當進士、又當將軍的,大多是散官,榮譽職,也許當年顯赫一時,可是放到二十五史,就如同泡沫一般了。可見人要在歷史上留下一點漣漪,還不是很容易的事。
  定稿以前,很感謝東吳大學許濟宇同學和廣州中山圖書館協助把《武城重修曾氏族譜》有關亮寅公一系的部份影本送到手中,一些祖先的圖像,則是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的吳敏化同學和台北家譜中心協助蒐集的。亮寅公來台後缺漏的資料,則在三月二十八日新埔祭祖時得知新豐的杏芳伯有鴻瑞公的手鈔《曾姓族譜》而得補齊,我總算把亮寅公的世系源流整個搞清楚了。但也要致歉的是,眼前的這份資料,是以我個人為中心向上直線發展出來的,旁系資料的建立,需要所有親族的努力和關心,我個人在這方面則力有未逮。大家可以在我的基礎上建立個別的支譜。至於我接下來想做的工作,我想,應該是逐步建立我們亮寅公派下族人的通訊錄,就由近及遠吧,先從自己熟悉的親人之間先做起,以後再利用每年掃墓的機會來校訂和整編。
  曾氏諸祖和我,在中國的父系文化下,產生了不可思議的親屬關係。曾氏歷史貫串五千年而不墜,再怎麼說,這總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但我們並毋需去誇大家族的光榮。我的想法是,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資產,是研究漢文化和客家文化的重要史料,我們應該從這樣的角度來評價這份家譜在文化人類學上的意義。
  獻給所有的族人。






民國九十三年四月一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3 11: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泉州海交馆介绍,台湾曾氏近40%为龙山派。不知你身边有龙山派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5 01: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議你先去台北市曾氏宗親會找出
游有財主編的《曾氏族譜》.
曾氏台灣閩南人大多數為龍山派
裡面有從延世公以下歷代族人的資料.

龍山派在宋代有曾公亮
世界上第一本國防白皮書是他寫的.
有這麼一位顯赫的祖先
龍山派的資料應當會更完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6 11: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自广东饶平联饶下饶村,讲法潮汕方言.

从福建移来饶平定居已经300多年,我是宪字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6 19: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曾泽华 at 2004-4-6 11:47
从福建移来饶平定居已经300多年,我是宪字辈.

你比涯高一辈,涯是繁字辈;不知饶平多不多人姓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6 19: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曾泽华 at 2004-4-6 11:47
从福建移来饶平定居已经300多年,我是宪字辈.

你们这一房是不是龙山一派?龙山派以曾延世为始祖,福建曾姓多数是曾延世的后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6 22: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巴人 at 2004-4-6 19:11
你们这一房是不是龙山一派?龙山派以曾延世为始祖,福建曾姓多数是曾延世的后人。

福建闽候好像不是龙山一派的。因最近很忙,没空整理上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6 22: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zeng72派 at 2004-4-6 22:18
福建闽候好像不是龙山一派的。因最近很忙,没空整理上传。

福建闽候不是龙山一派吗?如果不是,可能是江西南丰一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6 22: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zeng72派 at 2004-4-6 22:18
福建闽候好像不是龙山一派的。因最近很忙,没空整理上传。

不用这么紧呀!等有时间再慢慢地整理上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6 22: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风亦疾速 at 2004-3-30 13:13
这个重要任务就交给我吧,~我现在正在广州读书~~我可以去查一下~不过kengoan知道中山图书馆在广州哪个区吗?

我是龙山派的,如有机会,请代为留意一下,有眉目时再前往!谢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7 08: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在文德北路.
至於具體在哪一區.----
你怎麼會問一個沒去過廣州的台灣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7 21: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巴人 at 2004-3-3 22:31
一般南方的曾姓人都是以曾据为南方始祖的。你最好问一问村中的老人我们曾姓的始祖是谁,(不是村中的始祖),一般福建始祖都是以龙山曾延世为始祖的,但不能排除曾姓人后来从其它地方迁来福建的,老人虽然很多不识 ...

南迁入赣之祖曾据,实际上也是「龙山」派曾氏的祖先,因为「龙山」派所奉的一世祖曾延世,便 是曾据的第二十一世嫡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7 22: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zeng72派 at 2004-4-7 21:21
南迁入赣之祖曾据,实际上也是「龙山」派曾氏的祖先,因为「龙山」派所奉的一世祖曾延世,便 是曾据的第二十一世嫡裔.

对呀!三三世丞公,官司空兼尚书令,移居庐陵吉阳乡上黎堡螺狮岭,生子珪、旧、略。你们龙山派是珪公的后人,而我们估孙派是略公的后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9 16: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

我是来自湖南省零宁地区的曾姓,繁字辈!感谢各位提供这么多宝贵的资料,我以自身姓曾为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2-23 06: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