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4-24 21: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1、客家话的畬(旱地,音近斜)就是古语的畬田,“三岁治田”。从与“菑”连用“菑畬”看,说明畬是要经过“菑,反草”的过程的,与现在进山开荒做畬(旱地)一样。一般烧火以后,还要连续一两年施石灰改造土质,因为畬田基本上分布在南方,南方都是酸性黄泥土,自然要用石灰来中和。经过施有机肥、石灰后,“菑”就变成“新田”,而后是“畬”(旱地)。
2、古代只有“畬”而没有“畲”字,畬就指“火种”,开荒做畬,与落后的刀耕火种是有区别的。刀耕火种准确来说就是烧了一次种下作物就等收成,种一年两年地没有肥力了,又转移到第二个地方重新烧,周而复始,迁徙耕种靠天食饭。畬(旱地)则成熟地后永久耕种。后人把畲族的刀耕火种附会到畬(旱地)是理解错了。
3、“畲”字的来历其实很搞笑的。【集韻】時遮切,音闍。姓也。◎按古有余無佘,余之轉韻爲禪遮切,音蛇。姓也。楊愼曰:今人姓有此,而妄寫作佘,此不通曉《說文》而自作聰明者。余字从舍省,舍與蛇近,則禪遮之切爲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稱曰沙家,卽余家之近聲可證,而賖字从余亦可知也。就是说,“佘”字是讹传,自然的,“畲”也是了。后人把畬与畲通是对的,把“畲”解释为“刀耕火种”就很离谱,最后把畲族、畲田、菑畬混在一起就闹笑话了。
4、畲族之名就是这样的误解下诞生。畲,可以写“輋”。《龙泉县志》:“畬音奢,火种也,民以畬名,其善田者也。此“火种”估计也就是烧畬(旱地)而已,并不是刀耕火种。不然“其善田者也”难于理解。如果是指“刀耕火种”的话,那么“其善田者也”就应该是指他们善于田猎。出现畲族这一名称的时候已经很迟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争地”已经很激烈,“其善田者也”指的是耕旱地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再者,畬田独独与畲族联系在一起就很值得怀疑,要知道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
5、结论是,客家人讲的畬(旱地)与古代讲的“畬田”是一回事。畲族安“畲”名是一场误会,从畬读畲音就开始以讹传讹,大概时间就在宋朝。唐朝说的“畬”,就是客家人讲的畬,很多诗歌说的畬就是指旱地,“赋少畬田热”,现在客家农村的自留地(畬)也是从来不用交公粮的。很多学者研究“畬田”走进死胡同,就是因为不懂客家话,不了解客家人现在仍然把旱地喊畬的缘故,冤枉!
[ 本帖最后由 兴宁阿哥哩 于 2007-4-24 21:5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