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4-13 07: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日治時期流行歌曲的發展概況
日治時期初,一般的台灣人所能接觸到的歌曲音樂,只有像閩南歌仔戲或客家八音、南、北管音樂以及採茶戲等傳統歌曲,談不上什麼流行歌曲創作。一般民謠內容仍受限於日本統治階層的主觀意識形態。
從當時的「台灣日日新報」中得知,日本佔台不久後,客家「打採茶」和閩南語的「弄車鼓」均被指為淫戲,為社會之亂源,有傷風敗俗之嫌。如1910年「台灣日日新報」報導:「粵籍有採茶之戲,最為淫穢。然愚夫婦以其醒心娛目,多喜觀之。」,1917年日本政府當局認為台灣歌曲有諷刺日本軍閥之意謂,而頒令禁唱。這時期遭禁唱的台灣歌曲包括客家的採茶戲、閩南的車鼓戲、閩南及客家民謠等。
日本政府禁唱台灣歌曲期間,民眾只能被迫接受從日本帶來的西洋音樂風格,後來隨著唱片的發展,開啟了台灣流行歌曲的市場。早期電影是沒有聲音的默片,若要了解其內容,完全要依靠字幕說明或辯士(即解說員)在旁講解。1930年代,上海的電影事業正蓬勃的發展,並陸陸續續的將上海默片電影輸入台灣。在電影的推波助瀾下,掀起了一股創作流行浪潮,才使台灣歌謠的創作找到一線生機。
影響台灣流行歌曲的發展是電影「桃花泣血記」的引進台灣放映,這部電影是 1932 年由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印刷公司所出品的,是由阮玲玉、金燄所主演,描述佃農的女兒愛上地主的兒子,這對男女從小青梅竹馬,長大後因雙方家長的反對而不能在一起,最後女主角患重病去世的一段愛情故事。當時引進台灣的「桃花泣血記」電影,是黑白無聲默片,古倫美亞(即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為了營造聲勢,招徠觀眾,製作了一首與「桃花泣血記」同名的創作歌曲,旋即引起相當得震撼。這首「桃花泣血記」是由當時默片電影著名的辯士詹天馬按電影內容寫成歌詞,並由同樣是辯士的王雲峰作曲,由歌仔戲出身的純純(本名劉清香)小姐所主唱。因為在日本政府的壓制下,自 1917 年禁唱台灣歌曲以來,老百姓已經很久沒有聽過以母語所演唱的歌曲了,而這首帶有哀怨風格的電影宣傳歌曲的出現,很快的打動台灣人民的內心深處,電影因此大賣。
「桃花泣血記」是台灣第一首創作的閩南語流行歌曲,它的誕生雖比在 1927 年由黎錦暉所創作的國語流行歌曲「毛毛雨」晚了五年,但兩首歌真正的發展都在 1930 年代的這幾年間。
「桃花泣血記」的風行,激發了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日籍負責人柏野政次郎積極製作發行流行歌曲,以獲取更多的商業利益。 1933 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正式成立文藝部,積極的以創作的閩南語歌曲,來搭配自大陸輸入的默片電影。 1933 年 11 月 18 日推出了「跳舞時代」和「紅鶯之鳴」兩 張唱片,並首次以遊街演唱方式,以達到造勢宣傳之目的,此舉不但帶動了默片電影在台灣的發展,連帶的也帶動了台灣唱片的發展。「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負責人柏野政次郎亦先後禮聘 陳 君玉、周添旺、李臨秋、鄧雨賢擔任文藝部工作 人員 ,大力推動台灣的流行歌曲,如 1933 年發行的「望春風」、「月夜愁」等; 1934 推出的「雨夜花」、「春宵吟」等,當時台灣掀起一陣創作熱潮。 1930 年代有客籍藝人蘇萬松,演唱一系列的 改編曲調 勸世文, 稱為「蘇萬松調」, 為客家「一代歌王」。
當然,繼「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後,數家唱片公司也相繼投入流行歌的製作行列,其中「失業兄弟」這首閩南語歌曲,歌詞內容描寫著:「 景氣一日一日歹, …… 恨天公無公平,富的富上天,窮的窮寸鐵,日時遊街去,暝時睏路邊。哎喲!哎喲!無頭路的兄弟。 」,此首歌雖頗受台灣民眾的喜愛,但日本政府認為「失業兄弟」 過分真實 的反應社會問題,而遭日本政府頒令禁唱,這是台灣第一首被禁唱的流行歌曲。
至於第一張客家流行歌曲「仰頭看天」唱片的出現,則較閩南語流行歌曲晚了兩年,出版時間是 1934 年,由「古倫美亞公司」利家唱片所出版,玉 梅 小姐所演唱。歌詞內容大概為:
1. 1.仰頭看見你堂哥你嬌郎,我的親登哥,我的嬌我情人,走到何方向。我要歸去啊,親情來回家。愛分你的 ? 情難得講,想哥一日親像一年長,喊吾好方向仰得我情郎,都曉無月光光,走得不知自家向。想恩結情人,好難得結鴛鴦。
2. 仰頭來看月光光,汝係勾到我的心頭上,我的船蓋糊塗好定愛來問。親似鴛鴦來我的心頭仰,毋使 ?? 就來安慰我。吾愛嫁風涼召開我情哥,喊我姊妹妹就來留盡香,毋好留月子香,毋留在該了今世,你我情絲長,一介挑夫能得大。
這首「仰頭看天」的歌詞雖然因年代久遠,唱片音質失真,一部份的歌詞聽不清楚,我們仍可看出內容是描寫思春般的少女情懷,玉 梅 小姐將少女羞澀的情感表露得淋漓盡致。
「仰頭看天」客語流行歌與閩南語流行歌「紅鶯之鳴」,歌曲的曲調均取材自大陸民歌「蘇武牧羊」。緣於 1933 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之「紅鶯之鳴」發行不到半年,就已賣出一、二萬張的佳績,該公司於是興起了製作客家流行歌的動機,打鐵趁熱,隔年( 1934 年)客語流行歌「仰頭看天」隨即問世,亦取材自「蘇武牧羊」曲調。該公司又請來劉阿木、李氏春對唱客家採茶歌,蘇萬松演唱一系列的勸世文 . 。蘇萬松後來成為 1930 年代的客家「一代歌王」,而李氏春則是首次出現在客家採茶戲唱片的女旦角。
可是好景不常, 1937 年日本蓄意展開侵華行動,爆發中日戰爭,隨即對台灣採取禁限措施,下令禁用漢文,台灣的流行歌曲遭受嚴重打擊,景況已不再。隨後在日本「皇民運動」之下,一切漢人文化活動備受壓抑。流行歌曲成了日本用來宣揚政令的工具,前述「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等閩南歌曲,亦均被改成日語歌曲,且成為日軍的進行曲。戰爭越來越激烈, 1944 年9月日本又在台灣實施徵兵制,人力物力兩缺,唱片公司紛紛歇業,於是發展中的流行歌曲,被迫暫時劃上休止符。
1940 年勝利唱片公司所發行的「新婚進行曲」及「鬧廳(一串蓮)」兩張客家唱片,是目前所知日治時期最後發行的台灣唱片。
從 1934 年第一首客家流行歌曲「仰頭看天」的出現,到 1937 年中日戰爭,以及 1940 年最後一首客家流行歌曲「新婚進行曲」止,這期間雖只有幾年光景,不過這短短幾年的創作風潮,卻奠定了日後客家歌曲創作的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