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3-21 10: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通霄神社
「神社」通常擁有一定程度的廣大社地及林木,基本配置包括本殿、拜殿、手洗舍、社務所、鳥居,以及其他祭典附屬建築組成(如幣殿、神饌所、祝詞殿、神樂殿、祭器庫、休憩所等)。
主要祭祀空間配置神社參拜道所形成的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則分配在中軸線的兩側,祭祀空間由入口往上山依序是鳥居、參拜道、拜殿、幣殿 、本殿、手洗舍、社務所等。
通霄神社建築群原本配置完整,從入口開始,鳥居、參拜道、石燈籠,有告知來者進入神聖之地的用意;手洗舍則是祭拜儀式前準備場所;拜殿是主要祭拜場所,中間放置賽錢箱、鈴鐺、參拜人對著本殿的方向祭拜;最上方的本殿最神聖,只有神官在重要祭典時才可進入。
通霄神社建築群因人為、自然因素破壞,僅存本殿基座、拜殿、鳥居、參道、石燈龍社務所、宿舍等。
日本的鳥居,類似中國古早的坊門,但常設立在神社參拜道路口,有引導及強化入口功能,還是劃分俗界與聖域的象徵。通霄神社第一、第二鳥居,屬於「神明鳥居」樣式,兩根圓柱上乘載圓形的笠木,是台灣最常見的鳥居型式。
原本位於第一鳥居旁,目前已經消失的「手洗舍」,建築本身博愛四支木柱蓋成的涼亭,內設水槽及水瓢,參拜者先在這裡洗手漱口,潔淨身心才能參拜。根據耆老口述應是「切妻造」的式樣。
第一、第二鳥居中間的參拜道,中央為石板鋪面,兩側鋪設小碎石。參拜道兩側各有五座石燈籠,都是地方人捐獻,燈籠裡有燈座接電線,通霄街上還沒有電燈,神社的石燈籠已經接電亮燈。
石燈籠常見於日本建築前或參道兩旁,具有引導路徑作用,石燈籠屋頂多位轎頂,有四角、六角的變化,材質多為石材。
拜殿是通霄神社最有意思的建築,光復後改建為忠烈祠,留下雙重歷史建築特徵。日治時期的拜殿是日式神明造,建築式樣屬於切妻(懸山)造、平入式,兩坡水的屋坡面平直無翹曲。
妻(指建築物側面)飾有千木(兩側邊屋v字交叉的垂木,最上端呈「─」者主祭女神,中呈「︳」者主祭男神),屋脊上有勝男木(屋脊上水平排列的圓短柱,又稱鰹魚木)、破(博)風板則有小狹小舞(日本神明造建築常見構件,又稱鞭掛)等。
屋頂應為銅皮(銅板)材質,原有的棟(屋脊)直接包覆在燕尾屋脊內,原先二重軒構造改為閩南燕尾翹脊,二坡水改為四坡水。
本殿是神社中心建築物,有稱神殿、御本殿、正殿等稱呼,是祭神或安置神體、神札、神符的地方,為營造本殿神聖空間感,一般設於高台上,雖設有階梯,可是因為禁止一般人進入,通常階梯尺寸很小,可以進出的神職人員,也得小心以腳尖登踏,保持崇敬的心情。
通霄神社本殿建築已經消失多年,僅剩基座,基座以石板砌築,長約 8 公尺、寬約 6 公尺,高約 180 公分,本來灌木叢生,基座石板因樹根著生嚴重龜裂,加上後山駁坎龜裂破壞,已經很難判定原有樣式,目前採殘跡保存方式處理。
原本位於拜殿、本殿中間有個幣殿(又稱中殿),也已消失多年,幣殿主是奉奠幣帛等。
第一鳥居旁的社務所,是神職人員或管理人的辦公務所,除左側、後側略有增建,建築格局、構造大致保持原貌,屋頂屬「入母屋造」(類似中國建築的歇山頂),中央開設「千鳥破風」,懸魚、妻飾保完整,是通霄神社保存最完整的附屬建築物。
社務所下方的宿舍,是典型的日本住宅,雖然光復後使用者稍有改裝,但大體維持日式住宅的式樣。據地方耆老口述,日治時期宿舍為警察俱樂部,一是處專供警察休息或招待日本人住宿的地方。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