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7-2 12: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姓出自姬姓。轩辕黄帝之五世孙夏禹的三子少康氏,又名罕,封于无余;为无余王,余氏即由此始。据有关谱籍记载:后稷数传至周武王,其子叔虞被封于唐。叔虞子燮封为晋侯。再传至晋哀公,其子由余,目睹朝政紊乱,遂远走西戎,而后入秦,辅佐秦穆公,称霸西戎,其后裔遂以名为氏。
看来,余姓是以先人名字中的字命名的姓氏。春秋时,秦国有个名臣叫由余(罕之第三十七世孙)。他的祖先是晋人,因避乱逃亡西戎,初在西戎为臣,后奉命出使秦国。由余见秦穆公(前659——621年)贤德大度,便留在秦国为臣,很得秦穆公信任,官上卿,为秦穆公谋划征伐西戎,攻灭12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余”为姓,称余氏。
江西兴国《余氏族谱·民国卅三年余锦源序》也说:“秦穆公时,由余为相。由余之后,以字为氏,为余姓之始”。由余为余氏得姓鼻祖,开宗五代是:由余——兆初——继始——绍祖——崧、岳,第五代分房,余崧失详,现在的余姓子孙,几乎都是余岳的后裔。
余姓发源干陕、甘一带。周秦时始居代州、山西大原、邠州、雁门等地。秦汉以后,余氏族人东渡黄河,迁至青、豫、兖等州。西汉初期,世居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越12世余正,讳祯,佐汉光武有功,封新安侯,后蕃衍于歙州新安(今安徽歙县),成为当地名门望族。《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一书云:“秦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
东晋明帝时,因余姓忌讳,于太宁元年(323)奉命敕改为佘。直至唐代,国宁监余泳上秦唐肃宗,于上元二年(761)二月准予复姓为余。因此,余、佘两姓可谓同源一脉。
余氏的南迁,是从唐代开始,到宋时,已成为福建的盛族之一。唐初,有余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元光入闽而至赣,后辗转入粤。唐玄宗开元八年(720),余钦出任太常博士,其子余让为太守,住于四川,后由四川峨眉迁江西饶州白塔。唐天宝年间(742——755)因避安史之乱,余焕随其父余青由江西饶州鄱阳出任闽之建阳,复至福建上杭古田杉洋开基。
始祖由余传下57代、余(名渊,字海渡)的玄孙余靖,字道安(1000——1064),原籍福建泉州同安县新安村。北宋天圣初年(约1025)登进士,曾任右正言,官至工部尚书。他多次主张严赏罚,节省开支,反对给西夏货币。他三次出使辽国,精通契丹语,以契丹文作“蕃语诗”,著有《汉书刊误》。他曾几次被贬,几次起用,一生忠心耿耿,为国为民,敢于直言进谏,时人把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誉为“四谏”,并有“风采第一”之誉,故余氏又有“风采堂”之堂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