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8-14 13: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nqifeng 于 2006-8-14 12:44 发表
网上计资料全为"文天祥是客家人",还以为你有什么私家资料呢!
请列证据证明"吉安地区(包括井冈山)客家人是明清以后才迁入的."
客观的历史资料,都列出文天祥家族的源流(北宋时期赣文化核心地域)。“文天祥是客家人”的说法,与“袁崇焕是客家人”的说法一样,是客家神话狂热氛围下的产物,是不符合历史的。
写出《客家圣典》的谭元亨,把他们封为“客家之子”,是很别扭的:)。准确地说,是“客家之神”!他们祖祖辈辈都不是客家人,怎能说是“客家之子”?“孙中山是客家人”的说法,更是明显地违背历史、营造跨世纪的神话,把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缩小为狭隘的族群神话的膜拜物。这在孙中山家世源流的讨论中提到,不重复。
吉安地区(包括井冈山)的客家人是明清以后迁入的,主要是清代迁入的。江西的客家人约有半数是广东客家移民后代,宽鼻厚唇、肤色偏深等华南人种特征是明显的,与赣语区人有较大差别。例如袁文才、王佐,就是广东梅州客家移民后代。
http://post.baidu.com/f?kz=60172848
除明代流民运动而逃到江西的移民外,最大的移民浪潮要数明嘉靖之后的“棚民流徙”。当时,闽粤两省的客家人,因当地人多地少,生活困难,许多人携家带口到与之相邻的赣边境山区搭棚种苎麻为生,故被称为“棚民”。棚民流徙自明中叶开始后一直延续到清嘉庆年代,而且在清前期形成了大波大澜。其分布大势,近人吴宗慈在《江西棚民始末记》一文作了综述:“棚民原籍仅云闽广之人,观其历次举义绵亘于赣南、赣西、湘东、赣东各县,知其自粤出发越山至江西东南部如石城、瑞金、于都、寻乌、会昌而西进至赣南、上犹及湘属酃郴,再循此北上进至赣南及吉安、安福、宜春、万载、萍乡及湘属醴陵、浏阳、平江,向北进至铜鼓、修水,大致言之,即从江西东南部循一弧形线行至江西西北部。”
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清置):今赣州地区,该地区东、南、西与闽、粤接壤的地理位置使它历史上与闽粤客家的关系比较密切。宋以前,客家先民是从这里迁出去的,当然也有闽粤客家移入该地区的。明清两代,进入该地区的闽粤客家汹涌如潮。据万芳珍同志统计,现今棚客后裔基本上成为该地区居民的主体,其所占人口百分比是:寻邬、安远、定南、信丰、大庾、崇义等县约占80~90%。可见,现今赣州地区的土著即所谓赣南客家,实际是明清闽粤客家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而主要是前者同化后者后形成的。赣南客话也是闽粤客话同化了当地赣方言后产生的。笔者调查的南康客话“平声”中与梅县客话的词汇相同率为51.84%,语法系统基本同于梅县,这可为佐证。而赣南尚有些未被客家同化的本地居民恰好可以作为闽粤客家人大量涌入之前,该地区的居民及语言都为赣系的证明。
吉安府:今吉安地区大部分,领庐陵、吉水、泰和、永丰、万安、永新、井冈山、宁冈、安福9县。明清闽粤移民在该地区分布较广,数量不少。移民后裔在遂川(龙泉)占67%,除县城泉江镇和附近的珠厦、珠田、于田、枝江、盆珠乡使用赣方言外,全县其余20多个乡都使用客方言。万安占40%。井冈山占40%。宁冈县占40%。居住于睦村、茅坪、敖城、富田、东周等乡的居民使用客话。泰和县桥头、碧溪、老营盘、上圯、中龙等乡客籍人口约3万。永丰县潭头、龙冈、君埠等乡集居客家人,加上散居的,占全县人口的8~18%。永新县曲江、坳南乡客籍人口约2千。此外,吉安市郊、安福、莲花等县均散居有客家后裔。总之,吉安府几乎无一县无客家移民。这种情况不仅改变了赣方言的地理分布,而且势必引起赣方言和客方言的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一些共同特点。笔者调查的吉安县横江镇钱塘村居民使用的是赣方言,但其中不少词汇同于客方言而异于其他地区的赣方言,这种现象正是长期相互影响造成的。
------------------------------------------------------------
吉安文姓家族是赣语区(土著)大家族。
[ 本帖最后由 情系珠江 于 2006-8-14 13:4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