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54|回复: 19

塌陷还是崛起——论打造赣粤闽边客家经济圈的可行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2 22: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塌陷还是崛起
     ——论打造赣粤闽边客家经济圈的可行性

作者:冷剑波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硕士生

【摘要】赣粤闽边地区是现代客家人的聚居地,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客家地区经济却长期落后于其他地区。只有经济的强大才能真正实现客家的崛起。加强客家地区的协作,共同打造客家经济圈是实现客家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不错选择。
【关键词】赣南  闽西  粤东北  客家  经济圈


赣南、粤东北、闽西是客家人的聚居地。随着全球客家研究热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众多矢志于挖掘、弘扬客家文化精神的研究者奔走于三地间,客家研究机构纷纷建立,学术会议频繁召开,专门著述层出不穷,客家研究日益系统化、全面化。然而,文化的繁荣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繁荣。在当前客家研究热火朝天进行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正视作为客家大本营的赣粤闽边地区,依然相对贫困落后的沉痛事实!赣粤闽边与东南沿海乃至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赣粤闽边的崇山峻岭间面临着塌陷的危机,客家人现状并不乐观。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已具有了生产力的含义。具有生产力内涵的文化不仅需要用其独特的精神理念为社会发展服务,更需要用其所具有的市场价值、商业价值和旅游价值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单纯的文化和血统就可以维系客家的统一与发展,没有经济上的紧密依存和高度繁荣,客家是难以真正崛起的。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某一族群的兴衰无不与其经济实力的强弱息息相关。那么出路在哪呢?暨南大学的曹云华教授在《二十一世纪粤东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文中提到了“建立闽粤赣客家地区经济合作区”的构想。笔者认为,以客家精神文化为纽带,整合赣南、粤东北、闽西三地优势,集聚海内外全体客家人力量,共同打造赣粤闽边客家经济圈不失为一个好的突破口。下面我将对这一拙见的可行性做一简要分析。

一、国内外形势
为应对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纷纷成立或加入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划分区域经济圈成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普遍模式。区域经济圈的成立有利于整合区域内资源,加强分工协作,避免无序竞争,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应对区域内外激烈竞争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增长极,各区域通过加强区域内的分工协作,形成了整体优势,发展势头良好。可以预见,今后的经济竞争将以区域经济竞争为主。欠发达地区的共同点之一就是经济诸要素没有形成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与市场相接轨的有机结合,而处于各自游离的状态,一旦按照经济规律和资源进行布局整合,经济发展潜力就会冲破樊笼,产生飞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划分区域经济,以区域带动整体的战略。如最早提出的率先实现东部崛起战略;前些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整个西部划分为一个经济区域;近年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广东省牵头提出的“泛珠三角”战略构想;由香港霍英东先生赞助推动的“红三角”等等。赣粤闽边作为一个在地缘上紧密相连的区域实际游离于各经济区域之间,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经济依托,就像没妈的孩子没人管。在这种情况下,赣粤闽边只有自力更生,自创一片天地,才能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广阔舞台上有所斩获,迎头追上。

二、打造赣粤闽边客家经济圈的有形力量
赣南、粤东北、闽西三地山相连,水相通。赣州、梅州、龙岩作为三地的中心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三地同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相近。但三地在交通、区位、资源等方面却有着许多可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优势,如果加以有效整合,势必可产生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效果。
1、便捷的交通
赣粤闽边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历史上长期交通不便,几乎与外界隔绝,成为华夏著名的蛮荒之地,而赣南、粤东北、闽西三地虽近在咫尺却由于大山的阻隔也是鲜有往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交通建设,赣粤闽边地区的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得这一地区不再是闭塞的代名词,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正逐步形成。京九大动脉纵贯赣粤全境,沟通了赣南和粤东北;赣龙铁路的通车连通了赣南和闽西,它自京九铁路赣州江口站出岔点引出,经于都、瑞金进入闽西长汀、连城、上杭、新罗区,与已开通的梅坎铁路接轨;梅坎铁路西起粤东广梅汕铁路梅州站,东至闽西的坎市,途径广东的梅州、梅县、大埔和福建的永定、龙岩。这样三条铁路把三地连接了起来,使得赣州到梅州只需5个半小时,赣州到龙岩只需6个半小时,梅州到龙岩只需3个小时。再加上赣粤高速,赣龙高速以及规划中的龙梅高速,高速公路也即将把三地连接起来。另外还有在三地过境的105、206、205、323、319国道以及规划中的龙厦铁路、东营至香港高速、大庆至广州高速,赣韶高速。此外赣州和梅州的民航能直飞国内许多大城市。这一切使得三地间、三地与外界的交通日益便捷,极有利于三地开展大规模的经济来往,为这一地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2、优良的区位
赣粤闽边地区紧挨我国第一经济强省——广东。广东经济总量历年占全国比重高达10%—20%,其中七成以上又集中在珠三角,但珠三角现在面临发展空间不足,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有限的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必须要向纵深发展,以拓展空间。为此,近两年经济学家提出了“泛珠三角”概念,把大珠三角扩展为大华南经济协作区,把周边省份整合为大珠三角的腹地。在地缘上,赣粤闽边是咫尺相邻的珠三角经济圈的第一辐射圈,两者便利的交通已经或正在形成,赣粤闽边应消除分属三省分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加强合作,利用共同的区位优势,抓住机遇,尽快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
另外,赣粤闽边还紧邻我国经济的另一活跃增长区——厦泉漳闽南三角区。赣粤闽边完全可以利用优良的区位,拧成一个拳头,作为一个整体,借助珠三角和闽三角的经贸平台,建成华南产业剃度转移、能源供应、有色金属、劳务输出、鲜活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基地,进而成为粤港澳、厦泉漳、沪宁杭乃至东南亚、日韩台地区产业、经贸、生态和旅游的后花园。
3、丰富的资源
赣粤闽边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禀赋优良。
(1)、自然资源  赣粤闽边地区森林覆盖率很高,是全国重要的林区。以有色金属为主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赣州现以探明的固体矿产种类达64种,其中黑钨储量全国第一,稀土储量全国第二,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誉;梅州地下资源丰富,矿藏点多面广,开发前景广阔,以探明的有煤、铁、铜、锰、锌等48种,其中煤储量占广东省第二位,梅县的铜、蕉岭的石灰石、大埔的瓷土、平远的铁以其储量丰富品位高而颇负盛名;闽西素有“金山银水”的美称,山上满目苍翠、地下遍布矿藏,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达60多种,其中煤、铁、锰、铜等居福建省之冠,龙岩每年产煤量超过全省一半,新罗区马坑磁铁矿是华东最大的铁矿床,上杭紫金山铜矿是全国罕见的超大型铜矿。丰富的自然资源极有利于赣粤闽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三地完全可以加强采矿冶炼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华南的能源供应基地和全国的有色冶炼基地。
(2)、人力资源  赣州下辖19个县市区,人口接近900万;梅州下辖6县1区,人口接近500万;龙岩下辖7个县市区,人口接近300万,三地人口总数接近2000万。由于这一地区相对落后,因此劳动力大量剩余,劳动力价值低廉,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地可以加强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大力培植民营企业,承接珠三角和闽三角的产业转移。另外由于客家人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因此这一地区教育较发达,已培养了大批各方面人才,是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
(3)、旅游资源  如果说打造赣粤闽边客家经济圈是促进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那么利用这一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则可成为突破口中的突破点了。赣粤闽边有着丰富的自然景光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客家旅游资源,这些资源有很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便于整体开发。赣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风光旖旎的翠微峰、陡水湖,有风景如画的阳岭天然公园、九连山自然保护区、99座并峰的武当山,有与香港一脉相连的东江源头三百山,有巍然高耸的八境台和郁孤台,有岩深谷幽的通天岩、岭南雄关梅关,有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墙,有以“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等等。梅州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文化之乡”,有千年古刹灵光寺、阴那山五指峰、松口元魁塔、神光山、大埔丰溪自然保护区、平远南台山,五指石、丰顺温泉,黄遵宪、邱逢甲、叶剑英故居等。闽西有历史悠久的永定土楼,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连城冠豸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田会议旧址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汀州等等。
赣粤闽边虽有着灿若星辰的自然、人文景光,然而最具旅游吸引点的应该是这一地区作为客家大本营的客家文化。近来,一股“客家文化寻根游”正悄然升温。赣州被誉为“客家摇篮”,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闽西汀州被誉为“客家首府”。赣粤闽边发展旅游业完全可利用这一优势,加强联合,大打客家牌。有关客家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开发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客家建筑,赣南的关西围屋、燕翼围屋;梅州的围龙屋;闽西的永定土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号称世界奇迹,这些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客家特色建筑。客家习俗方面,赣南有上犹营前的九狮拜象、宁都洛口的竹篙火龙节;闽西的“游大龙”素有“连城大龙甲天下之称”、“走古事”被誉为“山区的狂欢节”,这些活动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此外三地的婚丧礼仪由于保留了中原古风,也颇具特色。客家曲艺方面,赣南采茶戏远近闻名,另外还有东河戏、南北词、道情等;闽西汉剧素有“南国牡丹”之称,提线木偶也很著名,曾出访东欧。雕刻工艺美术方面,剪纸、纸扎、刺绣在赣南很流行,以通天岩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艺术是赣南古代客家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客家饮食方面,赣南的酿豆腐、“四星望月”、米果、擂茶、鱼丝、米酒、红薯干;梅州的梅菜扣肉、盐局鸡、萝卜圆等在海内外客家人中都很风行。赣粤闽边完全可以整合这些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客家为品牌,推出一系列旅游线路,吸引国内外游客,目前三地这方面已有一些合作,但仍需加大力度。

三、打造赣粤闽边客家经济圈的无形力量
精神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它能起到有形的物资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经过客家学界的长期悉心研究,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已被逐渐挖掘发扬,吸引了世人的瞩目,焕发出无穷的迷人魅力,客家人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升,共同的心理认同和血缘情节使海内外客家人在情感上越来越趋向团结,他们从内心深处渴望成为一个紧密整体并壮大自身,这为赣粤闽边这一客家人的大本营在各方面开展联合协作、共同发展经济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强大精神动力。
客家人是古代赣粤闽边地区的古畲瑶百越族人,吸收因战乱南迁而来的中原汉人所带来的先进汉文化,经过长时间的融合而逐步形成的一个民系,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文化以中原古汉文化为根基,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客家文化只所以独具特色,令人瞩目,主要原因之一是就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中原文化的传统。又因为客家文化融合了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且由于受当地自然条件的深刻影响,因而又形成了它多方面的特质。现选取其核心略做介绍。
1、        开拓进取,团结互助
客家人生活的赣粤闽边地区前已说过是华夏著名的蛮荒之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高山险谷,野兽出没,瘴气弥漫,与大自然的长期抗争形成了客家人顽强不屈、开拓进取的精神。许多人迈开步子,跨出家门,其中一些甚至漂洋过海,来到异域他乡,克服千难万阻,开拓出一番事业。香港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田氏集团主席董事长田家炳,新加坡曾兄弟旅游集团主席曾良材,印尼华族领袖吴能彬等等就是他们的突出代表。另外客家人十分重视团结,从客家建筑的典型——围屋就可见一斑。围屋是客家人为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抵抗外来侵略而建起的固若金汤的庞大建筑。这些围屋一般设有炮台,楼内连通,可以相互呼应;围内有水井和多出消防注水口可防火灾;为了防饥谨,围内还设有多处粮仓,且有些墙壁即用糯米和其他粗粮混凝而成,遇饥荒围困可直接取食。围内主体建筑采用厅堂式结构,连成全封闭式的方形或圆形围屋,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共同居住于一屋,和睦共处,相安无事,充分体现了客家人重视团结的精神特质。勇于开拓、重视团结的客家人,面对自己家乡贫困落后的现实,不会选择沉默,他们渴望团结一心,发展经济,改变家乡面貌,建立客家经济圈必然能获得客家人的普遍欢迎和热烈支持。
2、        崇宗敬祖,追根溯源
赣粤闽边地区特别是乡村,虽然经济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但修建祠堂绝不含糊。走到哪都可见到一座座古朴威严、香火鼎盛的祠堂,几乎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祠堂是客家人用来祭拜祖先,举办宗族活动的主要场所。客家人还十分重视谱牒的修纂,通过编修族谱,可以理清世系渊源和支房脉络的发展。现在,大量的海外客家人不断回乡拜谒,他们总免不了要去看看祠堂、翻翻族谱,这些都体现了客家人崇宗敬祖、追根溯源的精神。
据估计,全世界8千万客家人中有一半居于还外,崇宗敬祖、追根溯源的海外客家人支持家乡建设历来是不遗余力的。印度尼西亚客属联谊总会总主席叶联礼说,中国的振兴,让全世界客家人更加向往祖国大陆,这种情感‘移民’背后,带来的是巨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移民’,这为大陆客家人聚居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去年参加成都“世客会”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世界客属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陈子钦说,全世界有8000多万客家人,其中一半分布在港澳台及海外地区,又多居住于经济活跃的环太平洋经济圈,如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等地,形成了一个经济潜力巨大的客家商团。 “这些海外客家人与生活在赣南、闽西、粤北、川东北的大陆客家人相比,在经济上形成了巨大反差。”“而客家人十分注重宗族亲缘,有浓重的乡族情结,这使得他们在寻根问祖的过程中,有意地反哺祖地和乡亲,支持大陆客家人聚居区的经济发展,并把他们的优势介绍到海外,形成了一种文化搭台、经济互补的关系”。梅州作为大陆第一个举办“世客会”的城市,在世界客家乡亲的支持下,短短几年间,即由一个GDP不过几十亿的经济小市,一跃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03年获得外商投资146亿元,其中超过半数为客家人的投资,GDP已达220多亿元。 赣州,在举办第19届“世客会”的第二年,即得到海内外客家人的75个合作项目,签约资金高达21亿元之多,城市建设也“一步跨十年”。这次“世客会”举办地四川,收到了海外客家团体和个人捐赠250万元以及约45亿元的投资计划。这些投资涉及生物制药、机械制造、旅游开发等各个领域,世界客属总商会还与成都市合作,计划兴建一个投资达2亿美元的西部“世界客属华商新城”。因此,打造赣粤闽边客家经济圈必然在海外客家人中激起强烈反响,心怀祖国、情寄家乡的他们必定会大力支持。

总之,客家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客家经济的发展,而为了更好的弘扬客家文化必须大力发展客家经济,打造赣粤闽边客家经济圈是发展客家地区经济的突破口。打造赣粤闽边客家经济圈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已具备,有很强的可行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22: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各位达人批评指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2 22: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论文,值得社区长期保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2 23: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革開放這些年來,對環境的破壞怵目驚心。有專家說,經濟發展最寶貴的是生態資源,這是從一些地區付出的慘痛代價分析到的。不久前襲擊北京的沙塵暴從那裏來,在這張衛星地圖可以看到。看看全國荒漠化的程度,再看看還能有一大片森林覆蓋的,除了邊境無人區,就是赣粤闽边客家大本營了,這裏生活著以千萬計的客家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3 00: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只爱胖精妹 at 2006-4-22 22:15
客家人是古代赣粤闽边地区的古畲瑶百越族人,吸收因战乱南迁而来的中原汉人所带来的先进汉文化,经过长时间的融合而逐步形成的一个民系,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主次顺序要搞清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3 09: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只爱胖精妹 at 2006-4-22 22:15
客家人是古代赣粤闽边地区的古畲瑶百越族人,吸收因战乱南迁而来的中原汉人所带来的先进汉文化,经过长时间的融合而逐步形成的一个民系,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这个看法是房学嘉先生的,请楼主不妨阐释一下。

文化是汉族,应该没问题,血统距离汉族远么?复旦大学有生命学院个科学调查,客家的汉族血统占了80%多,如上观点如何解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3 09: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赣粤闽边地区在史前时期即有古人居住,这从考古资料已得知。历史上任何时期赣粤闽边地区从来都是本地人占多数,外来的中原汉人只是少数,所以在血统上应该是本地人同化汉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3 10: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yanxiuhong at 2006-4-23 09:06
这个看法是房学嘉先生的,请楼主不妨阐释一下。

文化是汉族,应该没问题,血统距离汉族远么?复旦大学有生命学院个科学调查,客家的汉族血统占了80%多,如上观点如何解释?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杜若甫教授,用现代遗传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包括分子遗传学手段),采用多种指标,检测了我国多种人群体大量个体,分组中包括了北方汉人、北方各个少数民族、南方汉人、南方各个少数民族(南方汉人中包含了客家人群体和其他群体),大量数据通过微机处理,测定出了各组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相对来说,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及南方少数民族之间,和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汉人及南方少数民族的遗传距离较大;而北方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及北方各少数民族之间,和南方汉人与南方少数民族以及南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遗传距离越小意味着血缘关系越近。这一情况表明南北汉人相对地成了远缘,而北方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南方汉人与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相对地成了近缘。

   这就表明了客家人是汉族和当地南方少数族融合的结果,至于现代的客家人汉族血统占了80%多,这一比例应该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这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想象,随着赣粤闽边地区对外交往的日渐加强,以及汉族在文化经济上的明显优势,客家与汉族的通婚日渐增加,汉族血统逐渐占据优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3 10: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来人口文化(政治组织,社会组织,生产力,战斗力)上占优势,家族人口发展迅速,而本地土著距离中原文化有距离,人口增长不如后来者-------这点也是要考虑的。

本土民族善于搬迁,外来威胁来到的时候,往往迁徙,比如畲族。

史前时期的人,跟现代的人,不一定有必然联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3 11: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Posted by yanxiuhong at 2006-4-23 10:28
外来人口文化(政治组织,社会组织,生产力,战斗力)上占优势,家族人口发展迅速,而本地土著距离中原文化有距离,人口增长不如后来者-------这点也是要考虑的。

这一点同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3 17: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涯一直搞唔懂个系郑州举办个第18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投资达27.2亿美元( http://www.silkroad.org.cn/news/newsdetail.asp?code=v2003102805 ),而在客家地区举办个历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远远细于哩个数,特别系投资客家文化事业个客商十分少,看来客家地区个投资环境还系爱继续改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3 18: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假设北方汉人为A,南方汉人为B,南方少数民族为C。
B与A之比较,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分离、分隔,虽同属一个民族(汉),但血缘关系很自然就拉大了(这好比一个同宗而不同支系的姓氏,越往后,其血缘越远,10代以外与6代以内之比较,血缘就远得多)。
C与B则是不同民族关系,但由于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上的相互接触,于上,血缘与文化上,C与B拉近距离。
但是要考虑到,不能因为A与B之间差距大,就反过来认为B是受C的影响。为何不考虑是C受B的影响呢?

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内容很好,但就这个汉族同化少数民族,还是少数民族同化汉族的观点上,我却不认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3 19: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hd136302 at 2006-4-23 18:35
假设北方汉人为A,南方汉人为B,南方少数民族为C。
B与A之比较,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分离、分隔,虽同属一个民族(汉),但血缘关系很自然就拉大了(这好比一个同宗而不同支系的姓氏,越往后,其血缘越远,10代以外与6代以内之比较,血缘就远得多)。
C与B则是不同民族关系,但由于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上的相互接触,于上,血缘与文化上,C与B拉近距离。
但是要考虑到,不能因为A与B之间差距大,就反过来认为B是受C的影响。为何不考虑是C受B的影响呢?
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内容很好,但就这个汉族同化少数民族,还是少数民族同化汉族的观点上,我却不认同。

你讲的有点奇怪。

居然A与B是同一民族,C是异族,那么A与B之间差异的拉大,不是受到C的影响,难道是因为A/B的基因变异而成的(在不考虑A有受到异族影响的前提下)?
而且C当然也受到B的影响,根本不用什么反问的语气。

汉族,历史上本来就是一个融合的民族,直到近代,汉族才形成一个稳定的民族。东夷,西狄,北胡,吴越,楚人,百越,突厥,契丹,通古斯等等均为汉族之来源,真正的纯正中国人,早已没有了。

所以用简单的A民族,B民族,C民族来划分古代的族群,欠缺严谨。民族,是很近的事物。如果古代也有民族关系,那么,有很多人不是已经亡国灭族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3 20: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坳背醒龙 at 2006-4-23 19:06
所以用简单的A民族,B民族,C民族来划分古代的族群,欠缺严谨。民族,是很近的事物。如果古代也有民族关系,那么,有很多人不是已经亡国灭族啦?

注意,是A、B、C三个群体概念,不是民族概念。A、B是汉族不同地域的分支,C是少数民族。

Posted by 坳背醒龙 at 2006-4-23 19:06
难道是因为A/B的基因变异而成的(在不考虑A有受到异族影响的前提下)?

自然考虑在内,只是前帖没说出来。

Posted by 坳背醒龙 at 2006-4-23 19:06
而且C当然也受到B的影响,根本不用什么反问的语气。

这里说的“影响”,是指主次关系方面的,我承认我文字表达能力不强,请别钻这个牛角尖。

[ Last edited by hd136302 on 2006-4-23 at 20:0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3 20: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hd136302 at 2006-4-23 20:04
注意,是A、B、C三个群体概念,不是民族概念。A、B是汉族不同地域的分支,C是少数民族。
自然考虑在内,只是前帖没说出来。
这里说的“影响”,是指主次关系方面的,我承认我文字表达能力不强,请别钻这 ...

A,B,C这三个群体没有互动?

“为何不考虑C受B影响?“又是什么意思?

是C受到B的影响变成B,还是C受到B的影响成为变质的B呢?不明白~~~

而且这种主次关系是指文化方面还是血缘方面的?文化强,不一定血缘强;血缘强不一定文化强。把古代北方的迁移相当然以为是殖民者的迁移,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在没有天花这种外力,又没有火枪的年代,蛮人的战斗力不逊于文明人,甚至在局部还有优势。那个时代,想征服蛮人,文明人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文化的征服,而非通过武力。就是在秦始皇时代一统河山的时代,大多数地方还是象征性的征服罢啦。

汉武帝征服闽越人的方法是举族北迁,防止这些人留下来又作乱,”客家人“没有国家武器吧?应该采取的是文化渗透的方式。

中国北方的历史比较明了,南方的历史就较含糊,是否当时南方的汉人当殖民者的时候都不喜欢写征服的历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8 22: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