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3-3 13: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0—232,河源建成泛珠战略大通途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6-1-2 记者 张伟燕
以粤赣高速公路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络,拉近了河源与广东其他城市和邻省的时空距离,河源这座山区城市开始融入珠三角经济生活圈。本报记者 邹建新 摄
编者按:日前,我市隆重举办“后发河源”2005经贸系列活动,对全市2005年完成“三个100亿”进行汇总,并大力推介河源良好投资环境。是日,河源收获多份“厚礼”:完成“三个100亿”项目774个,投资总额545.22亿元;粤赣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农夫山泉万绿湖基地建成并试产成功;“世界500强”企业萨基姆牵手丰达进入河源……这些亮点,展示了河源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优越的交通条件及如日中天的工业发展势头。从今日起,本报特别报道部将陆续解析我市2005经贸盛会所展示的亮点,作为对河源2005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一次盘点。
---------------------------------------------------------------
■随着全程136.103公里的粤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我市拥有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32公里,成为全省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最多的地级市。
■全新的高速公路网络,不仅提升了河源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而且使受交通瓶颈制约的山区市一跃成为高速公路发达的交通枢纽城市。
■市委书记梁伟发说,“路通财通,小路小富,高速公路快富”,如何抓住粤赣高速公路开通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借路突围”,是河源当前面对的重要问题
---------------------------------------------------------------
今天是2006年新年的第二天,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是中国传统的旧历年春节了。春节到了,离春天也不远了。
2005年12月28日,一场“报春雨”洒在河源久旱的大地上,也同时滋润了330多万河源人的心田。
随着全程136.103公里的粤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广东交通建设史书写了新的辉煌:不仅胜利完成了2005年年底打通出江西省的大通道,而且为泛珠三角经济区构筑了战略通衢。
至此,我市以建设高速公路为龙头,打造市、县“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基本实现。以粤赣高速公路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络,拉近了河源与广东其他城市和邻省的时空距离,为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合作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河源这座山区城市开始融入珠三角经济生活圈。
3年,从0到232
2003年以前,河源高速公路建设还是一片空白。
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把高速公路作为政府十项重点工程的第一项,并提出了确保2003年年底前完成全省中心城市通山区高速公路建设、2004年实现全省地级市通高速公路、2005年打通出省高速公路通道的战略目标。
对于长期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河源人民,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无疑让山区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高速公路的梦想马上就要变为现实。
从2003年开始,高速公路建设在河源开始捷报频传。
2003年12月20日,全长81公里的惠河高速公路二期建成通车,结束了河源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05年6月30日,全长46.736公里的河龙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2005年10月30日,路线全长为118.41公里的梅河高速公路通车;2005年12月28日,全长136.1公里的粤赣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到“十五”期末,也就是2005年年底,我市拥有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32公里,实现了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最多的地级市。
与此同时,我市正在全力配合做好广河高速公路前期项目实施工作,积极协助省有关部门争取汕昆、揭茂高速公路尽早立项;广河高速公路也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全新的高速公路网络,不仅提升了河源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而且使河源从过去的受交通瓶颈制约的山区市一跃成为高速公路发达的交通枢纽城市。
粤赣高速,希望之路
位于粤东北的河源市,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1.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连绵的群山高耸着,清澈的江河蜿蜒着。居住在这里的330多万山区人民,日日企盼着早日缩短与珠江三角洲的时空距离,实现脱贫奔康。但是,大山,这些望不见尽头的山峦,成了阻挡他们跟上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步伐的天然屏障。
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为了加快“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建设“和谐广东”,粤赣高速公路项目必须在2005年年底建成通车。
而说起建设粤赣高速公路,岂是一个“难”字所能概括。
粤赣高速公路全线穿行于南岭复杂构造带、河源华夏断裂带以及闽粤赣隆起区,属于典型的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高挖深填多、高边坡多、隧道多、桥梁多且桥隧相连,坡长路陡,险障叠出,工程难度大,而实际工期还不到2年。
面对如此艰巨的建设任务,粤赣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清醒无畏,迎难而上,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在全线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粤赣高速公路建设经历了时间仓促的施工图设计,经历了工程招标的反复,经历了钢筋、水泥价格的暴涨,经历了开工伊始即遭遇雨季的困境,经历了2005年河源市百年一遇洪灾的考验……面对诸多困难,他们最终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确保了公路按省委省政府要求在2005年年底建成通车。
粤赣高速公路是粤赣两省的运输大通道,也是新世纪以来我省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对这条高速公路,河源人民寄托了太多的希望。它是河源的发展之路、致富之路、希望之路。两年前,粤赣高速公路河源段破土动工,一曲脍炙人口的旋律开始在建设工地上回荡,河源党政军民用汗水、爱心与粤赣建设者们共同谱写了一曲高亢嘹亮的建设之歌。
上月28日,粤赣、渝湛和西部沿海珠海段等3条高速公路同时建成通车,并在河源市(主会场)、湛江市和珠海市同时举行隆重的通车庆典仪式。至此,我省规划建设的15条出省公路全部建成,广东连接泛珠三角区域的高速通道全面打通。
粤赣高速公路上陵至埔前段是国家重点公路——(内蒙古)阿(荣旗)深(圳)公路粤境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北连江西境内的粤赣高速公路,南接河惠高速公路,东连河龙高速公路,全部位于河源市境内,路线跨越和平县、连平县、东源县和源城区等四县(区),北起粤赣交界的和平县上陵镇,与江西省的赣粤高速公路连接,经河源市的阳明镇、合水镇、绣缎镇、大湖镇、忠信镇、黄沙镇、灯塔镇、仙塘镇、源城区,止于埔前镇,全长135.7公里,总投资约46.66亿元。
粤赣高速公路广东段全部位于河源市境内,对这条穿越河源境内的出省高速公路,河源人民倾注了如血般浓厚的深情,它在河源的崇山峻岭间延伸着,载着河源人民的希望高速飞奔。
“黄金大道”
为河源带来“3个100亿”
粤赣高速公路将往日交通不便的河源的几个山区县连上了泛珠战略大通途,被河源人民称为“黄金大道”。
粤赣高速公路的开通,大大拉近了粤、赣两省以及河源与珠三角的时空距离,不仅促进了河源矿产、农产品等资源加快流通及运输效率的提高,更带动了河源工业的建设和发展。
粤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当日,我市举行了“后发河源”2005经贸系列活动。粤赣高速公路为河源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很多在珠三角置业的投资商因此将产业转移至河源。据悉,粤赣高速公路的开通为河源带来了3个100亿工程,即项目签约100亿元、项目开工建设100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00亿元。市有关部门预计,粤赣高速公路开通后,将使全市农民收入提高三成,河源明年的财政收入将比2002年翻两番。
其实,我市早在粤赣高速公路动工之时,就发动各县镇充分利用高速公路修通的机会,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广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打造“后发河源”的目的。去年以来,我市各县区积极依托粤赣高速公路兴办工业园区,并纷纷到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举行招商活动,他们打出最吸引人的招商标语就是“粤赣高速将通过我们县,到我们那里投资很便利”。
时至今日,我市各县区均在粤赣高速公路沿线各出口附近兴办了工业园区。上月28日,东源、源城、紫金等县区分别在“后发河源”2005经贸系列活动分会场举行了“项目签约100亿、开工建设100亿、竣工投产100亿”庆典活动,推介投资环境。
粤赣高速公路,已经成为河源市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目前,各县区闻“路”而动,积极谋划高速公路经济带,准备抓住粤赣高速公路开通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借路突围”。
境内拥有粤赣高速公路长达46公里的和平县,是粤赣高速开通后得益最大的县。没通高速公路之前,和平里离珠三角最远,交通极为不便,工业基础薄弱,吸引外来投资者十分困难,是河源最为贫困的一个县。当粤赣高速公路要修通到家门口的消息传来后,和平全县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和平人民早就翘首等待粤赣高速公路通车的这一天到来了。
紧靠江西的和平县,地处粤赣交界的九连山区,过去,“背负”着层层峦峦的山脉,和平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地热(温泉)资源等,可无奈山高路远,阻挡了许多仰慕者的脚步。自从粤赣高速公路开通后,通过这条高速通道,和平到河源只需要一个小时,到珠三角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外商来和平开展商务活动当天就可以返回香港和澳门,曾经阻碍和平招商引资的最大难题——交通瓶颈已经迎刃而解。粤赣高速公路使和平投资环境的优势大大得以提升。去年,该县顺势出台了鼓励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了许多外商前来考察。而当地的工商业、房地产业、饮食服务业和开发性农业等更是蓄势待发。
与和平县毗邻的连平县,在粤赣高速公路建设初期,许多精明的外商早已奔着“高速”来到连平。该县忠信镇是粤东北地区的重镇,被誉为河源第一镇。高速公路建设的消息传出后,忠信镇内的一个工业区一下子就吸引了多家玩具厂、塑料厂、高尔夫球制品厂落户,这里的招商引资工作比以前开展起来容易多了。马来西亚的一个经贸招商团到连平考察时,对粤赣高速公路沿途经过连平的位置询问得特别仔细,他们对当地政府表示,他们看中的就是粤赣高速公路开通后连平至深圳便捷的交通。
目前,我市境内拥有惠河、河龙、梅河、粤赣等4条高速公路,而且这四条高速公路都相接,共同打通河源至梅州、赣、闽、珠三角、港澳地区的经脉。完善的交通设施使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而沿高速公路带的市、县、镇、村,都把自身的建设规划、产业布局与之相衔接,兴起了又一轮投资热潮,出现了各类专业的工业生产基地,高速公路经济走廊正逐步形成。
道路通了,经济发展快了。如今,伴随着高速公路网络建设速度的加快,河源经济也在快速增长。在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各地经济运行排行榜上,河源在连续两年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夺得“双冠”——生产总值增速、财政收入增速位居广东21个地级市之首。这正如市委书记梁伟发所说:“路通财通,小路小富,高速公路快富”,粤赣高速公路、河梅高速公路、河龙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等黄金大道已成为河源最有效的脱贫路、最直接的开放路,最快速的发展路,它们是河源人民的希望之路,必将促进河源矿产资源和温泉资源的开发,促进河源迎接泛珠三角产业转移;必将加快河源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促进河源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借路突围,河源如何实现新崛起
区域合作,交通先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现代市场发展的四大要素中,有两大要素都要依赖交通——没有交通先行,“泛珠三角”合作便成了一句空话,更谈不上经济深度融合、企业异地设厂了。以交通换时空,交通网络化、一体化,这是维系“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必要条件。在经济日益频繁的交流中,河源曾因为地理上的天然屏障造成交通道路不畅通、经济发展落后,打通交通梗塞,编织快捷交通网的呼声一直都很高涨。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当去年底广东21个地级市全部通高速公路的目标成为现实后,今年,广东又建成与江西、广西连接的两条出省通道。到2005年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100公里,基本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连接港澳,以沿海为扇形面向山区和内陆省份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一条条出省高速公路,让广东21个地级市携手迈进了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曾经错失发展良机的河源又看到了新的机遇,如何实现新的崛起,河源人在思考着、实践着。
“借路突围”破壁垒
2005年底,粤赣高速公路全程通车,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出省高速通道之一,粤赣高速公路就在粤东北的这片崇山峻岭间延伸。如今,北连江西境内的粤赣高速公路,南接广东境内的河惠高速公路,以及河龙高速公路,全部位于河源市境内,全长135.7公里。
粤赣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拉近了河源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的距离。区位优势的进一步凸现,使河源成为承接泛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首要基地和投资热土。“世界500强”中的两家企业在高速公路通车前后,首次搭上快车选择落户河源。粤赣高速公路已经成为河源各地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各级政府积极谋划高速公路经济带,准备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借路突围”。
车出河源市区,沿粤赣高速公路循北而行,途经源城区、东源县、连平县、和平县等,全新的“高速公路经济带”乍现,使河源的工业“借路突围”赢得第一招。
2005年岁末盘点,河源喜传佳讯,774个项目,545.22亿元投资总额,“三个100亿”成绩令人振奋。迎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积极引进项目落户,河源在“借路引资突围”之外,力求在工业园区建设、品牌创建、技术创新、外向新突破等方面全面走上“突围”之路。179个项目落户市高新区,丰达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萨基姆公司合作投资,以及农夫山泉“河源造”等一批品牌的打响,都为河源工业的全面“突围”开了个好头。
“快慢有道”求和谐
随着区位优势的凸现和资源的相对丰富,山清水秀的河源,自然受到了一大批亟待扩张的企业的青睐。面对纷至沓来的投资企业,河源人多了几分冷静,把紧选择关,将一批批有污染的企业拒之门外。
河源在寻求“工业突围”中并没有盲目求进,而是更加注重环保,追求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宁可把速度放慢一点,也不要引进有污染的项目”,市委书记梁伟发的这句话道出了河源加快工业项目“快慢有道”的发展观。
河源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72%,碧水青山,蓝天白云,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拥有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森林,被誉为珠三角“后花园”的河源,是广东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梁伟发在回答河源如何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问题时,归纳了三大做法:一是指导思想非常明确。“河源不发展是死路一条,发展破坏了环境,更是死路一条,河源的工业化,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第二,严把项目关。近几年,河源卡住了110多个想来河源投资、但有明显污染的项目,意向投资额数百亿元;由于把关严,2000年以来河源引进的工业项目中96%以上均为低污染或无污染项目。第三,从严抓环保执法。2005年,全市共有36家企业因环保不过关而受到行政处罚。
到目前为止,新丰江、枫树坝两大水库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市区大气质量稳定在国家大气标准一级水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8%,河源基本做到了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二者兼得。 河源在挖金山银山的同时,不仅没有破坏绿水青山,而且还通过保护好绿水青山挖到了更多的金山银山。
因为万绿湖,农夫山泉投资10亿元在河源建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饮用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液晶显示器生产商“精电电子”到河源投资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河源水质非常有利于生产高质量的液晶显示器。目前,像农夫山泉、“精电电子”这样冲着河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前来投资的企业日益增多。
“强健筋骨”快发展
迈进“十一五”,发展交通仍是第一要务。我省还将继续加快出省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大与周边省区间的相互合作和进行优势互补。这对于河源来说,是机遇,是挑战,更是压力。
作为与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紧紧相连的唯一省份——江西,同样是青山绿水,景色宜人,被誉为中国“最绿的省”之一。作为“长珠闽”的共同腹地,江西的低成本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日益凸显。2003年,江西提出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2005年,江西又提出了“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战略。江西崛起的思路,一次比一次清晰,一次比一次深化。
为实现“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交通承载着把江西拉出去、把世界拉进来的使命。为此,加快出省高速主通道建设,成为江西首要的交通建设战略任务。当地曾流传“江西一大怪,修路先修家门外”这样的一句玩笑话,也因此才有了粤赣高速公路北面的江西省赣粤高速公路已于2004年底建成通车的事实,并且使得粤赣高速公路建设提前加速,从原“十一五”规划跃进“十五”中,提前在2005年底建成通车和北面的江西省赣粤高速公路对接。
面对种种形势,和江西相邻的河源,唯有强健筋骨,才能预防因为粤赣高速公路的开通而被边缘化。
因此,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河源在抢抓机遇,抢项目、搞建设、谋发展的同时,必须全力以赴完善我市路网结构,进一步提高路网功能,增强自身的接纳能力。
据悉,“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加快环市(各县区)、环江(东江、新丰江)、环城(市区)、环湖(万绿湖)“四环”公路建设。力争至“十一五”末,全市通车里程达到9600公里,公路密度60.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及京九、广梅汕铁路为骨架,水路运输为补充的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
同时,我市仍将以建设高速公路为龙头,加快国、省、县道改造,打造市、县“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全力配合做好广河高速公路前期项目的立项工作,积极协助省有关部门争取汕昆、揭茂高速公路尽早立项。
这些举措,表明我市已经在提高路网功能,进一步完善交通条件,增强引资竞争力方面迈出了更快的步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