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1-28 22: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
冠豸山原名东田石,又名莲花峰,后来为什么改称冠豸山呢?人们说,因其前山滴珠岩形似古代御使戴的獬豸冠,经元代署理县尹马周卿标题而得名。其实,马周卿的标题只是近因,却不是最初的原因。说滴珠岩形似獬豸冠,也很勉强,不过是文人的附会。从地名演变的规律来看,多数地名都有一个由俗变雅的过程,而且多半是先有民间俚俗的名称,后经文人的润色点染而高雅起来,但“雅”的结果是把该地名的本来意义掩盖或扭曲了。“鬼门关”演为“贵门关”,“劈柴胡同”演为“辟才胡同”,这类事例人们见得多了。冠豸山的情况也不可能例外,它的原名应是“官寨山”,马周卿嫌“官寨”不雅,才想出一个谐音的雅名“冠豸”,并摩崖刻石,影响久远,最终使山定名为冠豸山。
“官寨”的含义,是官兵建立的营寨。连城县古代曾是蛮獠渊薮,历朝历代兵燹不断,邑人每遇祸患,辄上冠豸山结寨自保,至今山上犹有“冠豸山寨”、“石门湖寨”、“竹安寨”、“旗石寨”等寨名。由于捍御寇敌的需要,连城人养成了尚武的民风,“气习劲毅而狷介”,“君子质直好义而恬于进取,小人愿悫少文而安于勤劳”。把这座官民安营扎寨团结自保的山峰称为官寨山,进而演为冠豸山,既是历史的实录,也是本邑民风尚武的历史见证。
······
(《闽西客家》 文 谢重光 摄影 李玉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P39-40)
[ Last edited by 雨后梧桐 on 2005-1-28 at 22:5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