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韩江不肖生

突然好想吃糍粑(齐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5 22: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唔声唔声正先生 at 2005-1-5 22:08
舂臼梅县话读“舂舅E”


我那也一样。“中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5 22: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唔声唔声正先生 at 2005-1-5 21:07
兄弟,终于找到有相同记忆的人啦!!!!
我曾经在谈天说地谈起过“秦糖”,但是居然没有一个客家人知道这个东东,在我们丰顺的黄金镇,秦糖可是著名特产来的,梅县的路边摊煮汤圆,基本上汤底就是秦糖调的味。


“秦糖”这东西,其味道是非常特别的,当你煮“锡丸-汤圆”时,放“秦糖”他发出的柑橘皮的味道,真实令人垂涎欲滴!

制作“秦糖”的老一辈师傅逐渐少了,在我村子里尚有一为年轻人继承父业,要买“秦糖”还算容易。丰顺距离揭西河婆很近,许多风俗都很接近,我有几位丰顺朋友,他们是丰良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5 22: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海外客家人 at 2005-1-5 22:21
“秦糖”这东西,其味道是非常特别的,当你煮“锡丸-汤圆”时,放“秦糖”他发出的柑橘皮的味道,真实令人垂涎欲滴!

制作“秦糖”的老一辈师傅逐渐少了,在我村子里尚有一为年轻人继承父业,要买“秦糖”还算 ...

小时侯家里经常买秦糖吃,我常常偷着冲水喝。不过丰顺的秦糖罐上却分明写着“橙糖”,但父亲却每次都用丰顺口音说“秦糖”,搞得我至今都认为是父亲读错了音,今天终于知道原来“橙糖”的正确名称的确是“秦糖”。
老乡,有机会的话,我请你到梅县大街上享受秦糖煮锡圆。

[ Last edited by 唔声唔声正先生 on 2005-1-5 at 22:27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5 23: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韩江不肖生 at 2005-1-5 11:37
已经好久好久没有吃过糍粑这种客家美食了,以前每年立秋日,我们家都会自己制作。立秋前一天先剥好花生、弄好芝麻什么的,还要备好白糖,晚上把花生、芝麻一起炒好后换捣碎,立秋日早上将米(竟记不清是粘米还是糯 ...

我那的做法和叫法都和你们大埔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我们是在立冬日才吃这个.

我那也叫"中舅".
"橙"我们叫"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6 08: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唔声唔声正先生 at 2005-1-5 22:26
小时侯家里经常买秦糖吃,我常常偷着冲水喝。不过丰顺的秦糖罐上却分明写着“橙糖”,但父亲却每次都用丰顺口音说“秦糖”,搞得我至今都认为是父亲读错了音,今天终于知道原来“橙糖”的正确名称的确是“秦糖”。 ...


老乡你好。

其实是“橙糖”还是“秦糖”,我都搞不清。不过我们河婆人都叫“秦糖”,我是取其音的而名的。不过我只知道制糖的原料是用橙皮和白糖煮成的,我看用“橙糖”比较有说服力,也较合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6 09: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海外客家人 at 2005-1-6 08:25
老乡你好。

其实是“橙糖”还是“秦糖”,我都搞不清。不过我们河婆人都叫“秦糖”,我是取其音的而名的。不过我只知道制糖的原料是用橙皮和白糖煮成的,我看用“橙糖”比较有说服力,也较合理。

刚刚特地打电话回丰顺,问了我叔姆,她说橙子丰顺话就读“CHANG3”,不读“秦”,她说“秦E”是与橙子很类似的一种水果,果皮是青色的,秦糖是用秦子和白糖做成的,与橙子无关。
不过我觉得秦糖应作“陈糖”,哪里有什么“秦E”,之所以叫“陈糖”,是因为这种糖里加了“陈皮”。而丰顺及揭西话里头,“陈”与“秦”正好是同音的。

[ Last edited by 唔声唔声正先生 on 2005-1-6 at 10:14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6 10: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没有听说过的喔.
谁有图片呢?传上来看一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6 13: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客家一家亲 at 2005-1-5 23:53
我那的做法和叫法都和你们大埔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我们是在立冬日才吃这个.

我那也叫"中舅".
"橙"我们叫"秦".


我们那确认是“立秋”日做糍粑,这我应该没有记错,但可能不一定就是立秋日这天,可能前后几日都无忌。因为我记得每次做糍粑都还是在暑假里的,并且是七月半之前的。

至于秦糖(或陈糖、橙糖),我是现在才第一次听说。我们家做糍粑时用的就是买来的白糖,自己并无再专门加工。

以前每年冬天岁末我们家都会把屋前屋后的竹蔗砍下切碎放在锅里熬成黄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7 11: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好想吃啊

想上一次回家吃了好多啊

不过说真的做这个齐粑还真的是不容易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7 13: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唔声唔声正先生 at 2005-1-5 21:07
兄弟,终于找到有相同记忆的人啦!!!!
我曾经在谈天说地谈起过“秦糖”,但是居然没有一个客家人知道这个东东,在我们丰顺的黄金镇,秦糖可是著名特产来的,梅县的路边摊煮汤圆,基本上汤底就是秦糖调的味。

涯也冇听过这个东西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7 13: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韩江不肖生 at 2005-1-5 22:05
舂臼和碓还是有区别的,舂臼是放在家里的,一般放在天井边缘,是可以移动的,碓是造在外屋柴草间的,是固定的;舂臼是用手抡舂柱来舂的,而舂柱平时是收起来的,舂柱一般不包铁皮,碓的配件是固定架在碓上的,用脚 ...

我们统称碓臼,但很少不是用脚踏的碓。
分细一点是,臼只指下面的石缸部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7 22: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客家米食 ─ 「粢粑」的故事

「粢粑」是客家米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之一,你知道它的來源嗎?
       相傳江西省長汀縣有一個客家人聚集的地區,在宋朝時曾發生連年旱災,以致當地居民就想到去寶珠峰山的龍王廟,求海龍王賜點雨水,可是就在大家都有共識時,才發現各戶人家能拿出來的供品(米)太少了,那怎麼辦呢?
        於是這些居民就想到把各家的米蒐集起來,然後一起蒸熟,再將它槌打攪和至柔軔不見米粒的模樣,當這「新產品」出現後,居民十分滿意。於是當它在禮完佛後,大夥兒就分食共享,也許其滋味還存有濃濃的稻米甜和香味,於是不久這種米食,在口耳相傳後就成了客家人的最愛了。                     
        後來,勤儉好客的客家人,在逢年過節或廟會活動時,為了款待親朋好友,就不斷研發製作許多米食,式樣繁多、口味各異,諸如:頭槌(油槌仔)、二粢、三甜粄、四惜圓(湯圓、元宵)、五包(菜包)、六粽、七碗粄(水粄仔)、八摸挲(米篩目)、九層糕、十紅桃(紅粄),此外還有菜頭粄、發粄、芋粄、米糕、米粉….等,這些先人累積的智慧,就這樣成為家喻戶曉、令人食指大動的傳統美食。你是否想品嚐它們的美味,在北埔街上可到處都買得到呢!


图及原文见网址:http://www.ppjh.hcc.edu.tw/count ... %B1%B3%E9%A3%9F.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7 22: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帖好像在美食版见过,搜索又搜不出来,呵呵~~~
它把长汀说成是江西县,这些都不去讨论了,不算美丽的传说可以加深我们对齐粑的认识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8 07: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这几天大家都吃“糍粑”吃腻了吧!,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吃了难消化的“糯米糍粑”要多醊幾杯“釅茶”幫助消化。

農曆新年,大陸鄉親叫“春節”,我們吹“笑板@發板、打米呈(米+呈)、做菜板、紅桃板、買潮州蕉柑”過新年。

大陸人民比海外華人先進,過洋曆新年,而農曆新年叫做“春節”,而海外華人卻死抱中華文化傳統不放,可能是與被人歧視,思念故鄉有關,而大陸鄉親卻沒有這些包袱吧?!

[ Last edited by 兴宁阿哥哩 on 2005-1-8 at 14:02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8 14: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海外客家人 at 2005-1-8 07:17
大陸人民比海外華人先進,過洋曆新年,而農曆新年叫做“春節”,而海外華人卻死抱中華文化傳統不放,可能是與被人歧視,思念故鄉有關,而大陸鄉親卻沒有這些包袱吧?!

其实大陆人也不过新历年,只是政府放一天假罢了。
这是因为革命以后用公历的结果,不过确实太阳历(公历)比太阴历(农历、阴历)要符合节气。
传统的东西,当然有利有弊,就看怎么去对待。毛泽东说白纸最好画,其实就是传统中国人对历史的不正确的否定的反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08: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