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angxh

血缘是客家人的唯一区别标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6 19: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蓝客 at 2004-12-25 23:47
客家认同感,是主观的.
会否客家话,是客观的.

不要搞不清楚何为主观,何为客观呀.


XIAO兄:
我讲"会否客家话,是客观的",你攻击我这个观点,敬请你回答我的说的这句话有何问题.

不要另起炉灶,解决这个问题再说也不迟.

饭要一口一口吃,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6 20: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观

Posted by 蓝客 at 2004-12-26 19:54
XIAO兄:
我讲"会否客家话,是客观的",你攻击我这个观点,敬请你回答我的说的这句话有何问题.

不要另起炉灶,解决这个问题再说也不迟.

饭要一口一口吃,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

------------------------------------------------------------------
一个人可以会,也可以不会,会不会也是评价主观去判断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6 20: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xiangxh at 2004-12-26 20:02
------------------------------------------------------------------
一个人可以会,也可以不会,会不会也是评价主观去判断的!

一个人会否客家话是客观的,因为如果你会客家话,不会因为别人说你不会客家话而使你丧失客家话的记忆的.如果你不会客家话,也不会因为别人认为你会客家话而使你产生会讲客家话这个能力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6 20: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决定

那你会讲普通话,那就是北方民系了吗?是不是客家人也不是有你那句“不会讲客家话(包括涯话哎语等),就不是客家人”决定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6 20: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xiangxh at 2004-12-26 20:27
那你会讲普通话,那就是北方民系了吗?是不是客家人也不是有你那句“不会讲客家话(包括涯话哎语等),就不是客家人”决定的!

又转移换题了?恶俗.
我们想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问题吧,而且你这个问题也很容易解决的,因为以前已经讨论过了(有印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6 20: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讨论很麻烦!我们可以用短消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6 2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系珠江”攀附名人当白话佬的愿望很强烈啊!

民国七十年八月,笔者为了更了解旷世伟人孙中山先生的家世及行谊,特地拜访一级上将薛岳将军。薛岳将军为我国北伐抗日名将,抗日期间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领导百万雄师,赢得长沙数次大捷,名震中外。因为薛将军早年随侍国父革命多年,并曾任国父的大元帅府警卫团营长,对国父家世知之甚稔。以下摘录笔者拜访所得:

    1.问:将军追随国父革命期间是否知道国父原籍?

      答:当然知道国父原籍是紫金县。国父也说过自己是东江客家人,老家原住紫金县。

    2.问:国父当年在粤对部属等讲话通常用什么话?

     答:与客籍同志讲客家话,与广东各地同志相聚讲白话(粤语),与别省同志及集会时通常讲普通话。

    3.问:为何仍有部分人士对国父是客家人不甚了解?

     答:因国父少年在广州及香港读书及后奔走革命与粤侨接触日多,故多用白话(粤语),且香山县居民大部分讲白话,客家人较少,因此可能有部分人士不了解,但国父确系客属,绝对不错。

    此《访问薛岳将军记》并经薛岳将军亲自加批:所问无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6 20: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系珠江”之无聊无耻,很是了得

罗教授对部分人士所称“国父上世源自东莞”之错误,曾详加说明。

    国父逝世至民国廿二年,西南党务月刊所载东莞上沙乡、员头山二地孙族争认国父迁出源流一案文件。罗教授依据史学道理对此案曾予详细分析。(摘录如下)。

    1.“至满清乾隆时,瑞英公复由涌口迁居翠亨乡迳仔蓢,乃为翠亨乡之始祖”,更为绝大谬误。夫自明初至乾隆中叶,凡三百九十余载,谓常德公至瑞英公仅仅七世,平均每世积长至五十余年,当无是理。而乾隆中叶至国父诞生则未足百年,谓已传十一世,平均每世相积不及十年,其为无稽,亦不待辩而知也。

    2.国父之十二世祖连昌公,既生于康熙八年(西元一六六九年),卒于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年),而瑞英公于乾隆卅九年(西元一七七四年),始自外地迁入迳仔蓢,世数早于连昌 ,而年代则在连昌公之后,则连昌与瑞英无传代关系,翠亨孙氏非自迳仔蓢所再迁,亦可知矣。

    3.西南党务月刊十四期,曾载东莞县长邓庆史关于调查上沙孙氏原呈,谓:“惟该谱支派图上关于立祖栏内纪录之莫氏禘宗,及生二子之二字,字迹与原笔迹不符,似属后来加入。再查上沙孙氏宗祠先祖牌位,由贵华祖起,至禘儿祖止,依次排列,又未见禘宗牌位”。

    以上三点系摘录罗著中之说明,从中可知,所谓瑞英或禘宗是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之父亲,均系误传、伪造,皆非事实。

    八、民国七十一年十一月传记文学有一篇文章,关于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的辩正问题。其中引用一九六五年,谭彼岸在广州所写的《孙中山家世源流及其上代经济状况新证》一文,而此文系根据一九五一年在中山县“土改”中发现国父父亲达成公兄弟批垦孙瑞英的土地合约书,而谭君就认定孙瑞英就是达成公的祖先。按照常理推论,果真孙瑞英是达成公祖先的话,还要批垦合约书?且谭君以孙瑞英迁迳仔蓢(翠亨邻村)是事实,就肯定了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的父亲就是瑞英。罗教授于胡去非先生所谓的瑞英连昌之谱系中,发现了两则令人起疑之问题,其一是,瑞英上七代平均代差为五十余年,乾隆中叶后十一代的平均代差却未足十年,其二是十一世瑞英公于西元一七七四年始自外地迁入迳仔蓢,而十二世连昌公生于一六六九年,卒于一七二八年,形成了瑞英世序在前,年代在后的矛盾。因此罗香林教授完全否定了瑞英连昌有传代关系之无稽论调。

    谭君此文依据批垦合约书之事实,只能证实国父孙中山先生出身贫苦农家。绝不能证实瑞英与连昌有传代关系。

    我们从国父故居所藏《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中知道国父十二世祖连昌公生于西元一六六九年(康熙八年),卒于西元一七二八年(雍正六年),寿年六十。而根据一九五一年中山县“土改”中所发现达成公兄弟批垦孙瑞英土地合约书,其时间系一八六三年(同治二年)。果真瑞英与连昌有传代关系的话,为父者瑞英签订批垦合约书时,为何竟会在为子者连昌去逝后的一三五年呢?连昌公寿年六十,难道为父者瑞英会在年纪高达二一○岁以上时,签订批垦合约书吗?至今人类史上,尚未发现有二一○岁之人瑞,因此瑞英与连昌有传代关系之说法,系完全错误。从罗教授之说明及笔者研究之心得,并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显而易见,孙瑞英者是翠亨邻村¾¾迳仔蓢村孙家的祖先,与翠亨村国父孙家绝无传代关系。(请参考伪谱评述第七项)。

    一九五一年,中山县“土改”中另发现,香山县孙景梅等卖田契,与国父孙家完全无关,假如以其卖田契之资料与国父家世研究混为一谈,是一种严重错误。因为孙景梅等只不过是与国父孙家同姓同乡而已。

    传记文学七十一年十一月期刊中之文章也谈及吴稚晖先生曾于民国廿九年讲过国父上世由东莞所迁出云云。如果稚老当时这种说法是对的话,为何在民国卅一年审查罗著:《国父家世源流考》时,还能赞同罗著所言,而审查通过颁给罗教授中山学术奖?可见稚老此时已否定了他先前之说法,也无异说明了国父上世源自东莞之说是错误的,肯定了罗著所言,国父之原籍是紫金的事实。

    传记文学这篇文章里,谈及:“翠亨孙氏族谱:连富、连德、连昌、表腾、廷尊、□□、表国、表生。¾¾八房”。这绝是错误,原委是这样的:东莞县上沙乡、员头山二地孙族争认国父上世迁出源流一案,其中一个派别,所造之谱系,其中有十一世瑞英公生八子之记载,一人名为连昌,故称瑞英与连昌是父子关系,瑞英自东莞所迁出,连昌为国父十二世祖,故国父原籍在东莞。罗教授给予反驳,并予否定(请看前文所叙)。同文中有人说,妙茜老姑太所藏的《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中,有十世植尚公、十一世瑞英公之记载。这个说法完全违背事实。关于这个问题,罗教授于罗著中已经说得很明白。民国廿二年罗教授赴翠亨国父故居晋见妙茜老姑太,并获读《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而簿中只记载十二世连昌公至十八世为国父孙公,各世名讳,与生卒年月。在罗著发表后的四十年,怎有可能在此纪念簿上又冒出十世植尚公、十一世瑞英公?民国四十四年国父胞姊妙茜老姑太逝世于翠亨故居,老姑太所藏《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乃是研究国父家世源流最珍贵的证据,是否会被成见者所变造,史学界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6 21: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xiangxh at 2004-12-26 20:45
这样讨论很麻烦!我们可以用短消息!

随缘吧,有机会再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4 08: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