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6-18 10: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國小語言教育政策公聽會
2004-06-18/聯合報/B2版/北市要聞
用慣了電腦的小學生認得字形,要寫卻寫不出來,想形容心情,卻因為字庫不夠找不到詞句;大學教授也發現「研究生」表達能力差。教師遭遇國語教學實務問題,認為眼下「大拼盤」式語文教學,樣樣有、樣樣稀鬆。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昨天召開「國小語言教育政策公聽會」,焦點是國語文與鄉土語言教學時數互相排擠,以及鄉土教學師資、教材問題。近五十位家長、教師、校長及學者參加,由局長吳清基與市議員李彥秀主持,與會人員要求盡快成立「國語文教學委員會」,搶救學生國語能力。教育局將彙整意見交給教育部。
國小家長聯合會會長、檢察官劉承武說,鄉土教學重要,但不需要落實在學校教學、不要占去國語教學時數。指南國小韓姓家長代表說:「有沒有人問過孩子需要什麼?」
教育局表示,周休二日及九年一貫實施鄉土、英語教學、彈性課程後,比起三年前的課程標準,一周國小國語課時數平均約減少四節,占四成左右。
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小教務主任說,學校選閩南語的學生多但教師有限,客家語系的老師短期受訓後硬著頭皮上講台,惡補後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而原住民有九族,阿美族的老師要勉強教其他族語,平埔族師資更難找。
他表示,由於老師都不是導師,學生欺生,一周一節課沒有效果,班上秩序一團亂,而且學生每年選修語言不同,六年下來一班就有六種程度,排課困難。
教材方面,他表示,原住民、閩南語、客語各自造字教學,小二閩南語課本中的「翕相機」就是照相機,小二學國中生字,以後寫到相機不知用那個字,也有老師用羅馬拼音教學,學生則靠ㄅㄆㄇㄈ自力救濟。
「不要把語言政策的重擔放在國小老師身上,」三興國小教師會代表王良時說,鄉土語言不能斷,但不該擠壓在排不出時間的學校課程中,世界有20億華語人口,要培養孩子走出島嶼能力。
福德國小校長紀清珍說,母語原是父母應擔負的責任,目前鄉土語言課程國小必修,國中自由選修,高中沒有課程,讓小學這六年學習喪失意義,反讓壓力大的校長們愈來愈駝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