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5-29 02: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ZT抗日东江纵队
http://web.dg.gov.cn/egov/rsdg/sub01-cssh-yszx-lsms-08.htm
广东东江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1938年10月,抗日的烽火在华南燃起,惠阳、东莞、宝安、增城等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拿起武器,建立了以今龙岗坪山客家人曾生为首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龙岗坪山一带成为革命根据地,同时成立以王作尧为首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1943年12月2日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的领导和指挥下,转战东江一带,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成为中外闻名的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广东人民解放斗争的一面旗帜,为华南和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的部队,扩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转战华东和中原战场,成为华东野战军一支英勇善战的劲旅,为全国的解放起了重要作用。东江纵队未参加北撤的指战员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国内战后,恢复武装斗争,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在林平、黄松坚等的领导和指挥下,为广东的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 、抗日救亡 武装准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和领导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发动了北平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在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当时广东党组织虽然遭到破坏,但在党的影响下,中国青年同盟、中山大学救亡协会、香港余闲乐社和惠阳青年会等一批进步团体先后成立,为1936年重建党组织造就了一批优秀骨干。曾生、王作尧、杨康华在“中国青年同盟”等进步团体的领导下,发起和参加了广州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并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生等于1935年底组织中山大学和广州市学生举行抗日示威大游行。曾生被推举为中山大学和广州市学生抗日联合会主席。
1936年春,曾生等在香港重建香港海员工会,领导海员离船罢运等抗日救国运动。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向全国发表抗战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把日寇赶出中国,呼吁停止内战,国共合作抗战。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华北和华中敌后战场。
广东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恢复后,以张文彬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南方工作委员会、广东省委领导广东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和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林平主持武装准备工作。以曾生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香港海员工委,在惠宝边地区组织民众抗日武装。中国共产党东莞中心县委在宝安、东莞、增城各地组织民众抗日。宣传兼武装部长王作尧主持举办军事训练班培训武装骨干。这一切都是为了在日军入侵华南时进行武装抗日作好准备。
二、全民动员 组织抗日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发动了入侵华南的战役,总兵力约7万人的南支派遣军,分三路在惠阳县大亚湾沿澳头稔山至平海强行登陆。15日占领惠州,16日直取博罗,19日占领增城后沿增广公路向广州进犯,21日占领广州。仅10多天时间,广州周围各县及东江下游相继沦陷。11月23日,日军回师扫荡广九铁路沿线,占领东莞城至石龙、太平、南头和深圳公路沿线圩镇及布吉、沙头角等地。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大敌当前,东江各县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各地民众纷纷组织抗日武装,不畏强敌,在惠阳、增城、东莞等县,袭击或阻击了日本侵略军,打响了东江人民抗战的枪声。
193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派曾生、周伯明等人从香港带领一批党员和积极分子到龙岗客家地区——坪山, 建立中国共产党惠宝工委,并做出两项重大决定:(一)建立和发展党组织;(二)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193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惠、东、宝等地组织人民抗日武装。一支是“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中国共产党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任总队长,周伯明任政委;一支是“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中国共产党东莞中心县委武装部长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这两支队伍是东江纵队的前身,当时惯称“曾、王两部”,在以梁广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东南特委和东江军委的领导下,以勇战强敌的姿态出现在东江敌后战场上,担负起抗日的重担。
1938年11月间,中国共产党惠宝工委派黄国伟到客家地区大鹏半岛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先后吸收了下沙潮歌学校教师黄闻华(黄闻)、陈培、陈永年(陈永),坝岗的黄业、蓝兆麟(蓝造),王母的钟宝斌(钟原)等数人入党。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大鹏半岛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支书黄闻,支委钟原、蓝造。1939年春夏,大鹏半岛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到20余人,遂于同年5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大鹏区委,钟原任书记,蓝造任组织委员,陈培任宣传委员。
曾生部队以龙岗客家地区坪山为基地,在淡水、葵涌、沙头角、深圳、横岗、龙岗地带与日军作战30余次。1938年解放淡水,并建立区抗日民主政权。1939年元月,解放深圳圩。东宝惠边王作尧部以乌石岩、龙华为基地,战斗在宝(南头)太(太平)公路和宝、深(深圳)公路沿线。1939年12月下旬,火烧大冲桥,围困南头城,迫使日军由蛇口撤逃,南头城于1940年元旦获得解放。这是抗日战争中广东首次解放的县城。
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期间,曾、王两部以港澳同胞、华侨和东江群众武装的面目,取得了国民党部队的番号。曾生部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王作尧部番号为:“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
国民党虽然给了曾、王两部番号,但不发给粮饷和武器。曾王两部的供给,主要来自当地人民和香港同胞及华侨的支持。爱国爱乡是华侨和港澳同胞的优良传统,他们始终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荣辱。当曾、王两部经费困难之际,香港同胞通过募捐、巡回义演、卖花劝捐等活动,筹款支持抗日部队。南洋华侨掀起抗日救国捐献热潮,富者慷慨解囊,贫者节衣缩食,妇女献出金银首饰。1939年初,宋庆龄女士曾一次性将海外华侨捐赠的20万港币转交给曾生部队。以后还多次赠送捐款、药物等大量物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文森队、吉隆坡队等回国时,都带回大量军需物资。中国共产党香港工委动员一大批港九爱国青年回到东江参加抗战。东南亚各地爱国华侨青年在当地华侨团体的发动和组织下,纷纷回乡参加抗战。其中有马来亚爱国侨团、侨领出资组成的“文森队”、“吉隆坡队”等。法属安南(今越南)等地华侨亦纷纷组队或个别回国参加抗战。他们大多数到坪山参加曾生部队,坪山当时有小延安之称。这些爱国青年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告别父母,回乡抗日。几度出现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或者夫妻双双回国参战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华侨和港九爱国青年,回国到东江地区参加人民抗日武装的达1500人以上。他们先后成为部队的骨干。在各次战斗中有33位华侨青年和240位港九青年,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1938年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掀起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蔓延到广东。1940年3月初,蓄谋已久的广东国民党当局纠集第一八六师凌育旺部,保安第八团两个营,汕头、东江两个地区的李绅、梁桂平、袁照华4个支队和各地方大队号称3个师共3000余人,围攻新编大队和第二大队,妄图一举歼灭之。3月8日晚,正当我抗日军民在坪山举行“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时,顽军罗坤、梁桂平支队和惠阳、博罗县大队千余人,从龙岗、淡水、坑梓向坪山进逼。9日晚,新编大队由梁广、梁鸿均、曾生率领,穿过敌人的包围圈,经石井、田心向东突围。与此同时,国民党惠州游击指挥所主任香翰屏指挥顽军在第二大队驻地乌石岩周围增加兵力,保安第八团调到东莞梅塘,袁照华支队进驻观澜,形成对乌石岩、龙华包围态势。8日晚,第二大队在王作尧、何玉成率领下,从乌石岩出发,经观澜,向淡水方向突围。曾、王两部突围后,开始了向海陆丰东移。两部东移后,处在国民党顽军重重包围之中,几遭挫折,人员由700多人减至100多人。7月,曾、王两部收到廖承志(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转来的中国共产党中央5月8日批示:“曾、王两部仍应回到东、宝、惠地区,在日本与国民党之间,在政治与人民优良条件下,大胆坚持抗日与不怕打磨擦仗。”曾、王两部随即在海丰泗马岭会合,转大安峒休整后,准备重返惠、东、宝前线。
三、返回敌后 重整旗鼓
中国共产党中央“五八”指示挽救了曾、王两部,指明了斗争方向。9月,曾、王两部回到宝安县布吉乡(今龙岗区布吉镇)敌后,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派东江前线特委书记林平来领导曾、王两部,在上下坪村主持召开干部会议,总结东移经验教训,决定抛弃国民党给的番号,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两个大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林平任两个大队政治委员,梁鸿钧负责军事指挥。王作尧率领第五大队留在宝安,创建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连续“扫荡”,根据地在战火中巍然屹立。曾生率领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首战黄谭,击退来犯日军,接着三败伪军刘发如部,并取得百花洞战斗的胜利,粉碎日军对大岭山的进攻。
百花洞战斗 1941年6月11日,驻东莞日军兵分两路向百花洞合围,从大环方向来的日军进抵百花洞附近遭到曾生率领的抗日游击队阻击;日军长濑大队长率主力从上下山门途经大公岭西侧时被彭沃中队击毙。日军遭到阻击,占领百花洞北面的高地顽抗,被抗日军民团团围住,日军企图突围,均被打退。战斗到第二天下午,驻石龙的日军前来救援,被困的日军才夺路突围,免于全军覆没。此次战斗共毙伤日军50余人,大队长长濑被击毙。
百花洞战斗的胜利,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增强了东江抗日军民的胜利信心。日军哀叹: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曾、王两部返回惠东宝敌后,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和深入的群众工作,阳台山、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屹立于广九铁路中段以西(简称路西)的宝安、东莞地区,它像两把尖刀插在东江日军的胸膛上。铁路以东(简称路东)开拓了坪山游击区。部队由100多人发展到700多人,还建立了有1000多人的抗日自卫队,其中不少是龙岗客家儿女。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