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04|回复: 0

老树新花春意闹 看客家年俗如何定格赣南乡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4 16: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茶灯制作。(资料图片) 邓旋 摄
擂茶聚客,灯彩贺新,土戏闹春,是赣南的重要年俗。随着城乡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年俗也演绎着新的风貌。连日来,笔者在赣南乡村采访时了解到,这些年俗呈现逐渐复苏气象,成为人们留住乡愁、品尝乡情的重要载体。
擂茶:城市里的乡村
“不要把芹菜、茼蒿落下了,这是正月擂茶的好作料!”2月24日,瑞金市交通局干部谢小芹一边往小车里塞行李,一边叮嘱家人搬运带往城里的食材。不久,她开着小车驶出瑞林镇瑞红村的小山村,结束春节假期生活。年过六旬的婆婆李桂华知道,把喝擂茶的风俗带到城里,是儿媳的孝顺之举。
2014年7月,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擂茶待客,在李桂华老家是固定的年俗。每到正月,擂茶待客的热情在村里反复上演,尽管这些年公路新修了,砖房新建了,果品和饮料丰富了,但村民待客之道依然未变。李桂华告诉笔者,梅江边的人家都有喝擂茶的习惯,而正月擂茶与平日不同,还要在茶浆中加入茼蒿、煎豆腐之类的作料。进入正月,客人多起来,各家各户都要备好一钵擂茶、一壶水酒,盯准邻家有客,则前往相邀,男客用酒,女客用茶,四方来客集于一桌,聊着一年的生产生活,好不热闹。
谢小芹介绍说,擂茶是她从小就爱喝的茶饮,这些年虽在城里居住,但家中置备了茶钵,把擂茶待客的风俗带到了城里。现在,村里年轻一辈在外面谋生互不认识,喝擂茶成为互相认识互通信息的时机。说起擂茶,谢小芹的孩子也称赞:“这种亲手制作的茶饮,与商店里买回的饮料就是不同,多一份乡土的风味,多一份客家的热情。”
灯彩:正月里花儿开
裁彩纸,糊灯笼,做纸帽……瑞林镇禾塘村村民李华生趁着春光忙碌开了。李华生告诉笔者,他做的灯彩叫八仙灯,在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中,这是地位最高的灯彩,如果同时到村民家里表演,其他灯彩都得让道。
据李华生介绍,这是他们村的灯彩专长。瑞林镇的灯彩多种多样,从简易的枫菜灯、鲤鱼灯、擂灯,到复杂的茶灯、八仙灯,可谓五花八门,就像“正月里花儿开” 。这也是禾塘村灯彩队的专长,每到正月,灯彩队下午便出发,从最边远的村寨开始表演,上门送祝福送欢乐,很受村民喜爱。后来由于孩子们喜欢看电视,渐渐疏远了传统灯彩,需要孩子们参与表演的节目开始人马难齐。
李华生告诉笔者,灯彩重新兴盛是近几年的事。随着苏区振兴政策的落实,农村家家户户建新房,心里感念政府好政策,正月来了就希望有灯彩队上门送喜。“现在农村房子与过去建得不一样,我们表演的地点和方式都要随着改变!”李华生说,以前土屋一般几家一厅,适宜于灯彩队表演,现在改造成楼房后,房间多了厅堂小了,于是一般进到各家各户上香祝赞,然后到村里空坪上集中表演。“元宵前夕,是乡村灯彩最壮观的时候,我们表演的八仙灯走村串户,八盏灯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祝语,为乡亲们的新生活送上祝福!”
土戏:从荧屏到戏台
“晚饭早点吧,吃完饭去看戏!”瑞林镇大坪村村民谢恩保叮嘱妻子,面对家里来客的好奇,年过六旬的谢恩保解释说,虽然家里备着采茶戏的碟片随时可以看,但在戏台下看戏就是不一样的感觉。
土戏和古文,原本是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受到电视电影的冲击,这两类乡村文化节目一度走向衰落。近年来,乡村锣鼓和古文说唱重新在瑞金城乡复活,得益于电脑、电视机等媒体的普及。一方面,大批采茶戏和古文说唱音像制品出现在城乡市场,老年消费群体重新找到怀旧的载体,老年人身带“随身听”随口哼两句,成为城乡人随处可见的景观。村民范家樟平日随儿子在城里居住,收藏和交流戏文碟片成为他的一大爱好。他告诉笔者,戏文里宣扬的传统美德,至今值得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他就喜欢用戏文里的故事来教育家里的孩子们,有时甚至组织孩子们一起观看。
“《墙头记》《卖水记》《才郎别店》《鲤鱼歌》等等,这些戏文永远都听不够。”谢恩保告诉笔者。这些年农村生活好了,梅江边的村落戏台重新随着庙会兴起,村村有戏台,家家赶庙会。每到正月,考上大学,生了孩子,老人祝寿,村民都愿意包场戏,与乡亲们同乐。
□范建明

值班编辑:刘芬
客家新闻网新闻热线:0797-81017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3 09: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