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昌衍 《梅州客家方言调查研究概况》:
早在宋代, 属于今客家大本营区的梅州和汀州地区的方言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可以作为证据的史料有以下两个: 第一,《 永乐大典》卷7895引宋代某氏《漫游集》《过汀洲》诗一首, 有句云:“地势西连广, 方音北异闽。” 说明当时汀洲已经有自己的方言, 其语言特点与通行于福建其它地区的闽方言不同。第二,《永乐大典》卷5343“风俗形胜”引《图经志》曰:“潮之分域隶于广, 实古闽越地。其言语嗜欲与闽之下四州颇类, 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 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于潮为近, 语音不殊。至潮梅之间, 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之人等。” 潮州旧志以《图经》为名者凡三部, 成书都在宋代。据此, 宋代潮州、梅州已各有土音即“方言” , 彼此不能相通, 而界于潮梅之间的居民所操的方言则与梅州方言同。宋代的潮梅之间约当如今的丰顺、大埔等县地, 都是操客话的地区。可见当时不但形成了潮州和梅州两个方言区, 而且其地域分布与今日之状况大体相似。据此可以推断, 早在宋代客家方言就形成。[ 1]
明代出现了关于客家方言的更明确的记载。嘉靖年间编修的《惠州府志》就有相关内容, 该书在记载当时长乐、兴宁一带的民间方言、风俗时曾说:“言语习俗, 与赣相类。” 联系到今天客家方言在汉语各大方言中与赣方言很近, 可以看出这里所谓的“与赣相类”的方言应该是指客家方言。不过, 该书并没有具体提到客家方言材料。同一时期编修的《兴宁县志》, 在卷三《人事》部中, 首次列有“方言”一目, 详细记载当时客家地区的方言特点, 其中有关于语音的:“其声大率齐韵做灰, 庚韵作阳, 如黎为来, 声为商, 石为铄之类, 与江南同, 乃出自然……亦有扬、王不辨之陋。” 最重要的是记录了当时一些词汇:“谓父曰阿爸, 母曰阿姐, 呼哥嫂辄以亚先之, 如兄则曰亚哥, 嫂曰亚嫂, 呼小厮曰孻, 呼儿曰泰, 游乐曰料, 问何物曰骂介, 问何人曰骂堇,无曰冇, 移近曰埋, 其不检者曰散子, 其呼溪曰开,岭曰两 。[ 2] 这表明当时的人已经注意到客家方言词汇的特殊性。
[ 1] 谢重光. 从客家方言的形成看客家民系的形成——再论客家形成于南宋时期[C] //黄钰钊. 客从何来.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395.
[ 2] 王东. 客家学导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