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91|回复: 4

客家文武状元及榜眼 探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6 23: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  榜眼  探花  能到皇帝面前殿试的固然不错,但也只有前三名才是皇帝钦定的。
状元及第
以下所列均是纯客县诞生的状元,非纯客县不纳入。


客家首府汀州有二名:张显宗(1363-1408)、丁锦堂(1848-1901)。张显宗是明朝客家首府汀州府宁化县人,明朝文状元。丁锦堂为上杭县城关人,同治十年辛末武状元,罗香林说闽北的泰宁、将乐、南平、沙县都曾是客家祖地,但由于当地目前不具有显著的客家文化,所以我就不把闽北的状元当作“客家状元”了!


客家摇篮赣州有四名:郑獬(1022-1072)、谢元龙(1204-1287)、池梦鲤(1224-1279)、戴衢亨(1755-1811)。郑獬是北宋宁都县人,谢元龙世居宁都县璜陂,池梦鲤居住在赣县郊区,戴衢亨居住在大庾县。 以上四位均为文状元


客都梅州有一名:李威光(1735—1795年),李威光出生于嘉应州长乐县(今属梅州五华县),清乾隆壬辰科武状元


榜眼及第


杨鼎,字奇芳,号润馨琴江都秋溪约(今紫金县水墩陂湖村)(1617―1664年)武榜眼及第,永安营守城、廉州游击。
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科榜眼
曾琼琲(1758—1848)字荣锦,号宝园,广东省长乐县(今五华县棉洋镇洛阳围)人,其幼读诗书,长习武艺, 19岁考取邑庠生,28岁赴省城乡试中武举人,乾隆55年(1790 年)曾琼琲上京会试中武进士,殿试点为一甲榜眼及第,授殿前花翎侍卫,三年后任江西下历都司,升授九江游击、河南卫辉营参将,河南中军大将等职。


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武榜眼
陈崇韬  广东博罗县人  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榜眼及第  头等侍卫  
探花及第
北宋宣和年间探花
罗孟郊(1091~1153)号休休,广东兴宁刁坊镇罗坝村人。北宋宣和年间探花,授职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任职期间,奸臣蔡京擅权,朝政日非,孟郊疾恶如仇,“令”大学生陈东等上书,揭露蔡京等人罪行,称他们为“六贼”。不久,钦宗便把“六贼” 中的王黼等治罪。当金人南侵时,钦宗慑于金人的气焰,欲罢免主战派右丞相李纲的职务,以讨好金人。罗孟郊“复令”陈东上书,要求留用李纲为国效力。及后高宗南迁,秦桧当权,阴谋与金人议和,罗与叶三省等人极力反对,秦桧恨之入骨,命御史罗 汝揖奏谤罗孟郊“饰非横议”。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2),罗孟郊被贬滴兴国军(行政区名,今湖北阳新县),次年在贬所逝世。秦桧死后,高宗下诏复用孟郊等53人。朝廷得悉罗已去世,遂追赠他为礼部尚书,敕葬兴国军甘棠山。


明朝成化五年探花
董越(1430~1502)字尚矩。江西赣南宁都人。明成化五年(1469)张升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两次奉旨出任科考官,选中王鏊、梁储等,后均为一代名臣。孝宗即位,奉命出使朝鲜。凡朝鲜馈赠给他个人的物品,一件未受。


简介
张显宗
  张显宗 字名远,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出生于福建宁化县禾口乡陂下村,6岁丧父,由母抚育成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岁贡;二十三年中举翌年参加会试,名列第二,经殿试得太祖亲渝——特赐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国子监祭酒、工部右侍郎、交趾左布政使等职。
  任国子监祭酒期间,治学有方,《明史》载称:“太祖以宋纳为祭酒最有名,宁化张显宗申明学规,人比之宋纳。”
  永乐四年(1406年),显宗随军征安南。翌年出任交趾(即安南)左布政使,当时,交趾初平,人心未安,诸令难行,显宗便果断地实行了一套怀柔政策;安葬战死军民,免除一切苛政,释放在押黎民,起用原有官员,礼待年高德邵之士,抚恤鳏寡孤独,很快就安定了局面;继而兴办水利,发展生产;创建学校,振兴教育。治理交趾,井井有条,南疆得以安定,然在永乐六年,显宗积劳成疾,死于交趾,时年仅46岁,死后,朝廷追封为工部尚书;交趾百姓就地建祠敬祀。著有《太学规制》、《诸司职掌》、《逆臣录》、《忠义录》、《警愚录》、《张侍郎遗集》等。


丁锦堂
百科名片
   丁锦堂武状元(画像)丁锦堂(1846-1902),字笏初,号福三。中国清代军人,有“过江武状元”的美誉。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卒于道光二十六年,历道光、同治、光绪三朝,享年五十六岁。
中文名: 丁锦堂
别名: 字笏初,号福三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上杭县临江镇
出生日期: 1846年
逝世日期: 1902年
职业: 军人
军 衔: 振威将军




目录


个人简介
轶事典故
史籍记载
人物传记
个人简介
  福建上杭县临江镇人,公元1871年武状元(同治十年辛末),公元1875年(光绪元年)授以振威将军衔,任广东南澳厅游击,代理镇守总兵官职务。
  资质过人
  他长得膀宽腰粗,肌骨健壮,喜欢舞力弄棍。其父店内货物进出的重活全由他承担,还在南门汀江码头兼做搬运苦力,艰苦劳动磨练就过人膂力。20岁时,在码头能一次肩挑12个大盐包,重达200多公斤,一口气登完42级石阶,不用换肩歇脚[1]。
  志向坚定
  在幼年,他即立志攀登武科功名。家住城隍庙隔壁,庙里宽敞的大厅,是他习武的主要场地,通常鸡鸣即起,在城隍庙里舞刀、开弓、掇石,十年苦练,坚持不断。其练武使用的大刀,长130厘米、重41.5公斤,现存县博物馆内。   
上杭县博物馆馆藏丁锦堂用过的大刀
  抓住机会
  公元1870年(同治九年),以捐纳武监生参加福建乡试。在武科各项考试中大显身手,中举。同科考上武举的上杭人,还有廖贞华等5人。当时武举定额为63名,上杭一县竟考上6名,曾震惊全省。次年,他赴京参加会试,兵部以第六名进士录选,经殿试,钦点为一甲状元及第,命其在宫廷值班办事,担任侍卫职务,是年他才22岁。《主试总批》作如下评定:“臂力方刚,雄姿迈从。驰快马以追风,三驱入彀;发飞凫如闪电,一矢穿毡。箭则贯百步之熊熊,弓则弯六钩之象铒。刀石悉征其余勇,铃尤熟于经文。综观诸艺允冠群英。此际殿前传首唱,喜鳌占于鸿胪;他时外秦肤功,表鹰扬于麟阁。勉成伟器,用副深期。
  荣归故里
  钦点状元后,朝廷按例给假让其荣归省亲。途经官庄乡回龙村,适逢该村兴建石拱桥,欣然应请挥毫写下桥名,并捐助边银50元。至今拱桥石刻“回龙桥”犹在。桥头亭内,立有捐款碑刻,“新科状元丁笏初助边银五十元正”刻列碑首。随后又建造“状元府”拱门,门屏正中上方横挂鎏金“武魁”大匾。另在西门大街北侧,典入房产一大境,辟为别墅。1923年(民国12年)由县立中学购赎为校舍(今为上杭一中校址)。
  恪尽职守
  同治十二年,同治帝大婚,赐穿黄马褂,御前骑马,诰授武显将军。公元1875年(光绪元年),授他振威将军衔,任广东南澳厅游击,代理镇守总兵官职务。他出任南澳时,汕头已增辟为通商口岸。此时,正是鸦片战争之后,海疆多事之秋,身为海防重地军事长官,他肩负重任,恪尽职守,任职16年,列强一直不敢侵犯南澳,保卫了东南海疆安全。光绪十七年,升任广西郁林营参将,统辖5个县。次年以母丧告假守制离职。服满,因病未再出仕。二十六年,县内饥荒严重,抱病为民请命,促使县知事迅即采取救荒措施,赈济饥民。二十七年,以咽喉溃烂,不治病故,终年56岁。光绪特授浙江金华知府、文状元吴鲁为其作《墓志铭》,结句为:冈兮,与日月而争光。”封建王朝开设武科后,历科武试魁首,几乎为北方武士所包揽,有“武(状元)不过江”的说法。
轶事典故
  果敢状元
     
丁锦堂直接举起最高大的狮子
殿试时,皇上下旨;“殿前有三个大小不同的石狮,能高举过头者为状元”。前面五名进士举起小石狮尚且竭尽全力,故对最大的石狮望而生畏,不敢问津。唯年方22岁的丁锦堂径直直到最大的石狮面前,“呼”的一声把它高高地举过头。皇上大喜,当即钦点为状元。后来那些未能夺魁的高手们心中不服,便于工作谣传最大的石狮是皇太后暗中使人用冇石作材料并里面掏空,故丁锦堂能轻而易举夺得状元。
  实力证明
  光绪三年,生性好斗的武林高手鲁奇沿江卖艺路过杭城,探得丁状元正好回乡省亲,便意欲引他出来决一雌雄。鲁奇摆起擂台,并在台柱上帖了一副对联:“寻勇壮士今日寻勇,振威将军何时振威?”(光绪登基时,曾授丁锦堂为“振威将军”。)丁状元耐性极好,佯装不知。鲁奇见丁状元府门前有一对镇家石狮,便又心生一计。他在右边狮身上帖上挖苦、污蔑之词:“莫非门前石狮亦是一身冇石空腹?”丁状元仍装不知。其友人李秀才见见鲁奇欺人太甚,气愤不过,便在左边狮身上帖上一句反唇相讥的话:“难道街上化子还会几招绣腿花拳?”不久,又有人帖上一句:“岂有山中猛虎竟会四脚软骨酥皮?”顷刻,又人帖上一句:“敢舞院内大刀方称两手大刀深功!”鲁奇见状,怒气冲冲走到后院,只见院内放着一把青龙大刀,刀旁站立一人。他大摇大摆地走上前去,恶狠狠地握着那人的手说:“你就是丁状元么?”丁状元觉得来者不善,更暗暗运气,鲁奇顿觉右隐隐作痛,但又不好声张,只好撒手,灰溜溜的走了。
  鲁奇回到客栈,右手痛得越来越发厉害,连敷了几天的膏药才略有好转。手痊愈后,鲁奇真心实意登门拜访,向丁状元虚心求教。从此丁状元买通皇太后作弊之谣言,也就烟消云散了。
史籍记载
  《主试总批》作如下评定:“臂力方刚,雄姿迈从。驰快马以追风,三驱入彀;发飞凫如闪电,一矢穿毡。箭则贯百步之熊熊,弓则弯六钩之象铒。刀石悉征其余勇,铃尤熟于经文。综观诸艺允冠群英。此际殿前传首唱,喜鳌占于鸿胪;他时外秦肤功,表鹰扬于麟阁。勉成伟器,用副深期[2]。”
人物传记
  丁锦堂 字笏初,号福三,清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生。他长得膀宽腰粗,肌骨健壮,喜欢舞力弄棍。其父店内货物进出的重活全由他承担,还在南门汀江码头兼做搬运苦力,艰苦劳动磨练就过人膂力。20岁时,在码头能一次肩挑12个大盐包,重达200多公斤,一口气登完42级石阶,不用换肩歇脚。
  在幼年,他即立志攀登武科功名。家住城隍庙隔壁,庙里宽敞的大厅,是他习武的主要场地,通常鸡鸣即起,在城隍庙里舞刀、开弓、掇石,十年苦练,坚持不断。其练武使用的大刀,长130厘米、重41.5公斤,现存县博物馆内。
  同治九年(1870年),以捐纳武监生参加福建乡试。在武科各项考试中大显身手,中举。同科考上武举的上杭人,还有廖贞华等5人。当时武举定额为63名,上杭一县竟考上6名,曾震惊全省。次年,他赴京参加会试,兵部以第六名进士录选,经殿试,钦点为一甲状元及第,命其在宫廷值班办事,担任侍卫职务,是年他才26岁。
  钦点状元后,朝廷按例给假让其荣归省亲。途经官庄乡回龙村,适逢该村兴建石拱桥,欣然应请挥毫写下桥名,并捐助边银50元。至今拱桥石刻“回龙桥”犹在。桥头亭内,立有捐款碑刻,“新科状元丁笏初助边银五十元正”刻列碑首。随后又建造“状元府”拱门,门屏正中上方横挂鎏金“武魁”大匾。另在西门大街北侧,典入房产一大境,辟为别墅。民国12年(1923年)由县立中学购赎为校舍(今为上杭一中校址)。
  同治十二年,同治帝大婚,特请他参加迎亲仪仗队,赏赐黄马褂在御前骑马护卫。光绪元年(1875年),授他振威将军衔,任广东南澳厅游击,代理镇守总兵官职务。他出任南澳时,汕头已增辟为通商口岸。身为海防重地军事长官,他肩负重任,恪尽职守,任职16年,列强一直不敢侵犯南澳,保卫了东南海疆安全。光绪十七年,升任广西郁林营参将,统辖5个县。次年以母丧告假守制离职。服满,因病未再出仕。二十六年,县内饥荒严重,抱病为民请命,促使县知事迅即采取救荒措施,赈济饥民。二十七年,以咽喉溃烂,不治病故,终年56岁。


郑獬
目录


人物生平
个人作品
《宋史·郑獬传》
人物生平
     
郑獬(1022——1072) 字毅夫,一作义夫,号云谷。北宋江西宁都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獬少年时,即有才名,词章豪伟峻整,除同榜鸿胪进士、会元,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外,其他同辈则望尘莫及。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第一,为皇祐癸巳科状元。中状元后,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知制诰,享正三品,修起居注。
  英宗即位,按真宗乾兴年制度,治永昭山陵,规模宏大,劳民伤财。郑獬上疏,请求体恤民情,从俭营造。又上疏言,广开言路,荐选贤良。不久,出知荆南。治平中(1064—1067),大雨淹城,皇上求言,郑獬上疏道:“对谏言,可则行之,否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请求各去虚言,崇以实干。还京,判三班院。
  神宗初,拜为翰林学士,因极言进谏,议论朝臣,得罪了不少人,遂权发遣开封府。又因不肯用新法,为王安石所忌恨,出为侍读学士,1069年贬知杭州,未几徙青州。当时正推行青苗法,郑獬只言其害,不忍民无罪而陷宪纲,遂告病赋闲,提举鸿庆宫。宋熙宁五年(1072)病逝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因家贫子弱,无钱安葬,棺柩停于庙中十余年,后好友滕甫任职安州,始入土为安。
个人作品
  郑獬为官正直,词作亦清新质朴,简练明快。著有《郧溪集》五十卷、《宋史艺文志》传于世。
  与僧文莹是好友,现湖北省安陆市白兆山白云泉留存较完整的摩崖题刻有三处,其中宋熙宁戊申(公元1068年)一处为最早,有“郑獬,张侵、僧文莹同游。熙宁戊申九月六日。”
  《题僧文莹所居壁》
  西湖频送客,绿波舟楫轻。
  春入萝径静,浪花翻远晴。
  《五松山》
  天上仙人谪世间,醉中偏爱五松山。
  锦袍已跨鲸鱼去,惟有山僧自往还。
《宋史·郑獬传》
  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人。少负俊材,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进士第一。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英宗郎位,治永昭山陵,悉用乾兴制度。獬言:“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先帝节俭爱民,盖出天性,凡服用器玩,极于朴陋,此天下所共知也。而山陵制度,乃欲效乾兴最盛之时,独不伤俭德乎?愿饬有司,损其名数。”又言:“天子初即位,郡国驰表称贺,例官其人,此出五代余习,因仍未改。今庶官猥众,充溢铨曹。况前日群臣进官,已布维新之泽,不须复行此恩,以开侥幸。”皆不报。又上疏言:“陛下初临御,恭默不言,所与共政者七八大臣而已,焉能尽天下之聪明哉?愿申诏中外,许令尽言,有可采录,召与之对。至于臣下进见,访以得失,虚心求之,必能有益治道。”帝嘉纳之。时诏诸郡敦遣遗逸之士,至则试之秘阁,命以官。颇有谬举者,众论喧哗,旋即废罢。獬言:“古之荐士,以谓拔十得五,犹得其半;况今所失未至十五,而遽以浮言废之,可乎?愿复此科,使豪俊无遗滞之叹。”未及行,出知荆南。治平中,大水求言,獬上疏曰:“陛下侧身思咎,念有以消复之,不知求忠言者,将欲用之邪,抑但举故事邪?观前世之君,因变异以求谏者甚众,及考其实,则能用其言而载于行事者,盖亦鲜矣。今诏发天下忠义之士,必有极其所韫,以荐诸朝,一日万机,势未能尽览,不过如平时下之中书、密院,至于无所行而后止。如是则与前世之为空言者等尔。谓宜选官置属,掌所上章,与两府近臣从容讲贯,可则行之,否则罢之,有疑焉,则广询而决之。群臣得而众事举,此应天之实也。天下之进言也甚难,而上之受言也常忽。愿陛下采群臣之章疏,容而听之,史册大书,以为某年大水,诏求直言,用某人之辞而求某事,以出夫前世之为空言者,无令徒挂墙壁为虚文而已。”还,判三班院。
  神宗初,召獬夕对内东门,命草吴奎知青州及张方平、赵抃参政事三制,赐双烛送归舍人院,外廷无知者。遂拜翰林学士。朝廷议纳横山,獬曰:“兵祸必起于此。”已而种谔取绥州,獬言:“臣窃见手诏,深戒边臣无得生事。今乃特尊用变诈之士,务为掩袭,如战国暴君之所尚,岂帝王大略哉!谔擅兴,当诛。”又请因谅祚告哀,遣使立其嗣子,识者韪之。
  权发遣开封府。民喻兴与妻谋杀一妇人,獬不肯用按问新法,为王安石所恶,出为侍读学士、知杭州。御史中丞吕诲乞还之,不听。未几,徙青州。方散青苗钱,獬言:“但见其害,不忍民无罪而陷宪网。”引疾祈闲,提举鸿庆宫,卒,年五十一。家贫子弱,其柩藁殡僧屋十余年,滕甫为安州,乃克葬。


谢元龙
  谢元龙(1204-1287年),名唐,字元龙,号南塘,别名晋卿。黄陂镇、杨依村人《珍溪东山谢氏族谱》。赣南第二个状元。
  先世由河南徙浙江绍兴会稽辗转至江西抚州赤栏门,谢小郎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一820年)从赤栏门迁虔化(今宁都)蔡江双溪。谢元龙即谢小郎的后裔。
  自幼勤奋好学。青年时期就读于田头山头王牛石山房,为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甲子科举人黄谅门下高足。
  绍定元年(1228年),25岁的谢元龙参加乡试,获得举人。(捷报传至老家,父亲听到这个喜报后高兴得直流眼泪,重病之母听后竟喜极悲来慰然长逝。谢元龙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联想到父母的辛苦,痛心不已,长年黯然伤神无心读书。自后多次参加会试,都被落选。一起参加会试考生,有不少是谢元龙的旧雨新知,如曾逢龙、何柬之、廖应、文天祥等。每次谢元龙落选后,惯例几个人凑在一起叙述衷肠、彼此振作鼓励。朋友的鼓励使他没有灰心,每次落选后仍回到牛石山房,师在世时,虚心地向师求教。师去世后,一边与旧雨新知相互切磋,钻研举子之业;一边为后来的学子讲学,讲授举子之业。除讲学维持生计外,谢时刻勉励自己不废学业,闻鸡起舞,几十年如一日。琴棋书画天文地理,样样皆通。刀枪棍棒弓马骑射,无一不精。直到有一天,已为刑部郎官的文天祥前来叙旧文经武略,酒后进行文学、武艺切磋,皆为文天祥输,文天祥感叹“晋卿必成大器”,辞别后则向朝廷力荐元龙。谢元龙讲学牛石山房年间,长胜、田头因为这个牛石山房而人才辈出,无不夸好。至今,长胜、田头附近村民仍留有好文、习武之民俗习惯。)自后多次参加会试,均被落选。但他并不灰心,每次落选后仍回到牛石山房,师在世时,仍虚心地向师求教。师去世后,一边与同窗学友相互切磋,钻研举子之业;一边为后进学子讲学,讲授举子之业。据宁都江夏黄氏族谱载,先后有曾逢龙、何柬之、廖应和三名进士和状元谢元龙等在牛石山房讲学。
  景定三年(1262年),59岁的谢元龙中壬戌特科状元。所谓特科,在《宁都直隶州志·选举志·进士特奏名附》审,引用了明天启年间谢诏主编的《赣州府志》谢诏的加注说:“此外,又有下第愿试武艺,及上书献颂,直令赴试者,谓之籽科。赣县池梦鲤、宁都谢元龙是也。”
  (景定三年(1262年),此时59岁的谢元龙饱学经书,心智宽宏。扫清不平,问鼎洲郡,大有闲云野鹤之风。盗贼不敢冒然而犯长胜田头。忽有时,谢元龙经常听说蒙贼元兵入侵占地杀人,日夜辗转反侧忧心不已。经同窗好友劝说乱世当效忠朝廷保家卫国,正好时任江西提刑文天祥入宫觐见,谢元龙才得以批准参加会试、殿试。谢元龙一身学识与功夫便在此关键时刻大显身手,不仅才识过人,还在武艺上力敌各路武官及御林军将领,刀剑碰击促使御林军将领虎口迸裂、无力握剑,元龙考场所向披靡。并在朝廷当即上书献颂一举夺魁,获得科考制度中每三年只录考一个状元的荣誉,被钦点为壬戌特科状元。谢元龙金榜题名后,被任命在史馆修撰史书,以鉴古治今。不久,调任南昌府教授(正七品),讲学文蹈武略。因元兵已兵分三路大举南侵,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谢元龙升任湖北运干兼翰林学士权留守司事抗元御敌,在谢元龙指挥下,运筹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引出了南宋末年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的悲壮之歌.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谢元龙杀出重围吕文焕力竭降元.元军襄樊大战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谢元龙金榜题名后,被任命为史馆修职郎(相当于翰林院修撰)。不久,调任隆兴(今南昌)府教授(正七品)。最后升任湖北运干兼翰林学士权留守司事。逝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享寿84岁。葬长胜村圾中围上,俗称“鼓山上”。
  相传明代起,因有状元墓,在墓前大晤旁竖着一个石牌楼,上刻“圣旨”二字,下刻“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八个大字。后边有个小土山名“下马岭”,山下一个小村叫“下岭村”。名入《世界客属十二届恳亲大会名人展》等。


池梦鲤
   池梦鲤(1228~1279,一说1224~1279) 字德华,赣县(今属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七里镇村)人。宋代状元。太学上舍生。宋咸淳十年(1274)中恩科状元,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
  池梦鲤中状元时已50余岁,适其家乡建桥,乡民为他庆贺中状元荣归,遂名"状元桥"。迨后,赣城南市街其宅前曾建“状元及第坊”,志其中状元盛况。宋末大将张世杰曾为他写像赞:“名甲金榜,宴赐琼林,京兆行驺,仪曹致勤,诗轶六朝,功拟五臣,忠良并誉,千古斯文。”对他的学问和功业作了高度评价。池梦鲤生子四,长子他迁,幼子早殇,次子和三子的后裔迁居赣州七里镇,繁衍至今。
  宋亡后,他隐逸山林,殁于祥兴二年(1279),葬于赣县太田乡桃源洞(今赣县茅店乡太阳坪村)。




戴衢亨(1755~1811)字荷之,号莲士,休宁隆阜人,寄籍江西大庾(今大余县)。乾隆四十三年(1778)状元。
中文名: 戴衢亨
所处年代: 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
字: 荷之
号: 莲士
籍贯: 休宁隆阜




目录


简介
戴衢亨传
轶事
图片
简介
  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殿试一甲一名,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选任文衡,累主江南、湖南乡试。嘉庆初年,凡大典须撰拟文字,皆出自其手。嘉庆十年(1805)起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从政谨饬清慎,颇有远见,为嘉庆时重臣。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赠太子太师,谥文端。著有《震无咎斋诗稿》。善画山水 。乾隆三十六年(1771)尝作庐山瀑布图 。卒年五十七 。《毗陵画徵录、知鱼堂书画录》 。
  其叔均元,字修之,乾隆进士,嘉庆时迁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又拜文渊阁大学士。叔侄相继为枢相,数司文柄。戴衢亨与父亲戴第元、叔父戴均元和兄长戴心亨均显赫于朝,合称“西江四戴”。
戴衢亨传
  戴衢亨,字莲士,江西大庾人。父第元,由编修官太仆寺卿。衢亨年十七,举於乡。乾隆四十一年,召试,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四十三年,成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典试湖北。叔父均元、兄心亨并居馆职,迭任文衡,称“西江四戴”。寻命仍直军机。秋狝扈跸,射狍以献,高宗赐诗美之。累典江南、湖南乡试,督山西、广东学政,历迁侍讲学士。
轶事
  嘉庆元年,授受礼成。凡大典撰拟文字,皆出其手。二年,命随军机大臣学习行走,以秩卑,特加三品卿衔。累迁礼部侍郎,调户部。四年,仁宗始亲政。衢亨以病乞假;假满,兼署吏部侍郎。六年,擢兵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户部三库。川、楚、陕教匪以次削平,以赞画功,屡荷优褒。七年,大功戡定,诏嘉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克尽忠悃,加太子少保,予云骑尉世职。九年,失察顺天府书吏盗印,罢兼尹。十年,调户部,兼直南书房,典会试。十二年,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典顺天乡试。
  十三年,偕大学士长麟视南河。时河事日敝,帝锐意整顿,中外臣工议不一,特命查勘筹议。衢亨叔均元方以总河谢病家居,许便道省视,遂与长麟三疏陈治河要义,斟酌缓急,停修毛城铺滚水坝,复天然闸东山罅闸坝,以减黄济运;於王营减坝西,增筑滚坝、石坝,普培沿河大堤,以淮、扬境内为尤急。云梯关外八滩以上,接筑雁翅堤以束水势。高堰、山盱石堤加筑后戗土坡,为暂救目前之计,徐办碎石坦坡以护石工。智、礼二坝加高石基四尺,以制宣泄。疏上,帝深韪之,命嗣后考覈河工以为标准。十四年,万寿庆典,晋太子少师。
  衢亨性清通,无声色之好。朝退延接士大夫,言人人殊,不置可否,而朝廷设施,有见之数月数年之后者。柄政既久,仁宗推心任之。给事中花杰疏论长芦欠课,衢亨方筦户部,议下盐政覈办。杰乃劾衢亨与盐商查有圻姻亲,餽送往来,助营第宅,不免徇庇;又廷试阅卷,援引洪莹为一甲一名,有交通情状;荐周系英、王以衔、席煜、姚元之入南书房,与英和阴附结党。衢亨疏辨,下廷臣察询,命二阿哥监视洪莹覆写试策,无误,迭诏为衢亨湔雪;惟斥其令部员刘承澍在园寓具稿,致招物议,予薄谴,镌级留任;坐杰污蔑,承澍漏泄,降黜有差。因调衢亨工部。复以凡部臣有直军机者,遇交议,同官每向探意旨,事后辄相推诿,特谕申儆焉。
  十五年,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兼掌翰林院如故。十六年春,扈跸五台,至正定病,先回京。寻卒,年五十有七。温诏优恤,称其谨饬清慎,实为国家得力大臣,亲临赐奠,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文端。子嘉端,年甫十一,赐举人,袭云骑尉。


李威光(1735—1795年),字作楫,号韬序,华城黄埔村人,生于清雍正13年(1735年)出生在山区农村一个小康家庭。身高7尺,臂力过人,精于弓马。李威光自小受家教熏陶,养成自爱、自奋自强,好学喜动,精灵活泼的品格。他和丁锦堂是客家人仅有的两位武状元。
目录


简介
人物事迹
人物传说
人物成就
墓碑
简介
  李威光(1735—1795年),字作楫,号韬序。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出生在山区农村一个小康家庭。其父李资始是前清廪生,知书识义,对其子从小学书习武管教颇严。其母是一个才思敏捷,性格开朗的农村妇女。
人物事迹
     
李威光故居
五华城乡武术盛行。李威光在崇文尚武的客家精神影响下,年少时便投馆拜师,学习武艺。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一招一式,一拳一脚,扎扎实实。不几年,刀、枪、棍、棒、骑射皆能,武艺出众。他身材硕壮,体高七尺,膂力过人。乾隆十五年(1750),适逢开科县试,十六岁的李威光赴考,名列前茅,入选武生。这更坚定了李威光矢志武道的决心。在他的父母支持下,聘请了武艺高强师傅在家里授艺。李威光不怕辛苦,勤学苦练,常以“书要读,拳要练,老婆娶不娶都随便”的口语自誓。十年寒暑,他的武艺日精,在周围乡村中,颇有名气。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李威光赴省参加庚辰科乡试,金榜题名,高中武举。但仍习武不辍,矢攀高峰。他常穿着自制四五十斤的石屐(用大麻石凿成形似木屐,用麻绳作屐皮),以练腿力;朝夕抱举三四百斤练武石,以练臂力。勤奋不负有心人。李威光的武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乾隆三十七年(1772)李威光束装上京,参加壬辰科会试。殿试一举成名,钦点状元及第。
人物传说
  李威光高中武状元后,民间流传着他上京赴考及在考场中的不少故事。
  相传李威光赴京起程那天,刚走出家门槛,不慎踩死一只小毛鸡;初不以为意,继续前行,过木桥时,又踩断了桥板;走到山坡狭路处,青衫被荆棘撕破。他想刚出门就碰上三件不吉利的兆头,感觉很晦气,便掉头返回家中,向母亲道出不愿赴考的原委。其母才思敏捷,善解人忧。为消除李威光的疑虑,随即开口说道:“脚踏金鸡殿上行,踏断木桥换石桥,自古英雄走险道,钩烂青衣换锦袍。”解开了李威光思想疙瘩,鼓励他继续登程赴考。
  在京城会试中,群雄荟萃,相互角逐,斗艺激烈,李威光脱颖而出,武艺超群,荣获第一。不几日,皇帝亲躬殿试。李威光却遭人暗算:事先有人把比武石和他的关刀涂上蜂蜡,想使他当场出丑,名落孙山。殿试时,李威光举起武石,力鼎千钧,潇洒自如。不料突然石滑脱手,李威光急中生智,用尽力气,顺势将武石猛踢一脚,武石落地滚了几滚;接着,他手舞关刀,银光闪闪,令人眼花缭乱。突然左手滑脱,右手紧握刀柄,顺势原地旋转,乾隆皇帝看罢,不解其艺,便问是何武艺?李威光急中生智,奏曰:“武石滚动,乃‘狮子滚球’之义;关刀释手属‘捺地割葱’,这些技艺是寒门传家之宝。”语惊四座,博得龙颜大悦,当即钦点为该科状元,御赐“状元及第”金匾一块。这一历史珍贵文物,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灭了。
  传说归传说。其实,李威光在会试中,刀、枪、棍、棒、箭等技压群芳,殿试夺魁,当之无愧。在殿试时,李威光使用的一百六十斤的大关刀至今仍保留在其家乡。
人物成就
  李威光状元及第后,皇帝极为器重,起先留他在京城授头等侍卫,警卫金銮殿,并曾跟随乾隆皇帝去郊区狩猎。他不仅为皇帝护驾,且在狩猎中,打飞鸟,猎狡兔,箭不虚发,随臣大为喝彩。乾隆四十二年(1777),授他为广西提标左营游击。由于李威光不仅熟知天文地理,而巳熟知沿海岛屿情况。因此,不久调任浙江黄岩镇标水师中军游击,旋又晋升为福建烽火门参将。
  乾隆五十一年(1786)秋,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攻克彰化、凤山,围攻台湾府城(今台南),朝廷震惊,遂派兵镇压。在府城之战中,清军败北,林爽文军声势大张。清朝继派福相国(福安康)并调福建烽火门参将李威光领兵征讨,清兵反败为胜。平息了事端后,授李威光军功加一级,记功二次,将他留守台湾,晋升为台湾平安协水师副将。不久,调回闽安协副将,署任海坛、南澳总兵,诰封四世武功将军(从二品)。在任期间,思母心切,解甲归乡。于1796年(乾隆六十年),李威光在原籍长乐逝世,享阳寿61年,墓葬黄布。
墓碑
  李威光墓原在五华县华城镇陶角里,筑于清嘉庆年间。民国二年(1913年)再迁葬于三清塘长坑里山脑西北坡上。墓用灰沙砌筑,呈交椅形,坐东南向西北,长6米、宽6米,面积约40平方米。内设拜坛,墓头立有麻石墓碑,高55厘米,宽42厘米,阴刻楷体碑文,中刻“前清会状及第晋阶武功大夫任南澳总镇府李氏十九世祖谥忠孝端和讳威光韬亭墓”,右刻“民国二年癸丑岁季冬吉旦立”,左刻 “四大房永祀”。现保存完好。


曾琼琲  曾琼琲(1758—1848)字荣锦,号宝园,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洛阳围人,其幼读诗书,长习武艺, 19岁考取邑庠生,28岁赴省城乡试中武举人,乾隆55年(1790 年)曾琼琲上京会试中武进士,殿试点为一甲榜眼及第,授殿前花翎侍卫,三年后任江西下历都司,升授九江游击、河南卫辉营参将,河南中军大将等职。   曾琼琲一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官清正,品格高尚。其71 岁告老返乡之日仅带有百两银子,回乡后,用这些银子购置学田,资助兴学育才,为乡民传习武艺。至今,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洛阳围曾榜眼故居“长兴楼”中,仍保留有其当年习武的大刀和习武石,大刀重约180多斤,长约2 5米,如今要搬动它,仍需小心翼翼,想当年曾榜眼可以把此大刀舞得呼呼生风,是何等神力;更令人惊叹的是,在长兴楼大门口,有三块花岗岩质地的习武石,小的有200多斤.大的有300多斤,据说曾榜眼当年可以同时提起这三块习武石。族人保留有—件曾榜眼当年穿过的长袍,人站在凳子上仍够不着,可见曾榜眼身材高大魁梧。 在民间,曾榜眼还有当考官柜贿选贤的美谈。据说.有一回曾琼琲身任选拔武生的考官。开考前夕,开封府巨贾马百万的老管家到曾琼琲的住所送钱说情,老管家讨好说:“马公子为人机灵,武艺不凡,明日赴考,望大将军高抬贵手,助力选拔,”说完,把一大包银子递来,并说事成后还有重谢。曾琼琲严斥道:“考官之责,应是量才选拔,我曾某不昧心做事,卖官鬻爵,中饱私囊,此银子拿回去吧,井转告你主人,令公子能不能中,就看他的本事,若令公子本事大,不必花上分文。第二天,曾琼琲秉公选拔,见马公干确实武艺不凡,于是还是让其名列金榜。   曾榜眼去世后,葬在洛阳围狗里塘的小山坡脚,墓长8.6米,宽9米,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但却无墓碑,据说当年修墓占地需征重税,因曾榜眼为官清廉,家境贫寒,故在其去世后,家人仅为其修了—座无墓碑的灰沙墓,一直是为官之人学习的榜样。




罗孟郊目录


个人简介
诗作

  罗孟郊(1091~1153)号休休,兴宁刁坊镇罗坝村人。北宋宣和年间探花,授职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任职期间,奸臣蔡京擅权,朝政日非,孟郊疾恶如仇,“令”大学生陈东等上书,揭露蔡京等人罪行,称他们为“六贼”。不久,钦宗便把“六贼” 中的王黼等治罪。当金人南侵时,钦宗慑于金人的气焰,欲罢免主战派右丞相李纲的职务,以讨好金人。罗孟郊“复令”陈东上书,要求留用李纲为国效力。及后高宗南迁,秦桧当权,阴谋与金人议和,罗与叶三省等人极力反对,秦桧恨之入骨,命御史罗 汝揖奏谤罗孟郊“饰非横议”。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2),罗孟郊被贬滴兴国军(行政区名,今湖北阳新县),次年在贬所逝世。秦桧死后,高宗下诏复用孟郊等53人。朝廷得悉罗已去世,遂追赠他为礼部尚书,敕葬兴国军甘棠山。

  京中怀归   一自题名后,思归何日归。   虽然着宫锦,不及无斑衣。   故里桑榆晚,他乡雨雪霏。   庭前停玉轸,目送雁南归。


明朝探花
  董越(1430~1502)字尚矩。江西赣南宁都人。明成化五年(1469)张升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两次奉旨出任科考官,选中王鏊、梁储等,后均为一代名臣。孝宗即位,奉命出使朝鲜。凡朝鲜馈赠给他个人的物品,一件未受。他还撰写了《朝鲜赋》,记述朝鲜的民情风俗,内容极为丰富,且颇富文采,国人广为传诵。累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卒谥文僖。文渊大学士李东阳还亲为董越撰写墓志铭,称董越诗文“清峭简洁,脱去尘俗,没有佶倔怪诞语。”有《董文僖公集》。   〔明〕字尚矩,宁都人。少孤贫,事母甚孝。成化五年(公元一四六九年)进士,授编修。弘治元年,(公元一四八八年)为朝鲜颁诏正使。累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卒,谥文僖。越著有使东日录一卷,与朝鲜赋,(均四库总目)圭峰文集,并传於世。 http://bbs.southcn.com/thread-6643386-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 07: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丁锦堂为上杭县城关人,同治十年辛末武状元”中的“辛末”,应为“辛未”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07: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Teddyma0 发表于 2013-7-1 07:28
“丁锦堂为上杭县城关人,同治十年辛末武状元”中的“辛末”,应为“辛未”吧?! ...

感谢更正,应为干支的辛未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0 07: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价值的资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0 07: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价值的资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3 07: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