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9|回复: 0

外来工匠会吹箫:客家十番锣鼓源起闽北鼎盛四百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8 12: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 曾凤清 文/图
[核心阅读]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晚风轻拂下,龙津河水荡漾起阵阵涟漪,也将河畔悠扬丝弦、欢庆鼓点的韵律送进小城居民的耳中。
在清流县龙津河畔的九龙广场,清流县客家十番锣鼓民乐研究会每周一、三、五晚都会集合排练。观赏客家十番锣鼓表演,已成为山城居民傍晚闲暇的一大去处……
缘起篇:明永乐年间由邵武传入
长校镇位于清流县西南部,位于连城、宁化、长汀和清流县城的交界处,是一个纯客居乡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长校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十番锣鼓”就是其中的代表。“十番锣鼓”是由十人组合而成的一支乐队。“十”是指其乐器多,“番”则是说花样翻新。乐队的主要乐器有:铜鼓、嗒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后来又融入了碰铃、笛、二胡、板胡、六角琴、扬琴等乐器。乐队一般分为两个小组,一组负责敲击乐,一组承揽丝弦乐。
长校“十番锣鼓”历史悠久,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永乐年间。相传,当时“十番锣鼓”在南方盛行,长校镇到邵武一带做纸的工匠,在闲暇之余,参与当地的“十番锣鼓”演奏自娱自乐,返乡后就将这种娱乐形式带了回来,并不断加以改进。
发展篇:渗入了浓郁的客家特色
经过历史的演变,长校“十番锣鼓”逐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风格,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志事贺喜、自娱自乐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前几乎每个村都有‘十番锣鼓’,凡是逢年过节、迎亲贺寿、上梁入屋、扫墓祭祖、迎神出案、游族谱、抬龙灯等都要用十番。”已退休的原清流县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十番锣鼓演奏爱好者童金根告诉记者。“摆十番、抬龙灯”是长校人心目中最欢庆的时刻。每至元宵,长校的村村落落,在欢腾的锣声和鼓乐声中,万条火龙披着浓艳光彩,欢腾、雀跃飞舞,冒着苍茫夜色遨游街头巷尾、游历于叠翠的群山之间。在抬龙灯队伍的最前头,就是十番锣鼓的演奏队伍。这种边在路上行进边演奏的方式,也就被人们称之为“摆十番”。与坐着演奏相比,“摆十番”的难度更大,必须经过长期排练,具有相当艺术功底后方能出行。
过去的十番锣鼓演奏者,除了一些民间职业性鼓乐班中的乐手外。不少民间艺人分散在农村亦农亦艺。每逢春节、中秋、庙会、赛龙舟等节日时,百姓也广泛地组织自娱性演奏。十番锣鼓在群众之间有着极为深厚的基础。
传承篇:从口口相传到辑谱传唱
虽然鼎盛一时的“十番锣鼓”在文革过后逐渐沉寂了一段时间。但是,近年来,在龙津河畔,作为客家民俗文化艺术瑰宝的”十番锣鼓”终于再放异彩。
每到“十番锣鼓”表演开始时,一些周边的居民便自己搬来板凳,坐在凉亭内欣赏这动听的客家乡音。演奏队成员们一周三次的练习,特别准时。“这个鼓点打得不对,得调整一下。”“这里二胡应该进得快一点。”在排练一曲的间隙,演奏队成员们不忘交流一番。“以前经常是‘摆十番’,行进着演奏。现在则以坐着表演居多。”童金根说。童金根现在除了定期参加练习之外,他还坚持利用闲暇时间整理“十番锣鼓”的谱。“‘十番锣鼓’作为一项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原来主要是依赖于口口相传。通过谱的整理编辑,能够更好地将这项艺术瑰宝发扬光大。”
演奏队成员老李告诉记者,“十番锣鼓”采用的曲调很多,大约有40余种民间小调。现在,最经常演奏的曲目都已经整理有谱。翻开他谱架上的曲谱,《八板头》、《十杯酒》、《怀胎》、《瓜子仁》、《玉米缨》等常见的“十番锣鼓”曲调都列目其中。
2008年,长校“十番锣鼓”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录。
2009年,长校“十番锣鼓”入选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创新篇:不断融入时代新内涵

虽是老曲,却也能够谱新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十番锣鼓”这一传统民俗曲调,也逐渐被赋予了历史的新内涵。
近年来,清流文化部门给这一民俗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他们根据”十番锣鼓”曲调,创作出“计划生育歌”、“劝赌歌”、“尊老敬老歌”等歌曲。“十番锣鼓”演奏队不仅在传统节日为村民表演,而且还更多地出现在送兵入伍、庆功会、慰问军烈属等重要活动场合,并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希望能有更多客家年轻人喜欢这种传统民俗文化。”采访中,年老的演奏者们纷纷表达这一共同的心声。据介绍,目前“十番锣鼓”的演奏者多为一些老年音乐爱好者。在长校镇当地,“十番锣鼓”主要分布在长校村和江坊村,两村各成一队,演奏队员40多人。
近年来,为保护和弘扬“十番锣鼓”这一民间艺术,清流县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为“十番锣鼓”演奏团队修缮活动场所,添置服装,县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还常派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县文艺演出活动也时常调研“十番锣鼓”。通过各种形式的演出和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优秀的客家民俗文化艺术瑰宝,也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6 09: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