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地的“公王” | | 揭阳日报http://www.jyrb.net.cn/content/20120916/detail109274.html | 时间:2012-9-16 | □彭妙艳
九十年代中期的一个正月十五日,因公干来到台山。负责接待的小林告诉我当晚他的家乡赤溪有“过火炼”的民俗活动,问是否有意参观。我正求之不得,哪会放过。
知道“过火炼”其俗,是前此几年,在广州参加省作协一个会议时,曾听一位江门籍作家提起过。他说:赤溪是一个客家人聚居地,建有“公王”庙,每隔三年正月元宵节的晚上,都要举办一次“过火炼”的民俗活动。而当地所叫的“公王”,就是通常称为“三山国王”的神祗。它在粤中的神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小林家喝过一杯茶后,就去庙前看热闹。看到村民早早就用几百篓木炭铺了一个面积超过一亩,厚约七八厘米的炭场,并在炭面铺上一层干草。在点燃干草把木炭烧红后,活动正式开始,由主持人叫来庙祝,起神童。童子头扎红头巾、腰缠青布,赤着脚板,左手执一木剑,右手提着铃钟,边摇动边念念有词:“三王爷在此,驱邪出外,引福归堂……”而同时,主持人抱起三王爷的木雕神像,大步绕场一周,口念“王爷在此,百无禁忌,百煞潜藏……”然后赤脚急步走过火红炭堆,再从火堆返回原处。
传说“三王爷过火炼”后,法力倍增,可保这片地方三年之内人畜平安,社会和谐。于是当地客家人乐此不疲,从古代到现在,坚持以一种牺牲精神赢取家乡幸福的永驻。
有本土的专家说:三山国王是客家人特有的信仰,是客家人最大的“公王”。台湾社会也是这样认为,尽管事实上信奉三山国王的潮汕民系人数远远大于客家人。只是潮汕人信仰方式单调、简易,客家人则丰富多彩得多。好像台山赤溪的“过火炼”,在潮汕闻所未闻;而大埔枫朗五月初五的“船游”,潮汕地区也前所未有。我的老家有人娶了大埔的新妇,根据她的介绍,他们那里五月初四拜“公王”,初五日午时,抬出三尊“公王”神像游村一周,然后抬上村溪的龙船,一直泛游至下游上岸后,才护送神驾回宫。“公王”船游时,船上锣鼓喧天,还有一位老者唱着船游歌:“打起锣鼓锵咚锵,国王起驾出游乡,三位国王成龙主,游乡达境压灾殃”,很像潮地的“做四句”。船游时,两岸观众如堵,鞭炮震聋,气氛十分浓烈。
元人刘希孟《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有“潮之三邑(海阳、潮阳、揭阳),梅、惠二州,在在有祠”的记载,当代客家民俗学者解读为“公王”三兄弟,各有地域分管范围,大哥巾山分镇梅州;二哥明山分镇惠州;三哥独山分镇潮州。相传中,“大王爷教书,二王爷杀猪,三王爷烧炭”。因为出身不同,所以脸谱有异:大王爷白脸,二王爷红脸,三王爷黑脸。如果传说有据,这就难怪梅州的文化为什么会是这样发达,而潮汕为什么又会长期处于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之中。客家人对于“公王”的特别礼遇,原来并非“盲目”,而是“由来有自”。
但是有文化的客家人却也善于为三山国王分工上的“倾斜”解套,使人相信这是上天的安排而非客家人的巧取豪夺。我曾在梅县附城泮坑山腰参观“泮坑公王”庙,看着当地人奉祀的骑着老虎的“公王”,以及神明背后三位面貌端庄的夫人塑像,听着守庙的老者给我讲了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位久居潮州的泮坑外村人熊氏,某夜梦见一位大将左握帅印,右执宝剑,自称是助政明肃宁国王,接受天命镇守梅州,庇护百姓,保护善人……熊氏惊喜异常,醒后回想日前在揭阳祖庙进香,庙中巾山公王与梦中所见形象完全相同。于是他一面派人回到泮坑建造庙宇,一面邀请木雕师傅仿照祖庙神像另刻一尊,贴以真金后运回泮坑,安放于神坛之上。从此,梅县人把这庙里的神明称为“泮坑公王”,还编了“泮坑公王保外乡”的故事。
不管三山国王各有分工是否有因,但是不少神庙只奉一神却是有据。两年前我参加台湾客区三山国王巡境“会香”的时候,就真的看到彰化霖兴宫只祀巾山国王,肇霖宫只祀明山国王,沛霖宫只祀独山国王。这就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客家人并不自私,他们明知只有巾山“公王”能够保障客家的文人辈出,但是出于对另外两位神明的尊重与照顾,尽管这两位神明分别代表惠州、潮州的利益,还是给了他们“庙食”的空间。这就是胸怀,豁达而且广阔。客家人所以能够四海为家,放眼世界,不断做出举世瞩目的大业,恐怕正与这种民间信仰哺育的“客家精神”有关。几年前讨论“广东人精神”时,给予客家人以“厚德载物”的概括,看看他们在“公王”的供奉上,也就可见一斑。
“一滴水见大海波澜”——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只从一个视点就可见其本质,不一定非要宏大叙事。从客地的“公王”现象出发,我有如是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