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解除了38年的戒嚴令,隔年1988年底,客家鄉親便走上街頭,發動「還我母語運動」,爭取被壓抑近40年的母語發聲權,客家政策也隨之帶入了每一次的選舉中,而2001客委會成立,2010年客家基本法通過,都可以算是客家運動的延伸,客家事務從民間變成了公部門關心的議題,某些程度上,也回應了客家運動的訴求,客家運動發展近25年,未來要如何延續,也成為各界共同關心的焦點。
台湾领导人大選打得火熱,候選人不分藍綠,都要來上這麼幾句客家話。
我是客家人,不是客人,我是客家妹。
候選人不只開出客家政見,也大方說客話,闡述自己的客家淵源,以爭取更多的選民認同,然而能夠有這樣的成果,卻是客家鄉親打拚了20多年換來的。
一張張以國父像遭到封口,做為諷刺政府母語政策的傳單,是1988年12月28日還我母語運動的精神象徵,這一年也被稱作客家運動元年。
1990年具有強烈本土意識的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在每一次的選舉中,成立客家助選團,撰述「客家白皮書」,供候選人連署運用,將客家政策帶進選舉當中。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黃子堯(2008.12.23):「客家的公共事務,不能夠再單打獨鬥,甚至不是一人的成就,或是他們做出什麼奉獻,一定要藉由選舉的過程,讓參選的候選人提出政見。」
台大國發所教授 邱榮舉:「客家政見才開始,在台北市長的選舉時,甚至是台灣大選時,客家政見成為最重要,最主要的政見之一。」
所有支持客家的朋友,大家站起來,表示從今天開始,客家人站起來了。
2001年執政者兌現競選的承諾,成立中央部會級的客家委員會,依法編列預算任用職員,推行全國客家事務,不少縣市,也跟進成立一級客家事務機關,客家運動從民間踏入公部門領域。
台科大教授黃永達:「公部門有相當的權威性,它登高一呼,大家力量就很大,尤其早期是政府的力量,打壓客家的語言和文化,所以照理應當在哪跌倒,就要在哪裡再站起來。」
客家基本法草案,修正通過(2010.01.05)。
2010年1月29日,對推展了20多年的客家運動,是個重要的里程碑,一部等同客家憲法的「客家基本法」,正式實施,賦予中央機關推行客家事務法源,其中包括客家重點發展區的設立,以及公事語言的使用等,然而法條僅作原則性的規範,卻也令人質疑客基法的效用。 楊長鎮(100.06.14):「列入重點發展區的鄉鎮,有什麼義務 條件,要做什麼事情,全部都沒有規範。」
客委會副主委 劉東隆(100.06.14):「強制性我相信,所有的法律都一樣,現在開始實行的話,一定要循序漸進。」
雖然客基法存在爭議,但不論是客委會的成立,或是客基法的立法,都是總統候選人選舉支票的兌現,未來如何進一步監督政府落實客家政策,成了新一波客家運動的焦點
台大國發所教授 邱榮舉:「候選人大的方向和重點,客家政策基本的想法,基本的主張要先拿出來,接下來我們,要共同監督 要來評估,政府推展客家政策的效果如何。」
走過百年,從孫文的革命到羅福星抗日,從客家菁英引領的政治變革,到客家鄉親走上街頭,親自捍衛母語發聲權,每個轉變的關鍵時刻,都可以看到客家人挺身而出的身影,而在文藝、體育、經濟乃至於教育,各種不同領域中,客家人的打拚與貢獻,不但豐富台灣文化的內涵,也讓民國百年更加精采。
不管你是福佬、外省、原住民、客家人,希望天公保佑這土地的老百姓,世代都平安。
(客家电视台 廖期錚 林敬祐 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