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原载惠州日报2009-9-29 B15版
推进文化大市建设需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弘扬本土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
□唐亚玲
惠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生产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东江地域特色的汉文化遗产,以本土文化、客家文化为主干,兼具广府文化、闽南文化、中原文化特征。在推进文化大市建设过程中,重视、传承这些本土文化,对于提升惠州综合竞争力、促进惠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和舞蹈可提升惠州知名度,吸引外地游客观光旅游
惠州民间文学主要有飞鹅岭传说、九龙峰传说、东坡与朝云传说、客家歌谣、惠州歌谣、瑶族歌谣、民间小调、平海楹联、民间故事、民间谚语、谜语等。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包罗万象,涵盖了丰富的社会生产、生活内容,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包含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量的民间故事、民歌民谣等反映了惠州人崇尚正义、热爱自由、追求平等的朴素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审美观,表达了惠州人世代祈求幸福、平安、财富和健康的美好愿望。如飞鹅岭传说、九龙峰传说、东坡与朝云传说、客家歌谣等都很动听,内容极其丰富,对研究惠州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宗教信仰都有重要的价值。
惠州传统音乐主要有惠东渔歌、客家山歌、龙门蓝田瑶族山歌、惠州山歌、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惠东渔歌。惠东渔歌属粤东渔歌中的浅海渔歌,具有独特的曲调、风格和表演形式。惠东渔歌是汉族民歌中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特别是研究沿海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歌。
惠州传统舞蹈主要有舞火狗、舞春牛、东江麒麟舞、舞草龙、舞鲤鱼、舞凤,还包括生活习俗舞蹈、生产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等。其中舞火狗和东江麒麟舞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舞火狗源自于有300多年历史的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瑶族传统的民间习俗,是我省我市瑶族习俗中唯一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东江麒麟舞是东江客家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的结晶。东江麒麟舞发祥于5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清朝乾隆年间流传于东江流域一带,目前分布于惠城区小金口街道的乌石、青塘、柏岗等行政村。这些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的表演艺术深受人们喜爱。通过表演、宣传、推介吸引广大外地游客到本地游览观光,对提高惠州知名度,促进惠州经济、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可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
惠州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主要有龙形拳、李家拳、林家拳、上刀山、龙舟赛等。其中龙形拳和李家拳是较具影响力的拳术。惠城区小金口是龙形拳的发祥地,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龙形拳分会,习拳的海内外弟子有10万多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娱乐方式逐渐多元化,龙形拳这一传统武术技艺后继乏人,面临逐渐消亡的困境。为抢救这一优秀的文化遗存,惠城区成立了龙形拳协会,并于2007年12月与香港龙形拳寻宗团共同举办了龙形拳交流活动,来自海内外11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名龙形拳弟子齐聚惠州交流经验,促进了龙形拳的回归。李家拳创始于清朝早期,由惠州市河南岸街道火地村(现改名为米地村)的村民李义发起,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200多年来,李家拳一直在惠州、河源、广州、江门、佛山、深圳、东莞、中国香港以及东南亚新加坡等广大地域范围内流传。惠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军事重镇之一,因此,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在这片土壤上历来都有其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及强身健体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惠州传统医药、美食、技艺主要有罗浮山百草油、麻陂肉丸、黄金酥丸、巴戟酒、客家黄老酒、梅菜以及编扎等技艺。传统戏剧中的粤曲演唱,民间信仰中的九龙峰谭公庙会、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渔民朝拜仪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东省甚至全国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许多留存于民间、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化瑰宝被抢救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主管部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组织人员开展大规模的普查、收集、整理等工作,使许多留存于民间、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化瑰宝被抢救、记录下来。现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汇编》、《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汇编》、《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料汇编》、《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汇编》、《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统计表》和《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地图集》等即将编撰出版,使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和光彩。 (作者单位:市文化馆)
[ 本帖最后由 碧野 于 2009-10-12 11:1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