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venen111

苗栗縣歷史建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2: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崎頂一、二號隧道

類   別:          其他歷史遺蹟
登錄之理由:         為本縣唯一兩座相連的雙軌鐵路隧道,內襯上半部採紅磚襯砌,下半部為水泥磚砌築,構造少見,迄今保存完整,並結合當地社區居民認養,深具社區文化資產守護意義。為縱貫鐵路香山-竹南段三次改線後少數僅存之完整鐵道遺跡,見證竹南鎮都市紋理空間之變遷及崎頂地區發展歷史。
登錄日期:         94年6月24日
登錄文號:         府文資字第0947500119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2: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崎頂一、二號隧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2: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崎頂一、二號隧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2: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崎頂一、二號隧道

創建年代:民國17年(西元1928年)年
因香山竹南間改道所建

台灣鐵道建築始於 1887 年(清光緒 13 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分兩期完成基隆到新竹路段長 106.7 公里的鐵路,1893 年(清光緒 19 年)完工通車。
清廷本來規劃新竹到高雄的路線,但直到甲午戰爭清廷敗戰,台灣割讓日本後,日本人於 1898 年測勘新竹以南路線,1900 年新竹經香山到到中港(竹南)的鐵路開工,1908 年 19 公里長的鐵路完工通車。
這條路線並非原清朝計劃的「海線」鐵路,過香山站後向東,彎入尖筆山區,再繞回竹南的山線,中途必須穿越尖筆山,所以還挖了一座長 146.5 公尺長的「尖筆山隧道」。
這條路線坡度陡,不利行車,於是趁北部鐵路進行雙軌化工程,1927 年(昭和 2 年)改線走經由「海線」的崎頂行走,舊鐵路於 1929 年(昭和 4 年)拆除,舊山成為民眾往來道路,久而久之成為既成道路,成為現在的台 13 線道路(又稱公義路)。
尖筆山隧道從鐵路轉成公路隧道,沿用到 1977 年(民國 66 年),因為公義路拓寬而拆除。
1928 年(昭和 3 年),香山到竹南的鐵路新線完工,新線在崎頂開鑿一號、二號隧道,並在二號隧道南端設崎頂信號場(號誌站),負責交會列車管制。
崎頂號誌站一直使用到民國 70 年左右,直到崎頂車站中間待避線拆除,信號所失去功能才拆除。
崎頂一、二號隧道開鑿時原本離海岸很近,南邊中港溪河口經年累月漂出泥沙在海岸淤積,造成海岸地形變化,不到 50 年,西部海岸線已經後退數百公尺遠。
台鐵從民國 64 年起手推動鐵路電氣化工程,崎頂一、二號隧道淨空不足,不利電氣化工程,加上路線曲率半徑只有 500 公尺,基於行車安全考量,所以路線再次西移,崎頂一、二號隧道廢棄。
1978 年(民國 67 年)元月,基隆到竹南電氣化工程完工通車,兩座隧道從此封閉,二隧道南、北口均依規定設置鐵柵門封閉,20 多年乏人問津,周邊雜草叢生,民國 79 年大陸偷渡客來台高峰,曾有偷渡客從崎頂上岸,跑進隧道躲藏。
崎頂一、二號隧道是苗栗縣唯一兩座相連雙軌鐵路隧道,內襯水泥磚、紅磚,保存完整,而是縱貫鐵路香山、竹南段三度改線後,少數碩果僅存的遺跡,2005 年 6 月 24 日公告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
竹南鎮公所爭取經費,整理隧道周邊環境,打造成崎頂隧道文化公園,北入口設置停車場,重鋪鐵軌、候車亭意象,一、二號隧道間涵洞橋加蓋造型木橋,景象煥然一新。
崎頂火車站北側也完成「老衢觀海」觀景平台,未來將透過鐵路懷舊步道與崎頂隧道文化公園連接,打造崎頂成為鐵路主題的觀光旅遊景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2: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崎頂一、二號隧道

崎頂一號隧道長約130.78公尺;二號隧道長約67.48公尺,屬雙軌舊磚造構築,大體保存完整。兩座隧道是繼竹仔嶺隧道、六堵隧道之後少有雙軌鐵路隧道,洞門設計相當別緻,採用洋灰磚(水泥磚)砌成洞門,整體造型相當氣派。隧道內襯上半部的圓拱採用紅磚襯砌,下半部之側壁延續運用水泥磚襯砌,其風貌依舊是見證台鐵發展軌跡的最佳歷史遺跡,此地也見證了崎頂發展的歷史。
崎頂一、二號隧道,建築面積有 2454 平方公尺、保存範圍面積有 3280 平方公尺,北邊的一號隧道長 130.78 公尺、南邊的二號隧道長 67.48 公尺,寬度近8公尺。
兩座隧道相距約 50 公尺,一長、一短故有「子母隧道」之稱;隧道穿山臨海,位置險要,又稱「山海關」。
雙軌隧道的設計,是當年繼基隆竹仔嶺隧道、六堵隧道(現七堵上行隧道)之後,少有的雙線鐵路隧道,也是苗栗縣唯一鐵路雙線子母舊隧道。
兩座隧道洞門採用洋灰磚(水泥磚)砌成洞門,造型簡單、不失氣派,加上雙軌隧道洞口寬闊,台灣早期許多列車廣告宣傳照片,就是到崎頂隧道取景。
門洞造型處理手法雷同,除二號隧道北口未加裝飾,其他三處洞口兩側都有簡單柱狀造型,這樣的不對稱的處理手法,可能有原因,但有待調查。
隧道內襯下半側壁延續洞口風格,以水泥磚襯砌,上半部圓拱則用紅磚襯砌,內襯水泥磚砌牆接縫處出現不少的縫隙,有大有小,可能是幾次大地震的傑作。
一號隧道南口牆面零亂散布的小坑洞,像是機槍射痕,也像是炸彈碎片撞擊痕跡。地方耆老指證歷歷說是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末期,盟軍飛機飛到台灣上空,追擊火車留下的歷史痕跡。
民國 34 年間,美機飛臨台灣上空攻擊頻率增加,擁有厚實拱牆的崎頂一、二號隧道,成為往來火車及附近居民躲避美機空襲的最佳防空洞。
地方耆老回憶,民國 34 年間,有 3 架美軍轟炸機追擊一列上行貨物列車(一說是運兵車),列車停在隧道內躲空襲,美機先投三枚炸彈,未直接命中隧道內火車,隨即以機關槍掃射,在一號隧道南口留下明顯彈痕。
當年美機掃射攻擊火車時,海邊作業漁民親眼目睹,嚇的躲進海岸防風林避難,美機飛離前也對著防風林射擊,所幸未命中,目擊漁民逃過一劫。
60 年後,崎頂一號隧道南口水泥磚拱牆面仍留有許多槍彈痕跡,見證日治末期太平洋戰爭的歷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2: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山火車站

類   別:          建築物類
登錄之理由:         創建年代為日治時期,其建築外觀及內部機能空間運用,皆呈現出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所塑造出的空間文化氣息。為台灣少數存留之和洋風半木構造式樣之車站建築,是日治時期鐵路小站之典型。購票口前木柵欄,為台灣僅存的歷史建構物應特予保存。
登錄日期:         94年6月10日
登錄文號:         府文資字第0947500113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2: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山火車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2: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山火車站

創建年代:約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年
竣工年代:(不詳)
興建者:鐵道部

光復前之台灣台灣鐵路縱貫線竹南彰化間一分為二,分成山線、海線,不僅是鐵路分道揚鑣,也區分了栗縣人文、政治版圖,從此有山線、海線之分。
1908 年(明治 41 年),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當時的縱貫鐵路走山線,坡度過陡,運輸效率受限,無法因應逐漸增加的客貨運輸需求,日本政府決定在竹南、彰化間興築海線鐵路。
日本政府決定建海線鐵路時,已經享受山線鐵路運輸利益的地方民眾,一度群起反對。不過,當時日本總督明石元二郎採取強勢態度,繼續推動。
1919 年(大正 8 年,民國 8 年)動工,1922 年(大正 11 年)10月10日完工通車。
海線鐵路竹南到彰化(含起迄站)計算全長約 91.7 公里,舊山線則是 89.3 公里,雖然長度差不多,但沒有山線的彎道與爬坡,通車後一度取代山線成為縱貫鐵路的主線,直到台灣光復初期,海線鐵路客貨運輸量,都足以跟山線一較長短。
1979 年(民國 68 年)西部幹線鐵路電氣化後,經過苗栗、台中縣市首要城鎮的山線鐵路逐漸勝出。海線鐵路往來列車班次減少,淪為支線地位,小站也成為甲種簡易小車站,列車停靠班次、人事編制均減少。
海線鐵路從竹南到彰化,依序經過談文、大山、後龍、龍港、白沙屯、新埔、通霄、苑裡等車站。
鐵路運量逐漸萎縮,海線小車站也迅速沒落,周邊發展停滯,每日進出客貨量減少,站房改建較不迫切,大山、新埔火車站反而因此保留原始的風貌,成為見證海線鐵路創建的歷史建築。
位於後龍西北方的大山火車站,日治時期地名叫「大山腳」,車站以此命名,台灣光復後「大山腳」改名為「大山里」才跟著更名。
大山火車站曾經是海線貨運大站,民國 40~50 年全盛期,一年載客量達 24 萬人,貨運量也不少,後龍的西瓜、甘藷、稻米從這裡輸出,地方所須的肥料、煤炭,均從大山車站進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2: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山火車站

火車站每天送往迎來,不但是地方醒目的公共建築,也凸顯建築當代的建築風與歷史背景,是值得觀察研究的對象。
大山、新埔火車站均建於 1922 年(大正 11 年),屬於和洋混合風建築,平面格局、外觀都極為相似,外觀有如民家,候車室外有「L」型簷廊,屬於日治時期小型車站的典型。
類似造型的火車站,也常出現在其他偏遠鄉鎮,山牆雨淋板、懸山雙坡水屋頂、日本瓦,以及諸多木造結構,幾乎一模一樣。這可能是為了節省人力,提升施工效率,採取圖面施工而造成的結果。
大山、新埔火車站屬於日式木造建築,無繁複之裝飾語彙,建築立面簡潔,僅作線狀垂直或水平分割,切妻(懸山)式雙坡水屋頂、下方突出屋簷,如出一轍。
兩火車站的簷下枝柱、裝飾,入口、開窗位置、窗門,室內格局也幾乎一模一樣。
山牆上的雨淋板,以及巴洛克風格的牛眼窗,都是到西方的工法,透露當時日本接受西方建築工法與概念的時代背景。值得一提的是,兩座火車站屋身外牆明顯不同於舊山線勝興火車站,勝興火車站採地面平行交疊的雨淋板式樣;大山、新埔火車站則採用類似室內直立榫接腰板型式,日本稱為「豎羽目版張」的工法。
可惜大山火車站外牆於民國 89 年裝修後,入口兩側外牆、候車室牆改成橫疊雨淋板,失去原有「豎羽目版張」的風味,與同一時期興建的﹄姊妹站』新埔火車站,出現明顯差異。
大山火車站候車室購票窗口前的等候木柵欄,是早年同期火車站必備裝置,如今是少數碩果僅存的式樣,值得留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2: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埔火車站

類   別:         建築物類
登錄之理由:         創建年代為日治時期,其建築外觀及內部機能空間運用,皆呈現出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所塑造出的空間文化氣息。為台灣少數存留之和洋風半木構造式樣之車站建築,是日治時期鐵路小站之典型。
登錄日期:         94年6月7日
登錄文號:         府文資字第0947500110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2: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埔火車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2: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埔火車站

創建年代: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
竣工年代: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
興建者:光復前之台灣鐵道部。
台灣鐵路縱貫線竹南彰化間一分為二,分成山線、海線,不僅是鐵路分道揚鑣,也區分了栗縣人文、政治版圖,從此有山線、海線之分。
1908 年(明治 41 年),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當時的縱貫鐵路走山線,坡度過陡,運輸效率受限,無法因應逐漸增加的客貨運輸需求,日本政府決定在竹南、彰化間興築海線鐵路。
日本政府決定建海線鐵路時,已經享受山線鐵路運輸利益的地方民眾,一度群起反對。不過,當時日本總督明石元二郎採取強勢態度,繼續推動。
1919 年(大正 8 年,民國 8 年)動工,1922 年(大正 11 年)10月10日完工通車。
海線鐵路竹南到彰化(含起迄站)計算全長約 91.7 公里,舊山線則是 89.3 公里,雖然長度差不多,但沒有山線的彎道與爬坡,通車後一度取代山線成為縱貫鐵路的主線,直到台灣光復初期,海線鐵路客貨運輸量,都足以跟山線一較長短。
1979 年(民國 68 年)西部幹線鐵路電氣化後,經過苗栗、台中縣市首要城鎮的山線鐵路逐漸勝出。海線鐵路往來列車班次減少,淪為支線地位,小站也成為甲種簡易小車站,列車停靠班次、人事編制均減少。
海線鐵路從竹南到彰化,依序經過談文、大山、後龍、龍港、白沙屯、新埔、通霄、苑裡等車站。
鐵路運量逐漸萎縮,海線小車站也迅速沒落,周邊發展停滯,每日進出客貨量減少,站房改建較不迫切,大山、新埔火車站反而因此保留原始的風貌,成為見證海線鐵路創建的歷史建築。
新埔火車站附近,則有 60 年代台灣知名旅遊景點秋茂園,早年搭火車到秋茂園的遊客,不知凡幾。近年來,因為台灣國內旅遊環境改變,公路交通日益便利,搭火車到新埔火車站下車,再走路到秋茂園的遊客已不多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2: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埔火車站

1.建築架構/ 為一單體型態之一層樓車站建築,且位於丁字型路口之住商合區。外觀立面為和洋風半木構造建築形式。
2.建築裝飾/ 無繁複之裝飾語彙,其建築立面簡潔,僅作線狀之垂直水平分割。3.建築材料/ 屋頂現為水泥瓦(台鐵已整修過),建築立面材料為竹篾編織、石灰粉刷牆面,地板表面為水泥粉刷,屋架、樑柱支撐材為福州杉。

火車站每天送往迎來,不但是地方醒目的公共建築,也凸顯建築當代的建築風與歷史背景,是值得觀察研究的對象。
大山、新埔火車站均建於 1922 年(大正 11 年),屬於和洋混合風建築,平面格局、外觀都極為相似,外觀有如民家,候車室外有「L」型簷廊,屬於日治時期小型車站的典型。
類似造型的火車站,也常出現在其他偏遠鄉鎮,山牆雨淋板、懸山雙坡水屋頂、日本瓦,以及諸多木造結構,幾乎一模一樣。這可能是為了節省人力,提升施工效率,採取圖面施工而造成的結果。
大山、新埔火車站屬於日式木造建築無繁複之裝飾語彙,建築立面簡潔,僅作線狀垂直或水平分割,切妻(懸山)式雙坡水屋頂、下方突出屋簷,如出一轍。
兩火車站的簷下枝柱、裝飾,入口、開窗位置、窗門,室內格局也幾乎一模一樣。
山牆上的雨淋板,以及巴洛克風格的牛眼窗,都是到西方的工法,透露當時日本接受西方建築工法與概念的時代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兩座火車站屋身外牆明顯不同於舊山線勝興火車站,勝興火車站採地面平行交疊的雨淋板式樣;大山、新埔火車站則採用類似室內直立榫接腰板型式,日本稱為「豎羽目版張」的工法。
可惜大山火車站外牆於民國 89 年裝修後,入口兩側外牆、候車室牆改成橫疊雨淋板,失去原有「豎羽目版張」的風味,與同一時期興建的﹄姊妹站』新埔火車站,出現明顯差異。
新埔火車站是距離海岸線相當近,加上無建築物遮蔽視線,走出從剪票口往候車室入口望去,可直接看見大海,火車站望海景,這鐵道迷津津樂道的地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0: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