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兴宁阿哥哩

客家菜与广州菜的比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3-6-12 20: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菜与广州菜的比较

那碗猪大肠不错!猪肚则色水差了点。
客家人不吃狗肝和狗肠的,而广府菜则吃。
客家人不吃而广府人吃的还有蟾蜍蛙(癞蛤蟆)。
广府人不吃的除开四个脚的板凳外,还有四脚蛇(客家人叫狗嫲蛇)。
[ 本帖由 兴宁阿哥哩 于 2003-6-12 20:44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6-21 10: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菜与广州菜的比较

情系珠江 于 2003-6-3 21:09 写道:
放眼中国,最早引种番薯的就是我的家乡(详见《辞海》)--广东吴川.这种农作物旱涝保收,生命力强,是我们的一宝.
东莞、莆田是稍晚才引种的。不过,上述两地均为我们家族的族谱记载的祖居地,其中后者是粤西沿海普遍 ......

今天把【羊城晚报】的说法介绍如下。
番薯,原产美洲,1492年哥伦布带到欧洲、东南亚,16世纪中叶传入中国。
我国引种番薯,有准确年代可考者,当推东莞陈益为第一人。
下面是杨宝霖先生所写的小传。
陈益(?--1595),字德裕,广东东莞北栅人。祖父陈志敏,明世宗嘉靖间官广西左江兵备道按察使司佥事。父延对,县庠生。长兄陈履,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户部郎中。陈益性淳朴,直率,沉默寡言,不好奢华,不随流俗,因自号素讷。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乘船至安南(今越南),得番薯种及铜鼓,万历十年归。先将番薯植于花坞,继在祖父墓右方土名小捷衙前租地三十五亩雇工植薯。万历二十二年卒。遗嘱每年祭祀,必用番薯。
番薯的命名,按杨宝霖的说法是“掘啖益美,念来自自酋,因名番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6-21 13: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向所有不避艰险为家国父老谋福利的先辈致敬

番薯的由来http://www.cntcm.com.cn/text/1774-b.htm

    番薯是一种保健食品,对大便凝结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番薯,顾名思义,是从外国传入。据专家考证,番薯传入我国已有400多年,而且是首先传入广东的粤西地区,然后遍及全国的,还流传着动人的故事呢。
    明朝万历年间,吴川有位医生叫林怀兰,他医术精,交游广,常在粤西、桂南一带行医。有一次,经朋友介绍,他医好了交趾国(即越南)守关大将的病,两人就成了好朋友。交趾国王有位公主,久病不愈,守关大将就介绍林怀兰医生给公主治病,几服药就痊愈了。国王非常高兴,为了答谢林医生,国王设盛宴招待。席间有熟番薯,林医生第一次吃番薯,觉得很好吃。他听说番薯生熟都能吃,就要了一个生番薯,吃了几口,剩下半截就放在衣袋里了。林医生出关时,半截番薯被查出来了。当时交趾国规定,番薯是严禁出境的,违者要杀头。这件事使守关大将左右为难,放医生出关是对国王不忠,依法办事对老朋友不义,他毅然送走林医生就自杀了。
    后来林医生顺利回到了家乡,番薯就在吴川、电白一带安家落户了。番薯耐旱耐瘠,粗生家种,产量高,很适合粤西地区种植,从此,粤西人民再不挨饥受饿了,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白建立了“番薯林公庙”,以纪念林怀兰医生引种番薯的功绩。(刘汉权)






勿忘红薯
http://www.shiyan.gov.cn/syeconomy/dynamic/sketch019.htm

--------------------------------------------------------------------------------

http://www.shiyan.gov.cn 十堰市科技局 十堰日报

  红薯价值,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过去说红薯好,是因为它能充饥,能填饱肚子,假设你已年过半百,一定不会忘记“红薯半年粮”的年代,既然能充当半年的粮食,那地位还不重要、价值还不高吗?现在说红薯好,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以2.5千克鲜薯折成0.5千元粮食计算,其营养成分除脂肪外,其它营养成分比大米白面都高,发热量也超过许多粮食作物。红薯中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与大米相似,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特别是大米、面粉中比较稀缺的赖氨酸的含量丰富,达6.17%,面粉只含1.9%,大米仅含3.2%。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尼克酸的含量都比其它粮食高,钙、磷、铁等无机物较多。红薯中尤以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丰富,这是其它粮食作物含量极少和几乎不含的营养素。红薯与米、面混食,可提高主食的营养价值。红薯还是一种生理性碱性食品,人体摄入后,能中和肉、蛋、米、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

  红薯不但营养价值高,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红薯性甘平、无毒,具有补脾胃、养心神、益力气、通乳汁、消疮肿等功效。红薯中维生素A很丰富,可治夜盲。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红薯补虚乏,益力气,健脾胃,强肾阴。在日本,营养学家发现红薯中含有充足的黏液蛋白(一种多糖与蛋白质的混合物),能防止心血管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减少高血压和肥胖病的发生,还能预防肝、肾等结缔组织萎缩,润滑呼吸道和消化道,减少炎症和癌变的发生。同时美国科学家发现,红薯中有一种脱氢表雄酮的化学物质,可以防止结肠癌和乳腺癌,并含有一种雌激素,对保护皮肤、延缓衰老有很好的作用。红薯中纤维素含量较高,可预防便秘。这些纤维素还易与不饱和脂肪酸结合,有助于防止血液中胆固醇的形成,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红薯的进口

  红薯,又名甘薯、白薯、地瓜、番薯、红苕、山芋等,属旋花科,一年生植物。红薯原产美洲,16世纪进入亚洲,16世纪末传入我国,最初在福建、广东一带栽培,以后向长江、黄河流域传播。今天我们主要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层面上来认识和利用红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寻访红薯的历史、红薯进口的艰难和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也许能从中受到某种启迪,帮助我们认识红薯和与红薯有关的事物。广东《电白县志》有一则番薯从越南传入的记载,颇为动人,抄录如下:

  “相传番薯出交趾国(今越南),人严禁以种入中国者罪死。吴川人林怀蓝善医,博游交趾,医其关将有效,因荐医国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赐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怀半截而出,亟辞归中国,过关为关将所诘。林以实对,且求和纵焉。关将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禄,纵之,不忠;然感先生德,背之,不义’。遂赴水死。林乃归,种遍于粤。”林怀蓝是一位高明的医生,为把番薯带回祖国,甘冒生命危险,还有那位越南朋友舍生取义,感人至深。乡亲们为他建了“番薯林公庙”,庙中还配有那位见义勇为的越南关将塑像。记载于县志上的故事,可信程度是比较高的,这说明了一种粮食作物在国与国之间进出口存在重重困难,需要有人冒生命危险去克难闯关。不知“番薯林公庙”今日安在?人们在吃着白米饭的时候,是否还能记起那个揣着半截生红薯闯关回国的林医生?

  红薯的推广

  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吕宋(今菲律宾)经商,看到甘薯,想把它传入祖国以代粮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用重价买得几尺薯藤回国(吕宋不准薯种出口)。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推荐介绍甘薯的许多好处,并在自家屋后隙地中试栽成功。金学曾于是号召全县如法栽种推广。第二年遇到荒年,栽种甘薯的地方,减轻了灾荒的威胁。后来经纶的孙子以桂把它传入浙江鄞县。又由以桂的儿子世元传入山东胶州。世元又叫他的长子云、次子燮传种到河南朱仙镇和黄河以北的一些县,三子树传种到北京通州一带。世元著有《金薯传习录》。后来有人在福州建立“先薯祠”来纪念金学曾和陈振龙、陈经伦和陈世元一家好几代人。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愚公移山的悲壮。“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元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陈氏几代人,前赴后继,所为何来?为名,为利,似乎不是。红薯单位面积产量高,适应性强,耐早、耐瘠、耐风雨,病虫害少,适合山地、坡地和新垦地栽种,不和稻麦争地。这是红薯的优点,说明它能满足自然灾害频繁的山区、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温饱问题的需求。从这里可能会找到陈氏几代人推广红薯的根本原因,是为同胞,为苍生,为他们的生活温饱,为他们的生命延续。

  说到红薯的推广,不能不说一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一篇著名文章。很多人都读过徐光启《甘藷疏序》。作者是我国明代著名科学家,他编写过一部长达60万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重要的农学著作。《甘藷疏序》是徐光启所写介绍甘薯好处和种植法的书,现已失传。藷,“薯”的异体字。疏是疏导、分述的意思。《甘藷疏序》就是“甘薯浅说”或“浅谈”之意。“序”是序言。《甘藷疏序》这篇只有250字的短文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甘薯栽培“南种北引”的具体问题上面,主要的倒是在于所表现的反对保守、破除迷信、坚持实践、虚心学习的科学思想。他指出,农作物推广的阻力在于人们的保守思想,把作物看作只能生在水里的鱼鳖和活在山间的麋鹿,越过汶河就会冻死的貉、移植到淮北生出的困实就会变为枳的桔树。针对这种思想,作者用事实说话,亲自引种,亲自栽培,对不远千里送来的种子,经过连年耕种收获,以成功的实践为百姓做出示范,并坚定自己作物推广的信念。在他那个时代,怀着“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 ”的愿望,号召“人人务相通”,即致力于作物的交流和推广,还躬身实践,这种热爱人民的思想和坚持科学实践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3、陈振龙、林怀兰引种红薯http://www.sdinfo.net.cn/zaihai/%B8%F7%CA%A1%D7%D4%C8%BB%D4%D6%BA%A6/%B8%A3%BD%A8%D4%D6%BA%A6%CA%B7.htm

 红薯,又称番薯、白薯、甘薯、金薯、文来薯、红苕、地瓜等。称号之多与品种不一有关,也反映了红薯受欢迎的程度。红薯最早的名称叫番薯,说明这种作物的原产地不在我国,而是在国外。

道光《电白县志》记载,霞洞乡有个番薯林公庙,纪念林怀兰引入红薯的功绩,庙是由崔腾云领着乡人建立的,相传番薯出自交趾国(旧时对安南、越南的别称),该国政府严禁,凡将番薯种引入中国者处以极刑。

吴川人林怀兰医道高明,在交趾国行医。开始,林医生医好了边境将领的疫病,后来推荐给国王,医治公主的疾。果然,林医生出手不凡,终于沿好公主的病痛。国王大喜,一日,赐林医生吃熟番薯,林医生开始了解番薯的价值。他思念家乡的饥民,便悄悄拿了半个生番薯出宫廷,告辞回国。在过边境时,林医生身藏的番薯不料被该国将士搜出,林医生便把家乡饥民生活如何困若,亟需种番薯来充饥等一番道理感化于他,要求将士偷偷将他放走。将士为难了,一边是救过他命的林医生,一边是国法不容,尤其当他听了偷运蕃薯是为了救饥民时,更不能下手了,他动情地对林医生说:“今天的事情,唉!我是国家将士,食朝廷奉禄,纵容您运蕃薯回中国,是不忠的表现;然而,先生在德行感动了我,要处置你,又是不义的行为。”他便投水自溢了。

林医生回国后,在广东种起了蕃薯。今日立庙祀他,旁边还立了那位交趾国边关关将士的塑像。这件事件的真假程度还不能识辩清楚,但番薯确有奇效,天大旱也有收获,它不用好土地,不费太大劳力,亩产却高于五谷,而且价格便宜得多,人吃了以后不仅能抗饥饿,而且能滋养身体。当时人们认为,现在虽有大旱,可望日子不会运得那么惨了。传来蕃薯的人功劳实在大,所以要立庙纪念这位林公了。

林怀兰的生卒年月无考,然而立庙人崔腾云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举副榜,故林怀兰引红薯的时间不应晚于乾隆年间。

这里红薯从国外引进的一条路线,另一条路线是从吕宋(今菲律宾)引进到我国的福建省,时间更早,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83年)。

万历四十年《惠安县续志》说:“番薯,是种出自外国。前此五六年间,不知何人从海外带来?初种在漳,今侵蔓众与诸郡,且遍闽矣。吾惠隶泉,最瘠,濒海之民岁丰啼饥。在岁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6-22 15: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菜与广州菜的比较

看来这个官司还有得打,不过无论如何,他们都是英雄,都值得人们纪念,其地位等同唐僧。
很值得回味的是,欧洲的土豆和我们的番薯,都来自美洲,都曾经发挥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番薯先传到欧洲,但没有广泛种植,我估计是与土质有关,欧洲是与我们东北一样的黑土,种番薯划不来,而我们中国南方多红土,最适合耐贫瘠的番薯了。
但是,欧洲的土豆现在仍然是主要食品,我们的番薯种植面积却越来越小了。其实,番薯的营养绝对是一流的,除开多屁一害外都是宝,其产业化方面值得考虑的。
现在世界上的番薯并不是我们的最好,听人家说,美国的番薯第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6-22 16: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菜与广州菜的比较

客家地區 閩西的連城番薯有名的, 現在產業化做得也不錯.

是閩西八大乾 ㄓ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7-1 11: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菜与广州菜的比较

yhwang 于 2003-6-3 13:15 写道:
这个说法有什么依据吗?好像中原地带对吃狗肉没有太大的禁忌吧,至少我见过有人吃。 :)

你说的对。
唐朝以前,中原地区都有吃狗肉的习惯。历史上的樊哙就是一个迟狗佬出身的,济公和尚也吃狗肉,说“挂羊头卖狗肉”也说明的确有狗肉卖。
但经历过元、明、清三代后,北方已经很少人狗肉了,特别是满族禁吃狗肉,更是少吃了。
客家人保留了我们老祖宗吃狗肉的习惯,受影响的地区象朝鲜、日本、中国的瑶族等少数民族都保留有这个习惯。
看来狗肉煲这道菜华得算客家菜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5 20: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食狗肉有讲究,“头黑、二黄、三白”。
就是最好味的是黑狗,最差的是白狗。
差不多又是夏至,又可以食狗肉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2: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广州菜与客家菜最大的区别是菜系的风格不同,一派是海洋,一派是大陆。
客家菜的形成受江淮菜的影响大,在黄酒、丸类等方面表现比较明显。这说明客家菜系的成熟期就在客家民系成熟的时期,近海的惠州仍然以大陆菜系为主就说明了这一点。
梅州、惠州、河源、闽西、赣南,口味都差不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8 13: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从没吃过蛇啊。总之有些怕哦。不过.现在我们这里吃蛇的倒是逐渐多了。品种也不少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3 06: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