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艺人”梁苑康
梁苑康艺术简历:
1955年1月生于广东省梅县松口 1972年于声乐考入梅县地区山歌剧团,在剧团期间曾担任演员、独唱、笛子独奏、伴奏、灯光、音响等工作 1981年获梅县地区小品表演一等奖 1984年元宵在梅州足球场举行烧龙晚会,负责布置大型灯光 1984年7月转行,离开艺术团体 1989年获梅州城区十大歌手称号 1998年获梅州市民族器乐大赛优秀奖(专业人员不参奖) 1998年至2003年在歌厅驻场演奏、独唱 2003年举办个人制作箫笛展览 2007年7月加入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一一会员 2008年11月加入广东省竹笛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聘为常务理事 2008年1月8日中国国际电台报导奇才艺人梁苑康 2011年12月续任广东省竹笛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常务理事
广东省广东汉乐学会理事 梅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 梅州市广东汉乐协会常务理事
从12岁开始学笛箫,一边学吹一边学制作至今。喜欢对箫笛钻研,己制作出有箫笛两用、笛膜孔材料改革(使笛膜音质不变)、吹口调音、口技与笛子结合、歌唱与笛子同唱奏等。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奇才艺人”梁苑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奇才艺人”梁苑康
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李杰,非常高兴在《客家天地》节目中与您相会。
听众朋友,您现在听到的这段音乐,是“梅州十大旅游组歌”中歌唱客都梅州世外桃源的“雁南飞茶歌”,曲调婉转、绵长,其中竹笛的吹奏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仿佛茶香、土香扑鼻而来,让每一位听者情不自禁的沉浸于品茗赏景的畅想中。这首乐曲中竹笛的演奏者梁苑康,是梅州远近闻名的“奇才艺人”。今天,我们的节目就为您介绍这位自幼勤奋好学、颇具音乐天赋的民间艺人。
走进梁苑康的家,让人感觉就像来到了音响店。1米85的音箱,百微的调音台和专业的录音机,十多支话筒让人目不暇接。很多音乐发烧友听了他的音响都佩服得很,觉得他音箱调得好,音色也一级靓,对此,梁苑康说:
“社会上很多发烧友都很佩服,我的音箱1米85高,二层,十个喇叭,三个十寸,四个高音,四个中音,两个低音。”
这些音响设备的购置费用都是梁苑康平时一点一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在这众多的家当中,最让梁苑康自豪的还是50多支他亲手制作的大小各异,音调不同的竹笛和萧。2003年,他曾在梅州市群艺馆展览过这些饱含他汗水和智慧的“艺术品”。其中一只长3米多的竹笛,被专家鉴定为“广东第一笛”,需要两个人一起演奏,梁苑康每次给别人表演的时候都要女儿帮忙,时间长了他和女儿的配合已经相当默契,常常是他在一旁吹笛,女儿就在一旁按笛孔。
这种表演形式在梅州很少见,每次在舞台上一亮相就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看过他竹笛展览的人无不为他精湛的技艺所折服,深信他一定得到了专家的真传。其实不然,梁苑康是在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情况下制作出了第一只竹笛,那年他年仅12岁。如今,梁苑康在制作竹笛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让他的竹笛越做越精。在别人看来,简简单单的竹笛不需要很高的制作水平,要不然梁苑康在没有任何人指导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做得那么好?其实,这其中的关键不在难易,而在于是否用了心。如果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不服输的性格,也许梁苑康永远也不会成功。他告诉我们:
“看书,不懂就问懂的人。从小到大都是这个样子,好问,别人会的我一定要学到来。”
听众朋友,梁苑康的少年时光是在农村度过的,简单的生活让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乐趣。12岁那年,他偶尔听到一位同乡在吹笛子,对音乐天生就很敏感的他,马上向母亲提出要学吹笛子。一支几毛钱的笛子从此就和梁苑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没有一点简谱基础的情况下,全凭自己对音乐的领悟,模仿着吹出了好几首当时自己会唱的歌曲。但吹笛子毕竟没有那么简单,要想吹得更好,还得找师傅,于是梁苑康找到了那个会吹笛子的同乡,拜他为师。除了上学,剩下的所有课余时间他都沉醉在学笛子的快乐当中。当梁苑康的吹奏水平超过了他的师傅的时候,他蒙生了自己制作笛子的想法。于是,上山选竹子,然后把它晒干、烤干、打磨,梁苑康作成了第一支光滑的竹管。但这绝对不是一只笛子,因为没有空,不能吹奏。当时钻空没有电钻,精明的梁苑康把自己家的火钳柄烧红了,一点点仔细的钻,终于成功的制作出了一只像模像样的竹笛。他试吹了一下,竟然比买来的笛子音色还好听。沾沾自喜的他有了成功的满足感,还专门制作了几只送给同学、朋友,一时间他成了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制笛能手,羡煞了好多人。由于自己会唱歌会吹笛子,当时在公社的宣传队里时常担任重要角色。慢慢地,他萌发了学习音乐,追求艺术真谛的理想。
1972年,梁苑康带着心爱的竹笛和简单的行李来到梅城,报考了当时梅县地区山歌剧团,也就是现在的市山歌剧团。俊朗的外形,悠扬的笛声,字正腔圆的京剧唱腔,很让考官吃惊,问他哪里学的京剧,他说是听公社的广播自学的。就这样梁苑康顺利地被录取了,从此他走上了一个更宽阔的大舞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有了稳定的工作,自己喜欢的职业,年轻的梁苑康并没有满足,对很多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我原来很爱好学东西,到剧团很多好学的,那时候不想赚钱、做钱。我家原来是农村里的,为了脱谷壳,到城里来,所以到剧团以后很爱好学东西。”
就这样梁苑康在剧团里摸爬滚打几年后,服装、灯光、音响和独奏、伴奏、独唱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团里的骨干。为了自己能在城市里扎稳脚跟,他每天都刻苦的练习,他坚信的一句话就是“业精于勤,荒于戏。”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去练声,一整天的排练过后大家都抢浴室洗澡,他就利用这点时间练笛子;晚上别人出去散步娱乐的时候,他就在图书馆里学唱歌,练到十点多才去冲凉。有空就请教团里的音响灯光师傅,让自己学习更多的本领。
1984年,梁苑康转行到了梅州市政协工作,所有专业都成了业余。但他放不下自己的专长,依然在89年2000多人参加的比赛中取得全市“十大青年歌手”的称号,下乡挂职的时候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上山砍竹子,为以后制作各类型竹笛准工备料。为了修身养性,他花大本钱养兰花,如今家里已经摆不下了。而梁苑康养过的信鸽还参加过几次全国比赛,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呢!在星期六、日或者节假日他都参加民乐队到各地演出,要不就摆弄自己的音响,教一些学生,生活是相当的充实。
梁苑康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出版自己的专辑。以前也演奏过一些改编的二胡独奏曲或者广东汉乐,并制作成了专辑,当梅州“十大旅游组歌”面世后他反复的琢磨,觉得用竹笛吹奏的话会更有地方特色。于是他发挥自己会唱山歌的长处,重新吹奏了这十首歌曲。为了融入客家山歌韵味他做了细腻的处理,当然这借助于他当过几年的客家山歌手,把这山歌的韵味拿捏的十分准,使得很多人听了他吹奏的“十大旅游组歌”后都直夸他改编得好。
“客家山歌原版的我都会唱,包括惠州的,河源的,龙岩的,江西的,所以用到笛子上去,山歌的韵味,山歌的婉转,继承和发展我们地方上的东西,因为我很爱好自己的东西,就象我们爱好过去的古老山歌一样,发展到今天我们都很喜欢,因为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如今,这位“奇才艺人”的专辑已经制作完成了。为了客家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为了让喜爱客家音乐的乐友和乡亲听到他的专辑,梁苑康没有急于销售,而是把他馈赠给了一些喜爱客家音乐的海外、国内的朋友。他希望用他的笛声传扬客家音乐,抒发客家情怀,感动客家乡亲。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了,最后让我们再聆听一曲,是由梁苑康自己制作的洞箫演奏的广东汉乐“出水莲”。听众朋友们再见!
( 来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http://gb.cri.cn/1321/2008/01/08/3085%401905357.htm&sa=U&ei=4oXkTbjyE5GwvgPL082hBw&ved=0CA0QFjAA&usg=AFQjCNHwQSDoSHjuLbe6DcyViSuYSOQJL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