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11-6-1 11:17 编辑
“奇才艺人”梁苑康的艺术追求
梁德新 王冠国
在梅州,吹箫吹笛的人不少,但自己不仅演奏还搞制作的却只梁苑康一人,他被人誉为“奇才艺人”。
2003年6月21日,“梅江笛艺——梁苑康制作珍藏笛展”在梅州市华侨博物馆举行,这天上午有数百名各界人士参观了展览。此次展出的32支箫和笛中,有需2人配合才能演奏的超低音巨笛,有据称为全国首创的笛箫两用笛,有铜制笛、木制笛等 。梁苑康制作长达1﹒68米的巨型笛,1米长的箫王,别说梅州,在中国恐怕也不多见。许多观众参观了该展览后都很惊奇,都觉得梁苑康精心制作的巨笛、长笛,显示了他的奇才。巨笛的展出成了当地的一个新闻,引起了音乐界人士的关注。在展览的10天期间,每天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6月22日《梅州日报》作了《梅江笛艺展奇笛》的报导,并配了梁苑康在现场为观众演奏巨笛的照片,随后《广东电视周报》、《广州日报》的记者都载文报道 。
在暑假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前往采访曾经当过演员现被人誉为“奇才艺人”的梁苑康先生。梁苑康平易近人,谈笑风生,精神奕奕,笑着对我说出他三十多年乐此不疲地对箫笛进行研究和制作的历程。
梁苑康是梅州梅县松口镇仙溪村人,他的家乡是个山清水秀人才辈出的客家山庄。村中有着浓厚的文化生活气息,有一支业余乐队在活动。爱好音乐的梁苑康经常前去听那些年长的阿叔阿伯们拉二胡、弹扬琴、吹笛子、唱汉调、山歌。他喜欢听笛子,读小学读四年级12岁时开始吹笛。村里有一人吹笛比较好的人,他的母亲要儿子向他学习,他学会了吹笛。每天晚上,他做完作业后,就在围龙屋前的门坪上学吹笛子。当时他用笛吹出了他心中的歌。一个月以后,他吹笛的技艺已超过村里教他吹笛的“启蒙老师”。读中学时,他参加了松口中学文艺宣传队,因为他独唱、跳舞、做戏、笛子独奏,样样都倾心地做,他成了松口中学文艺宣传队的一个出色的演员。
1971年读高中二年级时,他报考梅县山歌剧团,1972年初考进梅县地区山歌剧团。他到剧团后,拜笛子大师张廷元(现任梅州市文化局副局长)为师。他抓紧一切时间学吹笛。晚上,剧团有些人打扑克、下象棋,他却练声、练唱歌、练吹笛,向老师学习声乐。经常是炼功完毕同事们都纷纷抢着去洗澡,他拿起笛子来吹。此举不但可消除疲劳还可炼笛,时间长了成了习惯。他利经常用假期到广州音乐学院拜声乐蔡教授等为师,在大师的指教和同行名家指导下,在自己刻苦努力下,学有所成。他曾参加剧团领唱、笛子独奏,1981年他获得梅县地区小品表演第一名,是剧团的主要演员。而今他通晓洞箫、排箫、葫芦丝等乐器演奏,有精湛的舞台表演艺术。
1984年由于工作需要他转业,先在梅州市石油公司 现在梅州市政协工作办公室。他转行后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一直不放弃,还唱歌、吹笛,不断对制作箫笛的研究,一直活跃在梅州演出舞台。1989年他获梅州城区十大歌手称号。1998年他获梅州市民族乐器大赛《笛子》优秀奖。他经常参加晚甘侯茶艺馆民乐队演出。他的吹调技艺大显身手,他吹笛乐曲悠扬流畅,明快欢乐,给人美的享受,博得在座的顾客热烈的鼓掌。
我们参观了梁苑康“艺术工作室”,哇!墙上地上或挂或摆着许多长短不一的制作精美的箫和笛(横吹为笛,竖吹为箫),这些箫笛我是第一次见,一般的巨笛都在100cm左右,其中一把超低音A调的笛王的长度竟达到了168cm,吹口直径4.3cm,此巨笛需要两人配合才能演奏,客家俗语说的“一人吹箫一人按孔”用在此处可谓是最恰当不过了。已知,有很多同行的笛子都是请梁苑康调制完美后才使用。
梁苑康12岁那年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支3毛钱一支的笛子。打这起,他便和制作箫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除了吹笛,还研究笛子的构造。买到笛子后他左看右看,觉得这笛子无非就是一根竹子上钻出几个孔,好像也不太复杂,说不定自己也能做出来。当时他有一个彩虹般的理想,要自己制作笛。他说干就干,他上山寻找黄竹,拿回家把黄竹用火钳柄烧红、钻了眼,再用小刀修整笛。他自己制作的笛比卖的笛还好。他读中学制作笛已有一定的水平,由于制作的笛音比较好,在学生中传到100多元才能买到他制作的笛。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就在少年的梁苑康心里植下了根:我要制出中国最好的箫笛。
小时候他制作笛的经历,为他长大后制作箫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加工作后,他也照样利用工作之余买来参考书,潜心研究制作箫笛;为了选到好的竹子作材料,他经常利用演出空暇或假日到各地“寻宝”。
梁苑康说:“不是所有的竹子都有适合做箫笛,如长在岌岗上的竹是不能用的,原由是竹皮大厚。岌岗下有较好水源的地方生的黄竹或苗竹是首选。我出门出差在外返家,人人都把好吃好用的往家里带,可我带回的‘最好礼物’往往就是竹子或者书籍,但妻子非常理解且毫无怨言。”
在梁苑康的工作室里,抽屉里放的都是制作箫笛的工具,甚至连床底都塞满了配件。如今每天他一下班,即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又磨又锉又锤又打,调音时往往是怪音乱窜,刺耳难听。虽然家里常年累月飘荡着这些“不和谐音符”,但妻子和女儿都非常了解,支持他制作箫笛。
梁苑康还告诉我们,他此生最大的缘份就是“箫笛”缘!我的追求我的梦是要把自己几十年箫笛制作的经验和实践写成书,与音乐界的同仁们交流探索。这也是他此生最大的梦想了!
(本文发表在广州《客家风情》杂志2003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