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00|回复: 3

“奇才艺人”梁苑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31 15: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命名.JPG

“奇才艺人”梁苑康

梁苑康艺术简历:

1955年生于广东省梅县松口仙溪村;

1972年(18岁)于声乐考入梅县地区山歌剧团,在剧团期间曾担任演员、独唱、笛子独奏、伴奏、通晓洞箫、排箫、葫芦丝演奏、口技表演(剧团有史以来第一人)、灯光、音响等工作;

1981年(27岁)获梅县地区小品即兴表演一等奖;

1984年(29岁)元宵节在梅州足球场举行烧龙晚会,负责布置大型灯光;

1984年7月转行,离开艺术团体;

1989年获梅州城区十大歌手称号;   

1998年获梅州市民族器乐大赛优秀奖(专业人员不参奖);

1998年至2003年在歌厅驻场演奏、独唱;

2003年举办个人制作箫笛展览(此类个人展览全国至今没有第二人);

2007年加入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会员;

2008年加入广东省竹笛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聘为常务理事至今;(2008年1月8日中国国际电台报导奇才艺人梁苑康);


广东省广东汉乐学会理事、梅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梅州市广东汉乐协会常务理事。

从12岁开始学笛箫,一边学吹一边学制作至今。喜欢对箫笛钻研,己制作出有箫笛两用、笛膜孔材料改革(使笛膜音质不变)、吹口调音、口技与笛子结合、歌唱与笛子同唱奏等。

全国苗竹制笛、广东巨笛制作、梅州乐器制作第一人。广东红木制笛箫第二人,全广东笛子制作约六家(人)左右。

16寸1.JPG

img026.JPG


汉乐出水莲洞箫吹奏



高高阴那山(笛子)



五指石恋歌(笛子)



客家迎客来(笛子)



长潭明月(笛子)



寸寸河山寸存金(笛子)



雁南飞茶歌(笛子)



雁鸣湖(笛子)



永远的叶帅(笛子)



家乡好梅州(笛子)



梅开盛世(笛子)



汉乐出水莲(洞箫)



高高阴那山(笛子)


2.JPG
展示给音乐界名家评鉴

与谭炎健2009.JPG
与广东省笛子协会会长谭炎健(右)合影

02 高高阴那山.mp3

4.31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纸票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15: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奇才艺人”梁苑康


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李杰,非常高兴在《客家天地》节目中与您相会。

  听众朋友,您现在听到的这段音乐,是“梅州十大旅游组歌”中歌唱客都梅州世外桃源的“雁南飞茶歌”,曲调婉转、绵长,其中竹笛的吹奏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仿佛茶香、土香扑鼻而来,让每一位听者情不自禁的沉浸于品茗赏景的畅想中。这首乐曲中竹笛的演奏者梁苑康,是梅州远近闻名的“奇才艺人”。今天,我们的节目就为您介绍这位自幼勤奋好学、颇具音乐天赋的民间艺人。

  走进梁苑康的家,让人感觉就像来到了音响店。1米85的音箱,百微的调音台和专业的录音机,十多支话筒让人目不暇接。很多音乐发烧友听了他的音响都佩服得很,觉得他音箱调得好,音色也一级靓,对此,梁苑康说:   

  “社会上很多发烧友都很佩服,我的音箱1米85高,二层,十个喇叭,三个十寸,四个高音,四个中音,两个低音。”

  这些音响设备的购置费用都是梁苑康平时一点一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在这众多的家当中,最让梁苑康自豪的还是50多支他亲手制作的大小各异,音调不同的竹笛和萧。2003年,他曾在梅州市群艺馆展览过这些饱含他汗水和智慧的“艺术品”。其中一只长3米多的竹笛,被专家鉴定为“广东第一笛”,需要两个人一起演奏,梁苑康每次给别人表演的时候都要女儿帮忙,时间长了他和女儿的配合已经相当默契,常常是他在一旁吹笛,女儿就在一旁按笛孔。

  这种表演形式在梅州很少见,每次在舞台上一亮相就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看过他竹笛展览的人无不为他精湛的技艺所折服,深信他一定得到了专家的真传。其实不然,梁苑康是在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情况下制作出了第一只竹笛,那年他年仅12岁。如今,梁苑康在制作竹笛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让他的竹笛越做越精。在别人看来,简简单单的竹笛不需要很高的制作水平,要不然梁苑康在没有任何人指导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做得那么好?其实,这其中的关键不在难易,而在于是否用了心。如果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不服输的性格,也许梁苑康永远也不会成功。他告诉我们:

  “看书,不懂就问懂的人。从小到大都是这个样子,好问,别人会的我一定要学到来。”

  听众朋友,梁苑康的少年时光是在农村度过的,简单的生活让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乐趣。12岁那年,他偶尔听到一位同乡在吹笛子,对音乐天生就很敏感的他,马上向母亲提出要学吹笛子。一支几毛钱的笛子从此就和梁苑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没有一点简谱基础的情况下,全凭自己对音乐的领悟,模仿着吹出了好几首当时自己会唱的歌曲。但吹笛子毕竟没有那么简单,要想吹得更好,还得找师傅,于是梁苑康找到了那个会吹笛子的同乡,拜他为师。除了上学,剩下的所有课余时间他都沉醉在学笛子的快乐当中。当梁苑康的吹奏水平超过了他的师傅的时候,他蒙生了自己制作笛子的想法。于是,上山选竹子,然后把它晒干、烤干、打磨,梁苑康作成了第一支光滑的竹管。但这绝对不是一只笛子,因为没有空,不能吹奏。当时钻空没有电钻,精明的梁苑康把自己家的火钳柄烧红了,一点点仔细的钻,终于成功的制作出了一只像模像样的竹笛。他试吹了一下,竟然比买来的笛子音色还好听。沾沾自喜的他有了成功的满足感,还专门制作了几只送给同学、朋友,一时间他成了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制笛能手,羡煞了好多人。由于自己会唱歌会吹笛子,当时在公社的宣传队里时常担任重要角色。慢慢地,他萌发了学习音乐,追求艺术真谛的理想。

  1972年,梁苑康带着心爱的竹笛和简单的行李来到梅城,报考了当时梅县地区山歌剧团,也就是现在的市山歌剧团。俊朗的外形,悠扬的笛声,字正腔圆的京剧唱腔,很让考官吃惊,问他哪里学的京剧,他说是听公社的广播自学的。就这样梁苑康顺利地被录取了,从此他走上了一个更宽阔的大舞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有了稳定的工作,自己喜欢的职业,年轻的梁苑康并没有满足,对很多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我原来很爱好学东西,到剧团很多好学的,那时候不想赚钱、做钱。我家原来是农村里的,为了脱谷壳,到城里来,所以到剧团以后很爱好学东西。”

  就这样梁苑康在剧团里摸爬滚打几年后,服装、灯光、音响和独奏、伴奏、独唱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团里的骨干。为了自己能在城市里扎稳脚跟,他每天都刻苦的练习,他坚信的一句话就是“业精于勤,荒于戏。”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去练声,一整天的排练过后大家都抢浴室洗澡,他就利用这点时间练笛子;晚上别人出去散步娱乐的时候,他就在图书馆里学唱歌,练到十点多才去冲凉。有空就请教团里的音响灯光师傅,让自己学习更多的本领。

  1984年,梁苑康转行到了梅州市政协工作,所有专业都成了业余。但他放不下自己的专长,依然在89年2000多人参加的比赛中取得全市“十大青年歌手”的称号,下乡挂职的时候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上山砍竹子,为以后制作各类型竹笛准工备料。为了修身养性,他花大本钱养兰花,如今家里已经摆不下了。而梁苑康养过的信鸽还参加过几次全国比赛,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呢!在星期六、日或者节假日他都参加民乐队到各地演出,要不就摆弄自己的音响,教一些学生,生活是相当的充实。

  梁苑康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出版自己的专辑。以前也演奏过一些改编的二胡独奏曲或者广东汉乐,并制作成了专辑,当梅州“十大旅游组歌”面世后他反复的琢磨,觉得用竹笛吹奏的话会更有地方特色。于是他发挥自己会唱山歌的长处,重新吹奏了这十首歌曲。为了融入客家山歌韵味他做了细腻的处理,当然这借助于他当过几年的客家山歌手,把这山歌的韵味拿捏的十分准,使得很多人听了他吹奏的“十大旅游组歌”后都直夸他改编得好。

  “客家山歌原版的我都会唱,包括惠州的,河源的,龙岩的,江西的,所以用到笛子上去,山歌的韵味,山歌的婉转,继承和发展我们地方上的东西,因为我很爱好自己的东西,就象我们爱好过去的古老山歌一样,发展到今天我们都很喜欢,因为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如今,这位“奇才艺人”的专辑已经制作完成了。为了客家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为了让喜爱客家音乐的乐友和乡亲听到他的专辑,梁苑康没有急于销售,而是把他馈赠给了一些喜爱客家音乐的海外、国内的朋友。他希望用他的笛声传扬客家音乐,抒发客家情怀,感动客家乡亲。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了,最后让我们再聆听一曲,是由梁苑康自己制作的洞箫演奏的广东汉乐“出水莲”。听众朋友们再见!


来源:http://gb.cri.cn/1321/2008/01/08/3085%401905357.htm&sa=U&ei=4oXkTbjyE5GwvgPL082hBw&ved=0CA0QFjAA&usg=AFQjCNHwQSDoSHjuLbe6DcyViSuYSOQJLA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31 17: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議將
演奏曲
一首發成單一個帖;

全集中在一帖;
顯示跟播放都造成困擾,   
很可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1: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才艺人”梁苑康的艺术追求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11-6-1 11:17 编辑



“奇才艺人”梁苑康的艺术追求

梁德新 王冠国




          在梅州,吹箫吹笛的人不少,但自己不仅演奏还搞制作的却只梁苑康一人,他被人誉为“奇才艺人”。

          2003年6月21日,“梅江笛艺——梁苑康制作珍藏笛展”在梅州市华侨博物馆举行,这天上午有数百名各界人士参观了展览。此次展出的32支箫和笛中,有需2人配合才能演奏的超低音巨笛,有据称为全国首创的笛箫两用笛,有铜制笛、木制笛等 。梁苑康制作长达1﹒68米的巨型笛,1米长的箫王,别说梅州,在中国恐怕也不多见。许多观众参观了该展览后都很惊奇,都觉得梁苑康精心制作的巨笛、长笛,显示了他的奇才。巨笛的展出成了当地的一个新闻,引起了音乐界人士的关注。在展览的10天期间,每天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6月22日《梅州日报》作了《梅江笛艺展奇笛》的报导,并配了梁苑康在现场为观众演奏巨笛的照片,随后《广东电视周报》、《广州日报》的记者都载文报道 。

          在暑假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前往采访曾经当过演员现被人誉为“奇才艺人”的梁苑康先生。梁苑康平易近人,谈笑风生,精神奕奕,笑着对我说出他三十多年乐此不疲地对箫笛进行研究和制作的历程。

          梁苑康是梅州梅县松口镇仙溪村人,他的家乡是个山清水秀人才辈出的客家山庄。村中有着浓厚的文化生活气息,有一支业余乐队在活动。爱好音乐的梁苑康经常前去听那些年长的阿叔阿伯们拉二胡、弹扬琴、吹笛子、唱汉调、山歌。他喜欢听笛子,读小学读四年级12岁时开始吹笛。村里有一人吹笛比较好的人,他的母亲要儿子向他学习,他学会了吹笛。每天晚上,他做完作业后,就在围龙屋前的门坪上学吹笛子。当时他用笛吹出了他心中的歌。一个月以后,他吹笛的技艺已超过村里教他吹笛的“启蒙老师”。读中学时,他参加了松口中学文艺宣传队,因为他独唱、跳舞、做戏、笛子独奏,样样都倾心地做,他成了松口中学文艺宣传队的一个出色的演员。

          1971年读高中二年级时,他报考梅县山歌剧团,1972年初考进梅县地区山歌剧团。他到剧团后,拜笛子大师张廷元(现任梅州市文化局副局长)为师。他抓紧一切时间学吹笛。晚上,剧团有些人打扑克、下象棋,他却练声、练唱歌、练吹笛,向老师学习声乐。经常是炼功完毕同事们都纷纷抢着去洗澡,他拿起笛子来吹。此举不但可消除疲劳还可炼笛,时间长了成了习惯。他利经常用假期到广州音乐学院拜声乐蔡教授等为师,在大师的指教和同行名家指导下,在自己刻苦努力下,学有所成。他曾参加剧团领唱、笛子独奏,1981年他获得梅县地区小品表演第一名,是剧团的主要演员。而今他通晓洞箫、排箫、葫芦丝等乐器演奏,有精湛的舞台表演艺术。

          1984年由于工作需要他转业,先在梅州市石油公司 现在梅州市政协工作办公室。他转行后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一直不放弃,还唱歌、吹笛,不断对制作箫笛的研究,一直活跃在梅州演出舞台。1989年他获梅州城区十大歌手称号。1998年他获梅州市民族乐器大赛《笛子》优秀奖。他经常参加晚甘侯茶艺馆民乐队演出。他的吹调技艺大显身手,他吹笛乐曲悠扬流畅,明快欢乐,给人美的享受,博得在座的顾客热烈的鼓掌。

          我们参观了梁苑康“艺术工作室”,哇!墙上地上或挂或摆着许多长短不一的制作精美的箫和笛(横吹为笛,竖吹为箫),这些箫笛我是第一次见,一般的巨笛都在100cm左右,其中一把超低音A调的笛王的长度竟达到了168cm,吹口直径4.3cm,此巨笛需要两人配合才能演奏,客家俗语说的“一人吹箫一人按孔”用在此处可谓是最恰当不过了。已知,有很多同行的笛子都是请梁苑康调制完美后才使用。

          梁苑康12岁那年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支3毛钱一支的笛子。打这起,他便和制作箫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除了吹笛,还研究笛子的构造。买到笛子后他左看右看,觉得这笛子无非就是一根竹子上钻出几个孔,好像也不太复杂,说不定自己也能做出来。当时他有一个彩虹般的理想,要自己制作笛。他说干就干,他上山寻找黄竹,拿回家把黄竹用火钳柄烧红、钻了眼,再用小刀修整笛。他自己制作的笛比卖的笛还好。他读中学制作笛已有一定的水平,由于制作的笛音比较好,在学生中传到100多元才能买到他制作的笛。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就在少年的梁苑康心里植下了根:我要制出中国最好的箫笛。

          小时候他制作笛的经历,为他长大后制作箫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加工作后,他也照样利用工作之余买来参考书,潜心研究制作箫笛;为了选到好的竹子作材料,他经常利用演出空暇或假日到各地“寻宝”。

          梁苑康说:“不是所有的竹子都有适合做箫笛,如长在岌岗上的竹是不能用的,原由是竹皮大厚。岌岗下有较好水源的地方生的黄竹或苗竹是首选。我出门出差在外返家,人人都把好吃好用的往家里带,可我带回的‘最好礼物’往往就是竹子或者书籍,但妻子非常理解且毫无怨言。”

          在梁苑康的工作室里,抽屉里放的都是制作箫笛的工具,甚至连床底都塞满了配件。如今每天他一下班,即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又磨又锉又锤又打,调音时往往是怪音乱窜,刺耳难听。虽然家里常年累月飘荡着这些“不和谐音符”,但妻子和女儿都非常了解,支持他制作箫笛。

          梁苑康还告诉我们,他此生最大的缘份就是“箫笛”缘!我的追求我的梦是要把自己几十年箫笛制作的经验和实践写成书,与音乐界的同仁们交流探索。这也是他此生最大的梦想了!


                                                                      (本文发表在广州《客家风情》杂志2003年第6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23: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