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华夏族系中独特的一支。由于战乱,他们历经五次辗转迁徙,从中原来到南方聚居,他们“异乡为客,四海为家”。勤劳质朴、热忱好客的客家人,在南迁的过程中,也将中原的饮食精粹与当地乡土风味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赣南是客家人较集中的聚居地,极具代表性。故而只有品味赣南客家美食,才能领略的客家独特的文化背景。 饮食文化所浸润的历史底蕴 在异彩纷呈的赣南客家美食中,最能代表其深厚文化积淀的当属:赣南小炒鱼,大余县的荷包胙,上犹县的包米果。 小炒鱼是明代凌厨子首创的地方风味菜。明代着名的思想家王阳明在赣州任巡抚时,曾聘用凌厨子做菜,凌氏深知王阳明爱吃鱼,为展示自己的厨艺,经常变换鱼的做法,深得王阳明的喜爱。有一次凌氏在炒鱼时加放了醋,使鱼更具风味,王阳明吃后十分高兴,就把凌氏叫来,问这道菜名。凌氏灵机一动,心想这是小酒(赣州习惯称醋为小酒)炒鱼,何不称其为小炒鱼呢?于是随口应道:“小炒鱼”,这菜也就因此得名。小炒鱼选用鲜草鱼,去掉鱼头鱼尾,劈成块状,加以生姜、四季葱、红椒、小酒(醋)、酱油、水酒等作料烹饪而成,其特点色泽金黄、味鲜嫩滑、略带醋香。 关于包米果的由来,也有个历史小故事。据《上犹县志》载:南宋灭亡一个多月后,元军先后率兵攻打上犹城县,城里人誓死不降,元军恼羞成怒,破城后进行了大屠杀,当时有个幸存的客家妇女,劫后寻找食物,惊喜地发现有一盆水浸着的米,用力一搓,米全成浆了。用旧办法煮饭在当时几乎不可能,那时县城背面的山上,古木参天,遍地干竹,皆可作柴薪。她思忖片刻,拿一个本来是用来晒米谷的簸箕,淋上米浆,燃起旺火,待蒸熟后,包上些许腌菜萝卜,尝了一囗感觉十分美味,她还请左邻右舍的村民来品尝,村民皆称味道甘美,都赞誉她心灵手巧,问她用何物盛米浆蒸成的。她当时没有直言其讳,而用手比划着说:园(元)篾(灭),此举引得众人一阵欢笑。 在当时,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对南人统治尤为严苛,动辄就滥用极刑,何况这女子还喻意为“园(元)篾(灭)”。官府缉拿这个妇人并当庭审讯,巧妇拿出簸箕解释“园篾”之由,官府也无可辩驳,只得将其无罪释放。从此包米果就成为了客家珍馐,随后便广泛流传开了。 包米果的佐料配制可因季节而有所迥异。春季以绿色青菜为主,夏秋两季以瓜类为主,冬季以卷心菜、萝卜为主。香料的配用可择取韭菜、葱苗、大蒜等,若配上炒熟的瘦肉馅则味道更鲜美。 与中国其它菜系不同的是,赣南的诸多风味美食极具深厚的历史沉淀,从而为赣南客家深厚的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7 07: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