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不肖生 发表于 2004-8-29 23:40:32

Posted by 傻虎黄大猫 at 2004-3-23 20:24
太平天国时,尚无“客家”称谓。“清妖”把太平军女兵称为“大脚蛮婆”而不是“客家婆”。


可以肯定,这批嘉应州人不是在嘉应州举事的,也不是读书人,洪秀全军中,无一秀才,这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

連洪仁玕也只算粗通文墨,真不知什么人才算精通文墨了!人家洪仁玕可是出洋喝过洋墨水的。傻猫也算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了吧?但你可写得出象<天朝田亩制度>一样的光耀千秋的煌煌巨作??请想想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内容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以及“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差别有多大吧??

说太平军中无一秀才恐怕也不是事实,记得在太平天国失败后就有秀才写了他在为太平军服务的回忆录。太平军中不单有秀才,而且还有洋人呢!太平 军决不会是大部分是文盲,下层士兵文化水平比较低则不奇怪。当时的官军,下层的兵士的文化水平又有多高呢?再说,当时全中国的教育程度有多高??秀才有多少??至于太平军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历史学家已作过大量的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其中确实有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至于女性天足,则是应当大书特书的先进性革命性创造性的伟大的行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请问现在还有谁还会去緾足??你会叫你家里的女眷緾足吗???:D:D:D

[ Last edited by 韩江不肖生 on 2004-8-30 at 15:00 ]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9-5 13:16:08

Posted by 韩江不肖生 at 2004-8-29 23:40
連洪仁玕也只算粗通文墨,真不知什么人才算精通文墨了!人家洪仁玕可是出洋喝过洋墨水的。傻猫也算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了吧?但你可写得出象<天朝田亩制度>一样的光耀千秋的煌煌巨作??请想想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内容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以及“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差别有多大吧??
洪仁玕是塾师出身,但他和洪秀全不同,一点都不自负,谦虚好学,到了香港等地以后,学识突飞猛进。经过潜心研究,他写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可惜他到天京的时候太晚,天京之乱后元气大伤,洪秀全已经老眼昏花,“天王”把它束之高阁了。\r
洪秀全的决策核心,文化都相当欠缺,其中大权独揽的杨秀清基本上是文盲,出身壮族地主家庭、文化水平尚可的韦昌辉不服气,由内耗到自相残杀。出身客家地主家庭的石达开更加看不惯,负气出走。天国砸掉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孔孟儒学,秀才都不情愿应考、为官。在这种情况下,能看得懂《天朝田亩制度》的能有几人?这个制度是揉合了孔孟儒学、基督教、“太平道教”和西方经济制度的产物,可称之为“空想资本主义”,即使只实行一点点,在当时都有进步作用。但结果是从没推行。
洪秀全是很自负的。花县在历史上的文化并不发达,是南海县的边远地方划出的一块开发较晚的地域;而洪秀全所处的客家山乡,条件更差一点。洪秀全所受的教育十分有限,写出的歌谣文理不通、错别字、口语化的十分多,应试落榜是很平常的事,正常情况下就是继续努力或寄望于下一代,但洪秀全以“耕读世家”的豪气,很不服气。在广州府城接触了基督教以后,受到启发,才立志以另外一种方式改天换地。


说太平军中无一秀才恐怕也不是事实,记得在太平天国失败后就有秀才写了他在为太平军服务的回忆录。太平军中不单有秀才,而且还有洋人呢!太平 军决不会是大部分是文盲,下层士兵文化水平比较低则不奇怪。当时的官军,下层的兵士的文化水平又有多高呢?再说,当时全中国的教育程度有多高??秀才有多少??至于太平军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历史学家已作过大量的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其中确实有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短期内为太平军服务,与积极参与是两回事。否则也不会写出来。洋人比秀才更少。
袁伟时(客家人)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就比较客观,可搜索来看看。


至于女性天足,则是应当大书特书的先进性革命性创造性的伟大的行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请问现在还有谁还会去緾足??你会叫你家里的女眷緾足吗???
这是远离政治文化中心而形成的一种天然习俗,和山歌对唱一样,而不是革掉原来的陋习的革命(客家妇女从古到今都未曾缠足)。

南洋客 发表于 2004-9-5 15:08:41

历史上有那位革命上台的精通文墨?不然直接叫文化人领导革命好了。例如叫徐志摩领导辛亥革命,郁达夫领导南昌起义,齐白石领导广州起义,那么以后上台的就无所谓的文化水平问题了。

说起文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下层官兵和太平军也是不嫌多让。

客家出儒将是有名的。比起隔壁的土著文化水平就高多了。

有些土著心里有病,是客家的就不顾一切的诋毁。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9-5 18:26:05

Posted by 南洋客 at 2004-9-5 15:08
历史上有那位革命上台的精通文墨?不然直接叫文化人领导革命好了。例如叫徐志摩领导辛亥革命,郁达夫领导南昌起义,齐白石领导广州起义,那么以后上台的就无所谓的文化水平问题了。
毛泽东、刘少奇,是湖南省立师范学校的高材生。毛泽东个性强,不爱学的东西就不学,数学平常充其量只能拿四五十分,但严格的数学老师每次都给足他60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文章、他的学识使老师佩服。刘少奇是循规蹈矩地学习各门课程的。他们在长沙这样的大城市立足教书,绰绰有余。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决策阶层,都是有一定的文化层次的。早期的决策层(中央政治局),广东籍的有澎湃(海丰人,福佬系)、杨殷(珠海人,广府系)、罗登贤(南海或顺德人,广府系),邓发(云浮人,广府系),均有较高文化程度,有的还是出洋见过世面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一些大城市出现共产主义小组,广东的共产主义小组中崭露头角的“三谭”-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高明明城人,广府系),均受过高等教育。
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四大寇“,均为广府系,均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于民主主义革命提出许多建设性的理论。孙中山在革命方面的助手黄兴(湖南人)、外交方面的得力助手伍廷芳(广府系),财政方面的得力助手廖仲恺(东江客家)等等,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
南昌起义的最高领导周恩来,先后在日本、西欧留学;广州起义的最高领导张太雷(北洋大学毕业生,可能是北方人),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你的“历史’观就是:少了客家地球不转。

说起文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下层官兵和太平军也是不嫌多让。
但共产党有文化教育,老八路经过军队的启蒙教育,再到志愿军培训一段,就能驾驶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米格战斗机,击落美国王牌飞行员。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有军校,是军官的摇篮。黄埔军校是世界名校之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骨干是黄埔军校、保定军校等名牌军校的毕业生。至于高级军官,没有谁没接受过专门的军事培训的。而太平军是怎样一种状况,不用多说,其失败是必然的。国民党后来的失败,败在失去民心,败在老蒋瞎指挥,而不是因为军事实力不够。

客家出儒将是有名的。
客家的儒将有多少?叶剑英元帅是因为革命精神与校长闹翻,毕业证被扣住,无法考高一级学校,而在南洋报考军校的,这是投笔从军的特例。叶挺留洋回来,也是儒将。整个军界,广东籍的将领中,客家人所占比例最多,但这是革命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若论儒将,首推湖南、江苏。广东广府系的,从军、读军校的不多,但有名的将领粗略数来有:蒋光鼐、蔡廷锴、余汉谋、李汉魂等等,均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的。行伍出身的有张炎(十九路军旧部),原在广州湾(湛江)当店员,从军后因为健壮、勇猛、机灵,升迁很快,升任副师长的时候即到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军校接受德式特种训练。上海抗战时期,率部重创日军,本身也受了重伤,中大校花郑坤廉率大学生代表去慰问,一见钟情,结为伉俪。
比起隔壁的土著文化水平就高多了。。
有些土著心里有病,是客家的就不顾一切的诋毁。
心里有病的是你。典型的历史盲。
历史上土著的整体文化水平高于客家,是自然、人文环境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不是你自言自语的主观幻想、可笑的种族大梦就能代替的。
土著,就是城乡在册的编户齐民。客家,原指暂无户籍的乡间暂住人口。这是三角洲中心区域的情况。引申到山区核心地域的原居民,也称为“客家”,神化为“中原正统”,就是开历史的玩笑。
小小的顺德,土著进士数是广大客家地区的五六倍。
土著普及高中的时候,客家初中毕业仍是奋斗的目标之一(总体而言)。客家女青年安子在深圳奋斗成功,靠的是自励、自学成才。南洋客在“客家神话”中麻醉自己成功,靠的是精神胜利成风。
差异是客观存在,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不敢正视差异,甚至颠倒历史,是某些人落后的根源。
摆出客观的事实,在你看来就是“诋毁”。而你对土著的狂言,诸如“血统”等等,好像凭着“正宗”的自我感觉,一切狂言都是合理的。但这是自欺欺人。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9-5 at 18:39 ]

南洋客 发表于 2004-9-6 00:25:02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9-5 18:26
毛泽东、刘少奇,是湖南省立师范学校的高材生。毛泽东个性强,不爱学的东西就不学,数学平常充其量只能拿四五十分,但严格的数学老师每次都给足他60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文章、他的学识使老师佩服。刘少奇是循规蹈矩地学习各门课程的。他们在长沙这样的大城市立足教书,绰绰有余。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决策阶层,都是有一定的文化层次的。早期的决策层(中央政治局),广东籍的有澎湃(海丰人,福佬系)、杨殷(珠海人,广府系)、罗登贤(南海或顺德人,广府系),邓发(云浮人,广府系),均有较高文化程度,有的还是出洋见过世面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一些大城市出现共产主义小组,广东的共产主义小组中崭露头角的“三谭”-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高明明城人,广府系),均受过高等教育。
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四大寇“,均为广府系,均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于民主主义革命提出许多建设性的理论。孙中山在革命方面的助手黄兴(湖南人)、外交方面的得力助手伍廷芳(广府系),财政方面的得力助手廖仲恺(东江客家)等等,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
南昌起义的最高领导周恩来,先后在日本、西欧留学;广州起义的最高领导张太雷(北洋大学毕业生,可能是北方人),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你的“历史’观就是:少了客家地球不转。


这些人出了什么文学巨著?文学水平能达到徐志摩般,艺术水平能达到齐白石般吗?你为何不以同样的态度审视这些人。

少了客家人中国可能真的转少几圈。你可能现在还活在金正日式的极权国家。

南洋客 发表于 2004-9-6 00:35:01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9-5 18:26
但共产党有文化教育,老八路经过军队的启蒙教育,再到志愿军培训一段,就能驾驶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米格战斗机,击落美国王牌飞行员。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有军校,是军官的摇篮。黄埔军校是世界名校之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骨干是黄埔军校、保定军校等名牌军校的毕业生。至于高级军官,没有谁没接受过专门的军事培训的。而太平军是怎样一种状况,不用多说,其失败是必然的。国民党后来的失败,败在失去民心,败在老蒋瞎指挥,而不是因为军事实力不够。


一百年前教育水平有多高大家都清楚。

别说笑了。解放后在军队想找个大学毕业的也难。

至於国民党,许多官兵就如广府人所说的,"盲字都ng识多个"。你自己去下载"一寸山河一寸血"来看。

南洋客 发表于 2004-9-6 00:42:03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9-5 18:26
客家的儒将有多少?叶剑英元帅是因为革命精神与校长闹翻,毕业证被扣住,无法考高一级学校,而在南洋报考军校的,这是投笔从军的特例。叶挺留洋回来,也是儒将。整个军界,广东籍的将领中,客家人所占比例最多,但这是革命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若论儒将,首推湖南、江苏。广东广府系的,从军、读军校的不多,但有名的将领粗略数来有:蒋光鼐、蔡廷锴、余汉谋、李汉魂等等,均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的。行伍出身的有张炎(十九路军旧部),原在广州湾(湛江)当店员,从军后因为健壮、勇猛、机灵,升迁很快,升任副师长的时候即到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军校接受德式特种训练。上海抗战时期,率部重创日军,本身也受了重伤,中大校花郑坤廉率大学生代表去慰问,一见钟情,结为伉俪。


蔡廷锴不是广府人。

请问这些广府将领出了什么作品?

南洋客 发表于 2004-9-6 00:59:30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9-5 18:26
心里有病的是你。典型的历史盲。
历史上土著的整体文化水平高于客家,是自然、人文环境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不是你自言自语的主观幻想、可笑的种族大梦就能代替的。
土著,就是城乡在册的编户齐民。客家,原指暂无户籍的乡间暂住人口。这是三角洲中心区域的情况。引申到山区核心地域的原居民,也称为“客家”,神化为“中原正统”,就是开历史的玩笑。
小小的顺德,土著进士数是广大客家地区的五六倍。
土著普及高中的时候,客家初中毕业仍是奋斗的目标之一(总体而言)。客家女青年安子在深圳奋斗成功,靠的是自励、自学成才。南洋客在“客家神话”中麻醉自己成功,靠的是精神胜利成风。
差异是客观存在,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不敢正视差异,甚至颠倒历史,是某些人落后的根源。
摆出客观的事实,在你看来就是“诋毁”。而你对土著的狂言,诸如“血统”等等,好像凭着“正宗”的自我感觉,一切狂言都是合理的。但这是自欺欺人。


你是典型的心理有问题。看到这些土人目空一切,看来邓小平把特区设在珠江是选错了地方。

古代考进士的都知道是什么回事。你有钱哪怕不金榜题名。而且教师设备都好,如不中举就真的要自尽了。

省城有许多官臣世家,都是外来户。搞不好许多中举的还是满人呢。粤西土人中举的有多少?就来个粤西粤东大比拼吧,不要只抱珠江大腿。

[ Last edited by 南洋客 on 2004-9-6 at 01:05 ]

蓝猫 发表于 2004-9-6 01:00:48

共产党南下干部不识字的多着呢,什么教育水平好?笑话。

抗美援朝击落美机的主力是苏联的空军,当时是以志愿军的名义作战的,就是苏共的军史上也没有明说,这个功劳被傻猫一笔勾掉啦。

韩江不肖生 发表于 2004-9-6 03:22:02

Posted by 南洋客 at 2004-9-6 00:59
你是典型的心理有问题。看到这些土人目空一切,看来邓小平把特区设在珠江是选错了地方。

古代考进士的都知道是什么回事。你有钱哪怕不金榜题名。而且教师设备都好,如不中举就真的要自尽了。

省城有许多官臣 ...


我也对情系珠江感到奇怪。 咋一看他的网名,以及他对珠江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偏执狂般的热爱和尊崇,我还以为他的老家世世代代就在珠江边上,小时经常在珠江上游泳、摸虾什么的,即使不在珠江边,至少也应该是南番顺莞,不然是不会如此的。殊不知当他自己说出他的老家在粤西某县时,我不禁惊诧平已并继而哑然失笑了。他的家乡离珠江、离广州其实与我的家乡离珠江、离广州一样远,甚至更远!他如果叫“情系漠阳江”、”情系湛江“什么的反而还可理解,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偏要这样啥近而求远,或许是嫌贫爱富的势利本性使然吧。说一句令情系珠江先生伤心的话:“珠江,干卿底事?先把你的家乡搞好了再来对客家问题指指点点吧!”众所周知,由于腐败、黑社会横行、民众素质等因素,把情系珠江先生的本来自然条件不差的家乡折腾成了什么样子??说句得罪的话,他的家乡的教育水平在很多粤东客家人和潮汕人心目中实在是有点那个,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南方蛮荒之地指的是哪里??“南方人”又是指哪里人??想必情系珠江先生不会不清楚。其实我还真不想这样说情系珠江先生的家乡的,毕竟土客大械斗不是发生在他的家乡,我们之间也并无什么过节,但是不知为何他却总是无端地对客家人抱有那么深的成见,屡屡跳出来对客家人进行带有贬低甚至诬蔑的评论,“是可忍,孰不可忍”?真正的珠江人都还没他那样积极卖力,他这个不知算是哪门子的“珠江”却不遗余力地贬客反客,这不是典型的“皇帝唔急太监急”、“主子不忙狗腿子忙”吗??我还能再一再沉默、任由他肆意胡说而不闻不理吗??
如有得罪情系珠江先生之处,还敬请原谅,望多多包涵。
:o:o:o:o:o

[ Last edited by 韩江不肖生 on 2004-9-6 at 14:04 ]

蓝猫 发表于 2004-9-6 04:07:33

Posted by 南洋客 at 2004-9-6 00:59
你是典型的心理有问题。看到这些土人目空一切,看来邓小平把特区设在珠江是选错了地方。

古代考进士的都知道是什么回事。你有钱哪怕不金榜题名。而且教师设备都好,如不中举就真的要自尽了。

省城有许多官臣 ...
他们不是土人,他们是陕西贵胄。

蓝猫 发表于 2004-9-6 04:22:11

Posted by 韩江不肖生 at 2004-9-6 03:22
我也对情系珠江感到奇怪。 咋一看他的网名,以及他对珠江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偏执狂般的热爱和尊崇,我还以为他的老家就在珠江边上,小时经常在珠江上游泳、摸虾什么的,即使不在珠江边,至少也应该是南番顺莞,不然是不会如此的。殊不知当他说出他的老家在粤西某县时,我不免大吃一惊便继而哑然失笑了。他的家乡离珠江、离广州其实与我的家乡离珠江、离广州一样远,甚至更远!他如果叫“情系漠阳江”、”情系湛江“什么的反而还可理解,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偏要这样啥近而求远,或许是嫌贫爱富的势利本性使然吧。
情系珠江确实是珠三角广府人。因为他妈妈是鹤山人,巴人的同乡。情系珠江喝珠江水长大的,“正宗”广府珠三角人呀。当然,这个“正宗”是带引号的,也不知当年的鹤山是否讲广州话的,还是现在的五邑话?
故不要以传统的观点看待他的身世。
例如,大洋网的“南天一笑”先生,难道他会是客家人吗?他虽然祖藉大埔,但他在广州长大,喝珠江水,所以,如何教他不爱广府猪三角???

不过,他确实有点看不起咱们这些出身山区之人。例如,他居然说我爷爷是“文盲”,我爷爷虽然穷,四五岁的时候就失去了老爸,身世凄惨,但却受过二三年私塾的教育,珠三角广府人“义务教育”民国初有没有这样普及??当然,二三年功夫学到的知识还不足于看〈水浒〉〈三国演义〉,甚至〈金瓶梅〉〈肉蒲团〉也不够,大多数文化知识,还是靠自学的。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9-7 13:03:05

Posted by 南洋客 at 2004-9-6 00:42
蔡廷锴不是广府人。

请问这些广府将领出了什么作品?
蔡廷锴是罗定广府系,客家学者把他误认为是“客家”。蔡廷锴的回忆录我看过,其风俗、生活圈、方言分布均为粤语系。粤西的屋子是比较大的,有人误认为“略带客家大屋风范”,是搞错啦。

李汉魂(广东吴川人)长女向广东韶关市捐赠一批父亲遗物  

2004年09月07日 10:27

  广东新闻网韶关9月6日电 (记者 冯昶)应邀前来广东省韶关市讲学的美国医学博士、李汉魂将军长女李浈教授,今天下午参观了韶关市博物馆,并向博物馆捐赠了一批父亲的遗物。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韶关市曾是广东省政府所在地。爱国将领李汉魂将军曾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他与夫人吴菊芳女士为广东人民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是次李浈博士向韶关市捐赠的父亲遗物,主要有抗战时期李汉魂用于公务的四枚印章,一个方形铜墨盒及毛笔,李汉魂将军日记四本,以及一大批旧照片,其中部分照片是从来没有公开展示过的。

  李浈博士称,还有一批父亲在抗战前后往来的重要书信原件等,待整理好以后,也准备捐赠给韶关市。

  年届古稀的李浈博士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并曾任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牙买加、菲律宾、新加坡的顾问。她先后二十多次回中国讲学。孩童时代曾在韶关读书的李浈称对中国、对广东省、对韶关市有很深的感情。完
 
广州记者揭秘:
抗日战争时期 湖北“女辛德勒”救难童3万




--------------------------------------------------------------------------------

汉网(
2004-08-16 08:49:18 ) 来源:
 





http://www.cnhan.com/img/2004-08/16/vvvvvvnn.jpg



吴菊芳视察儿教院工作。

  昨天是第59个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记者从韶关市博物馆获悉,在抗战时期,位于粤北韶关也曾出现过一位“辛德勒”式的人物,她就是吴菊芳女士(李汉魂夫人),她因创办广东儿童教养院,组织抢救队从水深火热的沦陷区抢救、收养3万多在日寇铁蹄下遭受蹂躏的难童,并让难童接受教育,而备受后人敬仰。

  战时创办儿童训练团

  1938年秋,广州一带相继沦陷,广东的政治中心转移到粤北,曲江成了广东战时省会。日寇的铁蹄践踏在南粤大地上,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民众家散人亡,挣扎在死亡线上。更严重的是无数少年儿童处于水深火热中。

  其时,吴菊芳担任广东省某促进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肩负全省妇运和儿童教养工作。

  目睹沦陷区儿童颠沛流离、亲人失散,吴菊芳心痛不已。她向当局请款抚养军人遗孤,抢救战区难童,并得到各界支持。于是,吴菊芳获准成立广东省战时儿童训练团,收容各方面搜救出来的难童。

  沦陷区抢救难童3万多

  为从敌人的炮火中抢救难童,吴菊芳第一步计划是登记广东出征军人遗孤,组织抢救队到沦陷区、敌占区去抢救难童。出发前,吴菊芳叮嘱他们,务必要尊重难童的意愿,保证儿童们的安全,负责途中的衣食和卫生,做难童的贴心人。

  抢救队队员很快分成不同的小组深入到各地战区、沦陷区,在各地相继建立难童收容所。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战火,深入敌后,说服难童,劝导难童家长,让他们到后方去。经过努力,许多难童被收容到各地的收容所,抢救队员对其加以保护,集中后带领他们跋山涉水,掩护他们越过日军的封锁线,把他们从珠三角、粤东、粤西等地护送到粤北后方。至于军人遗孤,通过调查、寻找,征得其家人同意,也陆续集中到粤北。

  据悉,被抢救到粤北的难童中,有300余人是从香港抢救过来的,他们大部分来自湖北、江浙等地。1938年9月,武汉沦陷前夕,这批难童先被转送到香港。1939年6月,吴菊芳到香港筹款,几经周折才把自愿回来的难童带回粤北。

  为难童教育煞费苦心

  难童的教育任重道远。在抢救沦陷区难童的同时,吴菊芳也开始操劳难童们的教育、培养工作。1939年8月,训练团更名广东儿童教养院,吴菊芳亲任院长,由于难童的人数不断增多,相继在连县等地办起了7个分院,学生总数近8000人。

  为了让难童们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吴菊芳煞费苦心,她专门聘请当时的中山大学研究院院长崔载阳博士为儿教院教育顾问,经研究制定了一整套适合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方案和发展规划。儿教院实施“家、校、场、营”的教养体制,兼有家庭、学校、工场、军营4种性质。

  其中的“场”是指儿教院办农场、工厂,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营”是指学生接受童子军训练,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由于物质条件限制,儿教院学生生活很艰苦,衣、食、医药经常短缺,但不管在多艰难的情况下,学生们都发愤学习、从不懈怠。在敌机经常性的干扰下,大家就拿着小凳子、小木板,在树林的掩护下继续上课。这些难童小学毕业后可择优进入其夫李汉魂将军创办的力行中学、师范学校、农工业职业学校学习或进工厂就业。

  据统计,在办院的7年里,儿教院先后共收养难童3万多人,为国家战时儿童的生存和成长作出了很大贡献。

  沙园小学秉承教育传统

  日本投降后,儿教院各分院陆续迁回广州,当年的难童也相继长大成人,大多数后来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材,不少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

  解放后,吴菊芳女士的义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她也向有关方面表达了在儿教院的旧址重建沙园小学的愿望。70年代,在她的努力下,沙园小学在旧址上得以重建。

  1998年秋,吴菊芳女士为设施陈旧的沙园小学捐款20万元建楼房。

  2000年,吴菊芳女士的儿子李浩博士来到沙园小学考察,同年11月,沙园小学“菊芳楼”破土动工。

  位于菊芳楼二楼的广东儿童教养院史料陈列室珍藏着师生们在儿教院生活时的用具,如草鞋、蚊帐、纱帽、木勺、油灯以及铜钹等,显示了当年的时代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一个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广州日报》

   "女辛德勒"吴菊芳

  吴菊芳,1911年9月10日出生于湖北宜昌的一个书香世家,曾在北京求学,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

  抗战时期任广东儿童教养院院长、广东妇女生产工作团团长。1947年定居纽约。

  吴菊芳最使人称颂的莫过于她在各界人士和爱国华侨的支持下,在艰难的抗日烽火中和有志青年一起抢救队冒险深入敌占区,拯救在日寇铁蹄下遭受蹂躏的孤儿、难童、妇女数万名。

  1999年12月10日在纽约去世。http://www.cnhan.com/gb/content/2004-08/16/content_377319.htm

http://www.sgrei.com.cn/sgtravel/images/nanhua_15.jpg
李汉魂1982年6月4日访问南华寺,图为李汉魂(前左二)在他题写的对联旁摄影留念。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9-7 at 13:06 ]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9-7 13:17:58

Posted by 南洋客 at 2004-9-6 00:59
你是典型的心理有问题。看到这些土人目空一切,看来邓小平把特区设在珠江是选错了地方。

古代考进士的都知道是什么回事。你有钱哪怕不金榜题名。而且教师设备都好,如不中举就真的要自尽了。

省城有许多官臣世家,都是外来户。搞不好许多中举的还是满人呢。粤西土人中举的有多少?就来个粤西粤东大比拼吧,不要只抱珠江大腿。

文化积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看看改革开放的情况就知道:珠三角四小虎,就是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南海、顺德、东莞、中山,没有特区政策照样领先起跑。汕头有特区,大起大落,怎么样?惠州(客家文化为主)更加邻近香港,起步晚了足足十几年,怎么样?而广府地区尽管有发展不平衡的,但都很稳。
钱与文化不能完全挂钩。客家地区、潮汕地区也有很有钱的,但有没有顺德清晖园这样的高文化品位的园林呢?当然,与苏州园林相比,还有差距,但跻身全国十大名园是铁的事实。
满族在清朝有许多特权,应试是单独的,统计也是单列的。广州府等广府地区的进士数统计,均为土著汉人。
粤西的高州府,状元的故乡,与状元空白的地区相比,中举的人不会少。不管客观情况是怎么样,差距如何,只要理性地看,都不至于像南洋客那样。实际情况是:历史上的广州府,今天的广州城和珠三角,一直是在文化上遥遥领先于全省的地域,仅是书院数就是客家地区的几十倍。粤西粤语区,一直居于全省中等、中上水平,个别地区属于全省、全国先进行列。其中茂名、湛江的高考升学率名列前几名,居于全省的一流水平。粤西人才大批聚集于深圳、广州、珠三角。
南洋客的“土人”概念是什么东东,不用多说。原谅这条读书不多、视野不宽的“优秀种族”网虫吧。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9-7 at 13:55 ]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9-7 13:36:43

李德顺教授:让文化产业成湛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4-03-28 12:49:21  湛江日报


  南方网讯 

  人物简介

  李德顺: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

  李德顺教授近日应湛江市领导的邀请,来到湛江参观考察特色文化村,记者采访了他。

  记: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好地继承发扬和发展?

  李:我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博大精深,对于古代文化遗产,总原则是要与现代化发展资源相协调。不光是要再现过去,而是用现代精神去选择、再造它。比如说对于状元村,可以用先辈的事迹去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关注文化,而不要总是炫耀皇帝赐的匾牌。有了这个思路,在开发的时候首先要保住古迹,不要破坏,这有个原则就是“修旧如旧”,如果你把李汉魂门前的那条小路都修成平整的水泥路,那就是破坏了。我们开发的做法本身要有文化,其间的态度和方式也要体现出文化,在不知如何开发的时候就先不要去动它。

  记:许多人认为文化是花钱的,就是向政府要钱,所以特别强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是您却提出现在该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时候了,这种转变说明什么?

  李:这两种说法其实代表了我们现代化发展的两个层次和阶段,原来的提法是浅层次的,那样搞下去没有后劲,不能持久。比如一个地方搞桔子节就是为了多卖点桔子,这就是只让文化搭台不让唱戏的后果,他做不出文化的名堂。文化是内容丰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创新的,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所创造出来的经济价值早已超过了传统的制造业,比如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是影视和音像,在国际上文化产业的竞争现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成为经济的主要拉动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文化资源蕴藏的能量太巨大了,如果以后能够很好的将这种能力释放出来,这将是中国实现振兴之路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记:您刚才提到“文化产业”,您认为文化产业应该如何去做?

  李:如何去做这没有现成的东西,我们都在摸索学习。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文化产业再也不是简单的政府行为,而是市场、社会的大众行为,要用经济杠杆开发文化产业和市场,这样一来很多配套的机制可以建立起来。比如我们的特色文化村搞旅游业,相关的旅游服务、旅游产品、交通、餐饮、娱乐等都可以搞起来,这些又可以牵动很多其它的东西。

  记:您对湛江市现在建设“文化大市”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李:湛江现在提出建设文化大市,已经形成了一个好的机制,关键是怎么干,怎么干好。我认为建设文化大市应该把握一个大思路,就是着眼未来。首先要摸清自己的家底,看看自己有什么历史资源、现实资源、内外资源等等;然后要盘活并发挥这些资源,创造出新的模式;还要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使之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说到最后有个原则就是四个字:求真务实。(编辑:赵勇)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大平天国、梅州与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