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天国、梅州与客家人
http://61.143.194.39/kjfq/闽粤赣三省边区的地理位置,对梅州的历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从广东开发历史看, 韶关和珠江流域(粤中)建县时间比梅州为早。秦汉时期,中原汉族溯湘江、赣江上游跨五岭山地隘口,最早来到岭南开发建设,梅州作为僻居一偶的山区,却又为南管的汉族提供有利的避难之所。客家的多次南迁,乐居于此,成为全国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尤其利用国上周多千米以上山峰环绕,中部盆地谷物农产丰饶,林木满山。东北部松源镇附近山隘可入福建汀州;西北部的长田、良畲附近的隘口可进入赣南的筠门岭镇,两者可称梅州的北门。梅江东南流入潮洲、丰顺揭岭隘口通揭(阳)、潮(州),堪称梅州的南关。南宋王室自临安(杭州)失陷后,由浙闽辗转南迁,原拟驻守泉州,因州官降元,王室继续南行入粤,文天祥率将士从福建龙岩南来收复梅州,并招集义兵,梅民从者极众。文丞相曾意图凭赣南粤东的地利、人和(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客属)条件抗元复宋室江山。明末,平远籍人谢志良(山西太原府总兵)拥立明太祖九世孙(朱聿键)在福州为隆武帝,后退守汀州,命其子谢上逵回平远募兵,在五指石兴建行宫,构筑营垒,以为后计。虽谢志良与帝为清兵追杀,但谢上逵继承父志,结纲忠义达数万人,以五指石山险为根据地,在粤赣闽边区坚持了十多年清复明斗争,并数度攻占平远县城。清廷一再遣使厚爵招降,均遭严词拒绝。清兵不断围攻,皆损兵折将。清顺治十年(1661年),清廷集粤赣闽三省兵力围攻,久不能下,后因粮绝,坚持了15年的五指石基地,卒被攻破,谢上逵被捕遇害。清廷犹恐枯草复萌,特派兵百名驻守五指石达146年之久, 直到嘉应十二年(1807年)撤废。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于清咸丰九年(1859折)由翼王石达开部属石镇吉、石镇常率兵五六万人,于二月攻占嘉应州城,驻守半个月后因清军分两路进逼而退。太平天国天京(南京)失陷后第二年( 1865年),由康王汪海洋、 偕王谭体元率部10万众转战到嘉应州时,清廷派左宗棠率闽粤赣三省大军围剿,激战两个月,太平军失败,被清军大杀,加上天王洪秀全祖籍嘉应州石坑,再受株连,受害极重。宋末抗元,明末反清,太平军残存力量等,都曾思以梅州为复兴基地。事虽不成,但这种坚持斗争的历史和英雄主义的气概,均充分表现客家人富于革命精神。近代日本历史学家山中县造在他的著作《客家与中国革命》中写道: “粤开数百年之中国历史,没有一次政治变动与客家人无关的。中国最显著的例子,当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几乎全部参加革命的将领,都是客家人。其次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除了其本人乃是客爱的后裔外,其他主要助手,亦有许多是客家人。”
众所周知,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基本群众,大都是广东、广西的客家人和上帝会的教徒。揭竿起义的金田村就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洪秀全的祖籍原在嘉应州石坑镇 梅乡杨梅圳村。据花县官禄埔洪氏族谱载: 洪秀全远祖由安徽省盱眙县(今归江苏)迁婺源县转江西饶州,又转闽亚江,才迁广东丰顺,再由丰顺迁梅县石坑镇 梅乡杨梅圳村定居下来,始建房屋名“梅魁第”。至清康熙、乾隆年间,洪秀全的太祖英伦公随其父( 沿三) 由嘉应州石坑迁往花县福源水及官禄埔居住的。 《清档案馆太平天国史料》亦载;洪秀全的原配“赖后,嘉应州人,天足,能骑善射。”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冯云山,是花县客家人,与洪秀全同学;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均是广西客家人,其他如罗泌芳、宋如孝、侯官胜几个王及洪秀全的妻弟赖汉英是嘉应州人。天京失陷后,康王汪海洋率领太平军的残部到嘉应州,与清军左宗棠对抗一段时间,终至寡不敌众,全军覆灭。左宗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说:“太平军起于嘉应, 灭于嘉应”。
[ Last edited by 石城蝴蝶 on 2004-3-23 at 22:08 ] 太平天国时,“客家”的名应该还没有出现吧? 早在南宋就有了 如果是转帖,请注明来源。 Posted by ccc at 2004-3-23 19:54
早在南宋就有了
不要闹笑话了,南宋就有了?不可能的,珠三角土客大械斗发生在清代,而“客家”这个词则是在这个大械斗后才有的。但我不知道是大械斗在先还是大平天国运动在先? 这两件客家大事是同时发生的。 韦昌辉肯定不是客家人,他是壮族的,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及其周围都是壮族聚居的地方。
此外,
客家一词应该是在太平天国爆发之后才出现的,原来只有广东人没有客家人和广府人之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几年,满清政府挑唆省城人与移民之间的斗争,结果发生了土客械斗,于是客家人一词就出现了。
广府人是从韶关南下的,他们的祖籍是韶关南雄珠矶巷,明朝的时候就南下了。客家人是清朝才从粤北南下的,所以被称为客家,即移民。
韦昌辉简历
韦昌辉(1823—1856),壮族,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人,地主兼典当商。其父曾被押赴团局罚款几百两,韦昌辉为此怀恨在心,带领全家和同族人参加了拜上帝会。在永安州,他被封为北王。在太平天国初期活动中,他的功劳也不小。定都天京后,他对杨秀清表面上屈从逢迎,每逢杨秀清轿子来到,就奔前扶轿迎接。论事不到几句话,就跪称“非四兄教导,小弟肚肠嫩(意思是才识短浅),几不知此。”杨秀清借“天父”传言要杖责洪秀全的时候,他要求代天王受杖。他哥哥同杨秀清妾兄争房屋,杨秀清要他处置,他用五马分尸酷刑治他哥哥的罪。但是,他暗地里对杨秀清极为不满。1856年9月,他利用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将杨秀清及其家属和部下大批将士杀害,并妄图杀害洪秀全。韦昌辉的滥杀,激起天京军民共愤。石达开起兵讨伐韦昌辉。他逃至浦口被擒获,解回天京,11月被处死。
[ Last edited by kejia on 2004-3-24 at 02:08 ] Posted by 傻虎黄大猫 at 2004-3-23 20:13
洪秀全太平天国爆发,与嘉应无关。其时,嘉应正统文化经过数代努力,已经崛起,不再是蛮荒之地,“天兄”学说没有市场。在珠江三角洲,高度发达的广府文化背景下,更加没办法开展伟大的工作。粤北、粤西、粤东,老鼻子老文化啦,孔孟门徒众多,滴水不漏。所以,洪秀全怒砸孔子牌位,到了其母亲家乡,广西边远的深山野岭去发动贫苦农民。太平军既有客家人,也有壮族,不能把什么人都看成是”客家“。韦昌辉就肯定不是,韦姓是壮族大姓。杨秀清也有可能是壮族。
杨秀清绝对是客家人,我看过洪秀全传,知道这事。他是贫苦的矿工出身,后来带领几千矿工参加了洪秀全的组织,其中大部是客家人。 “客家人”的称呼,首先出现在清代复界区,源自土著人对外来移民的俗称。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广东沿海地区开始复界,但效果不好,雍正五年(1727年),政府采取措施,大量招垦,外来移民大量涌入广州、肇庆等地区,他们大多来自粤北、粤东山区,存在共同的语缘一致性,在与土著杂居的环境中,这些移民因语言与土音不同,而被土著称为“客家”。
(深圳新闻网主页>>新闻中心>>深圳新闻>>本页 <客家文化的历史追问>) 河源紫金的孙中山祖坟是怎么回事,中山先生的孙女为什么称孙中山是客家后裔? Posted by ccc at 2004-3-27 15:13
河源紫金的孙中山祖坟是怎么回事,中山先生的孙女为什么称孙中山是客家后裔?
有种观点认为孙中山的先祖是从福建来广东的,
河源中坝是他们落脚的第一站,所以他的祖坟是那里~~
祥情请看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php?fid=2&tid=1657
(孙中山祖居地及客家渊源调查 ) Posted by 河源客家 at 2004-3-23 20:25
不要闹笑话了,南宋就有了?不可能的,珠三角土客大械斗发生在清代,而“客家”这个词则是在这个大械斗后才有的。但我不知道是大械斗在先还是大平天国运动在先?
这也算不上笑话,因为客家的来源说法太多,还有说客家在隋唐时期就有了,并且引经据典的,所以我不会笑,因为说不清。 Posted by ccc at 2004-3-27 15:13
河源紫金的孙中山祖坟是怎么回事,中山先生的孙女为什么称孙中山是客家后裔?
紫金孙鼎标一脉,其族谱是罗香林提出孙中山是“客家”这一推断之后,而被人“发现”出来的。这与翠亨孙氏世代口碑相传、联宗祭祖、契约文物等等实证不符。把毫无关联的两地孙姓硬性“嫁接”在一起,是建立在孤证、推测的基础上的。其流行,在于非学术的因素。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153&highlight=&page=11
http://www.sunyat-sen.org/sun/sunjiasi/sunjiansi11.htm#1
曾任省社科院院长的张磊先生,与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陈锡祺教授、广东省社科院孙中山研究所研究员黄彦、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林家有教授等专家交换意见后,以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的名义,郑重作出的复函:附件二:
关于孙中山祖籍问题的几点意见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宣传部:
日前,张磊收到于幼军部长批转阅处的中大教师潘汝瑶和华师大教师何国华的来信;宣传部又转下《信访摘报》粤信摘〔1995〕9号《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领导篡改孙中山祖籍》一文。我们就此事交换了意见。下面,谨提出几点看法,供宣传部和有关领导同志参考:
(一)、关于翠亨孙氏的祖籍,孙中山本人没有留下明确的表述。30年代,国民党的史政机构根据孙中山胞姐孙妙茜的口述及翠亨《孙氏家谱》,在著述中提及孙中山祖籍时采“东莞说”;1942年,学者罗香林放弃自己赞成过的“东莞说”,在《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中提出孙中山先世于清初从紫金辗转移居香山,这种意见可称为“紫金说”。罗著出版后,“紫金说”被国民党的史政机构接受,但几十年一直有学者持批评意见。在孙中山的家族成员中,对祖籍也有不同意见,孙科曾为罗著写序,承认过“紫金说”,但事后又曾为东莞上沙题写“国父先代故乡”,也承认“东莞说”。孙科的夫人陈淑英及次子孙治强近年作过承认“紫金说”的表示。孙中山的胞兄孙眉的后人孙满等则只承认东莞为祖籍,坚决拒绝承认紫金。1992年孙满兄弟在中山市、中山大学都明确表示过这一点。因此,无论在学术界,或是在孙中山族人中,孙中山祖籍在何处一直存在争议,“紫金说”从未成为定论。1985年,台湾国民党党史会第三次增订重版《国父年谱》,虽仍采“紫金说”,但在注中说明了学者和孙中山亲属孙满等人的不同意见。在我国内地,几十年来,有人接受“紫金说”,也有人撰文批评此说而主张“东莞说”。[转贴者注:孙治强先生经过详细了解,认同了东莞祖居,郑重签字确认]
(二)、孙中山家世数代都是贫苦农民,留下家谱资料很不完备,这是引起关于孙中山祖籍问题争论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存的翠亨《孙氏家谱》,有不少矛盾之处,而孙中山上世世系至今仍未能一一考证清楚。但据孙中山胞姐孙妙茜留下的一批契据、账册,又据解放以来史学工作者对翠亨附近的文物、史迹、坟墓等的调查,可以确定,翠亨孙氏在明代已住在香山,并非清代才从紫金迁来。迄今为止,在中山翠亨还未发现过一件文物可以证明翠亨孙氏与紫金有关系,证明翠亨孙氏与紫金无关的文物资料却有多件;而罗香林提出的“紫金说”的证据,只是一种推测或假说;无论从年代、地理、还是从家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婚姻来看,紫金的《孙氏家谱》都不可能与翠亨孙氏家族的谱牒发生联系。因此,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东莞说”还有一些有待充分说明的地方,而“紫金说”则较为明显的缺乏根据。
(三)、从50年代以来,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一直与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孙中山研究的学术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据我们所知,以往并没有展出过所谓“孙中山祖籍在紫金”的陈列品,也不保有这样的文物。相反,一直展出证明孙中山祖籍并非紫金的一些契据、账册等文物。1986年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调整陈列内容,事前曾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并经上级文管部门和中山市党、政领导部门的审查。陈列大纲经反复多次修改,方才定稿。有关孙中山家世的内容,主要是突出展示孙中山家庭成员遗下的文物,并根据这些文物指出孙中山祖籍东莞。陈列内容有所完善,而无所谓“篡改”。1986年和1990年,在中山市翠亨举行过两次大规模的研究孙中山的国际学术研究会,与会的中外学者大都对孙中山故居的保护、建设和陈列的科学性表示赞赏。
(四)、我们认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事业和精神,主要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他的历史功绩和思想。如果说作为孙中山的故乡──翠亨的社会状况在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和实践中曾留下了一些痕迹和影响;那么,则没有必要过于注意他迁居翠亨多代以前的祖籍。关于孙中山祖籍问题不妨由感兴趣的学者各自发表学术论文,遵循学术界公认的规范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论据,阐明自己的观点。只要在学术上有充分的根据和科学的阐述,一定可以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理解与接受。采用非学术的方法去对待这个学术问题,无益于真理的探求。前些年,曾有紫金地区的同志请求林若同志为当地有关“祖籍”的建筑题词,当时,张磊根据林若同志的批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对题词最好慎重。现在,我们仍坚持这种意见和作法。[转贴者注:林若、张磊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五)、中山市孙中山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纪念馆在宣传和纪念孙中山、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海内外获得好评。它的各项工作,肯定还有需待改进之处,但伪造文物、篡改历史的事从未发生,因为这是文博工作所不允许的。我们还注意到,有些人不仅在给领导的信中无根据地指责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而且通过发表文章、寄发印刷品等方式传播这些说法。这就很容易使海内外一些不了解实情的人士对中山市乃至我国纪念孙中山、文物保护等事业产生误解和怀疑,造成消极影响。在此,也提请有关部门以及中山市予以关注。
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公章)
名誉会长:陈锡祺(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教授)
会 长:张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副 会 长:黄彦(广东省社科院孙中山研究所研究员、
孙中山基金会秘书长)
林家有(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教授)
1995年10月6日